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一組唐詩,五重景象
編者按:中華詩詞是中國文學(xué)的經(jīng)典形態(tài),是中國文化的感性表達,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方式。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唐詩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體裁之一。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流傳,人們依然能在唐詩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懷、古人的氣魄和古人的風(fēng)骨,感受到唐朝的文化風(fēng)貌與時代氣象。那些經(jīng)過時間洗禮的經(jīng)典詩句,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本期講壇是康震教授近期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基礎(chǔ)教育語文學(xué)科共同體舉辦首場“木鐸金聲講壇”活動上的演講,現(xiàn)整理發(fā)表,以饗讀者。
一組唐詩 五重景象
詩有詩眼。所謂詩眼,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guān)鍵詞句。唐詩的詩眼,大都在題目中。
王績《野望》
先看王績的《野望》,其詩眼在“野”字。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本詩中,詩人為何用“野望”做題?其實,可以想象一下,人們登高可以遠望,也可以近觀。但王績卻是“野望”,他不是站在家里,也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而是站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之上。因此,“野”字便讓人多了幾分不同尋常的關(guān)注。
詩人為什么野望?詩歌的頭兩句說,“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我登到東皋之上,在暮色當中,舉目一望,一時間不知道該往哪里去。那么詩人看到了什么呢?“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層層樹林都是秋天的色彩,夕陽的余暉照在座座山嶺之上。這樣的景象真美。那么詩人想回家嗎?不想。他只想在這原野里靜靜地看下去。于是,他又看到了“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放牧的人趕著小牛犢回了家,獵人帶著獵物也回來了。天色已晚,放牧的人、獵人等都紛紛回了家?!跋囝櫉o相識,長歌懷采薇”,然而,大家相顧不相識,即便如此,“我”也想長嘯當歌在山野里過著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詩中“采薇”一詞,出自《詩經(jīng)·小雅》。據(jù)《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滅殷之后,“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指歸隱或隱居。
人們不禁要問,王績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王績(約589-644),初唐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縣(今山西萬榮縣通化鎮(zhèn))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代詩人王勃之叔祖。性格真率簡傲,詩風(fēng)清新質(zhì)樸、疏野淡遠,一反齊梁綺麗淫靡之風(fēng),開唐代山水田園詩派先聲。
《舊唐書·王績傳》中,這樣介紹:“少與李播、呂才為莫逆之交。隋大業(yè)中,應(yīng)孝悌廉潔舉,授揚州六合縣丞,非其所好,棄官還鄉(xiāng)里。績河渚中先有田數(shù)頃,鄰渚有隱士仲長子先,服食養(yǎng)性,績重其真素,愿與相近,乃結(jié)廬河渚,以琴酒自樂。嘗游北山,因為北山賦以見志,詞多不載??儑L躬耕于東皋,故時人號東皋子。或經(jīng)過酒肆,動經(jīng)數(shù)日,往往題壁作詩,多為好事者諷詠。貞觀十八年卒。臨終自克死日,遺命薄葬,兼預(yù)自為墓志。有文集五卷。又撰隋書,未就而卒。”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只做了揚州六合縣丞,但這也并非其所好,就棄官回鄉(xiāng)。他家里有田地,鄰居也是隱士,與其相近,便以琴酒為樂。他年輕時就喜歡過淳樸、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曾躬耕于東皋,人們把他稱為東皋子。臨去世的時候,還給自己寫好了墓志銘,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好。他既有學(xué)問,又不愿做官,還立志撰寫一部隋朝歷史,遺憾的是未完成就去世了。
這是王績本人的小傳,可是他的家世又如何呢?據(jù)王績《游北山賦》自述,自家本為太原王氏,是歷史悠久的大族。王氏出自姬周,原籍山西祁縣,永嘉之際遷到江南,到他這一代,已經(jīng)在龍門定居五世:“余(一作吾)周人也,本家于祁。永嘉之際,扈遷江左。地實儒素,人多高烈。穆公感建元之恥,歸于洛陽;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始則晉陽之開國,終乃安康之受田。墳隴寓居,倏焉五葉;桑榆成蔭,俄將百年。”他志不在榮華富貴,向往真誠樸素的生活,但自己又是世家望族。他的兄長王通,是隋末大儒,曾經(jīng)寫過一部著作《中說》,比照《詩經(jīng)》而作,他也不喜做官,致力于著述。
王氏家族代有人才出,但并不是都做官。讀完王績的《野望》,我們有這樣的體會,能稱為英雄的人,往往可能是那些鄉(xiāng)野草澤中的人,不一定是為官顯赫者。所以我們從小要立志為國為民做大事,而非謀求做大官。王績是這樣的,王通也是。當然,還有王勃。很多大詩人、大哲學(xué)家、大思想家往往是處在寧靜的、真誠的、樸實的環(huán)境中,才能寫出真東西。如果一個人老想著做大官,那他可能往往做不成大事。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一重景象:由“野”洞察詩人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這里的“野”,不僅是鄉(xiāng)野、原野,也是詩人的心靈家園。因此,盡管王績沒有做過什么官,但一點兒都不能磨滅他在三千多年文學(xué)史中所占據(jù)的一席之地。
崔顥《黃鶴樓》
《黃鶴樓》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奶圃姡脑娧墼凇苞Q”字。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近百年來,隨著“敦煌詩卷”陸續(xù)被人們從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中發(fā)現(xiàn),這首廣為流傳的《黃鶴樓》也從“敦煌伯三六一九號卷子”上考證出來。于是,就有了敦煌版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白云去,茲地唯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青青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在?煙花江上使人愁?!笨梢?,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在其流傳過程中,可能因鑒賞者或傳播者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將原詩改動以更符合時下所流行,但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詩原貌。因而,敦煌版《黃鶴樓》被認為是更為準確,更符合詩人心境的。為此,讀敦煌版《黃鶴樓》,就明顯能感覺到,此詩詩眼為什么是“鶴”了。
沒有鶴,就沒有這首詩。詩人的所有思想都在黃鶴上。因為有了黃鶴,有了這個神話,這首詩才能成形。
仙人早已乘著黃鶴飛走,這個地方只剩下“我”和黃鶴樓,黃鶴一走再也沒有返回,只剩下“我”在這里感慨歷史、感慨千古。歷來詩人們寫黃鶴樓都逃不過“黃鶴”二字,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站在黃鶴樓上,仿佛都能聽得見、看得見揚州的繁華,這是黃鶴樓這個地理坐標的重要意義。在中國版圖上,黃鶴樓處于中央位置。所以不管是漢陽樹、鸚鵡洲,還是煙花三月的揚州,抑或其他地方,都能夠把情感的重心放在黃鶴樓上,然后寄托“我”對朋友、對遠方的親友的思念。這就是此詩的妙處。所以《黃鶴樓》成為了千古名詩。
它的名氣之所以這么大,一是因為,詩本身的確屬于超一流的水平。這首詩前4句是古體,后4句是律詩,風(fēng)格迥異卻能自然流暢,渾然一體,確實了得。尤其是“黃鶴”一詞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次,非但不覺得冗繁,反而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可見詩人功力非凡。二是因為,把“詩仙”李白搬出來為這首詩站臺。據(jù)傳,李白登上黃鶴樓本想賦詩,結(jié)果看到崔顥的這首詩,于是放下紙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敝蟊銓懗隽恕兜墙鹆犋P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大家之所以搬出李白為《黃鶴樓》加持,無非說明這首詩寫得實在是太好了?!饵S鶴樓》能夠成為唐代知名度最高的詩歌之一,甚至成為武漢的象征,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王維《使至塞上》
再看王維的《使至塞上》,本詩的詩眼在“塞”字。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河?xùn)|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官至尚書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妒怪寥稀纷饔谔菩陂_元二十五年(737)。是年,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戰(zhàn)勝吐蕃軍隊,王維奉玄宗之命,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出使邊塞,慰問將士。王維此行從長安出發(fā),沿河西走廊西行,到達涼州。
“居延”一為水名,居延海,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駐地。二為縣名,西漢張掖郡居延縣,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唐安北都護府下轄羈縻州居延州,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東部和大興安嶺南段。王維赴河西節(jié)度使幕,并不需要經(jīng)過居延縣。“蕭關(guān)”是唐代關(guān)中北部重要關(guān)隘,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可見,王維此次出行也不經(jīng)過蕭關(guān),此處是化用南朝梁何遜《見征人分別》:“候騎出蕭關(guān),追兵赴馬邑”詩意?!把嗳弧币粸樯矫衩晒湃嗣窆埠蛧硟?nèi)杭愛山。二為縣名,唐貞觀六年(632),燕然山一帶少數(shù)民族內(nèi)遷,置燕然縣,八年(634),僑置于陽曲境內(nèi)(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陽曲縣。顯然,王維出行還不需要經(jīng)過燕然。
古人寫詩往往沿襲前人所用典故,并不一定指自己真的到過這個地方。所以為什么說詩眼是“塞”,是詩人借用這些關(guān)于邊塞地名和典故,來表現(xiàn)自己出使邊塞的心境。
王維長期生活在長安,現(xiàn)在要出塞涼州宣慰塞外將士,“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去的路上他看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在長安、在田園生活中看不到的,而且大漠孤煙是“直”的,有人說是狼煙、風(fēng)煙。我去過新疆有所體會,任何煙只要風(fēng)一吹,它不可能是直的;只有什么是直的呢?旋風(fēng),就是那種在大漠中小的龍卷風(fēng),它很高,很細,一直飄到天上。所以我推測王維當年看到的應(yīng)該是龍卷風(fēng),才可能出現(xiàn)“孤煙直”。這一次,也是讓年輕的王維見識了大唐王朝的邊塞:我軍陣容之強大,邊塞風(fēng)光之壯麗。
李白《渡荊門送別》
接下來是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此詩的詩眼在“渡”字。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詩人,曾任翰林供奉。本詩作于開元十二年(724),李白24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漫游吳楚。后人稱之為“詩仙”,也有人稱之為“謫仙人”。
詩人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沿江東下,途中佳作甚多。比如,初出蜀,途中作《峨眉山月歌》:“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苯又搅擞逯?,即今重慶,作《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比缓缶偷搅饲G州,跟朋友告別,作此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一個“渡”字點明了詩人的狀態(tài)?!拔摇背酥鄱山瓉淼竭b遠的荊門外,來到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境內(nèi)游覽?!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备呱綕u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24歲的年輕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就預(yù)示著他未來的人生必然是極不平凡的。可以想象,李白作此詩時,人還在船上,船不斷前行,山漸漸不見,平野慢慢浮現(xiàn)在眼前,江水也似流進這平野之中,作者的視野一下就開闊了,胸懷也開闊了。就像自己這一路走來,走出巴渝,走出山區(qū),心境開闊了,人生新境界開啟了。然后看到了“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苯械脑掠巴鹑缣焐巷w來的明鏡,天空中的彩云結(jié)成美麗的海市蜃樓。因此,詩人水平看江面,境界全開;向上看,江上月、空中云——天地皆在我心中。“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钡?,我還是更愛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作者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谱髡咴谒蛣e友人,實則是作者告別家鄉(xiāng),送別昨日的自己,開始新的征程。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最后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顯然,此詩詩眼在“行”。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官至太子少傅。白居易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本詩作于長慶三年(823),白居易時年52歲,為杭州刺史。
錢塘湖,即西湖。唐宋兩位大詩人白居易、蘇軾都在杭州為官一方,他們不僅造福百姓,而且留下了描繪西湖美景的名篇。我想西湖固然很美,但是白居易和蘇軾的詩無疑為西湖的美更增添了光彩。
詩的頭兩句說,“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邊。南北朝時期,孤山上建有孤山寺。唐朝時期,孤山寺還在。賈亭,又叫賈公亭,唐德宗時期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時所建,故而稱賈亭或賈公亭?!肮律剿卤辟Z亭西”就是指西湖北邊的里湖。行至西湖岸邊,詩人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西湖的湖水正在慢慢地漲高,已經(jīng)與湖岸齊平,不僅與湖岸齊平,好像還要漲到白云上去一樣。這是因為天上的白云壓得很低,好像與湖水連接起來。我們常說水天一色、水天相接,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看到云很低呢?因為天清氣朗,所以感覺朵朵白云都飄蕩在了西湖面上,西湖水因為春天的到來,水面高漲,湖水和云都連在了一起?!皫滋幵琥L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春季節(jié),好多的黃鸝鳥開始在向陽的樹上歡快地鳴叫,南方飛來的新燕啄著春泥,來筑造自己的新家。詩人騎著馬在孤山寺北賈亭西的內(nèi)湖岸邊緩緩行走,他不僅看到了早鶯、新燕,還看到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五彩繽紛的春花要漸漸迷住詩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住馬蹄。正是因為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這樣可愛的初春景象,讓人越看越喜歡、越看越高興,所以詩人才說“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我騎著馬行走在這白堤上,最愛這里的風(fēng)光,怎么看也看不夠,怎么贊美也贊美不夠,尤其是樹陰下的白沙堤。這就是作者所“行”所看所感,“行”作為本詩詩眼意蘊正在于此。
白居易寫《錢塘湖春行》,蘇軾寫《飲湖上初晴后雨》,這兩個人在他們所處的時代,既是名震一方的官員,又是文貫天下的大文學(xué)家。其實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優(yōu)秀的官員,他們不僅為政一方、造福一方,同時也以自己的文學(xué)才華、文化創(chuàng)造力,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文學(xué)上的傳奇和文化上的傳奇。我們現(xiàn)在越過千年,回望西湖,感慨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蘇堤和白堤,更感慨于他們?yōu)槲覀兞粝乱髟佄骱⒁髟伜贾莸拿篮迷娋?。斯人已去,詩篇長留。我們重讀《錢塘湖春行》,不僅感受著大唐的早春歲月,同時也感受著大唐送給我們的風(fēng)景和溫情。
唐代詩人的人生景象
古典詩詞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是我們民族的情感記憶,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人格記憶。透過這些詩,我們的目光可以穿越百年、千年,回到我們民族的曾經(jīng),有戰(zhàn)爭、有青春、有理想,還有胸懷天下的仁人志士的人生志向與家國抱負?!兑巴贰饵S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五首唐詩,呈現(xiàn)出中國古典詩詞世界的詩情畫意,展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通過對每首詩的解讀,詩詞文字之景躍然紙上,詩人詩情之韻永留心中。
從王績的《野望》,到崔顥的《黃鶴樓》,再到王維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最后到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組唐詩,五重景象,五種人生。我們既領(lǐng)悟到了詩歌中的自然之美,也感悟到了詩人不同的人生景象——王績的淡定自若、崔顥的才思敏捷、王維的從容不迫、李白的勇往直前、白居易的持續(xù)創(chuàng)造,還感悟到了古人的多面情感、多面性情和多面人生。
一個人立志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淡定安然的心態(tài),像王績、王維一樣;就要有恣意輕狂的才思,像崔顥一樣;就要有雍容自若的氣度和少年天才的勇氣,像李白一樣;還要有康健的體魄和善于長跑的持久創(chuàng)造力,像白居易一樣。這些特質(zhì)都能從詩歌中得以一一展現(xiàn)。我想,時代在發(fā)展,古詩詞所蘊含的詩意與文化,仍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和思想。
不管一個人處在哪一個人生階段,都是在走向人生不同景象的時刻,我們應(yīng)一邊走著,一邊學(xué)會欣賞自己這個最特殊的風(fēng)景,學(xué)會分享別人的不同風(fēng)景。只有這樣,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歌詠,一路書寫,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最璀璨的光景,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豐富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