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夏仁虎為北京修志書
來源:北京晚報 | 邱崇祿  2022年10月13日08:16
關鍵詞:夏仁虎

安平里,是西城區(qū)南新華街路西一條曲折的小巷,小巷南側(cè)是榮寶齋的后身兒。

安平里得名于早年胡同東口南側(cè)土地祠內(nèi)的安平水局?!豆饩w順天府志》記載:“安平水局,咸豐八年設,在廠甸。從善水局捐建屋舍并設施。種牛痘局復練勇,每夜巡緝,改為安平公所。”后來此地形成了胡同,逐以安平里為名,并沿用至今。

昔日,這條胡同因靠近琉璃廠,會集了眾多文人墨客。清末,著名國學家夏仁虎,25歲進京入仕時就曾在這里居住過。多年后,夏仁虎率全家從安平里搬到離此不遠、由自己設計八個小院組成的一個大宅院:永光寺街1號。

出生于南京的夏仁虎,在北京生活了六十多年,他了解北京,研究北京,他的詩文中傾注了他對這個城市的熱愛。

勸阻張作霖運國寶

夏仁虎(1874年至1963年),南京人,字蔚如,號嘯庵、枝巢子等。夏仁虎生于書香門第,三歲識字,七歲撰聯(lián)。伯父出上聯(lián)“犬吠千門雪”,他對下聯(lián)“雞啼五更寒”。夏仁虎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因他學問最為突出,鄉(xiāng)人稱他為“夏四先生”。

光緒十七年(1891年),夏仁虎經(jīng)過刻苦的努力,考中了秀才。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22歲的夏仁虎,因其才學出色被選送到江陰南菁書院讀書。該書院以不課八股、博習經(jīng)史詞章為主,且開設有天文、地理、算法等新式學科而享譽江南。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夏仁虎參加了萃科考試(它是清代地方的一種考試形式,參加考試可獲得“拔貢”的身份,相當于今天的保送生或舉薦生),成績突出,被錄取為“拔貢”,因此獲得去北京升學或做官的機會。清制有歲貢、恩貢、拔貢、優(yōu)貢和副貢的五貢,其中以考取拔貢為最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變法那一年,夏仁虎到京參加六月舉行的朝考,隨后參加了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的復試,考得七品官而被分到刑部。此后,他在商部、郵傳部曾任七品、六品、五品京官。

辛亥革命后,夏仁虎成為北洋政府的國會議員,先后在交通部、財政部為官,官至財政部次長、代總長和國務院秘書長等職。

1928年,55歲的夏仁虎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官宦生涯,就在他退出宦海之前,還留下了一段佳話。1928年夏,國民革命軍北伐逼近北京,時為北洋政府首腦的張作霖倉皇逃離北京前,欲將故宮寶物攜往關外。夏仁虎當面向張作霖陳明利害關系,予以勸阻,張作霖后來打消了私拿故宮文物的念頭。夏仁虎保全國寶的行為,為他三十年的官宦生涯,畫上了一個可貴的句號。

夏仁虎和張作霖有怎樣的關系,他為何能阻止張作霖從故宮運寶的行為?研究夏仁虎的專家王景山先生,曾對夏仁虎與張作霖的關系做過考證。

民國七年(1918年)七月,北洋政府成立新的國會。當時的國會被張作霖的奉系操縱,國會分為參、眾兩院。夏仁虎因為自身的聲望,當選為眾議院議員。第二年,夏仁虎又被選為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委員長,年度預算的提出、審定和通過,都是國會的大事,或許正是在此期間,夏仁虎引起了張作霖的注意。

民國十一年春,張作霖率奉軍入關,稱鎮(zhèn)威軍,自任總司令,通電全國。民國十三年冬,夏仁虎應張作霖召赴奉天,任高級幕僚。夏仁虎在沈陽居住了兩年,其生活和工作情況在《枝巢編年詩稿》中有記載。

1928年夏,張作霖離京,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此后不久,夏仁虎也離開了官場。

離開官場后的夏仁虎專事著書立說和講學,此后著有《枝巢四述》《舊京瑣記》《枝巢編年詩稿》《嘯庵詩詞稿》《嘯庵文稿》《舊京秋詞》《歲華憶語》《清宮詞》《北京市志稿》《枝巢九十回憶篇》等四十余種著述,內(nèi)容涵蓋詩、詞、文、曲、小說、地方志、風俗掌故、學術等諸多領域。

捐獻志書手稿

《枝巢編年詩稿》是夏仁虎六十歲(1934年)之前的詩集,共有十三卷,收錄詩歌八百多首,其中絕大部分寫于北京。這些詩歌記錄了當時文人墨客的足跡,他們常到龍泉寺、崇效寺賞牡丹,大覺寺看杏花,頤年堂、萃景園賞海棠……什剎海、北海漪瀾堂以及西山都是他們詩酒聚會的地方。

1937年,北京淪陷后,日寇通過漢奸王克敏拉攏夏仁虎參加傀儡政權,遭到了他的斷然拒絕,保持了高貴的民族氣節(jié)。他在《舊京秋詞》中諷刺漢奸政權是“泥塑紙糊兒戲物,西風抬舉上高臺”。他先后擔任北京大學講師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枝巢四述》就是當年大學的講義。

在夏仁虎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著作就是《北京市志稿》。根據(jù)檔案資料記載,1938年6月,北平特別市公署秘書處負責北京的修志工作,吳廷燮任總纂,由夏仁虎、朱彭壽等四人纂修。夏仁虎在當時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貨殖志”、“藝文志”和“金石志”等重要部分的撰稿。因為戰(zhàn)亂,這部書稿當時未能出版,而且不少書稿也散佚不見。

1953年,夏仁虎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的第一批館員,他把自己參與編纂并苦心保存的《北京市志稿》捐獻了出來,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

《北京市志稿》全書共15冊,400余萬字,其內(nèi)容重點是清末至民國初年的材料收集和整理。對當時的巡警、學校、城市建設以及市井民情等有詳細記載。最為重要的是,書中有大量民國初年的實錄材料,這些材料已經(jīng)非常罕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書續(xù)補了《光緒順天府志》后的空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北京地方志。

1963年,在北京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夏仁虎去世,1998年,這部志書得以正式出版。夏仁虎老先生的手稿,也成為重要的文物,保存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除了著書立說,退出仕途后的夏仁虎也致力于文物的保護。根據(jù)夏仁虎后人的講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退出仕途后的夏仁虎,曾任中山公園董事長。當時,他將圓明園的遺物“蘭亭八柱亭”及蘭亭石碑(八根石柱上刻有我國歷朝書法大家柳公權、虞世南、褚遂良、董其昌、馮承素等人的蘭亭帖,蘭亭石碑刻有《蘭亭修褉》圖)運到中山公園保存下來。

1971年,中山公園為恢復園內(nèi)景觀,將存放三十年之久的蘭亭碑和八根石柱清理出來,在唐花塢西側(cè)建立了蘭亭。由于碑刻彌足珍貴,2009年中山公園增加了玻璃罩予以保護。碑亭如今成為中山公園的一個著名景觀。

永光寺街大宅院的深情回憶

夏仁虎有一個大家族,他育有八子一女。或許是家族龐大,他們才從安平里搬到了永光寺街1號院。那時候永光寺街的家是八個小院組成的大宅院,前后貫通,游廊環(huán)繞,花木扶疏。值得一提的是,東院內(nèi)有一座兩層青磚小樓,夏仁虎起名為“碧山樓”。此樓于民國初年曾一度作為京師圖書館分館的藏書樓,當時正在北京的魯迅,常常到此借閱書籍,并和夏仁虎結下深深的友誼。

由于地利之便,當年,夏家的子女都入讀于師大附中。良好的教育使得夏仁虎的八子一女都學有所成,他們所學專業(yè)遍及法學、農(nóng)學、工業(yè)、哲學、物理、藝術、外語、經(jīng)濟、生物、音樂。

課業(yè)之余,孩子們個個都發(fā)展出多方面的興趣。老大承樑二十多歲就寫了二十多篇小說在報上發(fā)表;老二承棟、老四承欞擅于吹笛子;老五承樞、老七承楣拉得一手好胡琴,還能唱戲;老六承楹吹得一口好口琴,課余在電臺教口琴,他和七弟承楣還多次在全國溜冰大賽中得獎;九妹承瑜不但能唱,還能彈鋼琴。

有時夏仁虎興起,會拿起他那根心愛的長簫,把兒女召齊,來個家庭大合奏。

九女夏承瑜回憶父親夏仁虎:“父親雖然位居高官,無暇管理家事,但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他對子女還是非常關愛的。這從他為幾個兒子起別號時就可以看出來了。大哥承樑性格較柔弱,父親給號‘孟剛’。二哥承棟性格比較剛強急躁,給號‘公柔’。三哥承柱性格內(nèi)向,給號‘君達’。四哥承欞性格活潑,喜歡暢談,故給號‘汝默’。五哥承樞性格木訥,也許是開化的晚些,故號‘子聰’。他給每個兒子起別號時,一方面看出他們的特性,一方面也寄出了對他們的期望。這也是一個慈父的期待和渴望?!?/p>

夏仁虎八子一女中尤以六子夏承楹最為知名,他和林海音(《城南舊事》作者)的浪漫傳奇廣為人知。

1934年,夏承楹從北京師范大學外文系畢業(yè)后,進入成舍我先生創(chuàng)辦的《世界日報》任編輯。他和林海音就是在這里認識。

后來,夏承楹又到《北平日報》編副刊,以“何凡”的筆名撰寫“玻璃墊上”專欄,針砭時事。因為大學讀的外文系,夏承楹喜歡聽西洋音樂、看西洋電影,喜歡溜冰、打排球、吹口琴等,生活方式非常時尚。而夏仁虎是典型的老派文人,吟詩作詞,唱昆曲。但是父子兩人并沒有代溝,當時夏承楹定了外文報,夏仁虎并不排斥,反而經(jīng)常問夏承楹,外文報上是怎么分析中國的。

1939年5月13日夏承楹、林海音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禮堂舉行婚禮,夏仁虎不拘泥于傳統(tǒng),把婚禮交由他們自己做主。夏承楹、林海音夫婦請來彈管風琴的老志誠、拉小提琴的關紫翔、拉大提琴的雷振邦組成珠聯(lián)璧合的伴奏隊,為婚禮增加了濃烈的喜慶氣氛?;槎Y的證婚人是夏仁虎的密友、文學家趙椿年先生。女方介紹人是林海音表舅張我軍,男方介紹人是夏仁虎擔任財政部次長時的部下王槐青(王治昌),即王光美的父親。

林海音嫁給夏承楹后,與夏仁虎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直到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后才搬離永光寺街的家。永光寺街大宅院的生活,給林海音留下了很多溫馨的記憶。后來她在《家住書坊邊》《我的京味兒回憶錄》《閑庭寂寂景蕭條》《婚姻的故事》等作品中,多次提到她的公公夏仁虎以及永光寺街的那座老宅,字里行間充滿了深切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