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選編《大公報小說選》
我在琉璃廠買到一冊1936年出版的《大公報小說選》,是林徽因選編的。這本近九十年前出版的舊書,內(nèi)頁完整無損,獨缺封面封底,書店做了修補,標價40元。舊書店的專家,知道這本書的價值,所以才像修復文物一樣地精心。我買這本書,主要想看看選家的眼光,也想了解上世紀30年代《大公報》的作者群。
蕭乾談這個選本的緣起:“在我編大公報文藝副刊期間,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隊。我每次從天津到北平舉行約稿懇談茶會,她總是不落空,而且席間必有一番宏論。她熱烈支持我搞的大公報文藝副刊獎金,還從已刊的作品中選編出一本《大公報小說選》。”林徽因是大公報文藝副刊的熱心讀者,也是編者蕭乾的鐵桿支持者,這本選集,提煉出副刊所發(fā)小說作品的精華,檢閱副刊的作者群,體現(xiàn)了林徽因個人的欣賞趣味和她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觀點。小說選不代表報社的立場,完全是選編者文學觀、美學觀的集中表現(xiàn),更是副刊作品的二次展示。
選編一份報紙的文學作品,胸中要有一部新文學史的全景。林徽因在序中說:“關于這里短篇技巧的水準,平均的程度,編選人卻要不避嫌疑地提出請讀者注意。無疑地,在結構上,在描寫上,在敘事與對話的分配上,多數(shù)作者已有很成熟自然的運用。生澀幼稚和冗長散漫的作品,在新文藝早期中毫無愧色的散見于各種印刷物中,現(xiàn)在已完全斂跡?!边@種決絕的口氣,是對大公報文藝副刊作者作品的總判斷??纯此x作家的名單,從沈從文、老舍、張?zhí)煲恚绞捛?、季康、凌叔華,可以肯定地說,在30年代中期,這一批作家的創(chuàng)作就到了成熟期。
談了她對小說創(chuàng)作總的判斷,林徽因又在序言最后露出她的識見。她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認識,不是從教科書和學院的理論出發(fā),而是從創(chuàng)作實踐,從每篇作品的實際衡文?!耙粋€作者,在運用文字的技術學問外,必需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觀與客觀之間,感覺和了解之間,理智上進退有余,情感上橫溢奔放,記憶與幻想交錯相輔,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筆下才顯著活力真誠。”她衡文的眼光和她的藝術修養(yǎng)息息相關,甚至依稀可見她對古建筑的理解和欣賞。如“橫溢奔放”,“交錯相輔”,就是描述殿宇檐角、斗拱梁柱的語言。
林徽因是建筑學家。在國難當頭的日子里,她和梁思成聯(lián)袂到山西考察古建筑,讓世人了解到一個封閉的省份里深藏的無價之寶。第一次讀到她的《山西通信》,是享受她的散文之美,驚異于她的藝術感覺。其實,這些靈光一閃的文字,只是她的副產(chǎn)品。她寫詩,寫信,著文,沒有一篇是端著架子、刻意為之。在給沈從文的一封信里,她說:“我認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閃亮的,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nèi)迸出神奇的——如同兩個人透徹的了解:一句話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感情全覺得一萬萬分滿足?!毙爬锏倪@幾句話,是林徽因創(chuàng)作的秘密。你說了千言萬語,甚至出版厚厚的書,如沒注意她這幾句的率性坦白,等于什么也沒說。
“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藍,白云更流動得使人可以忘記很多的事,單單在一點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流轉;更不用說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壘,村落,反映著夕陽的一角廟,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處使人心慌心痛。”“旬日來眼看去的都是圖畫,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古事。”這是抗戰(zhàn)前夕,她和梁思成一行到了山西汾陽后寫的《山西通信》里的摘記。她還去了我們縣的興唐寺,是坐著騾車,在傍晚到達廢寺的。我見過一張他們的騾車隊的黑白老照片,那種我熟悉的田地兩邊凹下去的土路,車夫頭上的白毛巾,使我浮想聯(lián)翩。夜宿古寺,她寫了幾篇隨筆,月色蛛網(wǎng),斷垣殘碑,是對美麗古跡的驚嘆。她驚嘆我的家鄉(xiāng)的美,我驚嘆她的散文的美。初讀《山西通信》,我心里就自言自語,這哪里是寫文章呀!這是仙女下凡,因從沒見過的人間美景而吃驚!“美得到處使人心慌心驚”,是贊美語的最高階。
林徽因病逝已近七十年。一個短命的天才,像流星劃過夜空,卻留下永恒的光芒!七十年了,網(wǎng)絡、報刊、書籍,還在熱議她對古建筑,對城市規(guī)劃的貢獻;熱議她當年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小群體里的迷人風采;熱議她數(shù)量不多的詩與散文,還有那些和詩與散文等同的書信。她在人間的生命只有五十一年,在中國歷史里卻進入不朽之域。她在北京八寶山的墓地,卻是那么高雅、樸素、簡潔。
《大公報小說選》的出版快九十年了。這本以一人之力選編的文學作品,是繼良友版《中國新文學大系》之后,一冊容量不大,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的文學選本。老一輩作家在從事嚴肅的選編工作時,心底無私,眼光獨到,是以年鑒的標準汰洗選擇的。所以,我買的這本舊書,是百分之百的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