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秋窗風雨夕》與《春江花月夜》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周奉真  2023年03月24日09:20

原標題:《秋窗風雨夕》對《春江花月夜》格調(diào)繼承之分析

《紅樓夢》第一位讀者兼批評者脂硯齋言:“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币姥廄S提示,考察《紅樓夢》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運用詩詞歌賦服務小說創(chuàng)作的同時,的確客觀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古典詩歌,傳承了中國詩學。正如已故紅學家吳世昌先生在他的《石頭記疏證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為小說中人物代筆創(chuàng)作的詩歌、情節(jié)設置、形象塑造中,“往往用前人的詩詞、韻文中的材料,巧妙地點化為書中的情節(jié),使故事本身充滿了詩的意境、詩的氣氛、詩的情味”。關于曹雪芹從思想內(nèi)容上對前代詩歌繼承創(chuàng)新的“傳詩”之法,學者多已論及,現(xiàn)擬以《紅樓夢》中人物林黛玉所作樂府詩《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從格調(diào)上借鑒初唐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為例,進行具體分析論證,看曹雪芹如何繼承前代優(yōu)秀詩作的風格,從詩歌的形式上“傳詩”,期以嘗鼎一臠而知一鑊之味。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在交代林黛玉創(chuàng)作《秋窗風雨夕》的背景時道:

這里黛玉喝了兩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時天就變了,淅淅瀝瀝下起雨來。秋霖脈脈,陰晴不定,那天漸漸的黃昏,且陰的沉黑,兼著那雨滳竹梢,更覺凄涼。知寶釵不能來,便在燈下隨便拿了一本書,卻是《樂府雜稿》,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黛玉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fā)于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607-608頁)。

“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之“擬”,即是模仿之意,作者明言《秋窗風雨夕》(下簡作“秋”詩)繼承借鑒了《春江花月夜》(下簡作“春”詩)的格調(diào),亦即寫作方法,然而具體是從哪些方面作了模仿性的繼承,則需要揭示論證。將《秋》詩與《春》詩比照對看,可見得前者在體制格式、謀篇布局、修辭遣意諸方面對后者進行了模仿。

《秋》詩為七言古詩,通篇均為七字句,每四句一轉(zhuǎn)韻成為一自然段,亦可看作一首絕句,全詩五段,共五韻二十句: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第一段為平聲“陽部”韻,韻腳分別為:黃、長、涼。第二段押仄聲韻,用“屋部”的速與“沃部”的綠、燭(通韻)作韻腳。第三段用平聲“庚部”的檠、情、聲作韻腳。蔡義江先生在他的《紅樓夢詩詞曲賦全解》中認為《秋》詩“只結尾是八句一韻 ”,此似誤解。所謂結尾八句即第四段和第五段,第四段四句之韻腳“力”“急”“泣”,屬“職部”的力與“輯部”的急、泣通韻。第五段四句之韻字為“錫部”的瀝與“輯部”的濕通韻。全詩二十句五個自然段更替的五個韻腳平仄次第為:平、仄、平、仄、仄,乃用平仄交替與仄聲韻腳連用兩種形式換韻,每段之間相互系連,蟬聯(lián)推動,搖曳生姿,形成婉轉(zhuǎn)迥旋和諧優(yōu)美的旋律。這種體制格式與唐詩的名篇《春江花月夜》相類。

張若虛的《春》詩乃是典型七言古詩,也是四句一轉(zhuǎn)韻成為一自然段,共九韻三十六句:第一段“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采平聲“庚部”韻,第二段“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四句用仄聲“霰部”韻,第三段“江天一色無纖塵”四句采用平聲“真部”韻,第四段“人生代代無窮已”四句取仄聲“紙部”韻,第五段“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采用平聲“尤部”韻,第六段“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用平聲“灰部”韻,第七段“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采用平聲“文部”韻,第八段“昨夜閑潭夢落花”四句取平聲“麻部”韻,第九段“斜月沉沉藏海霧”四句采用仄聲“遇部”韻。全詩三十六句、九個自然段更換的九個韻腳之平仄次序為: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更替轉(zhuǎn)換的韻腳為平仄交替和平聲韻腳連用兩種形式,可見《秋》詩完全因循了《春》詩四句一轉(zhuǎn)韻的既定格式。

從詩題看,《秋窗風雨夕》對《春江花月夜》在語法句式上進行了完全模仿,且達到了逐字對應:“春”對應“秋”,“窗”對應“江”,“風”對應“花”,“雨”對應“月”,“夕”對應“夜”。不僅如此,《秋》詩還效仿了《春》詩標題與內(nèi)容相對應的表達模式。

《春》詩的內(nèi)容表達乃是以詩題春、江、花、月、夜五字,作為五個要素五個意象進行驀寫表現(xiàn),全篇詩句無不與此五個意象一一對應,句句有著落。如與“春”對應的詩句:“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與“江”對應的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隨波千萬里” “江天一色無纖塵” “但見長江送流水”“魚龍潛躍水成文”;與“花”對應的詩句:“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昨夜閑潭夢落花”;與“月”對應的詩句:“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 “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與“夜”對應的詩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

而《秋》詩完全繼承了《春》詩這種謀篇布局的方法,全詩所有的詩句皆圍繞秋、窗、風、雨、夕五字五個意象要素來表達主題思想抒發(fā)情感。如對應“秋”的:“秋花慘淡秋草黃”“抱得秋情不忍眠”;對應“窗”的:“已覺秋窗秋不盡”“驚破秋窗秋夢綠”“何處秋窗無雨聲”;對應“風”的:“那堪風雨助凄涼”“助秋風雨來何速” “誰家秋院無風入”“羅衾不奈秋風力”;對應“雨”的:“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對應“夕”的:“耿耿秋燈秋夜長”“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秋》詩還借鑒了《春》詩對關鍵字所代表的意象有意讓其反復出現(xiàn)于詩中。在《春》詩里,“月”出現(xiàn)了十四次,“江”出現(xiàn)過十二次,全詩從“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初升寫起,一直寫至月落“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結束,在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要素中,以“月”為中心,貫穿全詩,以春、江、花、夜為衛(wèi)星,描摹出春夜之恬靜優(yōu)美。而在《秋》詩中,“秋”字就出現(xiàn)過十五次,“風”“雨”字各出現(xiàn)了五次 ,詩從“耿耿秋燈秋夜長”風雨飄搖的秋夜寫起,寫到悲秋至極的“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結束,在秋、窗、風、雨、夕五個意象中,以“秋”為主線,攜領全詩,寫出了秋夜的蕭瑟凄涼哀傷。二詩中關鍵詞主要意象層見疊出,反復鋪陳,均收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

在修辭風格上《秋》詩借鑒了《春》詩反復交替運用頂真、比喻、互文、對偶、反問等諸多積極修辭手法,能動地配合照應了詩意詩情,我們對二詩中的相關詩句作歸納對照:

頂真:“江月何年初照人”與“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潭落月復西斜”與“斜月沉沉藏海霧”(《春》詩)。“自向秋屏移淚燭”與“淚燭搖搖爇短檠”(《秋》詩)。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春》詩)。“燈前似伴離人泣”“已教淚灑窗紗濕”(《秋》詩)?;ノ模骸罢l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春》詩)?!罢l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秋詩》)。對偶:“玉戶簾中巻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春》詩)。“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秋詩》)。反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詩)“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秋詩》)。這些積極修辭手法交替使用,如連珠相扣,上下相生,蟬聯(lián)宛轉(zhuǎn),音韻和諧,韻味無窮。此外《秋》詩與《春》詩的某些句式結構也相似。如《秋》詩中的“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分別與《春》詩中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句式相似。

《秋》詩雖在形式上對《春》詩作了模仿借鑒,但內(nèi)容卻自出機杼,別有胸臆?!洞骸吩妼懹巫优c思婦之離情別恨,但卻非一味悲傷之作,其中也不乏青春人生哲理式的“激勵與歡娛 ”,而《秋》詩卻不關男女之情,是悲秋之作,恰與林黛玉寫的另一首詩《葬花吟》的傷春主題為姊妹篇。黛玉在“雨滴竹梢,更覺凄涼”的環(huán)境下,“心有所感”的仍是傷懷命運、慨嘆身世,哀傷于雙親亡故、別離家鄉(xiāng)、寄人籬下,至詩的末尾“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可謂哀傷至極。可以見得曹雪芹在為林黛玉代言作詩時,始終圍繞人物個性的塑造,讓人物情感發(fā)展一脈相承,前后貫通。

(作者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