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立德樹人 守心育人 陳玉福:深切悼念恩師程樹榛先生
來源:文藝報 | 陳玉福  2022年11月16日08:08

10月30日,北京朋友的電話打了進來,他開門見山地說:程樹榛老師走了……

“啊?”我一下子翻身坐定:“確定?”朋友認認真真地又重復了一遍剛才說過的話,我這才相信,我的恩師程樹榛先生真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驚聞噩耗,“困”在“深扎”地甘肅張掖的我,瞬間淚雨滂沱……人世上最殘忍又最令人傷痛的事情莫過于摯友之間的生離死別。先生于我,亦師亦友,誼切苔岑。新聞簡訊中的報道只是一個人民作家的離世,對于我而言卻是切膚之痛,程先生的音容笑貌宛然眼前。

二十多年前,初晤先生的深切記憶依稀歷歷在目。那是1997年初,不惑之年的我還是邊陲小城里一個癡心不改的文學發(fā)燒友,商海浮沉為家計打拼之余,每月會按時收到《人民文學》這一充盈靈魂的精神食糧,彼時程先生正是《人民文學》主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公認的中國文學井噴期,每一期《人民文學》到手,我?guī)缀醵际侨琊囁瓶实厝ラ喿x,咀嚼其中真味,從中汲取文學養(yǎng)分。向《人民文學》大膽投稿,是我自認那一年做的最為正確的事情。文稿寄出后望眼欲穿,一邊擔心石沉大海,一邊又忐忑著會收到退稿信,那種矛盾心情非此一般經歷者不可感同身受。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命運之神眷顧的幸運兒,中篇小說《馬蓮花》能夠在《人民文學》發(fā)表,也佐證了立世為人腳踏實地的真理。從此,我與先生相識,憑借鴻雁傳書竟也成了忘年交。先生為人謙遜耐心,身為“國刊”主編沒有任何驕矜高傲,他總是在書信中對我給予文學上的指導,并將他幾十年所積累的人生經驗一一傳授。在那個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我與先生定期通信談論文學,也談論人生,雖未見面已是神交久矣。

是年底,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集《馬蓮花》付梓前,我邀請先生作序,先生毫不猶豫便欣然應允了。這篇序言發(fā)表在《甘肅日報》百花副刊頭條位置,一時引起關注。我知道,這是先生對一個晚輩的鼓勵與提攜,正因為他的肯定,我邁向文學之路的腳步更加堅定。

1998年,是改變我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下海多年身心俱疲,精神的游離與歲月的蹉跎,讓我找不到未來的方向。我將內心苦悶迷茫盡數(shù)泄于一紙書信,寄給了千里之外的先生。不久,先生特意打來電話,那是我與他的第一次電話交流。脫離文字直面對話,我們互相操著不太流暢的普通話談了半個多小時,末了,先生問我愿不愿意赴京到《人民文學》工作?至今我還記得受邀當時心跳如雷的感覺。掙脫商海牽絆,我沒有去原單位報到,而是毅然踏上了去首都追尋夢想的道路?!皣薄度嗣裎膶W》的采編組長是一個響亮的名頭。我興沖沖入職,先生第一時間找我談話,毫不留情給我“潑冷水”。他告訴我,“生活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泉”,采編組長這個頭銜只能為你下去采訪提供便利,是幫助你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一個通行證。也就是說,你要沉到最下面去,去和老百姓一塊工作、一塊生活。這樣你才能寫出反映最基層老百姓聲音的作品來。同時,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一些最基層的創(chuàng)作新人,因為他們也是我們文學的主力軍之一。經先生語重心長一番點撥,我才知道,下去采訪不但是我的工作,也是一種磨礪。他說:作家不能坐在家里閉門造車,應該走出書齋,通過采訪走出去,成為群眾中的一員,才能看到人生百態(tài),才能聽到基層最真實的聲音。經此懇談,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由于《人民文學》采編組長的身份,下面的機關單位、企業(yè)都非常給我面子。頭一年,我超額完成了工作任務。第二年,我到天津市大邱莊采訪,采訪了大邱莊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禹作堯,也采訪了禹作堯的前任當年在大邱莊創(chuàng)業(yè)的同伴們與父老鄉(xiāng)親。從那開始,我的長篇小說處女作《1號會議室》的故事就住進了我心里。直到這個故事擾得我吃不香睡不著的時候,先生發(fā)現(xiàn)了端倪,他約我談話。

一個冬日的下午,我應約第一次到潘家園華威北里先生的府上拜訪。一進門就被素簡、充滿書香之氣的家居生活所感染。先生非常健談,與我講起他的家鄉(xiāng)江蘇邳州,講他的童年,還有他的文學生涯。先生出生于破碎的舊中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他只有四五歲,還是一個懵懂稚子。等到上學年齡,中國抗日戰(zhàn)爭已經到了最困難時期,他耳聞目睹父輩們?yōu)榭谷諔?zhàn)爭奉獻的種種,那些英雄的故事不斷激勵他成長,他暗下決心,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就是憑著這樣的信念,于新中國解放初期,他考進了天津大學學習機械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國家分配到東北的第一重型機器廠工作。也是在那個時候,他寫出了平生第一部長篇小說《大學時代》。這部小說因為種種原因沒能第一時間出版,直到1980年才與讀者見面,可謂好事多磨。上班后,先生從小小的技術員干起,以過硬的技術、無私奉獻的精神,做到了廠里的工程師。因為愛好文學并且寫了不少關于工廠技術革新的文學作品,被廠里發(fā)現(xiàn)后調到了廠黨委宣傳部工作。從此,他一邊工作一邊創(chuàng)作,因為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他的作品里生活氣息濃郁,刻畫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被上級提拔到了宣傳部長的位置。幾年后,由于創(chuàng)作成績突出,先生調任黑龍江作協(xié),先后擔任過省作協(xié)主席、省文聯(lián)副主席、《東北作家》主編等職。后來,他奉調中國作家協(xié)會,擔任《人民文學》主編。

專業(yè)從事文學工作幾十年來,先生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話劇、電影文學劇本等作品數(shù)百萬字,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鋼鐵巨人》《大學時代》《遙遠的北方》《生活變奏曲》等,其中《鋼鐵巨人》影響深遠,被改編成了電影搬上銀幕。他的報告文學《勵精圖治》獲1980年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部分作品被翻譯到國外出版發(fā)行。

與先生長談,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和啟發(fā)。于是,我大膽提出了我的困惑。先生聽了非常高興,他說:這就說明,你通過采訪到手的素材已經積累不少了,現(xiàn)在如果不馬上寫出來,等過了這個時期,你再寫恐怕就沒有這個激情了。說到這里,他再次強調邀我來《人民文學》工作的初衷,他說:“讓你做這個采編組長,不是讓你奮斗幾年端一個吃飯的碗,而是讓你到各行各業(yè)去采訪,扎扎實實了解社會與人民,為人民書寫,你才能成為一個人民的作家?!?/p>

在此之前,我已經明白先生讓我到《人民文學》來工作的苦心,這天下午他推心置腹給我講他的經歷、他的創(chuàng)作和他的作品,令我獲益匪淺、備受鼓舞。當天晚上,推掉一切應酬,我埋頭書案開始了長篇小說處女作的創(chuàng)作。因為故事在心里已經十分成熟,二十幾萬字的作品,寫了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初稿完成后,我迫不及待送去給先生過目把關,先生卻并不急于翻看,他向我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讓我回去大聲通讀三遍,自己覺得沒有問題了再去找他。我略有不解,但還是按照先生的要求照做了。在朗讀自己的作品時才發(fā)現(xiàn),里面還有許多細節(jié)和文字需要大加修改。十天后,我拿著仔細修改過的書稿再次找到先生,這一回先生欣然接下了。三天后在他的辦公室,他告訴我,這些年來他已經沒有過把一部長篇作品一口氣讀下去的情況了,這部作品是一個特例。他對我說,你拿著我的推薦信去找出版社的社長吧。得益于先生的推薦,很快,我的長篇小說處女作《1號會議室》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這部書一經出版即好評如潮,成為當年的暢銷小說,半年時間內重印了八次,我亦有了“1號作家”的虛名。至2005年,短短五年時間,《1號會議室》分好幾個版本在不同幾家出版社出版,累計印刷發(fā)行了60多萬冊?!?號會議室》出版后,我去先生家里致謝,先生說: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只是盡了一點點力而已。他還是謙遜依舊,而我學會了認真嚴謹。這么多年來,每當完成一部作品,我還是堅持通讀三遍修改得自己滿意了才交付出版社,這個習慣至今保留,這都得益于先生的諄諄教誨。

先生走了,他的遺愿是: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骨灰撒入大海。他灑脫了一輩子,把自己的身后事也安排得云淡風輕,而我因為疫情,不能到北京去送先生最后一程,只能憑此短文深切哀悼,殊為遺憾。

先生一生襟懷坦蕩,寬人律己,工作勤勉,廉潔奉公,家風嚴謹,正直善良。他為中國文學和出版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我們這些后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先生值得我們愛戴和尊敬,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