年輕編輯成長把握這幾“度”
年輕編輯要勤學博學,既要“溫故知新”,又要“學新知新”,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像使用廣角鏡一樣少留知識盲區(qū)。以學益智,多學增才,這是做一名合格編輯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頂得上去,沒有過硬本領是不行的。如何克服“本領恐慌”?唯有勤學多思苦練,真刀真槍錘煉能力。在成長過程中,年輕編輯需要加快知識更新、加強業(yè)務鍛煉,使專業(yè)素養(yǎng)和工作能力跟上節(jié)拍,避免少知而迷、無知而亂,努力成為行家里手。
學習廣度。知識不夠、眼界不寬、能力不強,就會耽誤事,在策劃選題中“想不清楚”,在闡述論證中“說不明白”,在領會貫徹中“做不到位”。我們常說編輯要成為雜家,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今,知識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如果不加強學習,不加強知識武裝,就會跟不上形勢的發(fā)展而落伍。年輕編輯要勤學博學,既要“溫故知新”,又要“學新知新”,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像使用廣角鏡一樣少留知識盲區(qū)。學習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生態(tài)、國際等各方面基礎性知識,學習同做好本職工作相關的新技能,不斷完善履職盡責必備的知識體系。以學益智,多學增才,這是做一名合格編輯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
積累厚度。繩短不能汲深井,水淺難以負大舟。有人形象地比喻,工作能力像斧刃,學識和經驗像斧背,斧背越厚重,斧刃越鋒利。而學識、經驗、能力不是天生的,要求年輕編輯如饑似渴地學習,一刻不停地提高,持之以恒地積累。“蓄電池理論”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xù)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xù)地釋放能量。學習積累的過程中切不可蜻蜓點水、粗枝大葉,要用“顯微鏡”,做到細、深、實,在每一份文件中、每一次講話中、每一篇文章中,把握中央精神的重大論斷,學習深化認識的思想觀點,提取豐富生動的資料素材,記存可資借鑒的美言金句,涓涓細流匯成海,點點纖塵積就山。多建幾個文件夾,將甄選的材料分類歸檔保存,方便查閱。持之以恒的積累,定能增加年輕編輯的底氣和自信。在編寫文章的過程中,學以致用,隨時調度。
站位高度。古人在寫作時強調“意在筆先”。編寫文章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編輯意圖。編輯意圖即文章的主題主旨、中心思想、宣傳目的,要向讀者傳遞我們所要弘揚的、唱響的、謳歌的、批判的等最重要的信息內容,是文章的魂。文章的落腳點、出發(fā)點找準了,才能有的放矢、不偏靶心。比如,經濟類文章,既要講數據升降之“形”,更要講發(fā)展向好之勢,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國際類文章,既要講一事一國一域之變,更要講百年變局中的中國方案、中國擔當,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要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到坐標、找準定位,做到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不錯位、黨和人民需要時不缺位。年輕編輯要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認識水平,堅持用“望遠鏡”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國之變,要常同黨中央決策部署、同黨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對標對表、校準偏差。
投入強度。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懈怠者編不出精品力作。編輯投入的強度決定了文章的成色,好文章都是編輯經過幾番打磨、付出很多心血修改出來的,在琢磨標題、錘煉導語、推敲邏輯、精煉語言、補充案例、講好故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下足功夫。年輕編輯要對自己“狠一點”,高標準、嚴要求,絞盡腦汁、不遺余力,絕不能自我設限、當“差不多先生”。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只跳蚤放入玻璃杯中,跳蚤很輕易地就跳了出來。之后給杯子加了蓋子,跳蚤每次跳起就會碰到蓋子。跳蚤開始不斷地調整自己跳躍的高度,過了一段時間,當把杯蓋拿下來,它再也跳不出來了。因為杯蓋給跳蚤的跳躍設了限制,時間久了,它的跳躍能力減弱。年輕編輯要多一點“自我”意識,自我加壓加擔,多設踮著腳、跳一跳才能夠著的目標,然后像凸透鏡聚光一樣,朝著目標精進不怠、全身心投入。唯有如此,編出的文章才能出新出彩,讓讀者喜愛。
總結深度。年輕編輯既要多實踐多干事,也要勤思考??偨Y??偨Y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能僅限于編輯稿件這樣的事務性工作,事上練、事后思,吃一塹長一智、打一仗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是不是真正用心上心,是不是善于總結思考,收獲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樣的。在總結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于點,著眼細微處,更要由點及面,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認識??偨Y要用“放大鏡”,即便是一個小問題、細小的不足,也要分析問題之所在,想遠一點,看深一些,增強自省的緊迫性、改進的必要性。多問問自己,為什么總編的意見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為什么別人想得那么全面而自己只知其一略知其二不知其三,為什么別人能力快速提升而自己進步緩慢??偨Y從零散到系統(tǒng),從粗淺到精深,從感性認識到規(guī)律性認識,做到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改進力度。每一階段總結是為了日后的提高、改進,如總結不落實,總不總結就沒有意義。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年輕編輯老犯同樣的錯誤,比如送審樣稿常有錯字漏字等硬傷;上一期指出的問題,下一期類似的情形仍然存在。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淡客。年輕編輯要把每一次的總結體現在行動上,確保到實效上,就像配眼鏡,度數低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必須把度數和焦距調校到位。堅持問題導向,對照自己查擺出的負面清單,嚴格要求自己,小問題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一時不易解決的堅持邊學習邊改進。改掉老毛病,少出新問題,這是一名年輕編輯成長成熟應有的樣子。
成長速度。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成長無捷徑可走,需要在攻堅克難、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積累經驗。干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越是知重負重、勇挑重擔,越能補足能力上的短板、本領上的不足?!跋敫稍父煞e極干”一旦成為一種工作態(tài)度、一種精神追求,最終會讓我們有很大的收獲。每天進步0.01,堅持一年后,你的成長將遠遠大于1,而每天退步0.01,一年以后,你的成長將遠遠小于1。年輕編輯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正處在長本事、長才干的大好時期,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克服畏難情緒,從編寫普通稿件到挑戰(zhàn)重大專題,從熟悉領域到未知領域,從完成編輯本職工作到嘗試其他事務性工作,從堅守正道到銳意創(chuàng)新,多接幾次“燙手的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下足潛心鉆研的硬功夫,練就可堪重任的真本事。
(作者單位:時事報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