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諸葛亮“相父”稱號獻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張寅瀟  2023年02月23日07:13
關鍵詞:諸葛亮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后主劉禪稱丞相諸葛亮為“相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最新修訂本注釋道:“相父——皇帝對任宰相的元老表示‘事之如父’的稱呼?!绷_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也認為相父是“皇帝對繼續(xù)任職的先朝宰相的敬稱。表示事之如父”。那么,在歷史上,劉禪是否果真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這究竟是小說家的想象還是歷史事實?

史書無明確記載

對于諸葛亮“相父”稱號的問題,學界似乎普遍都認可《三國演義》的說法,認為劉禪繼位后確實曾尊稱諸葛亮為“相父”。任重在《臣為君父的時代——中國古代君相關系的演變》中提到“蜀漢皇帝劉阿斗口口聲聲稱諸葛亮為‘相父’”,李鋒軍《也談諸葛亮忠于蜀漢說——兼與朱子彥先生商榷》也說“諸葛亮功勛卓著,被尊為 ‘相父’”,沈伯俊《諸葛亮形象三辯》同樣指出諸葛亮“既是支撐蜀漢政局的擎天棟梁,又是擁有‘相父’之尊的劉禪的精神靠山”,譚良嘯《劉備在白帝城論析》則認為劉備令劉禪“父事丞相”的遺詔是為了要“明確諸葛亮的相父地位”。

根據(jù)《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的確曾下詔敕后主:“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比欢?,筆者認為,雖然劉備在彌留之際叮囑劉禪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但這并不意味著劉禪在繼位后就一定會尊稱諸葛亮為“相父”,二者并無絕對的關聯(lián)?!笆轮绺浮迸c尊稱為“相父”是兩碼事,不宜混為一談。劉備令劉禪“父事丞相”,但并沒有指明讓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退一步講,即便劉備真的令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但劉禪繼位后會不會奉詔施行也不宜貿(mào)然下定論。所以,無法根據(jù)這條記載證明諸葛亮享有“相父”稱號。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劉禪在給諸葛亮的詔書中均稱其為“君”,在《討曹檄文》中則稱“諸葛丞相”。此外,尚有“葛氏”的叫法,《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注引《魏略》曰:“及(劉)禪立,以(諸葛)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钡灰姟跋喔浮钡姆Q謂。況且,如果劉禪果真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那么對于如此至高無上的榮耀,對諸葛亮甚為敬重的《三國志》作者陳壽一定會在書中明確指出,不會隱而不顯,而其他文獻亦無證據(jù)表明劉禪曾尊稱諸葛亮為“相父”。

漢末三國時期無“相父”稱謂

先秦時期,君主與宰輔間的關系比較淳樸自然,君稱臣為父的例子并不鮮見,周武王以姜尚為相,尊其為“師尚父”。春秋時期,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稱范雎為“叔父”,秦王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然而,自漢武帝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封建社會官方統(tǒng)治思想后,君相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宰相雖貴為群臣之首,但在皇帝面前也只能是臣仆,幾無可能被尊稱為父。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欲效仿姜尚稱“尚父”,便去詢問左中郎將蔡邕的意見,蔡邕說:“太公輔周,受命翦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關東平定,車駕還返舊京,然后議之?!保ā逗鬂h書·蔡邕傳》)蔡邕認為姜太公輔佐周室,安邦定國,天下尊之,故可稱“尚父”。董卓雖有安定社稷之功,但尚須平定關東后方可商議。可見當時人們對于尊臣為父的態(tài)度相當謹慎,已非先秦時可比,董卓雖大權在握,亦不敢突破禁忌,只得止之。

漢末三國時期確有個別被稱為“仲父”者,如彭城張昭與綿竹秦宓。張昭南渡后,為孫策所用,委以文武,“吳中稱謂之仲父”(《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典略》)。劉備定蜀后,廣漢太守夏侯纂延請秦宓為師友祭酒,尊稱為“仲父”。但這只是地方官吏或普通大眾對德高望重者的一種尊稱,并非君王對臣下的稱號。

當時又有“相公”“相王”的稱謂,如王粲有詩云:“相公征關右,赫怒振天威?!保ā度龂尽の涞奂o》注)曹操時為丞相,又稱魏公,故曰“相公”?!稘h晉春秋》載司空荀顗云:“相王尊重,何侯與一朝之臣皆已盡敬,今日便當相率而拜,無所疑也。”(《三國志·陳留王奐傳》注)其中“相王”指爵位為晉王的相國司馬昭。無論“相公”還是“相王”,均只是在丞相或相國的官職名號后加爵位而已,與“相父”稱臣為父的內(nèi)涵顯然是有區(qū)別的。

藝術形象應區(qū)別于歷史形象

《三國演義》向以“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章學誠《丙辰札記》)而著稱,取材于歷史又不為歷史事實所限,是它的一大創(chuàng)作特點,許多基于歷史事實進行藝術加工的故事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等雖不是歷史事實,但已是婦孺皆知、深入人心,這誠然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極大成功,但同時也模糊了歷史與文學之間的界限,“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于三國歷史的正確認識。

《三國志·諸葛亮傳》雖記載有劉備給后主劉禪所下父事丞相的遺詔,然“事之如父”與尊稱“相父”并不等同,且史書也未見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的明確記載。同時,中國古代歷史上雖曾有過尊臣為父的特殊現(xiàn)象,但“相父”之稱卻甚罕見,典籍所見多為“尚父”“仲父”等稱號,且多在儒家思想尚未確立為封建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先秦時期。西漢武帝之后,除在養(yǎng)老敬老的禮儀層面曾有過少數(shù)“父事三老”之特例外,中國古代國君尊臣為父的歷史已一去不返。

王子今先生在《秦漢稱謂研究》一書中寫道:“《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中趙云對劉備夫人又稱呼‘主母’?!@是《三國演義》作者作為小說家想象的漢末稱謂,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歷史資料的實證?!惫P者認為,王子今對于“主母”的解釋同樣適用于“相父”,漢末三國時期并無“相父”的稱謂。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劉備遺令后主父事丞相的歷史事實基礎上,將其演化為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這種做法是符合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且非常精彩而為人所稱道的,反映了以羅貫中等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們對古代君臣和諧關系的美好向往。但就目前材料看,諸葛亮“相父”的稱謂還只是小說家基于歷史事實的藝術想象,不宜作為定論進行歷史研究。正如章學誠所言,“但須實則概從其實,虛則明著寓言,不可虛實錯雜”(《丙辰札記》)。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院2022年度重點研究課題“新時代傳承弘揚陜西優(yōu)秀家風家訓研究”(22ZD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