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千字文》:古時一種排序系統(tǒng)
來源:北京晚報 | 吳鳳  2022年10月20日08:21

前段時間,北宋時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畫在開封出土。這項考古成果再現(xiàn)了北宋《東京夢華錄》所載“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的勝景。有趣的是,壁畫里還有《千字文》的蹤跡。壁畫高約3.3米,長近30米,由多組石頭“拼圖”而成,每塊石面上都有編號,南壁以《千字文》為編號體系,北壁以《上大人》為編號體系。也就是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被北宋的工匠們用于標注每塊石頭的位置,以便正確組裝。千字文作為一種排序系統(tǒng)再次受到關注。

《千字文》從南北朝到清末的一千四百多年間,一直是流傳不衰的童蒙讀物,凡識字者人人都背得滾瓜爛熟。它誕生于南北朝時期,據(jù)記載,梁武帝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認字習字,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的常用漢字,又命大臣周興嗣編纂成文。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千字文》人人誦習,且文字不重復,逐漸成為一種應用廣泛的排序系統(tǒng),被用于屋舍、圖書、檔案等編碼。這時《千字文》的每個單字會失去原義,作用同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等序號。

如果您參觀過南京夫子廟景區(qū)的江南貢院,一定會碰上《千字文》。因為那一列列考試號舍,每列前面都寫著大大的漢字:“天”“玄”“宇”“洪”“日”“盈”“辰”“列”“寒”“暑”……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從這里走出很多人才,施耐庵、鄭板橋、曾國藩、張謇、陳獨秀等人都在這里參加過考試。江南貢院在明清為鼎盛時期,考試號舍曾多達兩萬多間,可同時容納兩萬多名考生參加考試。每列入口的墻上的編號為《千字文》文字?!疤臁弊衷跂|,“地”字在西,“玄”字在東,“黃”字在西,如此類推,直至號舍排完為止。每列又叫號巷,包括號舍數(shù)十間,每個號舍是一個考位,以一二三來編號。

假如您去海寧市博物館,可以見到清代錢塘江古海塘上的“千字文”字號碑。比如“論”字號碑,來自《千字文》中的“求古尋論”;假如您去武漢大學,不要光惦記櫻花,還要知道那里有座老建筑,以《千字文》的文字命名,包括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16個齋舍。

我的一位親長是檔案界人士,他談起過“千文架閣法”。這是北宋鄧州進士周湛創(chuàng)立的,以《千字文》文字順序分類立號、編號,管理文書檔案的方法。第一號檔案立為“天”字號,第二號為“地”字號,依次順推,再在每一字號下按時間先后順序編排。“架閣”即貯存檔案的木架,數(shù)格多層,便于分門別類存放和檢尋。因其法易行,其用甚佳,宋仁宗詔令全國各地仿照執(zhí)行。

這位親長還介紹,“千文架閣法”之前有“千字文帙號法”,這是古代僧人發(fā)明的。他們以《千字文》來作為漢文大藏經的帙號,“一帙”包含佛經的十卷左右。在我看來,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也是大書法家,曾將《千字文》抄了八百本,分散給各大寺廟收藏,這也許是僧人很早就采用《千字文》的文字作檢索的一個原因吧。

我在建國門附近的智化寺,見過明代木制八角形轉輪藏,每面經櫥有很多抽屜用來放佛經,每個抽屜上有一個《千字文》里的字,從正東面右上角“天”字起,至東北面左下角“洞”字止,用了639字。

以《千字文》為排序系統(tǒng),古代多用,而現(xiàn)代不大會用了。不過,關于《千字文》的“新聞”與“舊聞”總是牽動我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