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藏書樓重煥光彩 追尋慈城抱珠樓
2022年7月23日,經(jīng)過17年的考證研討、修繕打磨,位于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1954年前為慈溪縣城)的晚清藏書樓——抱珠樓終于重啟面世,并舉辦了“天下讀書愛書人,共建共享藏書樓——抱珠樓眾藏共建啟幕儀式”。主辦方特地邀請馮驥才先生作為首位藏書共建者,號召天下愛書之人,閱見美好、共添書香。重啟后的抱珠樓將以“空”的風貌面世,由眾多藏家參與共建共享,使抱珠樓走上由人及書、從空向滿、以老傳新的新發(fā)展路徑。
在文獻里尋找“抱珠樓”
2005年5月12日晚,我鋪開一份民國三十六年(1947)的《慈溪縣城地圖》伏案細察,并在其上逐一標出所有老祠堂的地址與名稱。當標到五馬橋啟承祠時,發(fā)現(xiàn)旁有一條不起眼的“抱珠山弄”,而抱珠山弄的東面即是抱珠山,抱珠山南面山腳下就是呈帶狀分布的馮氏后新屋。腦中念頭一閃:抱珠樓肯定離抱珠山不遠,圍著抱珠山的唯有馮氏后新屋,目前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晚清時的原貌,說不定抱珠樓還留存于此。
翻閱光緒《慈溪縣志》影印本,查找抱珠樓主人馮本懷生平經(jīng)歷,翻找刻印于清道光的《溪上遺聞集錄》。馮氏后新屋這片區(qū)域,從東到西排列著老大門、中央大門、新大門三座高墻黛瓦的清代豪宅。
哪一座大院是存世的抱珠樓呢?經(jīng)過仔細分析,我把目光鎖定在靠西邊的新大門——始平路6號。原因有三:
其一,這座建筑相對獨立,三進兩弄,“日字型”的兩層木結構建筑,四周有高高的圍墻,前中后有三個天井,天井內鋪設著巨型條石和紅石板,高高的馬頭墻,精致的木梁雕刻,造型講究的樓梯,結實堅固的樓板,處處透露出一股儒雅的書卷氣息。其二,東邊的老大門,中間的中央大門,里面都一直世居著馮氏后裔。如果有抱珠樓在,不至于至今沒人提起。而始平路6號的“新大門”內住戶都是上世紀60年代從外地來慈的浙江省水文地質大隊的職工家屬。其三,新大門西依抱珠山弄,北倚抱珠山,東面與中央大門高墻分界,南為始平路,四周地名中有兩個與抱珠名稱相關。
慈城馮氏藏書的聚散
慈城馮氏抱珠樓,又叫抱珠山房,位于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五馬橋北側始平路口,是清道光年間浙東著名的藏書樓,為馮驥才高祖的從弟馮本懷所創(chuàng)辦。
抱珠樓的名稱來自北面的抱珠山,而抱珠山名稱來自護衛(wèi)東面百米慈溪縣衙后面的珠山,也叫縣后山??h山,即是慈城地理學上“九龍戲珠”的明珠,而抱珠山以護衛(wèi)珠山得名。地處小北門的抱珠山高三四十米,為慈城最佳的風水寶地之一。抱珠樓就在抱珠山南麓,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俯視全城。相傳抱珠樓主人馮本懷所居住的全部房屋統(tǒng)稱抱珠山房,而后進藏書樓叫抱珠樓。
慈城馮氏啟承祠支系,在清道光前后建造過多座藏書樓。因為家族經(jīng)商致富,為了子孫走科舉仕途,便于讀書,每家都花錢建藏書樓或書齋。他們起初的目的可能不是聚藏天下珍籍,而只是房主人自己陶冶情操,方便子孫讀書。抱珠樓主人馮本懷(1713—1872 ),字酉卿,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中舉后,開始抄書、撰書、刻書,與社會文化賢達交往、收集各種善本珍本。
馮本懷精刻了幾部慈溪縣地方文獻,一舉把抱珠樓推向世界,名留青史。抱珠樓主人馮本懷藏書萬冊以上,也喜歡刻書,究竟刻過多少種圖書現(xiàn)難以統(tǒng)計,今只根據(jù)相關資料,初步可確定為以下八種:《溪上遺聞集錄》八卷,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溪上遺聞別錄》二卷,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溪上詩輯》十四卷,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溪上詩輯補編》一卷,刻于咸豐三年(1853);《溪上詩輯續(xù)編》上下卷,刻于咸豐三年(1853);《胎產(chǎn)醫(yī)案》一卷,明同邑王綸著,抱珠樓重刻,年代待考;《明魯監(jiān)國諸臣詠》一卷,年代待考;《抱珠山房子詩存》一卷,年代待考。
同治十一年(1872)馮本懷離世后,藏書起先像天一閣一樣子孫共管,因家族內部原因管理逐漸松散,以致最后處于無人監(jiān)管的常態(tài),盜賣、蟲蛀也時有發(fā)生。至抗戰(zhàn)前的1933年(一說在抗戰(zhàn)后),馮本懷的曾孫馮慶瑞先生,決定把抱珠樓已不多的殘存藏書、印書刻板捐贈給杭州西泠印社(一說浙江圖書館)。
縱觀抱珠樓光緒以來的歷史文脈,民國后馮本懷后代人丁不旺,有些后裔遷往外地。1950年原居住在抱珠樓的馮氏后人被全部遷走, 1964年后,抱珠樓又被安排給外地來慈的地質隊職工居住,把房屋分隔得面目俱非。
尋訪馮氏后人
除卻查閱史料,請教專家、詢問馮氏后裔、尋找抱珠樓的后人,也是查明抱珠樓藏書的去向中的重要工作。
首先拜訪的是年逾九旬、家住五馬橋的馮涵才,老先生是馮驥才的堂兄,馮氏一支族的長老。詢問抱珠樓是被拆還是被燒,馮涵才先生思路清晰道:“抱珠樓房子不是還在嗎,誰說沒有了?”他指出房子的位置,竟與我推測的完全一致。他還告訴我抱珠樓主人后代子孫的名字,以及1949年以前的抱珠樓藏書全都捐贈給杭州西泠印社的情況。當時印社雇傭很多挑工,用竹籮一擔擔把書挑到德星橋,再用船裝到省城杭州去。
我還拜訪了“老慈城”,年逾八十的秦師婁先生。他不光是五馬橋馮氏的女婿,許多馮氏后裔還是他的親戚、朋友和同學。說起抱珠樓稀有人知的往事,他小時候看到過“抱珠山房圖”,也多次去過抱珠樓,據(jù)他所知抱珠樓藏書原都在整座后樓上,他上世紀30年代第一次去時,藏書的后樓都已用木板隔成房間了,值錢的木刻線裝書早就沒有了,而新式圖書倒有一些的。抱珠樓后面沿山的小屋雜物間早年曾被火燒掉,有人誤傳為抱珠樓被火燒毀。據(jù)他回憶和推測:此屋早先的功能應該是柴房或家傭居所,也許一段時間內做過抱珠樓刻書的工場間兼雇傭刻工的住所,后來還堆放過抱珠樓刻書的刻板。
另外,我同旅居外地的與抱珠樓有關的馮氏后人取得了聯(lián)系。據(jù)說,他們1949年以前一直居住在現(xiàn)為始平路6號的抱珠樓里,小時候就是讀著已經(jīng)不多的藏書長大的。1950年某機關看中并征用了他們的房子,安排他們全家遷往別處,就這樣僅存的一點抱珠樓文脈就這樣完全隔絕分離了。
抱珠樓重煥光彩
2005年10月底,我與《寧波晚報》記者以及慈城收藏家張介人一起去考察抱珠樓。幾天后《寧波晚報》在顯著位置刊登了《書香繚繞抱珠樓》一文。2005年11月9日《浙江日報》也在顯要位置刊發(fā)了醒目的標題《抱珠樓叫板天一閣》,不久新華社把抱珠樓發(fā)現(xiàn)的新聞向全國發(fā)了通稿。我向在天津的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匯報了發(fā)現(xiàn)抱珠樓的經(jīng)過。2007年浙江圖書館在舉辦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時,把慈城抱珠樓與寧波天一閣、湖州嘉業(yè)堂并提,作為浙江省還存世的14座著名藏書樓(其他13座都為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向與會代表隆重介紹。
自抱珠樓存世的新聞發(fā)布后,寧波市和江北區(qū)兩級政府都非常重視,不久江北區(qū)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點。
2016年“馮驥才祖居博物館”建成開放,離此百米的抱珠樓修復提上區(qū)、鎮(zhèn)兩級政府的日常議程。由于產(chǎn)權復雜,地方政府多次與產(chǎn)權單位和住戶協(xié)商溝通,得到大家對保護文物建筑的認同,住戶同意搬遷。2018年,在江北區(qū)人民政府、慈城鎮(zhèn)人民政府和江北開發(f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的合力推進下,抱珠樓復興計劃啟動,設計方案也得到了馮驥才先生的高度認可。2021年10月,抱珠樓的修繕和建筑工作完成驗收。
修繕后的抱珠樓占地面積約5090平方米,建筑面積3279平方米,共有四幢主體建筑,其中包含兩幢原有木構建筑:抱珠樓本體(抱珠山房)、始平路4號馮氏故居(本懷明閣);兩幢新建筑:螺旋藻井四面亭(眾妙心樓)、恒溫恒濕藏書庫(浮碧書庫),并新修造了一個木構出入口(致知門)和一個木構涼亭(不言亭)。未來這里將會成為一個集展覽展示、文化傳承、交流體驗和服務配套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
“與大馮共建一座藏書樓”倡議是抱珠樓重啟開館活動的點睛之筆。馮驥才先生說:“抱珠樓重啟,對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具有積極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圖書館,更是人民的空間。希望大家不光走進抱珠樓讀書,還能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在里面,共同參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