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朱熹:心靜理明 漸見意味
來源:解放日報  | 張錦枝  2022年12月06日10:42
關(guān)鍵詞:朱熹 古典文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jié)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時,總書記特意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馮友蘭曾經(jīng)問:人在宇宙間,有何重要?他的自答是,宇宙間若沒有人,沒有覺解,則整個宇宙是在不覺中,是在無明中。人如果有這一覺解,甚至覺解這一覺解,則同一灑掃應(yīng)對,同一擔水砍柴,其意義即大不同了。說到底,人終其一生,是為了生命意義的追尋。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朱熹的一生就是不斷追尋自我、以靈魂認識靈魂的征途。

親師取友 博學慎思

朱熹曾稱自己幼年“天資魯鈍,百事不及人”。所謂“百事不及人”,主要是指記問言語不如人敏捷。但事實上,他很早就啟蒙了。

朱熹幼承父訓、聰穎端愨,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歲問天之上為何物,八歲畫沙八卦,都是一個幼童開啟智慧的表現(xiàn)。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洛學后學羅從彥的弟子,時任吏部員外郎。在父親的教導下,朱熹閱讀《孝經(jīng)》《孟子》等儒家經(jīng)典,稍知為己之學,略得一二要領(lǐng)。當他讀到《孟子》講“圣人與我同類者”,心中喜悅難以言表。

不過,這樣幸福的生活沒有一直持續(xù)。朱熹14歲時父親去世。遵父親遺命,朱熹從學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先生。他以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力,加倍用力讀書??鬃幽晔逯居趯W,朱熹也是在十四五歲時立志向?qū)W。前面提到的“百事不及人”既是自謙,也是自警。

胡憲、劉勉之、劉子翚是朱松摯友,對朱熹的生活和學習關(guān)照有加。其中,朱熹師事胡憲時間最長,約20年;劉勉之待朱子如子侄,長女后來與朱熹結(jié)褵。

對朱熹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劉子翚。劉子翚為朱熹取字元晦,義為“木晦于根,春榮曄敷,人晦于身,神明內(nèi)腴”,寓意于闇然之處潛修,充盈內(nèi)在氣象。劉子翚不排佛道,與禪師羽士常有往來。朱熹受其影響,也逐漸對佛學有所留意。

朱熹年輕時讀書的興致極高,禪道、文章、楚辭、兵法、詩無所不學。有一天,他猛然悟到限于一人之身,只能有一個用心處,遂慢慢收攝身心,專意儒家典籍,銖累寸積,漸漸有所成就。

不過一開始,他也走過不少彎路,常常感到“四旁皆無津涯”。比如,讀《孟子》時,按照漢儒章句訓詁之法逐句理會,卻不懂文勢語脈相貫,因而義理不通透。

后來,他進一步總結(jié)出許多讀書的方法,以接引后學。經(jīng)弟子輔廣輯錄,后由張洪、齊熙加以整理補充,終成《朱子讀書法》?!吨熳幼x書法》要點有六: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和居敬持志。

比如,“讀書之法,要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于操存踐履之實,然后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也就是說,讀書要循序漸進,最終歸宿在實踐。這是讀書法,也是成德的工夫論。

關(guān)于讀書法的總結(jié),前有韓愈、歐陽修,后有袁了凡、顧憲成、曾國藩,朱子讀書法始終影響學者最深。錢穆更是稱其“陳義深美”,余英時則贊其“親切有味”。

《朱子讀書法》以烹飪、用兵、稼穡和煎藥為喻講如何體會讀書的滋味,又如何進到從容優(yōu)游境界。其中滋味美妙,是無法簡單言說的。讀書是人類的神圣權(quán)利。要想不放棄這種權(quán)利,還需有朱熹所說的“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之勇氣和精神。

由博返約 退而自得

在朱子看來,讀書雖要緊,但只是學者第二事。第一事是將圣賢經(jīng)歷的道理在自己身上理會過、經(jīng)歷過,進而與自身融為一體。正所謂,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后為得也。

有一次,朱熹讀《論語》“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一句時反復思量,三四夜通宵達旦,聽到杜鵑鳥啼叫聲才知天明。此時的朱熹明白,自己離道學入門尚有一截距離。為此,他拜到李侗門下問學。

李侗,字愿中,人稱延平先生。李侗與朱松同門,師從羅從彥,是二程道南一脈楊時的再傳弟子。時人稱贊他“冰壺秋月,瑩澈無暇”。朱熹24歲初次拜見延平,相與問答,很多疑竇,并不能契會于心,但經(jīng)過反復體會又有所得,以至于盡棄前學而專事延平。

31歲那年,朱熹徒步數(shù)百里往見延平,并在其寓所附近的西林院居住好幾個月,朝夕往來受教。延平對朱熹很器重,認為他“樂善好義”“穎悟絕人”“體認切至”。朱熹學習也極為認真,白天記下老師所講內(nèi)容,夜間字字仔細思量。如果有疑問,第二天便再請教。

延平的啟思和助益,讓朱熹體會到了儒學的真味。朱熹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自己找到了心之所安處。雖然仍未真正做到“有諸己”,但確定不再有愿外之想,而只以圣賢之學為精神的家園。

“楊時—羅從彥—李侗”一脈特重主靜,講求于靜中體驗喜怒哀樂之情感未發(fā)動時直覺本體,即“道南指訣”。這是培養(yǎng)根本的功夫。

朱熹發(fā)現(xiàn),人從出生到死亡,腦中的念頭往往沒有片刻停歇,沒有情感和心緒發(fā)動的時間稍縱即逝,難以把握。一旦抓住這樣的片刻,想要探究心緒未發(fā)的背后,則這一想法本身又構(gòu)成一個新的念頭,成為已發(fā)。

乾道二年,朱熹對義理的體悟有了質(zhì)的飛躍,俗稱“丙戌之悟”。他體會到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心,故《中庸》說未發(fā)是大本,是宇宙天地生生化化的根源,也是人安身立命的主宰。

朱熹把自己的心得與當時的湖湘學派張栻分享討論并反復體察,驗之于身心和五經(jīng),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三年后,朱熹修正前說,提出“性為未發(fā),情為已發(fā),心統(tǒng)性情”,初步奠定思想學說的結(jié)構(gòu)。這就是著名的“己丑之悟”。

四十不惑?!凹撼笾颉笔侵祆淙松械囊粋€重要節(jié)點。以此為學問基石,朱熹在40歲至50歲之間,迎來了學術(shù)成果的大爆發(fā)。《論孟精義》《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解》《程氏外書》《伊洛淵源錄》《古今家禮記》《近思錄》《論孟集注或問》《詩集傳》《易學啟蒙》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著作。由呂祖謙引薦,與陸象山兄弟在江西鵝湖寺論辯博與約、尊德性與道問學的“鵝湖之辯”,也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50歲以后,與朱熹并稱“東南三賢”的張栻、呂祖謙先后去世。朱熹開始以一己之力振道東南,講學和授徒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問思辨日益邃密成熟。

特別值得說道的是,朱熹傾注十余年心血反復編撰校訂《近思錄》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窮鄉(xiāng)晚進有志于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后之者”能略窺周敦頤、張載和二程諸夫子的學問概要,得以入門。

禮樂教化 匡弼風俗

據(jù)專家考證,朱熹一生70年,奉祠時間長達22年7個月,外宦7年2個月,在朝侍講46天。朱熹為官時間雖短,但頗有建樹。

知南康軍時,他在廬山五老峰下臥龍庵紀念諸葛亮,并親自繪制其畫像,手書“洪毅忠壯,忘身憂國。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于門楣之間,激勵自己禍福死生之變不入其心。

他減稅救荒、興修水利、設(shè)立社倉、彈劾劣吏,兢兢業(yè)業(yè)以至于衰病,受到百姓尊重和愛戴。他還依循古法建成“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時尊重百姓意愿賑放、秋冬償清存放,并按收成好壞收息、減息或者免息?!拔宸蛏鐐}”彌補了官倉的不足,保證災(zāi)年糧食供給不短缺,后在各府州推廣。

朱熹每到一地,最注意教育和禮儀。他在知南康軍時,復修白鹿洞書院,為軍學講學;知潭州時,復修岳麓書院,重興師道、講學和士氣。

朱熹最在意禮儀?!岸Y樂,志之大者。”早在任福建同安縣主簿時,他便率鄉(xiāng)恢復鄉(xiāng)飲禮、釋奠禮和婚禮;知南康軍時,申請禮部修訂釋奠祈報冠婚喪祭之禮;在潭州,考釋奠禮并頒行;侍講寧宗時,除力陳《大學》誠意正心之旨,還特別奏請討論嫡孫承重之服,請明詔禮官稽考禮律,指定官吏男女方喪之禮。

禮經(jīng)方面,朱熹撰有《古今家祭禮》和《儀禮經(jīng)傳通解》?!秲x禮經(jīng)傳通解》一改北宋王安石尊《周禮》廢《儀禮》的做法,而以《儀禮》為經(jīng),取《禮記》及諸經(jīng)史雜書所記載關(guān)于禮的部分附于其下,重置本末。

關(guān)于現(xiàn)存《朱子家禮》真?zhèn)危瑢W界有一定的爭議。陳榮捷認為,朱子文集中有《家禮序》和《跋古今家祭禮》,說明《朱子家禮》和《古今家祭禮》不是同一本書。二書可能是朱子先后所作,有所改訂。

此外,朱子刊《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學習《五經(jīng)》的階梯,指導天下士人修身治學,后成為國家科舉取士的基本典籍,影響我國古代主流思想文化長達六七百年。其中,《四書》和《朱子家禮》的影響還遠播至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地區(qū)。

舉個例子,朱子所在的南宋之世,服制變遷,殊多淆亂,但宋服大體因襲隋唐,上領(lǐng)衫與靴子為胡服制式,因而《朱子家禮》中朱子考證深衣作為禮服。現(xiàn)今日韓等地的部分禮服,就受到朱子深衣的影響。通過正禮儀、美風俗、輔翊世教,朱子完成了追求生命的覺悟,并做到“自覺覺他”。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宋明理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