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錢鍾書讀中西“對牛彈琴”
來源:北京晚報 | 楊建民  2022年09月07日07:27
關鍵詞:錢鍾書

像“對牛彈琴”這樣的成語,我們一般只是用用,并不太關心其由來??蓪﹀X鍾書先生而言,幾乎一切都在考察的視野。所以,在其大著《管錐編》中,便能見到對此語的究詰盤探。在記述時,他從后起者引發(fā):“釋慧通《駁顧道士〈夷夏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慈u《弘明集》卷一牟融《理惑論》,增‘昔’、易‘矣’為‘也’而已?!保ā逗朊骷窞槟铣瘯r匯集)錢鍾書認為,釋慧通的這段話,是襲用牟融《理惑論》的句子,只調整一虛詞,增加一時間詞罷了。漢代牟融的《理惑論》,大約是此詞最早出現的地方。

隨即,錢鍾書又從唐代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引出一句:“以食與耳,對牛鼓簧,又何異哉?”并對此評論:“牛號‘聾蟲’,耳聾自不解音,然耳即聰亦豈能辨味哉?”認為此“立喻更巧”。張彥遠句后面說“對牛鼓簧”,與“對牛彈琴”意思一樣,但前面的“以食與耳”,是在說耳朵對于食物,亦不能辨味。耳朵聽音,容易理解,食物卻與耳朵更隔著一層,所以錢先生認為此“立喻更巧”。

繼續(xù),錢先生再引宋代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四記蒙師姚镕作《喻白蟻文》:“告之以話言而勿聽,俗所謂‘對馬牛而誦經’?!惫艜r除去“對牛彈琴”,還有此句諺語。此語“以馬伴牛,以讀經易鼓簧?!薄芭!鼻疤砑印榜R”,“鼓簧”(彈琴)換作“誦經”,在原有基礎上,表達有所擴大發(fā)展。

外國此類相似的例子,也有不少:“古希臘常語:‘驢聾不能聽琴’,或云‘驢聽琴,母豬聽角’;或云:‘向驢耳唱歌’;豬、驢與牛之于聽琴聽角聽歌,固一丘之貉也。”(筆者按:“角”此處指吹奏器)由此看來,中西都有相同的感受,只不過選擇表達上的物種不同。國人古代用牛耕地最多,大約因為接近,隨手用來作譬;古希臘,用驢、豬作比的多。

也有意思不大一致的:“文家嘲藏書而不解讀者曰:‘汝若聽琴之驢,扇動兩耳而已’?!边@話說得狠。藏書多,卻不懂如何去讀,真像是聽見琴聲,扇動著兩只耳朵的驢,似乎在聽,其實不解。還有“或譏性靈昏暗者曰:‘見美德高風而不知慕賞,猶驢之聞琴聲焉’?!边@與原俗語有聯系,可內涵又有了擴展。

西方有安慰友人之句說:“都人聞君之歌而嘆絕,朝貴卻嗤鄙之,蓋王公皆長耳公也?!保ù司渥佑慑X先生翻譯)你的歌唱得好是公認的,但那些當朝的官員卻表示鄙視,因為他們都不過是“長耳公”(驢)罷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一些論撰哲學史“宏博而不通義理”者,也說其“有如禽獸聞樂,聆聲了了無遺,而于諧音之和,木然不覺?!闭f他們對于表層聲音,幾乎無所不知,可對音樂的旋律、內蘊,卻沒有感覺。

說起來,西方人的例子,還真不少。近世講學者感慨難獲“解人”的話:“如對母牛而諷詠古希臘名家之歌。”這話與我國宋代諺語“對馬牛而誦經”意味相當。還有不同學科人之間的矛盾。一位詩人,見到意大利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克羅齊不在其著述中選用他的詩,便作一諷喻之篇。說是有一頭驢,在菜園里只是觀賞自己的糞培育的白菜,聽見樹枝頭“啼鶯百囀”,自己在那兒說:“費時無聊極矣!吾高歌乎哉?吾沉思也?!钡降资窃娙耍S喻起來也甚是婉轉。用這么多的詩句,描出如許畫面,不過為表達一句話:你是不懂詩的驢。錢鍾書認為,這是從過去“對驢彈琴”的俗語,改變成鳥兒“對驢唱歌”而已。最后總結:“牛或驢聞絲竹、肉,喻頑鈍癡闇而不能解?!保ā叭狻痹诖颂幃敵杞猓?/p>

不過,最讓筆者感覺有味的,還是錢鍾書先生在此節(jié)完成后的“增訂”:“原引亞理奧斯多二語,稍變希臘成語,非謂驢不解聽琴,而謂驢不解鼓琴、驢與牛不解奏彈樂器,余譯文不確?!边@是說前面所引古希臘“常語”,原意是驢和牛不懂如何彈奏樂器,而他翻譯理解成了“驢不解聽琴”。不是聽,而是不會演奏。大約錢先生寫作時,覺著與“對牛彈琴”成語相應,便如此解讀翻譯。“增訂”時再看,承認“余譯文不確”。對學問的不斷反省,才是進取的標識。一些人總以為錢先生“傲”,讀到此處,也應當看到真正學者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