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集”風(fēng)生水起
臘月二十三,雪中的濟南奇冷。我來到濟南南部山區(qū)的仲宮大集上,但見寒風(fēng)刺骨擋不住趕集人,口罩遮不住歡愉的笑容,人們匯聚到了這里,項背相望,享受著濃濃年味里的歡樂。
邊走邊逛,眼見熱熱鬧鬧中有買有賣,冰涼的空氣里溢滿了食品誘人的香氣,大紅的春聯(lián),彩色的氣球,花鳥蟲魚,年糕、黃面窩窩、炒栗子,紅棗、柿餅、山雞蛋、圣女果、豆腐、小米茶湯、春聯(lián)、農(nóng)家土雞、自產(chǎn)小米……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稀罕山貨,讓人眼花繚亂。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與人們的歡笑聲、爆米花出鍋的砰砰聲匯聚在一起,那么可人、動聽。
音樂與噪音的區(qū)別在于好不好聽、喜不喜歡,此時此刻,大集上的喧鬧演變成最美妙動聽的音樂,讓人沉醉其中。
這“音樂”,一直在這里回響了千年。
百姓的“山珍”
仲宮大集起源于漢朝,興于唐朝,每逢開市時,不光十里八村,遠(yuǎn)在青島、泰安、萊蕪等地的人也會來選購特產(chǎn)。這里是泰山北翼,交通發(fā)達(dá);這里是終軍的故里,歷史文化深厚;這里有一方水土滋養(yǎng)出的好貨,新鮮又便宜。所以,大集極富生命力,即便天災(zāi)人禍也沒能阻擋住它的腳步,一直走到今天。農(nóng)歷一、三、六、八開市,春夏秋冬,風(fēng)雨無阻。
一個茶湯攤前聚了不少人。賣茶湯的趙先生凍得眉毛上結(jié)霜,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茶湯不是茶,是“老濟南”的名吃,以小米為主料炒制而成,像沖茶一般,沸水一沖即熟,所以叫茶湯。有人買茶湯,只見他把滾燙的水麻利地注入茶湯料進(jìn)行沖調(diào),接著用小木勺快速攪拌,茶湯糊化后變得濃稠,香味也一下激發(fā)出來了。然后撒上白糖、芝麻、花生碎、瓜子仁、青紅絲、葡萄干等。買者說味兒又厚又醇又香。他自信地笑笑:“誰都知道茶湯的主料是小米,小米經(jīng)過粉、磨、炒等多道工序制作,關(guān)鍵我們用的是南山里的金小米,澆的是山泉水,施的是有機肥,再加上山里‘土少石多出好谷’的條件,不光做茶湯,熬粥也是金黃色,還有一層柔滑的油皮呢。茶湯里的芝麻、花生也都是山里種的,當(dāng)然味道不一樣嘍?!?/p>
他一口一個“山里”,好像山里的食材都是山珍一般。
仲宮大集東行20公里的西營大集,往山里“扎”得更深,這個有600余年歷史的集市,每逢農(nóng)歷四、九開市,雖然幾次搬遷,但是人氣十足。集市上以自產(chǎn)自銷的蔬果禽類品種,牽動了周邊村民和城里人。這里的地瓜干、年糕、山楂、石榴、花椒、豆腐等,讓人邁不動腳。商販們的吆喝聲、顧客的還價聲此起彼伏,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西營集上的豆腐最有名,“豆腐狀元”姓李,說到豆腐制作口若懸河:首先做豆腐的黃豆得是山里產(chǎn)的,要把干黃豆浸泡一個晚上,加泉水用石磨磨成漿;用一塊白布包吊起豆?jié){過濾,只取滲出的細(xì)漿水;漿水放入大鍋里煮沸后點鹽鹵,一滴一滴,憑著自己的經(jīng)驗點,豆腐慢慢凝結(jié)成塊;把豆腐碎塊放進(jìn)墊著大紗布的圓筐里,靜靜地過濾、擠壓,讓水慢慢地溢出。剛壓好的豆腐冒著熱氣,細(xì)嫩爽滑,還帶著豆子的清香味,吃一口真是過癮。
就是一把山里的黃豆,在他們手里竟鼓搗出了賽過山珍的豆腐。
再往山里鉆,從西營大集南行西折,沿著老柳線進(jìn)入深山,九曲十八彎山路上風(fēng)光綺麗,20公里后到達(dá)柳埠大集。深山里的柳埠大集農(nóng)歷二、七開市,這里的山貨越發(fā)純正,既有香甜的烤紅薯和新鮮蔬果,也有熱氣騰騰的紅棗年糕,還有現(xiàn)炸現(xiàn)做的芝麻馓子等當(dāng)?shù)靥厣朗常屓舜瓜选?/p>
在柳埠大集上的山貨里有種菌類,外形層層疊疊似菊,猶如天女散花,散發(fā)著濃郁的特殊香氣。攤位上的一位老人熱情地向瞧稀罕的人說,這叫天花菇,產(chǎn)在板栗樹下,每年在八月中下旬出現(xiàn)一次,一棵樹下只產(chǎn)一叢;采摘時不能用鐵器,必須兩手輕輕地從根部把它托起。這是保健養(yǎng)生的野生珍品,勝過人參燕窩。
對于百姓的餐桌而言,綠色的、天然的、純正的、原汁原味的食材就是他們最珍貴的“山珍”。
在濟南南部山區(qū)里,大集成串,農(nóng)歷五、十開市的李家塘大集,農(nóng)歷一、六開市的窩鋪大集,農(nóng)歷四、九開市的高而大集,農(nóng)歷五、十開市的黃巢大集等等,每個集都有當(dāng)?shù)氐摹吧秸洹?,香菇、竹蓀、平菇、口蘑、松茸、栗子……
翻過濟南和泰安的交界之處長城嶺,來到泰安黃前水庫。當(dāng)?shù)厝苏f,他們的“山珍”是板栗燉公雞。在黃前大集上購得板栗和公雞,板栗質(zhì)地細(xì)糯,口味甘甜;泰山紅公雞羽毛鮮艷,尾羽黑且閃有綠色的光澤,生長在山間板栗樹林中?;丶沂帐巴桩?dāng),炒雞至微黃,入去皮板栗,兩者在猛火、沸水中深度交融,其鮮香軟糯的好滋味被激活了。食之,唇齒間特有的香氣無以言表,回味無窮。
放眼山東,泰山、蒙山、魯山、沂山、昆崳山、大澤山、五蓮山等,山山相連,山里清新的空氣,遍地的山泉,會呼吸的沙土地滋潤出千千萬萬種純正的食材。食材挪個窩兒來到大集上,帶著泥巴的菜,汁甜如蜜的果品,透著香氣的五谷,頂著紅冠子的雞,憨態(tài)可掬的鴨鵝等等,又從大集上“飛”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讓人可以細(xì)品大自然的味道。
集與集,人與人,買與賣,說與笑,紅紅火火,如火如荼,心曠神怡,這是一幅幅多么溫暖而又美妙的生動畫卷。
海邊“一口鮮”
清晨,歸港的漁民將漁獲急不可耐送上大集,短短幾個小時后,大海饋贈的鮮香便在眾多居民家中彌漫開來。“早上在海里,晚上在鍋里”的“一口鮮”,讓多少美食遜色。
青島的李村大集,每逢農(nóng)歷二、七開市,這所百年大集,從1892年始建至今,一直是海邊的一塊“寶地”。進(jìn)入臘月,大集上摩肩接踵,集市物品琳瑯滿目,大到幾十萬元的轎車,小到針頭線腦碗筷杯勺,應(yīng)有盡有。數(shù)萬人來到大集上,比肩繼踵,氣氛火爆,一派喜慶繁忙景象。
最為稱道的還是這里的海鮮市場,一年四季都有活蹦亂跳的海鮮,沙子口的蠣蝦、紅島的蛤蜊、王哥莊的八帶,還有刀魚、鲅魚、魷魚、鯧魚等海產(chǎn)品百余種。許多外地人為嘗到“一口鮮”美味,往往從市場上買一堆海貨到集邊的小店加工,邊吃邊品。濟南市民張立勇專程驅(qū)車來到大集上,買了魚蝦到一家小店加工,加吃邊評:“蠣蝦吃起來比牛羊肉還香;鹵水蝦口感Q彈;老虎蝦不光沒有腥味,反而有一種淡淡的甘甜味道,不愧是‘蝦中之王’;刀魚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美哉樂哉。
青島的沙子口大集上更是海味兒十足,每到農(nóng)歷五、十開集,這里的空氣都彌漫著濃濃的海鮮味兒。不管是魚、蝦,還是鮑魚、海參,干貨、鮮貨應(yīng)有盡有,市民可以一站購齊“海鮮大餐”??爝^年了,海貨的銷量陡增。
臘月的一天,天還不亮,漁民畢吉峰已經(jīng)在大集上擺好了攤位。今天他準(zhǔn)備出售20多種3000多斤海鮮,有蝦、鮑魚、筆管魚、黃花魚、頭魚等。下午4點,他的海產(chǎn)品銷售一空,便高興地在集上購置其他年貨。原來,除了海產(chǎn)品之外,這里還有服裝、鞋帽、布匹、肉類、糧食、家居用品、瓜果蔬菜,當(dāng)?shù)厝朔Q這里是“最全年貨置辦地”。
此時,250公里之外、農(nóng)歷二、七開市的威海張村大集上熱鬧非凡,匯集了熱騰,清甜,新鮮,活潑的元素。當(dāng)然,長長的大集上也是海味兒十足,手掌大的海參,掛滿黃的蝦怪,乳山牡蠣更是搶手貨。攤主李先生打開一只牡蠣,滿滿的肉。他還告訴購者秘訣,肚子越大,空間有肉,肚子越小的,空間肉就少;回到家像蒸饅頭那么蒸,鍋冒汽兩到三分鐘就好。這下氣氛更加活躍,這個要5斤,那個要10斤,有的為過足“牡蠣癮”干脆買了半麻袋。李先生說,不用擔(dān)心,只要把麻袋口扎緊再壓上一塊大石頭,大冷天放在窗外一個周,牡蠣也是活的。
威海人過年離不開的還有花餑餑,“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是中國北方傳統(tǒng)年俗,威海的蒸饅頭即蒸餑餑,已傳承300多年。伴隨著各種蘊含著美好寓意的花餑餑出鍋,濃濃的年味兒也隨之而來,人們祈愿新的一年日子蒸蒸日上。
文登的天福山大集上花餑餑成排成列,煞是好看。不光有大棗餑餑,還有面魚、元寶、葫蘆、虎頭等,大棗餑餑是“早”的諧音,寓意早早發(fā)財,面魚則取“余”的諧音,有年年有余之意,元寶、葫蘆寓意著來年財源滾滾、吉祥如意。
在煙臺一說起大集,人們脫口而出的是福山大集,這個有著500年歷史的大集每逢農(nóng)歷三、六、九開集,每集總是人山人海。眼下的大集上,年貨林林總總,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五顏六色的氣球、炸至金黃的面魚、香酥可口的肉脂渣、剛出爐的瓜子花生,還有擺得整整齊齊的鍋碗瓢盆,以及香氣濃郁的現(xiàn)磨花生芝麻醬、老農(nóng)自家種的瓜果蔬菜、顏色鮮亮的新衣新鞋等。當(dāng)然,“主角”還是海鮮,海參、海米、干蛤蜊肉、扇貝柱等。對煙臺人而言,好像聞著淡淡的海味兒才叫過年。
口味“蠻刁”的煙臺人知道,扇貝柱,無論是包餃子、做湯都非常鮮美,尤其是它的口感軟嫩,很適合給家中的老人孩子吃。而鮮活的八爪魚根據(jù)爪子的大小,又分為八帶、長蛸等,最普遍的吃法是用鹽水煮熟后,用大蔥涼拌,過年期間無論是自家吃,還是待客,都是必上的一道“看家菜”。
煙臺人過年,總忘不了貼一幅剪紙畫,所以,煙臺的大集上都會有剪紙的身影。煙臺剪紙歷史悠久,樣式品類豐富,窗裙、窗心、染色剪紙、文人剪紙等,以畫面精美,線條流暢而著稱。表現(xiàn)手法多種多樣,表達(dá)富貴、吉祥、多子、長壽等生活理想。過年了,在家里吃著海鮮,欣賞著《福壽有余》《嫦娥奔月》《瑞兔窗花》《吉祥平安好》的剪紙,別有一番心境。
煙火里的鄉(xiāng)愁
每個人都難忘“小時候”,一個符號,一個印記,成了心靈深處的記憶。大集是一個鄉(xiāng)愁載體,特別是大集上濃濃的年味,讓人在記憶中還原了當(dāng)初暖暖的心境。
清代形成的濰坊大集(老濰縣大集)承載了許多“老濰坊”的美好記憶。當(dāng)初,白浪河沙灘上的老濰縣大集聲名遠(yuǎn)播,每當(dāng)農(nóng)歷五、十,從十里八鄉(xiāng)蜂擁而至的趕集人,與過往車馬混在一起,擠得大街水泄不通。賣爐灶鉤鏟的、釘馬掌的、賣糧食蔬菜的、算命的、修傘的、賣豬胰子(肥皂)的、打場子賣藝的雜耍藝人等小攤小販鱗次櫛比。遠(yuǎn)處那高高挑起的糖葫蘆串兒,像紅彤彤的透明琉璃球兒耀眼奪目,饞得許多孩子流口水。
最解饞的還是朝天鍋,當(dāng)時也叫“雜碎鍋子”,設(shè)于集市,露天支鍋,圍一秫秸箔,鍋里煮著豬的腸、肺、肝、肚、豬頭肉等,熱氣騰騰,香味誘人;寬鍋沿上放著單餅、鹽、胡椒、蔥末和香菜等作料。肉按卷收費,湯不要錢,外地來趕集的人,買上一卷肉,就可以用自帶的干糧泡湯吃。吃朝天鍋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只要離開座位,就表示吃完了,不能再繼續(xù)盛湯,所以,有些人喝湯喝到肚子如鼓也舍不得起座。
還有爆竹,賣者邊試邊賣邊炫耀自己的鞭炮,“瞧一瞧、看一看了嗨,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壘的,先聽后買、不響不要錢了!”言畢,扯一掛鞭炮點上,啪啪啪,砰砰砰,乓乓乓,震耳欲聾。一時間,牛爆仗、兩頭拴、二踢腳、電光鋼鞭、草鞭、泥垛子、鉆天猴的響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鳶都濰坊自然少不了風(fēng)箏,在大集的一端,賣風(fēng)箏的和賣春聯(lián)、年畫的聚在一起。風(fēng)箏五顏六色,春聯(lián)、年畫紅彤彤,喜慶的色彩在這里交匯,成了大集上最好看的一處風(fēng)景。
眼下的濰坊大集上,各類商品琳瑯滿目,朝天鍋仍然冒著熱氣,風(fēng)箏、春聯(lián)、年畫一樣不少?!袄蠟H坊”在大集上逛東逛西,把記憶中的印跡與當(dāng)下對號入座,這是一件讓他們多么快樂幸福的事情。
古老的淄博周村大集給人的記憶同樣深刻。1904年周村被辟為商埠,成為齊魯商業(yè)重鎮(zhèn),清末民初的周村集市,除農(nóng)歷四、九大集外,還設(shè)有三、八小集和二、七糧食集等。過年時的周村大集必定攤點羅列,百貨雜陳?;ㄊ?、鳥市、魚市、寵物市、古玩市,市市人頭攢動,最搶眼的還是周村燒餅攤點。
周村燒餅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每張能布上3000多粒,背面酥孔羅列,薄如秋葉,形似滿月,入口一嚼即碎,香氣滿口,若失手落地,皆成碎片,俗稱“山東瓜拉葉子燒餅”。這個走親訪友的休閑食品,其制作技藝已有1800多年歷史。最早的周村燒餅或許正是通過集市傳播出去而名揚四海的。眼下,這個芝麻香四溢的金黃小餅,仍是周村人年貨清單上不可或缺的好物。
魯西南人眼中的好物是羊湯,而趕集喝羊湯是一種習(xí)俗。來到單縣的“大棚街”,大鍋里牛奶般乳白的羊湯上下翻滾,熬著的羊骨架時隱時現(xiàn)。叫上一碗羊湯、兩個吊爐燒餅,湯里撒上切碎了的香菜、蒜葉、胡椒粉,直喝得滿頭大汗,暢快淋漓。
青山羊熬制的羊湯是當(dāng)?shù)匾唤^,這種羊背、唇、角、蹄為青色,肉質(zhì)鮮美,不膻不膩。單縣地處黃河故道,是堿性水、堿性草,家畜常食,肉中膻味小。另外,弱堿性水對油脂的溶解好。再加上獨特的熬湯工藝,喚醒了骨肉里的元素,釋放出誘人的濃香。
眼下,單縣城鄉(xiāng)有40余處大集,集集有羊湯,城區(qū)南面的“大棚街”已有200多年歷史,“逛大棚,趕年集,喝羊湯”是單縣幾代人冬日里的深刻記憶,也成了他鄉(xiāng)游子剪不斷的情結(jié)?!按笈锝帧背省按ā弊中闻砰_,不光是有羊湯,還有百姓們?nèi)粘K栉锲?,這里承載了太多單縣人的鄉(xiāng)愁和記憶。
在鄆城縣黃集大集彌漫的羊湯氣息里,還有春聯(lián)、果子、壯饃、煎包、衣服、果蔬、肉類的攤點,除了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戲曲節(jié)目也來趕集了,山東梆子、墜子、琴書、柳子劇、秧歌隊,你方唱罷我登場,觀眾直呼“過癮”。讓戲曲趕集的還有莒縣,在嶠山鎮(zhèn)朱家廟大集上,來往的村民在趕年集之余,津津有味地聽上了傳統(tǒng)戲曲,聽完戲再帶著年貨,哼著小調(diào)兒樂悠悠回家,妙不可言。
在許多人眼里,趕年集是一種生活習(xí)慣,只有在大集上來來回回逛逛走走,買足年貨才能咂摸出“年”的滋味。從棗莊的徐莊鎮(zhèn)大集到濟寧的柘溝鎮(zhèn)大集;從泰安的省莊大集到臨沂的諸葛大集;從聊城的清平大集到德州的艾家坊大集;從濱州的北鎮(zhèn)大集到東營的史口大集……在熙來攘往的人流中,不僅是一個買買買的市場,更是一份鄉(xiāng)愁所在。人們在熱鬧的大集尋著年味,品著自己的日子,人間煙火溢滿鄉(xiāng)愁,最是撫慰凡人心。
“推手”點亮大集盛景
回望中國大集,最早起源于石器時代的物物交易,那時候,我們的祖先主要靠狩獵、采集為生,因為氣候環(huán)境的緣故,每個區(qū)域的特產(chǎn)不一,為了生存所需的物品,通過物物交換的方式來交易。比如,生活在水邊的人可以用捕獵到的魚和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交換稻谷、麥子、陶器之類的東西,或者和生活在山林中的人交換可以保暖的獸皮,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
提高生活品質(zhì)是歲月賦予集市的使命。日輪月轉(zhuǎn)幾千載,集市上面對面的交易形式傳承下來,所不同的是,不是物物相換,而是使用了更利支配的貨幣。另外,除了商品交易,人們還可以借集市傳遞信息,交流情感,娛樂消遣,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特有的風(fēng)土人情與煙火氣。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岱青海藍(lán)間歲月奔流,孕育出成千上萬的大集。山東人對大集情有獨鐘,山水間星羅棋布的大集是百姓生活離不開的“福地”。大集不僅僅是一個集聚賣和買的市場,也是一種精神符號,是鄉(xiāng)親們的社會交流需求,是日子的起點和句點。集市也是地方文化的時空存儲體,風(fēng)俗、習(xí)慣、方言、物產(chǎn)以及代表性的經(jīng)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無不濃縮于此。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因城市化進(jìn)程等問題,有的大集在遺憾中已經(jīng)消失或正在消失;有的商品豐富但陳舊,“胸懷”小了;再就是“山寨貨”有時鉆到了集上,讓人擔(dān)憂。若讓大集火起來、紅起來、亮起來,需要幫一把、扶一把、推一把。
“推手”來了,虎年歲末,山東創(chuàng)新性地推出了“黃河大集”主題系列活動,中心是品牌引領(lǐng),突出品質(zhì);“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文化+旅游+好品+傳播”相融合,一下子將大集舉在“頭頂上”。顯然,“黃河大集”點亮大集盛景,為山東大集安上飛高飛遠(yuǎn)的矯健翅膀。
“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多少年來,山東人用勤勞、淳樸、厚道、善良和智慧打造的好品迭繼不斷,指不勝屈,衣食住行應(yīng)有盡有。在“黃河大集”牽引下,越來越多的“山東好品”走進(jìn)大集,既拉動消費市場活力,提振消費信心,又提升了消費者的生活品質(zhì),一舉多得?!吧綎|手造”讓山東人引以為傲,擁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rèn)定的“人類非遺代表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名錄186項,省級名錄1073項,市級名錄4121項,縣級名錄12758項。讓濟南“兔子王”、青島貝雕、濰坊風(fēng)箏、煙臺剪紙、臨沂煎餅、菏澤面塑、濱州泥塑、濟寧石雕、淄博刻瓷、日照黑陶、泰安玉器等也去趕大集,結(jié)出文化產(chǎn)業(yè)的金果銀果。
一時間,“黃河大集”風(fēng)生水起,山東曾有專家戲言,“山東的大集,名副其實,人流量大,影響力大。商品之豐富,賽淘寶,勝京東,壓當(dāng)當(dāng),蓋閑魚,不懼拼多多,氣死亞馬遜?!鼻魄蒲巯碌纳綎|年貨大集,此言并不為過。
再往深處看,“黃河大集”涵蓋的有冬季“年貨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豐收大集”,一季一個主題,全年皆有賣點。還有,“黃河大集”以“文化先行、旅游推進(jìn)、好品帶貨、網(wǎng)絡(luò)傳播”為內(nèi)容,通過“線下大集+線上帶貨+宣傳推介”的方式,讓大集在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活”起來“火”起來。比如正在推進(jìn)的網(wǎng)上“年貨大集”,有“好客山東賀年會”云端購物節(jié)、“黃河大集”老字號網(wǎng)上年貨節(jié)、“年貨大集”直播嘉年華等等?!半娚處ж?廣播帶貨+電視購物”,直播帶貨的翅膀撲棱棱在商家與買家間來來回回地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從屏幕里飛到眼前;網(wǎng)上售出的旅游景點門票和民宿訂單,一單一單讓經(jīng)營者喜,讓游客笑……
風(fēng)生水起的“黃河大集”,在齊魯大地上出盡了“風(fēng)頭”,人們不是走在地上的大集,就是游在空中的大集。看看大眾日報客戶端幾十萬條網(wǎng)友留言,便可探知大集的“熱度”:“山東人臘月里趕集有多豪爽!排骨按扇,大蔥成捆,滿滿一車裝不下!”“趕一趟大集買了100多斤海蠣子!”“被山東大集的海鮮宴饞哭了!”“直播上買了N種年貨,‘山東好品’海海的杠杠的棒棒的!”
山東人都知道,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是“春節(jié)時間”,習(xí)俗成串,過小年、除夕日、大拜年、回娘家、走親戚、漁燈節(jié)、鬧元宵等等。盡管有的習(xí)俗已在傳承中變“臉”,但“吃”和“樂”是誰也離不開的“年戲”。毫無疑問,“黃河大集”正中下懷,成了吃家、玩家的天堂。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黃河大集”點亮了山東大集,點亮了記憶和鄉(xiāng)愁,也點亮了百姓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