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福建文學(xué)》2022年第11期|汗漫:遠(yuǎn)行帖
來源:《福建文學(xué)》2022年第11期 | 汗漫  2022年11月29日08:01

1

每每讀到范仲淹“慶歷四年春”這一句,就回想起我的青春。

二十歲大學(xué)畢業(yè),我在中原西南角的鄧州小城,生活五年。小城有一條“三賢路”,紀(jì)念與此地存在關(guān)聯(lián)的范仲淹、韓愈、寇準(zhǔn)三位前賢。他們曾居廟堂之高,又因奏文與諫言而罹禍,貶放江湖,路過鄧州(韓愈)或者任職于鄧州(寇準(zhǔn)、范仲淹)。三賢路上,紅、黃、綠三種顏色的燈,像他們的手,為一個后生指出怎樣的前途?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綠燈肯定,紅燈否定,肯定與否定之間,是黃燈閃爍其詞、猶疑不定。

慶歷六年,亦即1046年,范仲淹因慶歷新政失敗貶放鄧州,建花洲書院,興學(xué)啟蒙,賑災(zāi)濟貧。舊日同僚滕子京,于慶歷四年(1044)春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邀范仲淹寫文章以志紀(jì)念。憑一卷寄來的山水畫《洞庭秋晚圖》,范仲淹朝思暮想,終于有《岳陽樓記》問世,共計三百六十八字,如鼓振雷動。從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銘,也成為鄧州在報紙、電視、廣告中推介自我的警句。

前一年,范仲淹尚在汴京,讀到三十九歲的歐陽修貶放滁州后的新作《醉翁亭記》,擊掌贊嘆:“后生可畏!”反復(fù)吟誦其中兩個關(guān)鍵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薄叭酥獜奶赜味鴺?,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狈吨傺汀对狸枠怯洝分械摹疤煜聭n樂觀”,與《醉翁亭記》中“樂其樂”的感喟,貫通一致。岳陽樓,醉翁亭,各選擇一個正大士子,與其彼此映照、共臻不朽。

我沒有范仲淹、歐陽修那樣耀眼的才華,也沒有一個好知州的情懷和醉意。在鄧州,一間單身職工宿舍內(nèi),雙人床靠墻一側(cè)堆放著聶魯達(dá)、里爾克、奧登、布羅茨基們的詩集。書桌右側(cè),是一疊《星星詩刊》《詩歌報》。腳邊有廢紙簍,像郁悶的胸口,吞下廢棄的詩稿和幻想。既出入于各種臉色構(gòu)成的現(xiàn)實,又沉湎于分行的詩歌寫作——這兩者間,似乎存在一種“古老的敵意”,我站在哪一邊?迷茫。自我沖突,像沒有紅綠燈、事故頻發(fā)的十字路口。頭發(fā)蓄長,衣服邋遢,惹上司嘆息:“詩人氣質(zhì)啊……”那大約是一種危險、不及物、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氣質(zhì)?

范仲淹的靈魂,大約在鄧州街頭與我屢屢相遇,但不會滿意一個后生的情狀。他摒棄小我情緒,無論得意與失意,不管少年與中年,始終以遼闊地平線作為大我的邊境線。鄧州三年間,他率民眾引水修渠,抗旱除澇。五谷豐登時節(jié),與賓客歌舞慶祝?!翱妥砥鹞柚鹞腋?,弗舞弗歌如老何。”他此時寫下四十余首農(nóng)事詩、田園詩,對米酒的贊美,占據(jù)一大半比例。那些米酒,通過詩句將美名流傳后世:“鄧醞”“千日醇”。

一條湍河,湍急地流過小城。河水清澈,曲醇厚,這是釀制鄧醞和千日醇的秘訣,范仲淹在詩文中給我留下如此信息。我在鄧州若干酒坊與酒樓晃蕩,沒看到這兩種牌子的美酒。湍河略顯得失意,在小城西邊徘徊出一個大彎后,向南注入漢水,與自西而來、流經(jīng)岳陽樓的長江融匯為一,抵達(dá)下游的入???。許多年后,我客居于入??谔幍纳虾?,大局已定,像一條溪流,終將消失于蒼茫汪洋般的晚年。

寫作《岳陽樓記》那一年,范仲淹五十七歲。此后,別鄧州,赴杭州任職,日益遠(yuǎn)離汴京這一政治中心。1052年,六十三歲,死于北歸赴任途中,葬于洛陽東南的萬安山——那里是他母親提前入睡等待兒子的地方。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p>

2

2020年12月,我去汨羅江,參加“屈原國際詩歌節(jié)”。

正是屈原,在汨羅江邊,為漢語貢獻(xiàn)“流亡”一詞。于是有了庾信、杜甫、韓愈、柳宗元、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等等一代又一代的著名流亡者。

這是一次由五月推遲到歲末的詩會。汨羅江上不見龍舟,街頭巷尾自然也沒有艾葉與粽子。詩人相聚,眉目間,憂郁多于歡快。我們居住、開會的賓館,每天清晨處于大霧圍困中。一派茫然。

屈子祠內(nèi),微雨中,烏桕樹葉落一地,像破碎的金子。不同國籍的詩人,列隊站在一尊冷峻的塑像前。燭火高大,迎風(fēng)含淚。編鐘聲里,十多位當(dāng)?shù)乩先私M成的合唱隊,用楚語吟誦楚辭,我聽不懂。抬眼看電子屏幕,屈原的句子波浪般滾滾而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薄奥仿湫捱h(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這一瞬間,我想起范仲淹,遂確認(rèn)其“天下憂樂觀”、歐陽修的“樂其樂”,乃至一切中國士子精神的源頭,在屈原,在汨羅江。

768年,杜甫攜帶妻兒乘小舟,順長江而下,出夔門,過江陵。兵荒馬亂,窮愁潦倒,尋找返回中原的契機而不得,反復(fù)離岸上岸。登岳陽樓,眺望蒼茫北方,淚流滿面。下樓,復(fù)乘舟,來到汨羅江、屈子祠,也從這一尊塑像、滿庭烏桕樹,獲得一絲慰藉。770年,死于岳陽境內(nèi)的平江。遺作《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抒發(fā)家國憂思之情,短句蘊長恨:“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十七歲的兒子杜宗武,拿著這首詩,向縣衙求助。

屈原詩歌節(jié)結(jié)束后,我去平江小田村,祭杜甫,同樣是慘歲陰云天氣。

杜宗武在父母去世后,一直將兩具遺骸暫存于小田村,以待將來撫棺還鄉(xiāng)。然而戰(zhàn)火持續(xù)數(shù)十年,資費匱乏,“便下襄陽向洛陽”之遺愿未能實現(xiàn)。杜宗武離世時,人間仍紛亂不息,其子杜嗣業(yè)只得建設(shè)墓地,讓祖父、祖母、父親在異鄉(xiāng)入土為安。墓丘巨大,呈一體兩耳狀,杜甫居中,杜甫妻、杜宗武居于兩側(cè)。三人并肩長眠,像仍然依偎在長江上一葉小舟里。墓地后,兀立十幾棵松柏,蒼蒼郁郁。

別杜甫墓,登岳陽樓。樓外有告示:“凡能完整背誦《岳陽樓記》者,可免門票登樓?!蔽业挠洃浟σ巡粡?fù)少年時,嘗試背誦,向范仲淹致敬。然而至“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一句,走神了,想起杜甫。背不下去了。在鄧州,范仲淹運筆至此,大約也想起杜甫。尤其是《登岳陽樓》中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像一克鐳,在范仲淹心身中點燃,引爆出對于這座名樓及周邊壯景的磅礴想象力。

一代代中國文章,其憂思與歡樂貫通無礙,使后世的書寫者、閱讀者,得以緩解孤窮、撫慰一生。

3

偉大的《岳陽樓記》,非一顆即興發(fā)射的導(dǎo)彈,在雷達(dá)完全無反應(yīng)的情況下破空而至、擊中人心。在其問世之前,已有眾多名句聲動四方,顯現(xiàn)出范仲淹流芳千古的征兆。

“陽合不擇地,海角亦逢春。憶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021年,三十二歲的范仲淹,在東海邊緣的鹽城西溪,任鹽倉監(jiān),為國積蓄財力。海嘯時時侵襲百姓家園,范仲淹督導(dǎo)建成長達(dá)一百八十公里的海堤,被百姓名之為“范公堤”。一道堤,像一個長句,為《岳陽樓記》而埋下伏筆。前任鹽倉監(jiān)晏殊,在西溪寫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名句,回汴京就任高位后,重用范仲淹,為一個寡淡時代,提供鹽分和力量?!凹缈钙鹫鎸?,在鹽庫中守著波濤的回憶。”法國詩人勒內(nèi)?夏爾這行詩,似可作為晏殊、范仲淹的肖像。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1040年,范仲淹領(lǐng)兵赴西北,抵御西夏勢力威脅。戍邊三年間,整頓軍隊,建設(shè)邊城,迫使西夏俯首稱臣?!耙槐瓭峋萍胰f里”,“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某年,在延安寶塔山下,我仰望巖壁上八個擘窠大字“泰山北斗一韓一范”。“韓”即韓琦,“范”即范仲淹。兩顆恒星,高懸于中國西北和史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狈吨傺陀靡黄鹅`烏賦》,回答好友梅堯臣“不要做啄木鳥、烏鴉,免惹禍端和圍攻”的善意勸勉。胡適認(rèn)為,這八字,堪比美國人所言的“不自由,毋寧死”,且提早七百多年。范仲淹數(shù)度被貶出政治中心,皆由于“居廟堂之高而憂其君”,革除時弊,惹怒政敵。他寧愿做烏鴉鳴聲慘淡,為時代預(yù)警,也拒絕做喜鵲或夜鶯一類人物,去對宋仁宗唱贊美詩、奏小夜曲。即便屢屢吃閉門羹,仍屢屢闖入深宮,叩擊金扉,高喊:“皇上啊,有危急之事相告啊!”沉浸于美人懷抱的宋仁宗,從鴛鴦戲水的意境中一驚而起,對門外這個不識時務(wù)者的嘶啞喊叫,很頭疼。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fēng)波里?!迸c友人歡宴共醉,范仲淹卻低聲吟誦這首《江上漁者》,煞風(fēng)景,場面一時冷寂下來。稅賦沉重、漁民悲苦之情狀,在范仲淹內(nèi)心洶涌,故對汴梁城奢靡風(fēng)尚深惡痛絕,力推“慶歷新政”,終以失敗、遭貶而告終。

……

“詩言志,歌詠言。”“詩者,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薄霸娨缘乐?。”中國早期思想者,在先秦前后,就已經(jīng)確立詩與“志”亦即“士子之心”的關(guān)系。范仲淹的詩和文章,就是其浩蕩心志,就是他的汴梁、泰州、興化、蘇州、潤州、越州、耀州、慶州、邠州、鄧州、杭州、青州,一路路寒暑風(fēng)雪,就是一次次的興觀群怨、起承轉(zhuǎn)合。圣盧西亞詩人沃爾科特說:“要改變你的語言,必須改變你的命運?!眰ゴ蟮恼Z言,生成于不平凡的命運。平庸、平淡、平鋪直敘如我,寫作生涯寂寞無成,完全不必耿耿于懷。一個在天花板下過小日子、打小算盤的人,與那些在天空下疼痛遠(yuǎn)行的人,怎會有相同的感染力、生命力?

“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終生行之?!狈吨傺腿缡钦f,像是在對我耳提面命、細(xì)細(xì)安撫。他一生踐行“不欺”二字,故真氣彌漫。而他這一座右銘,源自唐代賈島的《不欺》:

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

知心兩如此,然后何所陳。

食魚味在鮮,食蓼味在辛。

掘井須到流,結(jié)交須到頭。

此語誠不謬,敵君三萬秋。

4

我時常自上海去蘇州游蕩。出高鐵站,廣場上迎面聳立一個石頭質(zhì)地的人,俯瞰無數(shù)過客。走近才知道,他是范仲淹——雕像下,一行表達(dá)“天下憂樂觀”的名句,如同認(rèn)證一個人的條形碼、指紋、面孔。

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張旭、唐伯虎、文徵明、沈壽、顧頡剛、貝聿銘……自古至今,無數(shù)俊彥英才,次第閃現(xiàn)于吳地春風(fēng),留下眾多傳奇、悲歌、辭章、美名。在這些杰出者構(gòu)成的漫長序列里,選擇范仲淹作為城市象征,顯現(xiàn)出蘇州的智慧和深情。

一個姓名為“朱說”的人,在二十二歲才偶然得知:自己祖籍蘇州,父早逝,母親只得遠(yuǎn)遠(yuǎn)改嫁于山東朱家,以謀生育子。如雷轟頂,羞憤交加,他急急歸往蘇州認(rèn)祖歸宗,卻被同族冷漠以待,疑其為索求家產(chǎn)而來。承諾不取一分一毫后,得以進(jìn)入族譜,更名為“范仲淹”。自此,他把母親從山東帶出,一路敬奉,不管仕途上風(fēng)雨交加還是彩虹高張。

這一早期經(jīng)歷,造就范仲淹性情:敏感,自尊,發(fā)憤,悲憫于一切孤立無援的人們。

在紹興亦即從前的越州,流傳著“孤兒寡母船”的故事。范仲淹任越州知州時,一個名叫孫居中的異鄉(xiāng)人去世,其家人陷入困頓。范仲淹拿出俸祿相贈,雇船送孫居中妻與子還鄉(xiāng),并寫一首詩給船夫:“途中若有人盤查、刁難,拿出來給他們看?!蹦且皇自娛牵骸笆谙嘁雷吆哟?,來時暖熱去凄然。關(guān)津不必問姓名,此時孤兒寡母船?!痹谶@孤兒寡母身上,范仲淹一定看見了從前的自己和母親。越州船,鹽城范公堤,這一系列情節(jié)聯(lián)合起來,足證范仲淹數(shù)年后在鄧州作《岳陽樓記》、形成“天下憂樂觀”,絕非一時靈感襲來,實乃久蓄而勃發(fā)。

范仲淹四十七歲時衣錦還鄉(xiāng),任蘇州知州。一年間,在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上,他修水利、建義莊,贏得敬重。為母親與家人購買一所宅第存身,又?jǐn)M開辦學(xué)堂,母親贊同:“寒門出俊才,就有望了……”遂有蘇州郡學(xué)建立,成為如今蘇州中學(xué)之前身,英才輩出。

在寒山寺附近的一條深巷里,范仲淹覓一院落棲身。側(cè)耳,可聽寺鐘隱隱如心跳,范仲淹時時吟誦:“夜半鐘聲到客船啊……”帆檣、滄海與深淵,浮現(xiàn)眼前心頭。

5

2018年,故宮博物院舉行宋代書畫珍品展。邁進(jìn)重重宮門,我初次目睹范仲淹手札《遠(yuǎn)行帖》,展開于一個玻璃柜中。行書,十一列,九十字,莊嚴(yán)清勁,可推想書寫者的面容、手勢與心境:

仲淹再拜,運使學(xué)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jīng)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yuǎn)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醞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zé)。不宣。仲淹再拜。景山學(xué)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展柜中亮著一盞小射燈,像一輪北宋的日月,照亮前朝遠(yuǎn)行人。

此帖中的“學(xué)士四兄”“吳親郎中”“景山學(xué)士四哥”,是比范仲淹大四歲的張昷之,字景山。他是范仲淹的同鄉(xiāng)、姻親,更是政治同道。

慶歷新政失敗,韓琦、富弼、杜衍、蘇舜欽、張昷之等人,因?qū)儆诜饵h陣營而被羅織罪名,一一遭罷官或貶謫。其中,蘇舜欽被逐出汴京后,隱身于蘇州滄浪亭,“以舒所懷”。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把此地作為精神桃花源,“安于沖曠,不與世驅(qū)”,并作《滄浪亭記》以志。歐陽修讀罷,激賞:“丈夫身在豈長棄,新詩美酒聊窮年。雖然不許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間傳。”如今,滄浪亭成為著名旅游景點,來訪者如云涌動。

張昷之貶往虢州,時在慶歷四年(1044)八月,秋風(fēng)初起。臨行前,獲得范仲淹這一手札。兩個人都沒有預(yù)感到,它會成為名帖,流傳后世。手札大意如下:“景山四哥,兩次接到來信,未及時回復(fù)。您路過我這里,也未能款待。四哥遠(yuǎn)行,我極其留戀,切望珍重。送上五瓶蘇醞、五罐金山鹽豉,也沒啥別的好東西,請不要責(zé)備。”蘇醞與鹽豉,滋味甚美,陪伴菜肴與飯食,均能激勵味蕾、振作口腔。借故鄉(xiāng)佳釀美食,向一個被連累的同僚表達(dá)歉意和掛念,緩解口舌腸胃因政治紛爭帶來的乏味、隱痛,范仲淹有深情眷眷在焉。

年輕時,范仲淹愛上一女子,贈送胭脂和詩句:“江南有美人,別后長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彼蔑L(fēng)情和美感。若向佳人贈送蘇醞與鹽豉,就不太合適。那江南美人收到胭脂和詩,心動了,迢迢而至,伴隨范仲淹走完枯榮交加的余途。

“別后長相憶”,不論小別或永別,唯有“長相憶”,能使美好顏色得以存續(xù),這大約也是讀書、寫作乃至一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之意義所在吧。

給景山四哥送罷蘇醞與鹽豉,兩年后,范仲淹就離開汴京,奔赴鄧州。

6

關(guān)于范仲淹領(lǐng)導(dǎo)的慶歷新政,宋仁宗始于信任、支持,終結(jié)于疑慮、否定。其根源,在于宋仁宗對范仲淹一派政治力量,深感不安。

宋仁宗曾詢問范仲淹和歐陽修:“自古小人愛結(jié)朋黨,難道君子也要結(jié)朋黨嗎?”范仲淹答:“臣在邊境,見勇士結(jié)黨以進(jìn)取,懦夫結(jié)黨以避戰(zhàn)。朝廷里也是一樣,一心為善的君子結(jié)為朋黨,對社稷江山有何不利?”坦然承認(rèn)范黨的存在。宋仁宗大怒。比范仲淹小十七歲的歐陽修,作《朋黨論》為其辯解:“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故為人君者,但當(dāng)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真朋?!彼稳首谧x罷,愈加警覺。再加上敵對陣營一次次構(gòu)陷,歐陽修、蘇舜卿、張昷之等等范黨成員,終被一網(wǎng)打盡。

范仲淹前后共計三次遭貶,故獲得“三光”美譽。

第一次,眾同僚備酒送行:“范君此行,極為光耀??!”第二次,送行者寥寥,在汴京郊外揖手而嘆:“范君此行,愈覺光耀!”第三次,只有一人舉杯相贊:“范君此行,尤為光耀!”自屈原始,古士子大抵上都是在遠(yuǎn)行或者說流亡中迸發(fā)光芒,從人格,到修辭。范仲淹也是這樣,其卓越辭章,一概生發(fā)于遠(yuǎn)離話語中心的地方。比如,在杭州,他留下佳句多多:“最愛湖山清絕處,晚來云破雨初?!薄奥淙~信流水,歸云識舊峰”“長風(fēng)方破浪,一氣自橫秋”……

邊緣即中心——夜色的邊緣,就是清晨光輝的中心。

為范仲淹書寫墓碑的人,卻是宋仁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通過《岳陽樓記》,皇帝終于聽懂一個士子的心聲,遂追賜范仲淹以兵部尚書之名。哀榮,實乃榮哀,一種虛榮的悲哀,當(dāng)事人對此大約渾然不覺,致力于轉(zhuǎn)化為花木稼穡中的清苦氣息。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余年,被后世稱為“黃金時代”,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北宋,以詩詞歌賦、書法、音樂、經(jīng)濟總量、木器工藝、美食、人口規(guī)模等等,名揚世界,且守住一道底線:不殺文人。

但北宋終將成為南宋,難以為宋。那一完全看不懂《岳陽樓記》的宋徽宗,將司馬光、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等309位異議者,列為“元祐奸黨”,并用其發(fā)明的瘦金體書風(fēng),到處刻立《元祐黨人碑》,以羞辱震懾一切異端,隨招致異族馬蹄刀戈而來?;实?、妃子、官僚、工匠、畫家等,成為押往北方的囚徒,或逃往江南茍延殘喘——到中國歷史的正文、小標(biāo)題、腳注里去,或成為那字跡周圍無褒無貶的余白。

7

某年五月,我去洛陽看罷牡丹,拜謁范仲淹墓地“范園”。

在中原,多見詩人墓地。洛陽,另有一詩人墓地“白園”,白居易長眠其中。孟州,有韓愈陵園。滎陽,有劉禹錫墓。郟縣,有三蘇墳,葬有蘇洵、蘇軾、蘇轍……黃河兩岸無數(shù)詩人的墓地,像鎮(zhèn)紙、壓艙石、星辰,為這動蕩離亂中的大地,提供定力、信心和夢想。

范園內(nèi),兩列石馬,是范仲淹騎過、檢閱過的邊塞馬隊?野草里,露出石頭馬腳,被染出微弱的暗綠。馬背光滑,是被一代代游園少年爬上爬下用小臀部摩擦而成的結(jié)果。少年們長大成人,去騎真正的馬或者驢、摩托、汽車。建功立業(yè)就想想范仲淹,志得意滿;碌碌無為也想想范仲淹,失眠或醉酒。歐陽修用兩年時間為范仲淹撰寫的碑文,立于墓前。兩千余字,贊其“外和內(nèi)剛,樂善泛愛”,“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慨然有志于天下”。字跡端正如志士,力透石碑。

歐陽修墓地也位于中原的新鄭,距范園很近,兩個偉大的亡靈相互訪問比較方便。生前,在汴京,范與歐密集互訪,閉門喝酒發(fā)牢騷,寫同題詩,嘲笑曹操、孫權(quán)、劉備,“用盡機關(guān),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xì)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眱蓚€入世求索的士子,難得顯出幾分道家的消極,多了幾分可親。酒醒了,一場風(fēng)起,庭院里落滿梨花或雪花,不許仆人清掃。推門而出,理正衣襟,繼續(xù)走莊重修遠(yuǎn)的儒家一途。

我見過一塊歐陽修小石像,英挺昂藏之氣象,與其門牙突出、個子矮小的本來面目,反差極大,不知刻石者是誰。這一表達(dá)真實否?真實。石刻像,就是刻石者心象。用一顆真誠的心,在這石頭上映現(xiàn)出的線條,真實不偽。石刻像旁有四句贊語:“論道議事,追韓繼陸,歸田集古,學(xué)問淹博?!逼渲?,“韓”即韓愈,“陸”即陸機。陸機《文賦》,關(guān)于寫作的技藝,有“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yuǎn),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之感嘆。陸機就是韓愈的斧子,韓愈就是范仲淹的斧子,范仲淹就是歐陽修的斧子——榜樣在前,可以為后人所操持、伐木,但如何習(xí)得其中的“隨手之變”,則難乎其難矣。

他們的文章筆法,都是我的斧子。揣摩其“隨手之變”,實乃領(lǐng)悟他們?nèi)绾伪媸懒⑷恕?/p>

不久前,我回了一次鄧州,像回到青春遺址。晚霞與燈火間,走著新時代的陌生人,沒有誰認(rèn)出我、喊出我的名字。范仲淹站在花洲書院外一塊青銅中,看著我,喊不出我的名字。游客紛紛來,不見讀書少年郎,他表情顯得惆悵?;ㄖ迺?,曾與岳麓書院、嵩陽書院齊名。范仲淹之子范純?nèi)?、門生張載,在此求學(xué)悟道。后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之說,完全是《岳陽樓記》的回聲與伴唱。書院內(nèi),春風(fēng)堂上,置一松木古琴,范仲淹常在此彈奏《履霜曲》。故,范仲淹被呼為“范履霜”。在時代的茫茫霜降里,一個、若干個孤行己見者,留下履痕與傳奇。真好。大多數(shù)人喜歡走在鳥語花香里,冬至后,守火爐喝酒、猜謎、調(diào)情。也好。這世俗煙火景象的好,正是履霜遠(yuǎn)行者們上下求索的人間大道。

走進(jìn)湍河邊一餐館,吃牛肉拉面,喝米酒。窗外河水湍急,猶如一個人湍急的青春期。月色下,在從前就職的單位附近站立片刻,想起一些人和事。入旅館,醉醺醺沉沉大睡。我沒有打擾任何人的平靜。我已經(jīng)沒有打破平靜的能力?!拔覜]有什么可拿出去的,/但可將就著過日子。/我吃得很小心,我活得很慢,/我喜歡平淡?!辈既R希特這些詩句,是衰老者之歌?我喜歡。但仍需要“保持清新和結(jié)實”,不辜負(fù)一系列遺址、文章和墓園。

每一個人的天下與憂樂,各自不同,這塵世才多元、豐富、迷人。我的天下與憂樂,是狹小的,也是幽深的,由所愛、所怨、所景仰的若干面孔組成,越百載而歷千秋——

“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