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手握筆桿的文化戰(zhàn)士——張岱年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張波  2023年03月15日08:09
關鍵詞:張岱年

2004年4月24日,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與世長辭。中國從此失去一位既睿智又有淵博學識,既有犀利見解又有革命膽略的文化大家。

張岱年先生的一生是立求真之志、走學術報國的一生,是好學不倦、著述不輟的一生,是剛正不阿、直道而行的一生。在95年的人生里,他癡迷于對中國哲學史的沉思,他致力于對哲學理論問題的探索,他堅持對民族文化復興道路的追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重大貢獻。從張岱年先生的一生,我們仿佛看見一位永遠沖在最前線的文化戰(zhàn)士,手握筆桿子,高聲為整個國家的利益、民族的精神吶喊著……

“時勢造英雄”

張岱年,1909年5月2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的酒醋局胡同里。原籍直隸?。ń窈颖笔。┇I縣。他的父親當時在北京任職,母親也隨同住在北京。張岱年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擁有與生俱來的高貴感。優(yōu)渥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交圈子和生活哲學,成就了通古今之變、匯百代之流、融中西之長的一代宗師。他潛心讀書,著書立說,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財富和學識是家庭給予張岱年的重要支撐。張岱年家族歷代務農,薄有田產,在當時是響當當的小地主。到他的祖父時成為中等地主,家境富饒豐裕。他的父親張眾清,是前清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民國七年被選為眾議院議員。之后曾任沙河縣知事及棗強縣知事。晚年任燕冀中學的校董,尤喜“黃老之學”。他的母親趙太夫人,生有四子二女,克勤克儉,待人慈和寬厚。張岱年在3歲時便隨母親離京回鄉(xiāng),直至1920年夏母親逝世,他才隨父親返京。在張岱年的成長里,母親這一廣大中國農村婦女形象的代表者,教會給他“要努力‘要強’,要作個好人”——這也成為他在國難當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堅守初心、以筆作投槍的重要原因。

在張岱年的一生中,對他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之一,當屬他的長兄張申府。張申府是周恩來、朱德的入黨介紹人。在張岱年上小學時,張申府已經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留校工作,在學術界因介紹羅素哲學而知名。有如此高聲望的長兄作模范,自幼便勤奮好學、憂國憂民的張岱年怎會讓人失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如果說長兄張申府為他打開了愛智之門,那么他自身的天賦與努力則是他通往學術道路的成功之石。在張申府的引領下,張岱年一方面對哲學問題漸感興趣,大量閱讀了西方哲學家羅素、摩爾、懷特海的英文哲學著作,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逐漸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另一方面,通過張申府,張岱年結識了諸多哲學大家,如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馮友蘭,使其有機會向這些前輩請教、談論學問——這是他的哲學思想能得以形成并成熟完備的重要理論資源。

回望張岱年的學術生涯,除了能與諸位前輩請教學習外,便是“同學少年”切磋琢磨。這是漫漫求學路為張岱年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在人才濟濟的北師大附中,張岱年結識了阮慶蓀、莊鎮(zhèn)基、楊士仁、谷萬川、周駿章、陳伯歐、陶雄等;又在北師大認識了王重民、孫楷第、劉汝霖、潘炳皋;同班同學有傅繼良,后又與張恒壽成為莫逆之交——這些年輕的同學、朋友對于幫助其完成學術創(chuàng)作以及宣傳其學術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張岱年,父母之愛、長兄之引、朋友之信,串在一起共同成就了中國社會精英階層人物的完美結合。

讓筆成為投槍

20世紀30年代是張岱年學術思想初步形成的時期,也是中國革命暗淡的時期。當1928年白色恐怖陰霾剛剛消散,1931年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鐵路,制造了“九一八”事件。自初中時便立志“強中國,改造社會”的張岱年拿起筆桿子,邁出了改變中國思想文化歷史的關鍵一步。

他深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之真理性。于是在1933年寫下《論外界的實在》,意在從理論上證明外在世界的客觀存在,反駁主觀唯心主義。該文被發(fā)表在《大公報·世界思潮》副刊。張申府評價道:“有作出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滅亡的?!?/p>

他深知中國哲學能激勵鼓舞國人的精神,給國人一種力量。于是在1934年寫下《中國思想源流》,并高聲呼喊:“中國民族現值生死存亡之際,應付此種危難,必要有一種勇猛宏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此哲學必不是西洋哲學之追隨摹仿,而是中國固有的剛毅宏達的積極思想之復活,然又必不采新孔學或新墨學的形態(tài),而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這一思想為復興中國哲學、復興中華民族發(fā)揮了宏大、剛毅的創(chuàng)造力量。

他深知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弘揚。面對激烈的中西文化之爭,他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中偉大的民族文化之一。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與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觸,便易走入衰落之途。一個民族的文化與較高的文化相接觸,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獲得大進步,但若缺乏獨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滅的危險”。他提出,中國的文化必須復興!于是在1935年寫下《關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西化與創(chuàng)造》兩篇,反對“全盤西化”,堅持“文化創(chuàng)造主義”。這一思想有力沖破了當時國人的民族自卑心理。

他深知中國有中國的哲學。這一問題在今天看來無可爭辯。但在崇拜西方哲學的20世紀30年代,始終沒有得到回應。誰是先行者?是張岱年。1936年,一部《中國哲學大綱》誕生。該書得到了馮友蘭先生的高度評價。張岱年獨辟蹊徑,力反常規(guī),以問題為綱,首要回應了“中國有中國的哲學”這一問題,提振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1933-1937年的4年,張岱年讓手中的筆成為了最犀利的投槍。

他是不忘求真之志的探索者!

他是民族文化復興的追求者!

他是手握筆桿子的文化戰(zhàn)士!

亂世中的光與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作為清華大學哲學系的助教,張岱年滯留北平未能隨校南行,后與學校失去聯系。難道張岱年不知道留在北平危險嗎?他知道。他直道而行。當時北大、清華提供旅費,動員教授、副教授以上人員前往長沙,成立臨時大學(西南聯大的前身);而讓講師、助教原地待命。他必須服從上級組織安排。

從此,作為“筆桿子”,張岱年整日閉戶讀書,深居簡出,不到日偽盤踞的學校任事,不與敵偽合作。

在國家多事之秋,張岱年認為這是民族振興之機。于是他勤力攻讀,專心撰述,探索民族振興之道。

他不是“罹難者”,他是“眷顧者”?;茧y見真情。亂世中,他與夫人馮讓蘭攜手相伴,相濡以沫。馮讓蘭夫人無怨無悔,毫無怨言,甘愿陪同張岱年輾轉遷居,為心懷隱憂的蟄居時期增添了希望。

他不是“孤獨者”,他是“幸運兒”。戰(zhàn)爭給予了他充足的閱讀時間。他與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對話”,他與懷特海、羅素、博若德、普銳士“暢談”,他與王船山“夜聊”,為艱辛的革命生活送去了光芒。

他不是“獨行俠”,他是“眾行者”。他與六七友人——王森、李戲魚、張恒壽、關其桐、王錦第、韓鏡清,以保持人格和氣節(jié)相互砥礪,相互慰藉,為黑暗的生活帶來了光亮。

他不是“閉門造車”,他心系國是。對于張岱年來說,深鎖“象牙塔”,無意看“風景”,不是他的學術理想。這體現在當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后,他用3個月時間寫成《哲學思維論》,揭露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丑陋真相,給國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他是國家時局的敏銳洞察者!

他是隱居后方的革命戰(zhàn)斗者!

他是關心國是的無名吶喊者!

“退隱山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張岱年歡呼雀躍。之后,清華大學復校,邀請張岱年到清華任課,任哲學系副教授。他一面承擔學校教學任務,一面撰寫《天人簡論》,回答哲學問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張岱年開始了新生活。

1956年黨中央宣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張岱年歡欣鼓舞。1957年,張岱年響應號召,踴躍參與提意見。9月初卻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右派的帽子。從此張岱年開始了參加勞動、下放郊區(qū)、“摘帽”、寫檢查、抄大字報、“解放”、到五七干校勞動鍛煉等曲折生活。

張岱年生活簡樸。1968年8月,他受命從大房子換到一間半的小房子。為此,他賣掉四平板車的舊書,又賣掉沙發(fā)、一個書桌,一家人才勉強安置下來。也許是他飽嘗生活的艱辛,也許是受父母勤儉節(jié)約的影響,也許是生活在小空間內習以為常的安全感,張岱年2001年前,一直住在北大中關園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據他的侄女張燕妮回憶,“說是三室一廳,其實廳里只能放下一張餐桌而已”。書架上、書桌上、椅子上、地上,到處塞滿了書,使原本并不寬敞的房間變得更加狹窄。

在被打成右派的20年間,張岱年“退隱山林”,幾乎未發(fā)表論著。這是中國文壇的傷,中國文壇的痛。

崛起的戰(zhàn)斗者

1978年黨中央撥亂反正,重審冤假錯案。1979年1月,張岱年得到平反,黨中央恢復了他的名譽和待遇。年近古稀的張岱年因此獲得了新的政治生命。

有一次,中華書局計劃編寫《張載集》,讓張岱年加以審閱并編寫一篇前言。1977年張岱年為此編寫了《關于張載的思想和著作》一文。這是他沉默20年之后的第一篇論著。后他又在《哲學研究》刊登《關于中國封建時代哲學思想上的路線斗爭》一文。中國文壇一個手握筆桿子的戰(zhàn)士又回來了!

張岱年,1983年由王守常、魏常海幫助入黨。盡管,他是在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但是,他對黨的忠誠和信仰,堅守如初。多年來,他以普通群眾的身份,專心致志從事學術研究,探索救國救民道路,恰恰體現了他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

在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張岱年以滿腔熱血投入了“文化熱”。他參加過多次文化研討會,講論關于文化的問題并發(fā)表論文多篇。他在《綜合創(chuàng)新,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一文中提出的“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令人耳目一新。這一觀點意在說明兩點:一是中西文化之綜合,尤為重要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吸取西方文化成果;二是中國固有文化中不同學派的綜合?!拔幕C合創(chuàng)新”論的核心意在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的結合。

文化復興與一生

回望張岱年95年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執(zhí)著于文化建設研究。從懵懂無知到學術救國,從科學理論到實踐探索,從文化創(chuàng)造到文化創(chuàng)新,張岱年一生在文化建設上卓有建樹,奠定了他在中國學術界的重要地位。

張岱年一生所撰寫的著作、論文多達400萬字,絕大部分收錄在《張岱年文集》(六卷本)和《張岱年全集》(八卷本)之中。雄文400萬言,是他傾注了無數個日夜而成,是他澆筑了一生的心血而作,是他遭受了猛烈的炮火攻擊而撰。

張岱年先生留下的,不僅是陳列在圖書館的一部部書籍。季羨林先生表示:“獨對于先生的為人,則心儀已久。他獎掖后學,愛護學生,極有正義感,對任何人都不阿諛奉承,凜然一身正氣,又絕不裝腔作勢,總是平等待人?!?/p>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張岱年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也可說是張岱年一生的寫照。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