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北京文學》2023年第4期|周建新:中國“稻路”
來源:《北京文學》2023年第4期 | 周建新  2023年04月21日08:25

周建新,滿族,一級作家,1963年冬月生于遼寧興城。著有長篇小說《大戶人家》《血色預言》《老灘》《王的背影》《錦西衛(wèi)》《香爐山》,中短篇小說集《分裂的村莊》《平安稻谷》等十余部。在《當代》《十月》《北京文學》等文學期刊發(fā)表中短小說百余篇。作品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轉(zhuǎn)載,多次入選年度文學選本。現(xiàn)為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編者說

“畢盡一生之力,稻濟天下蒼生”,本文講述了一位比袁隆平還早一輩的水稻專家——中國超級稻之父楊守仁,帶領(lǐng)團隊培育出優(yōu)質(zhì)稻種,培養(yǎng)科研新人,走出一條獨特的中國“稻路”的事跡。他的一生本身就展現(xiàn)出中國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偉大的人不僅在于他的個人成就,更在于他能解天下民生之憂。

 

中國“稻路”

周建新

引子

水稻,伴隨著中華民族文明史,亙古流長。上古,神農(nóng)嘗百草,馴化了野生稻種,為古代先民們培育了水稻,繁育和壯大了華夏民族。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稻字,由簸箕、揚糠、舂米三個動作組成。

關(guān)于水稻的起源,爭論很多。西方學者始終認為,水稻的兩個亞種——細而長的秈稻和短而圓的粳稻,分別來源于印度和日本。上個世紀初,丁穎根據(jù)古籍記載,以考古發(fā)現(xiàn)一萬年前的栽培稻為依據(jù),以稻殼中穩(wěn)定存在的植硅體為解碼,從社會學和生物遺傳學兩個角度,論證了稻作文化在中國的系統(tǒng)演變,驗證了種源關(guān)系,從學術(shù)上確立了水稻起源于中國野生稻。經(jīng)過馴化的中國稻種,向東傳入日本,向南傳入東南亞,轉(zhuǎn)道印度,最終傳遍全世界。

從此,爭論按下了暫停鍵。

夏商周諸朝乃至秦漢,稻米為奢侈品,只是少部分人群食用。畢竟,水稻種植,需精耕細作,下種那一刻,一場漫長的守護便開始了。草比稻子長得快,除草一刻不能停,否則前功盡棄;稻秧比公主還嬌貴,熱了涼了病了,處處小心,一時不慎,枯了,顆粒無收。

這種嬌貴的糧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非一般農(nóng)戶所能承擔。

及至兩宋,越南占城稻反哺回中國,我國首次開始雙季稻播種,嬌貴的情形才有所改觀?!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方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

所謂的“兩湖熟、天下足”,是指明朝中葉以后,長江中游的湖蕩洲灘,被大面積圍墾成農(nóng)田,稻谷產(chǎn)量劇增。而滿足天下需求,象征則大于實際,否則大明王朝不會亡于饑餓。

事實上,人類從誕生那天起,饑餓就如影隨形。翻閱人類史,餓肚子才是常態(tài),吃飽飯反而是特殊時期。時至今日,全球的饑餓程度仍然高得驚人?!度蚣Z食危機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有53個國家1.93億人陷入了糧食危機,比2020年達到的高點,又增加了近4000萬人。

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土地資源有限,屬于國際糧食的采購方,并無足夠的話語權(quán)和定價權(quá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yè)搞上去,實現(xiàn)種業(yè)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diào),“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敝v到此處,會場上掌聲雷動,他說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14億人口,不能指望別人養(yǎng)活。端牢飯碗,科技第一。

農(nóng)為邦本,本固邦寧。

雖說我們種植水稻有萬年歷史,大多數(shù)進步,都在改進耕作方式和擴大耕種面積,畝產(chǎn)始終徘徊在二、三百斤。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成果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展了一些較有影響的水稻科研活動。

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水稻科學才真正地發(fā)展起來,中國水稻科學家的不同譜系的創(chuàng)始人,相繼出現(xiàn)。最典型的是我國水稻育種的先驅(qū)者丁穎,他按照水稻的親緣關(guān)系、地理分布,把全國劃出六大稻作區(qū),并將中國水稻定名為“秈亞種”和“粳亞種”。繼丁穎之后,我國水稻又形成了楊守仁譜系、楊開渠譜系。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譜系又脫穎而出。

四大譜系中,最顯著的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攻南方秈稻;另一個是中國超級稻之父——楊守仁,主攻北方粳稻。兩位中國水稻之父,在20世紀后半葉,分別完成了三次“水稻革命”。時至今日,中國的雜交稻和超級稻,每年增加的產(chǎn)量,足可以多養(yǎng)活一億多人口,對全球減少饑餓,作出了卓越貢獻。

對于袁隆平先生,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本文不再贅述。

本文的主人公楊守仁先生,對于廣大讀者來說,還十分陌生??墒牵斘覀兣跗痫埻?,吃起鮮香黏糯的“東北大米”,您會想到誰?有誰能知道,好吃的“東北大米”從哪里來的?

正是楊守仁先生帶領(lǐng)著團隊,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生生地改寫為“東北熟,天下足”,讓“東北大米”帶著黏糯的稻花香氣,充盈進全國億萬蒼生的飯碗,讓東北水稻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他們和袁隆平等科學家一道,畢盡一生之力,稻濟天下蒼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稻路”。

成長的磨礪

1912年3月5日,楊守仁出生于江蘇省丹陽市皇塘鎮(zhèn)陸家村。從懂事起,他便分擔起這個窮困家庭的壓力,幫助父親插秧、收割,農(nóng)閑時,才有機會讀幾天私塾,在水牛背上背熟了《四書》《五經(jīng)》。在舅舅的資助下,僅用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小學,考入江蘇省第一中學初中部。小學的恩師周曉春拿出自己的薪金,鼎力資助楊守仁讀完初中。為了節(jié)省學費,1928年楊守仁考入了本校高中部的師范科,白天正常上課,晚上到南京民眾夜校兼課,教失學的底層百姓,讓他很早地了解到了舊中國的復雜與黑暗,體驗到民眾活著的艱難,促使他更早地認知社會。

師范科畢業(yè)后,楊守仁留校,在附屬小學擔任教師。他白天工作,晚上一心向?qū)W,自學師范沒有學過的高中課程。整整用了一年時間,他從微薄的工資中攢足了一年的學費,毅然報考了最難考的浙江大學。他羨慕那里的學風,崇尚那里的教授。

在選擇專業(yè)時,楊守仁幾乎沒有猶豫,浙大農(nóng)學院,從記事起,他就看到父親不停地勞作,聽到父親不斷地告誡他,一粥一飯當思不易,學好農(nóng)業(yè),用科學的方式,解救千千萬萬個父親那樣的農(nóng)民,讓他們不再累死累活,也能吃上飽飯。

天遂人愿。1933年9月,楊守仁邁進了國立浙江大學的大門,就讀于農(nóng)學院農(nóng)藝系。

那一屆浙大的農(nóng)學院總共招生57名學生,和同學們相比,楊守仁年齡偏大。畢竟是放牛娃出身,小學和初中都是斷斷續(xù)續(xù)念下來的,高中讀的又是師范,再聰明,基礎(chǔ)薄,也是客觀現(xiàn)實。

最難過的是英語關(guān),大學課程都是英文的原本,語言關(guān)過不去,所有的課程都聽不懂。而他最差的一科,偏偏是英語,從小沒有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基礎(chǔ)打得不牢固。浙大實行的是嚴格的淘汰制,入學不容易,畢業(yè)更不容易,英語跟不上,時刻面臨著被淘汰。

畢竟從小就在苦難中磨煉過來的,他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在繁重的學業(yè)面前,刻苦攻讀,須臾不敢耽擱,尤其是滿篇都是專業(yè)術(shù)語的英文。盡管杭州離他的家鄉(xiāng)并不遙遠,可四年的大學,他從未回家休過寒暑假,一味地寒窗苦讀,居然沒有體驗到什么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時,電影業(yè)剛剛興起,看電影,是學生中最時髦的事情,不管誰來慫恿,也不管誰來請客,從未打動過他,他沒登過電影院的門。

楊守仁和別人不同,別人上學靠父母,他是自己供自己上大學,大一時還勉強,畢竟有工作一年積攢下來的錢,大二就得靠獎學金了,沒有獎學金,即使每科都過關(guān)了,他也難熬到畢業(yè),所以,他必須把每一科學到極致。

大三的時候,楊守仁接二連三地迎來了影響他一生的重要人物,先是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就任浙大的校長,接著在中央農(nóng)業(yè)實驗所擔任技正一職的盧守耕博士入盟浙大,被聘為農(nóng)學院院長兼農(nóng)藝系教授。

盧先生醉心于水稻種子的收集,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水稻品種,只要能搜集到的都收集過來。他的水稻培育基地,就在楊守仁家鄉(xiāng)一帶,就職浙大時,已培育水稻單穗一萬多個。這些都是育種的材料,用于比較鑒別,看哪些品種適合廣泛育種。

楊守仁從小插秧,對水稻有著天然的感情,學生中也只有他有過多年水稻種植經(jīng)驗,盧先生到來,仿佛是天賜給他的,讓他參破水稻的天機。錦上添花的是,植物栽培學家徐天錫也入盟浙大,成為農(nóng)藝系的教授,直接輔導他。他和徐老師結(jié)下了深厚的師生情,并一直保持了三十余年。

越來越多的歸國教授加盟浙大,使浙大的學術(shù)氛圍更加濃厚,有竺可楨校長的鼓勵,有這些名家教授悉心輔導,楊守仁如虎添翼,這一年,他獲得了浙大品學兼優(yōu)的甲種獎學金。

浙大是包容的,名家薈萃,各施所長。同時,浙大也是苛刻的,等到楊守仁拿到學士學位的畢業(yè)證時,57名同學,只剩下19名了,而楊守仁卻是唯一的甲等畢業(yè)生。

由于學業(yè)特殊優(yōu)異,1937年7月1日,他被中央農(nóng)業(yè)實驗所錄用,任稻作系的助理員。剛畢業(yè)就一步到位,站在科研的制高點上,掌控全國的水稻生產(chǎn)情況,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

稻作系主任叫趙連芳,楊守仁一到任,就被他直接領(lǐng)導,開展研究工作。趙連芳一直主持著水稻生理、遺傳、雜交育種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的先驅(qū),當時我國稻作學界有“南?。ǘ》f)北趙(趙連芳)”的美稱。他是幸運的,從讀大學到入職,輔導他的,全是當時中國水稻界的頂尖人物。也許這就是天道酬勤,對他寒窗苦讀的回報。

到中農(nóng)所沒幾天,“七七事變”爆發(fā),楊守仁被趙連芳緊急派出,趕往湖南,參加湘米改進委員會的工作。走在半路上,他才知道,“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開始,他的家鄉(xiāng)就在日軍的大炮射程之內(nèi)。剛參加工作,就奉命出差,去獨當一面,這成了他終生未解之謎,除了信任,趙主任是不是有意讓他躲避戰(zhàn)火?

懷著“解天下民生之憂”的使命,楊守仁善于溝通,勤勉工作,努力推進湘米改進,屢獲嘉許。嗣后,他兼任湖南第二農(nóng)事試驗場衡陽稻場主任,負責“南特號”的繁殖和推廣?!澳咸靥枴笔窃缍i稻,最早在江西培育成功,在全國優(yōu)秀的稻種比較中,表現(xiàn)最突出,其莖稈粗硬,根系發(fā)達,適應(yīng)性廣,產(chǎn)量高,抗病性強,特別適宜湖南的土壤和氣候。

本來是出差到的湖南,沒想到落地生根了,因為整個中農(nóng)所跟隨在楊守仁的身后,集體“出差”,搬遷至長沙。原因是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南京危在旦夕,開始了大撤退。中農(nóng)所隨著大撤退,整體搬遷,來到了長沙。

1937年12月中旬,傳來了壞消息,南京淪陷,日軍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隨即,侵略者的鐵蹄踏入中原,肆意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徐州會戰(zhàn),國軍失敗,戰(zhàn)火迅速燒向武漢,長沙成了抗日前線。中農(nóng)所只好繼續(xù)“出差”,西遷至四川。

因為割舍不掉水稻良種“南特號”,楊守仁留在了長沙。這批種子,總共有兩千斤,是趙連芳主任從江西調(diào)來的,冒著戰(zhàn)火,好不容易抵達長沙,第二年春天,即將在湖南廣泛育種。如果因為恐懼戰(zhàn)爭,自己一走了之,就沒人能推廣良種了,他能跟著中農(nóng)所,進入四川這個安全的大后方,可湖南的稻農(nóng)能跟著一起走嗎?前方的將士正在用鮮血捍衛(wèi)國土,他相信自己能等到“南特號”豐收的時刻。

將士們的鮮血換來了時間,1938年早春,“南特號”在楊守仁的指導下,播種、育苗、插秧,在湖南的土地爭分奪秒地生長了一百零幾天,迅速地成熟了,他收獲了大量的良種。

10月下旬,武漢淪陷,次月中旬,長沙大火,五萬余房屋全毀,大批災(zāi)民無家可歸。楊守仁僥幸逃過一劫,因保護得當,收獲的稻種完好無損,他總算松了一口氣。然而,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一把大火,卻把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燒得僅幸存12家半??粗欢讯褵沽说募Z食,楊守仁心疼至極,一粥一飯他都格外珍惜,成噸成噸的糧食就這樣化為灰燼,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

糧食儲存一下子減少了這么多,糧價肯定暴漲,不知有多少百姓要忍饑挨餓。沒有別的辦法,普及“南特號”,提高明年早稻的產(chǎn)量,是唯一的補救措施。日軍離長沙越來越近,長沙陷入戰(zhàn)火已不可避免,就像雞蛋不能放進一個籃子,種子集中存放,一旦遭遇戰(zhàn)火,就會損失殆盡。最好的辦法,分散保管,楊守仁決定,提前把“南特號”良種發(fā)給稻農(nóng)。

妥善地分發(fā)完種子,處理完一些事務(wù),楊守仁也該撤離長沙了,他帶著兩大箱單據(jù),隨著逃難的人流,趕往湘西的沅陵,交賬的時候,改進所以推廣人員全部遣散了為由,拒絕報銷已發(fā)的工資。他沒時間耗在沅陵,索性向別人借錢,全部由他一人賠付。逆著逃難的人流,他星夜趕往衡陽。

回到衡陽時,趕上了晚稻收割,正好驗證他推廣雙季稻的成果,楊守仁沒有急著解散稻場員工。此時,長沙會戰(zhàn)正酣,對于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而言,守住長沙,就是守住了西南各省的門戶。

對于楊守仁來說,長沙打爛了,衡陽就是谷倉,收獲的稻子,就是軍糧,他要征集更多的糧食,支援抗日的將士。直到1939年底,他料理完善后,才遣散了最后的職工,只身趕往四川,給“出差”交上最終的答卷。

從長沙沿長江坐渡輪去四川,已經(jīng)不可能了,到處都是戰(zhàn)場,長江航道斷了。他只好取道廣西,經(jīng)桂林、柳州,再折向貴陽,抵達重慶時,走了個大大的V字形。一路上,他風餐露宿,跋涉在險山惡水間,途經(jīng)麻風病和瘟疫區(qū),幾次大難不死。好在與難民為伴,他才逃過劫難,千里之行讓他備嘗人民的顛沛流離之苦。

好不容易抵達重慶,找到設(shè)在北碚的中農(nóng)所,向趙連芳報到。可此時的趙連芳卻在成都的四川工作站,兼任四川省農(nóng)業(yè)改進所所長。楊守仁只好再次跋涉到了成都,見趙連芳之前,他把頭發(fā)梳得非常得體,不能讓主任看出他一路坎坷,滿身風塵。趙連芳抱著楊守仁的肩頭,失聲痛哭,慶幸他的得力干將能平安無事。

到達成都,還沒歇過腳,楊守仁馬不停蹄地接受了新任務(wù),奉命去川南,用衡陽稻場的經(jīng)驗,到川南繼續(xù)進行稻作試驗,推廣雙季稻。

川南春來早,過了1940年元旦,馬上就要備耕了,再不抓緊,就錯過了農(nóng)時。楊守仁急著趕到了省稻麥場的瀘縣分場,即刻籌備種植“南特號”早秈稻。那時,整個四川還沒有推廣早晚連作稻,如果能在瀘縣試驗成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楊守仁干脆把自己變成農(nóng)民,從育秧開始,就蹲守在田里,按照他在湖南積累的筆記,逐日對照瀘縣與衡陽兩地的氣溫和土壤等條件,摸索栽培經(jīng)驗。就這樣日復一日,在瀘縣分場摸爬滾打了三個多月,眼見得“南特號”插秧入田、分蘗成長、抽穗揚花,肥碩的稻穗垂下來,一片金黃時,他總算放下心來,蒼天眷顧四川,早稻豐收在望了。

接下來,播種晚稻品種“浙場9號”,收割了早稻,剛到芒種時節(jié),晚稻又綠茵茵地長在了水田里,沒過兩個月,喜人的長勢就追上了周邊農(nóng)戶的一季稻,秋收時雖然晚了些,產(chǎn)量卻實打?qū)嵉叵嗖顭o幾。

早晚稻連作實驗,一舉成功,誰都能看得到,白賺了一季早稻。事實證明,四川也能種雙季稻。楊守仁歡喜異常,用不了多久,四川緊張的糧食供應(yīng),就能得到緩解。

走江湖

每年多收一茬,擺在眼前,誰不羨慕。1941年“南特號”在四川迅速推廣,夏天到來時,連作稻、間作稻、混作稻,第二季糧食又廣泛地播種下來。楊守仁更忙碌了,他“三上梁山,四去桃源,漂八百里洞庭”,進行技術(shù)推廣。

梁山不是《水滸》里的水泊梁山,是四川宜賓的梁山,這里不同于瀘縣,到處是山地,而水源卻很充沛,正好研究水稻在山地的生長狀況。桃源卻真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桃源,在湖南常德,然而,那里已經(jīng)不是世外桃源了。隨著日軍的逼近,隨時有可能成為戰(zhàn)場。

三上梁山,僅僅是辛苦,而四去桃源,不但路途遙遠,而且桃源與長沙已經(jīng)很近了,國軍主力與日軍在那里犬牙交錯,到處能看到爆炸后留下的慘狀。楊守仁備嘗山河破碎、國難當頭之苦。漂八百里洞庭,很容易理解了,洞庭湖沿岸,是重要的水稻種植區(qū)。

越是國難當頭,糧食越是珍貴,哪怕頭上頂著日軍的飛機,也阻擋不住楊守仁奔向桃源、奔向洞庭。畢竟稻農(nóng)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為了能讓大家懂,他編寫了兩本實用的小冊子,《如何栽〈兩季〉谷》《旱年栽稻法綱要》,沿著長江,走到哪兒,發(fā)到哪兒。水稻技術(shù)人員從中看出的是學問,識字的農(nóng)民看到的是方法。

三年的時間,楊守仁主持了西南五省的水稻良種的區(qū)域試驗,重點放在長江流域。從宜賓到重慶再入湘北,沿著長江一線,他馬不停蹄,邊育種,邊推廣,直至夏季到來時,長江兩岸的水田,不再是一片青翠,而是金黃片片。

最年輕的楊守仁,用最大的付出,貢獻了最多的稻米,努力讓前線的將士吃飽。

1943年秋,常德保衛(wèi)戰(zhàn)即將打響,趙連芳害怕他的愛將楊守仁陷于戰(zhàn)火,才把他召回重慶的北碚。到了中農(nóng)所工作了六年,楊守仁總算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可以坐下來搞研究了。

有人問他,搞栽培推廣,耽誤了研究學問。他很有意思地回答,想要搞育種,必須要有良好的栽培基礎(chǔ),優(yōu)良的栽培方法和技術(shù)對育種十分重要,水稻是三分種七分培,所以要搞好栽培才能談育種,搞栽培要先“走江湖”。楊守仁是確確實實的走江湖,水稻的種植地,就在江湖的旁邊,不“走江湖”,怎能懂得水稻?

從此,“走江湖”,成了楊守仁研究水稻的別稱,并成為他一生堅持的方向,時刻教導著他的學生。

回到北碚,楊守仁埋頭研究,寫出了《我國兩季稻的種類及分布》等著作,對以后近三十年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大規(guī)模擴種雙季稻提供了必要的科學依據(jù)和技術(shù)措施,這些實實在在的可靠經(jīng)驗,就是他早年“走江湖”的結(jié)晶。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的局勢已經(jīng)明朗,最終戰(zhàn)勝日軍,沒有了懸念。從日本人手里接收臺灣,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如何接收,需要先行辦班培訓。當然,農(nóng)業(yè)接收也是其中之一。

楊守仁被選中,參加了“中央訓練團”的“臺灣班”,推薦他的是浙大導師盧守耕。盧守耕考察過臺灣農(nóng)業(yè),編印了《臺灣之農(nóng)業(yè)》一書。甲午戰(zhàn)爭后,臺灣被日本割去,兩岸相隔,整整五十年了,很多大陸人士,并不了解臺灣的農(nóng)業(yè)。所以,接收臺灣的農(nóng)業(yè)機構(gòu),盧守耕是最佳人選,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負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楊守仁開始了新旅程,跟隨導師盧守耕,乘上重慶的輪船,順著長江,一路東下,緊鑼密鼓地趕往臺灣,協(xié)助盧守耕先生接管臺灣的糖業(yè)試驗所。盧先生到任臺灣,第一個要做的是恢復臺灣農(nóng)業(yè)的多樣性,恢復從前的甘蔗種植。

等到盧先生的工作按部就班了,就把楊守仁放出去,獨立開展工作,兼任臺灣農(nóng)業(yè)試驗所嘉義支所的所長。

嘉義縣位于臺灣的中南部,西臨臺灣海峽,東接阿里山,北回歸線橫穿而過。境內(nèi)的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土地也最為肥沃,是著名的稻米之鄉(xiāng)。導師真是善解人意,放棄自己所擅長的稻作,轉(zhuǎn)為對糖業(yè)的研究和推廣,而讓他的得意門生楊守仁繼續(xù)發(fā)揮特長,潛心研究水稻。

站在這條太陽光直射在地球最北的界線上,四季已經(jīng)不再分明,全年的大部分時間,要忍受著暑熱和太陽的炙烤。楊守仁戴著斗笠,每天都守在稻田里,觀察著水稻的葉片,哪怕有些許的不同,他都會仔細地研究一番,直至弄明白原因。

侵略臺灣的日本人不喜歡吃松散的秈米,更偏愛黏糯的粳米,可臺灣偏偏不產(chǎn)粳稻。日本人引種本土的粳稻,然而臺灣是熱帶,與日本自然環(huán)境不同,連續(xù)開發(fā)十幾年,竟毫無收獲。

后來有位日本農(nóng)學家,在嘉義縣用日本稻與臺灣稻的混種與采種,培育出了新型粳稻,命名為“蓬萊稻”,口感超過了日本本土,稱為御用貢米,只供日本皇族食用。在嘉義楊守仁認識了這位不肯遣返回日本,留在臺灣,繼續(xù)他的水稻事業(yè)的農(nóng)學家。

楊守仁一直研究的是秈稻,中國的粳稻,主要在東北,由于被日本占領(lǐng),他沒有機會接觸。與日本農(nóng)學家交流,得到不少啟發(fā),從此,對粳稻的研究便一發(fā)而不可收。

這個太陽能垂直照射的地方,陰影會在正午消失,楊守仁一掃戰(zhàn)爭給他帶來的陰霾,迎來了自己生命中最燦爛的陽光。事業(yè)上,他有了秈粳稻對比的研究;情感上,他有了歸屬,一位漂亮的姑娘走進了他的生活。這個微胖白凈的姑娘名叫荊荷珍,生著大眼睛,雙眼皮,鵝蛋圓的臉,一說話就露出笑容,一排雪白牙,更透露出她的干凈,兩個人一見面,就覺得有夫妻相,感情也像嘉義熱帶地區(qū),迅速升溫。

1945年底,是嘉義最舒適的季節(jié),清爽宜人,33歲的楊守仁結(jié)束了大齡單身的日子,和美麗溫柔而又善良的姑娘荊荷珍結(jié)婚了。從此三十多年,夫妻情深,相濡以沫,渡過了生命中的一道道坎坷。

新婚后,善解人意的妻子承擔了全部家務(wù),楊守仁騰出全部精力,一心一意地投入嘉義的粳稻研究。嘉義不像臺北,沒有冬季,但水稻需要兩個月的休耕期,楊守仁利用這難得的時間,邊進行水稻考種,邊撰寫文章。

時間飛逝,很快到了1946年的早稻插秧時節(jié)?!芭钊R稻”雖然口感好,但有個致命的缺欠,溫度越高,濕度越大,越容易引發(fā)稻瘟病,日本農(nóng)學家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沒有解決稻瘟病的問題,每年或輕或重,均有發(fā)生,損失至巨。

楊守仁接收嘉義支所后,眼睛就盯在了稻瘟病方面,查找病因,尋找和發(fā)現(xiàn)能夠抵抗稻瘟病的植株。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遍布稻瘟病“蓬萊稻”中,找到了沒被感染的植株。通過日日夜夜的仔細觀察,經(jīng)驗豐富的楊守仁,很快弄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這些植株,在自然狀態(tài)下,偶然與臺灣本地的秈稻雜交,而產(chǎn)生的植株,抗病性來源于臺灣本地秈稻的遺傳基因。

這可是天大的發(fā)現(xiàn),楊守仁像呵護自己的孩子,精心地培育這些植株,讓它們成為新一代的種子。

第二年早稻播種的季節(jié),楊守仁小心翼翼地將培育出的種子播下,從發(fā)芽到出苗,從插秧到分蘗,他像只孵蛋的母雞,呵護在稻田旁,兢兢業(yè)業(yè),時刻不離。直至稻秧抽穗結(jié)出黃燦燦的稻粒,他才真正地松了一口氣。

從最初的秧苗,到最終結(jié)出沉甸甸的稻穗,稻瘟病居然秋毫無犯。而與試驗田近在咫尺的“臺中65號”,竟由于嚴重感病,一片一片的稻田,整株整株地爛掉。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在稻作栽培的歷史上,高溫高濕的海島上,不見稻瘟病,這是水稻栽培史上的首例,楊守仁興奮異常。

導師盧守耕親赴嘉義,肯定了楊守仁研究成果,稱經(jīng)人工雜交,合成的新品種,對稻瘟病具有顯著的抵抗性,親筆寫下了鑒定書:“在同一試驗中,其相鄰之‘臺中65號’發(fā)病甚烈,而該品種之穗依然呈美麗之金黃,毫無病瑕。鄙人于六月親眼目觀,嘆為奇跡,愿為書而志證?!?/p>

這是臺灣光復后,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培育出的新稻種,為中國人長了志氣,特別有意義,被命名為“光復1號”,以此紀念臺灣重歸中國的領(lǐng)土,也是對楊守仁在抗戰(zhàn)期間歷經(jīng)八年的顛沛、矢志不渝愛國情懷的褒揚。

在美國穿中山裝

194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要派一批留美公費生,任農(nóng)林部技監(jiān)的趙連芳想到了培育出“光復1號”的楊守仁,讓他到上海參加考試。

楊守仁最不怕的就是考試,他知識扎實,學問廣博,研究成果又格外顯著,很難遇到難倒他的試題,最難得的是他的英語基本功,讀浙大時打得格外扎實,不存在語言障礙,順利地通過了公派美國考試。

趙連芳特別高興,他決定,送楊守仁到自己美國的母校。

回到臺灣,等到了年底,入學通知到達了,楊守仁帶著妻子、岳母、剛一歲的女兒,一起啟程,遠赴大洋彼岸,到達了美國北部的威斯康星州。出發(fā)時,臺灣的嘉義微風和煦,涼爽宜人,而威斯康星正是隆冬季節(jié),氣溫零下十幾度。

楊守仁沒離開過溫暖的江南,幾乎沒怎么見過雪,這是他有生以來35年中,從未經(jīng)歷過的寒冷,不過,他心里很溫暖,畢竟,他完成與世界接軌的旅程。

在威斯康星大學,楊守仁師從生物學家J.H.Torrie教授,導師特別喜歡他的聰明與勤奮,也是悉心輔導,師生之間交流得特別暢快。僅用一年時間,學完了全部碩士課程,所學課程全部為A(92分以上),獲得了這座世界名牌大學的碩士學位,這在他們建校史中,也不多見。而奇跡偏偏發(fā)生在中國留學生中,楊守仁和推薦他上威斯康星大學的趙連芳一樣,都是一年修完兩年的課程。

那時,中國留學生普遍學業(yè)優(yōu)秀,歸根到底出自民族自尊心,被人欺凌久了,中國人的形象大大受損,作為學生,唯一能為中國人爭氣的方式,就是優(yōu)異的成績。

楊守仁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他的衣著打扮,盡管喝著洋墨水了,楊守仁始終有一個堅守,不是迫不得已的特殊要求,絕不穿西裝。所以,他一生中穿西裝的照片,少得可憐,除非是辦理出國護照等特殊情況,要求必須穿西裝,他才不得已而為之。

那三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校園,有個活動的奇特風景,便是穿中山裝的楊守仁。

在美國學習期間,楊守仁雖然善于學習,勤奮鉆研,但不是書呆子。國內(nèi)十年的奔波,他在增長學問與經(jīng)驗的同時,也學會了與人打交道,在留學生和海外華人科學家中,他屬于活躍分子。

比如,學習期間,他結(jié)識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專程到麻省理工學院拜訪過錢學森教授,兩個人對祖國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留美三年間,楊守仁的學習范圍不再局限于考試,而拓展學習寬度和深度。他邊學習、邊思考,還在課余反復實踐。畢竟,他在國內(nèi)“走江湖”跑了十年,有過大量的田間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實踐出真知,他敢于質(zhì)疑,也不迷信于權(quán)威,向世界生物統(tǒng)計學界的鼻祖威耶茨的計算公式發(fā)出了挑戰(zhàn)。

他認為,威耶茨的近代“田間試驗設(shè)計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所得”的計算公式過于煩瑣,存在記憶難度大,對照品種與其他品種之間比較不夠精確,計算容易出錯等缺陷。針對這些缺陷,楊守仁研究出了“田間試驗缺區(qū)估算的新方法”,新公式簡而易行,比威耶茨的傳統(tǒng)公式易記易算,提高了對照品種與其他品種間試驗精確度。

新公式耳目一新,得到了他的導師J.H.Torrie博士的贊賞,立即聘楊守仁為生物統(tǒng)計學的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并邀請他在農(nóng)藝系作專門學術(shù)報告,還將他的公式命名為“楊氏公式”(Yang’s formula),納入該大學研究生課程的新內(nèi)容。

楊守仁自己還是個學生呢,剛剛讀過的教材,就有了修訂本,選入了他的公式。自然,他也成為新一屆研究生的指導老師,理所當然地講授起自己發(fā)明的公式。

三十年過后,美國的一些著名大學,在講授生物統(tǒng)計學時,用的還是“楊氏公式”,有些中國留學生,熟練地運用著公式,還不知道發(fā)明人是中國人。對于知識大爆炸的20世紀中后期,一條公式三十年不變,難能可貴。哪怕是計算機廣泛使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師生編寫了程序,用現(xiàn)代計算機來研究,也不如“楊氏公式”簡便。

1951年1月,已近不惑之年的楊守仁,獲得了博士學位。恩師J.H.Torrie教授給楊守仁提供優(yōu)渥的學術(shù)環(huán)境,開出了優(yōu)厚的待遇,懇請他留在威斯康星大學任教,卻絲毫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楊守仁給恩師講了一個故事,說中國漢代時有個大文人司馬相如,不留戀當時梁孝王劉武奢侈之極的梁園,發(fā)自肺腑地說出了“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的道理。J.H.Torrie教授終于明白了學生的志向,雖說是人才難得,百般留戀,卻不再強求。

科學可以無國界,“楊氏公式”可以是人類的財富,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楊守仁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祖國大陸。

那時,中美之間不但沒有外交關(guān)系,還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楊守仁回國之途的艱難,可想而知。更何況,二戰(zhàn)之后,美國的戰(zhàn)略是在全世界收攏人才,據(jù)為己有,不能為別國所用,尤其是敵對的國家。錢學森就是因為想回到祖國大陸,被美國官員攔在港口,投進了監(jiān)獄。

楊守仁的名氣僅限于農(nóng)學界,沒有錢學森那樣有影響。然而,他畢竟獲得了博士學位,屬于美國政府嚴控的范疇。機靈的楊守仁沒有刻板地說回中國大陸,而是繞道前往香港,暗自曲線回國,所以,才順利地登上了輪船。

告別威斯康星州時,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蘇必利爾湖和密歇根湖結(jié)上了厚厚的冰,楊守仁百感交集,如果沒有戰(zhàn)爭,如果中國不是飽受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糧食供應(yīng)像美國一樣充裕,他或許就選擇留下。畢竟,這里的大學,學術(shù)氛圍特別好,科研條件也特別優(yōu)越,后來,威斯康星大學出現(xiàn)了二十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很好的證明。

但百廢待興的祖國更需要他。

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航程,1951年2月,輪船抵達了中國海域。楊守仁早已脫下了厚厚的棉衣,站在甲板上,享受著舒適而又溫暖的海風,他感受到了久違了的親切,畢竟他就要抵達祖國的懷抱了。

在香港碼頭靠岸時,楊守仁一家人收拾行囊,正準備下船,看到了碼頭上飄揚著國民黨的旗幟,還打出了長長的條幅,歡迎回來的留學生和華僑。他帶著全家,立刻從甲板返回客艙,拒絕上岸,留在了船上。他擔心上了岸,就身不由己了,被綁架到臺灣,就有違了初衷。

輪船在香港的公海滯留了三天,楊守仁作了最壞的打算,準備隨著輪船返回美國,再經(jīng)別的渠道,返回祖國。

天無絕人之路,后來,他看到了掛有五星紅旗的小船。小船越過重重封鎖,駛到公海,來接海外華僑。穿了三年中山裝的楊守仁,頓時熱淚盈眶,祖國終于派人來接他們了,他馬上就要回到新中國的懷抱了。(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