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金叉是用來拾糞的
“拾糞”這個詞很古典,以后必將消失。新媒體再表演“拾糞”映像,則得找民俗專家或“糞專家”。拾糞大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可能。
想起幾年前在安徽,作家祥夫先生在燈下側身揮毫,給我寫張很親切的對子--------“有空多拾糞,無事少趕集”。這境界我至今還沒做到。但是把一把鐵叉銅叉鋼叉金叉等等材質的叉用到文字里,還可以不負責介紹叉的具體使用過程和目的。叉成為了文字道具,用過就扔掉了;古人可以得魚忘筌,今人可以得糞忘叉。
蘇東坡和佛印倆人也運動過一個一坨屎糞的段子,演繹的無非都是《六祖壇經(jīng)》的“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的注釋。顯得好玩。透徹。
我姥爺說過故事,我們北中原鄉(xiāng)下兩個窮漢在冬日陽光下“負暄”,憧憬發(fā)家致富后的打算,一個說,“我若當上皇帝,以后再拾糞就用金叉?!蔽耶斄俗骷?,我在文字里可以使用一把金叉。
金叉是用來拾糞的不是用來創(chuàng)作談的,我偏要用叉來叉文字,來談創(chuàng)作。
只是看官千萬不要看一把叉,只看這一把“鐵叉”以外的鱉、魚、蟲、蝦,笑聲和眼淚;甚至荒唐和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