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呈現(xiàn)“散文作家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努力” 宮立:關(guān)于“萬葉散文叢刊”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宮立  2023年01月07日08:32

梁永1987年4月8日致信姜德明:“《萬葉散文叢刊》我倒是有的,但過去不知是您所編。此叢刊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三集由三個不同出版社出版,這次可能穩(wěn)定于貴社了吧。不知第四輯準備何時出版?我對散文也很有興趣,最近想到洛陽看看牡丹花會,如能成行,且又能寫出點什么,當寄呈一閱?!睘楹巍按蛞粯寭Q一個地方”呢?姜德明說:“主要是出版社怕賠錢。這也難怪,出版社不是慈善機關(guān),總賠錢怎么成?!薄叭f葉散文叢刊”第一輯《綠》,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印數(shù)為30000冊。第二輯《丹》,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印數(shù)為20500冊。第三輯《霞》,人民日報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印數(shù)為5000冊。其中《綠》《霞》封面設(shè)計者都是著名詩人、裝幀藝術(shù)大師曹辛之。插圖都是由著名畫家徐啟雄畫的。吳泰昌回憶:“4年總共出了三期,后因出版經(jīng)費問題,加之《散文世界》創(chuàng)辦,這份叢刊就停辦了?!本瓦@樣,“萬葉散文叢刊”只出了3期,就不得不停辦了。

“萬葉散文叢刊”每一輯,均注明“萬葉散文叢刊編輯委員會編”。那么“萬葉散文叢刊”究竟是由哪些人編的呢?姜德明在《展覽會歸來——紀念陳白塵》中自言:“一九八三年,我與袁鷹同志合編‘萬葉散文叢刊’《綠》,其間遇到很多困難,慘淡經(jīng)營的結(jié)果,僅出三期而已”。吳泰昌在《向冰心賀壽》中提及:“在《散文世界》袁鷹、唐達成出任主編前,有一份以書號名義出版的《萬葉散文叢刊》,叢刊只署了編委會,但沒有標明編委會成員名單,實際上主要負責人是姜德明。德明時任《人民日報》副刊主編,他拉了袁鷹和我,好像還有香港的曾敏之,編務(wù)工作由《人民日報》副刊老編輯劉夢嵐負責?!?/p>

“萬葉散文叢刊”,沒有公開的“發(fā)刊詞”。不過筆者注意到《丹》的《編后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們是一個有悠長散文傳統(tǒng)的國家。

提倡散文的呼聲已非今日始。文苑中散文創(chuàng)作是不應(yīng)該寂寞的。為顯示散文作家們在新的歷史時期中的努力,不定期的“萬葉散文叢書”誕生了。它的第一輯《綠》于一九八三年秋問世。

散文的題材和體裁是廣闊而豐富的,我們希望老、中、青作家都能提起散文之筆。我們更希望戰(zhàn)斗在各條戰(zhàn)線上的業(yè)余作者寫出生活中富有光彩的點滴。

復興散文的任務(wù)要依靠群眾的力量,希望作家和讀者們給以支持和指正。我們也樂于在進軍的行列中盡一點微力。

這段文字可以視為“萬葉散文叢刊”的“發(fā)刊詞”。它清晰地傳達了“萬葉散文叢刊”的編刊意圖——呈現(xiàn)“散文作家們在新的歷史時期中的努力”,為散文的復興盡一點微力。

“萬葉散文叢刊”每一輯的名字是怎么命名的呢?第一輯名為《綠》,第一輯的首篇是冰心的《綠的歌》。第二輯名為《丹》,第二輯有一篇是袁鷹的《楓葉如丹》。第三輯名為《霞》,第三輯的首篇是冰心的《霞》。由此可知,各輯的名字,都是選用了輯中某一篇文章的篇名作為輯名,“頗饒佳趣,頗饒別致”。同時也可以看出冰心對“萬葉散文叢刊”的大力支持和“萬葉散文叢刊”對冰心散文的重視。

“萬葉散文叢刊”,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刊發(fā)的散文形式多樣,“題材和體裁是廣闊而豐富的”。既有懷人散文,也有寫景散文。既有序文,也有后記。既有原創(chuàng)的散文,也有翻譯的散文??l(fā)的散文,既有冰心、巴金、葉圣陶等著名老作家的,也有趙麗宏等青年作家的,還有吳其敏、曾敏之、陶然等香港作家的。

第二個特色是不定時地開設(shè)專欄。比如《丹》設(shè)有“香港作家之頁”“三葉之頁”“散花一束”,《霞》設(shè)有“作家書簡”“序跋之頁”“美籍華人女作家之頁”。

第三個特色,是刊發(fā)了一批作家的書簡。

《霞》開設(shè)了“作家書簡”專欄,刊發(fā)了巴金、何其芳、柯靈、錢鍾書、靳以、唐弢、吳晗、汪曾祺、徐志摩、戴望舒、豐子愷、莊瑞源、孟超、臧克家、李輝英、陳翔鶴、艾蕪、單復、聶紺弩、毛一波等二十位作家的書信,并且還附了黃裳、卞之琳、陳敬容、黎丁為這些信專門寫的附記、隨記或小記等說明性文字。

為什么《霞》會集中刊發(fā)作家的書簡呢?編者在這一輯的《編后小記》作了如下說明:

這一輯有意組織了一批作家書簡。不是有意以書信體來寫的散文,而是在劫余中幸存的一些不曾想到過要發(fā)表的作家書簡。這當然也是散文,且具有史料價值。惟其如此,才更能看到作家的真情。書簡作為文學來看待,我們自古有傳統(tǒng),好象歐美國家更重視。請看域外大作家的全集,莫不以書簡和日記作為全集的一部分,有的幾占多卷。當然,我們的環(huán)境不同,知道珍惜作家書簡的不多,現(xiàn)在搜集更非易事,再加上若干年來人為地視書簡為‘定性’的‘罪證’,損失巨大,難以估計。我們愿為保存這散文一支的作家書簡繼續(xù)提供篇幅,希望得到作家和讀者的支持。

“萬葉散文叢刊”并不是自《霞》才開始關(guān)注作家的書簡,實際上每一輯都有刊發(fā)作家書簡,只是比重不一樣而已。筆者注意到《綠》刊發(fā)了馮亦代翻譯的海明威的《書簡二則》,《丹》刊發(fā)了夏衍的《書簡三封》。

由于各種原因,不少珍貴的作家書簡都遺失了,非常可惜,黎丁在《〈廢郵貼存〉小記》中提到:“私人的信札,有時也道出心聲,留下時代的痕跡。只可惜,湘桂大撤退,損失了許多珍貴的信札,如圣泉(陸蠡)、冰弦和繆崇群、魯彥的,還有巴金的對我《論羅亭》批評的長函,于今回憶起來,猶有隱痛。”“在劫余中幸存的一些不曾想到過要發(fā)表的作家書簡”,不同于“有意以書信體來寫的散文”,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可以從中感受作家的真性情?!叭f葉散文叢刊”高度重視這些劫難中幸存的作家書簡,并且樂意提供足夠的版面予以刊發(fā),這一點難能可貴??上У氖牵S著“萬葉散文叢刊”的??@一計劃無法繼續(xù)開展了。

《霞》中刊發(fā)了汪曾祺1948年給黃裳的信兩通。后來姜德明在《悼汪雜憶》中回憶:“黃裳提供了汪曾祺在一九四八年寫的三封信,說汪愛寫長信,很有內(nèi)容,也很有意思。我征求他的意見,他在八月四日給我的信中說:‘我的舊信最好不要發(fā)表……我未死,未老,又無多大名氣,照北京人的說法:不到發(fā)表書信的份兒。發(fā)表了,徒然使人說閑話?!瓐猿值慕Y(jié)果還是只發(fā)表了兩封,另一封以沒什么內(nèi)容被他留下了?!?/p>

第四個特色是關(guān)注年輕人的作品,給予他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丹》“散文一束”是編者從華東師范大學散文社編輯的《散花》創(chuàng)刊號上選出來的。為什么要重刊這些在校大學生的散文呢?那是因為在“萬葉散文叢刊”的編者看來,雖然《散花》中的作品未必盡善盡美,但“她是我們所見的第一個大學的散文刊物”,并且這些學生“使自己的目光越過了校園的高墻,流連在故鄉(xiāng)的河邊或祖國的山川之間并且揉和著作者自己的敏銳而細膩的感情”,這樣的散文“基本上擺脫了學生腔,或多或少地有了‘性格的力量’”。同時他們還表達了自己對年輕人的期待:“我們多么希望這些年輕作者繼續(xù)寫下去,繼續(xù)在生活中挖掘自己的童年、少年,去觀察、體驗生活中的一切細小的、微妙的變化,并且同自己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心靈結(jié)合在一起,使視野更廣闊,使生活更扎實,使散文之花更加多姿多彩?!?/p>

“散花一束”選自《散花》創(chuàng)刊號,其中有一篇是姚霏的《赤足的故事》。姚霏是1981年考入華東師大中文系的,他在接受訪談時曾說:“一個學期后,高年級的同學們要籌建散文社,整天嘯聚在我隔壁的宿舍里像在策劃陰謀,這本來不怎么關(guān)我的事,但他們也太過分了,把和我一起踢球的同學拉去了不少,比如劉勇(也即今天的作家格非)就是,害得我們經(jīng)常湊不足一支完整的球隊。某天傍晚,他們又嘯聚,我就很生氣地扛了箱啤酒去搗亂,沒想到我們的學長趙麗宏先生也在,他那時是《萌芽》雜志的編輯,我大放黃腔,說你們這樣一個個縮在屋里,完全就像是集體在胸上貼假毛,很滑稽,文學作品是能這么瞎湊合得出來的么?還不如喝酒踢球去。趙麗宏說你這小家伙口氣倒不小,你寫篇給我看試試。我說試就試,拎著一瓶啤酒到了階梯教室,不到兩個小時就寫了篇兩千來字的散文,題目叫《赤足的故事》,是寫我童年時在云南鄉(xiāng)下與小伙伴們捉魚摸蝦的故事。我把稿子拿給趙麗宏,他看了看,什么也不說就走了。沒想到三天后,趙麗宏給我電話,說你的稿子篇幅正好,我們本期就刊出。人家說的雖然是‘篇幅正好’而不是‘質(zhì)量很好’,但我沒管那么多,問有稿費沒?他說有啊,二十來塊吧。我的天,那時我們一個月的生活費才十九塊五毛錢!一瓶啤酒四毛五,折合下來,二十塊錢可以買四十多瓶呢!我立馬問他還要不要,我再寫。他說要啊,你多寫點吧。哈哈,就那么一直寫下來,最終欲罷不能了。我最初的寫作動機,實在是一點兒也不崇高。”

關(guān)于《散花》,李洱在接受訪談時提到:“華東師大當時有兩個文學社團,一個叫夏雨詩社,一個叫散花文學社,分別有油印刊物《夏雨島》和《散花》。我參加的是散花文學社,格非是《散花》的主編還是副主編,我記不清了。我當時與格非交往很多,可以說無話不談,有時候談起文學,簡直是通宵達旦。格非畢業(yè)留校以后,我成了《散花》的副主編。我當時寫了一組散文,寫了一篇關(guān)于散文的論文,還有一篇小說。我沒想到,這幾篇文章都發(fā)表了出來?!蔽錆h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南》一書中收有《大學生活的一個熱點——華東師范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綜述》,其中提到:“夏雨詩社、散文社出版的《夏雨島》詩集和《散花》散文集,在全國高校擁有一大批讀者,不少同學的作品,已刊載在全國數(shù)十種有影響的刊物上。在這片土地里耕耘過的昔日的學生,有些已成為今日我國文壇上頗有名氣的后起之秀?!钡拇_如此,李洱、格非和姚霏,后來都成為先鋒小說的代表性作家?!叭f葉散文叢刊”刊發(fā)了趙麗宏的《小黑屋瑣記》和姚霏的《赤足的故事》等青年寫作者的作品,這一切必將激發(fā)這些年輕人寫作散文的熱情。

《綠》的扉頁摘錄了魯迅《小品文的危機》的部分文字,其中提到:“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遺憾的是,近年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中,關(guān)于小說、詩歌的研究成果較多,而關(guān)于戲劇、散文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F(xiàn)當代散文研究亟待加強!姜德明出版過《叢刊識小》,對現(xiàn)代文學史上長期被忽略的文藝叢刊進行了梳理,筆者也期待有心人能對“萬葉散文叢刊”等當代文藝叢刊進行細致的鉤沉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