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鄧恩銘詩歌中的壯志凌云
來源:學習時報 | 楊光 高靜  2023年05月19日06:50

鄧恩銘(1901—1931年),貴州荔波人,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代表。16歲背井離鄉(xiāng)求學報國;20歲出席黨的一大;24歲發(fā)動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26歲在毛澤東舉辦的“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講課;28歲無懼酷刑折磨獄中堅持斗爭;30歲英勇就義,臨終留下“是!我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鄧恩銘!”的話語凜然在耳。他的詩歌中反抗壓迫、追求真理、不惜犧牲的志氣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潘王新簡應該稱,水有源頭樹有根??倿榍逋⒄瘮?,英雄起義救民生。”這是鄧恩銘少年時所作的《潘簡王》,潘簡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間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的水族英雄潘新簡。鄧恩銘是家中長子,自幼聰明伶俐,為了長大以后不再因為不識字被欺負,鄧恩銘的父親下定決心,即使砸鍋賣鐵,四方求助也要供他讀書。10歲的鄧恩銘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進入荔波縣模范兩等小學堂開始接受新式教育。隨著見聞的增多,廣泛流傳于貴州民間的潘新簡打擊惡霸劣紳,攻破荔波縣城,鏟除貪官污吏的傳奇故事引發(fā)了鄧恩銘的思考,《潘簡王》一詩由此寫成。詩歌既表達了對英雄的贊許和仰慕,又發(fā)出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怒吼,更是揭露了舊社會自身滋生卻無法克服的頑瘴痼疾和舊社會之所以黑暗的深層次原因。鄧恩銘幼小的心中充滿了勇敢的力量,他盼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一名英雄,帶領人民奮起反抗,埋葬反動的舊世界,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

“南雁北飛,去不思歸?志在蒼生,不顧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頭顱熱血,不朽永垂?!边@是鄧恩銘輾轉(zhuǎn)北上準備去濟南讀書時所作的《述志》,該詩志存高遠,慷慨悲壯。1917年鄧恩銘小學畢業(yè)面臨升學,但一貧如洗的拮據(jù)家境再也無力繼續(xù)支持,家庭的入不敷出雖然一度讓鄧恩銘緊鎖雙眉,夜不能寐,但他走出大山,憂民報國,尋求新生的志向卻從未動搖。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山東做事的二叔慷慨解囊,愿意資助這個胸懷蒼生、品學兼優(yōu)的晚輩繼續(xù)深造。面對鄉(xiāng)親父老的殷殷囑托,臨行前的鄧恩銘直抒胸臆,吟就《述志》這首詩作別。

此時,鄧恩銘已清醒意識到,窮人要翻身就要抗爭,有反抗必然會有犧牲。家人更盼的是他能夠有朝一日衣錦還鄉(xiāng),而鄧恩銘在《述志》詩中卻將自己喻作一只舍生取義的大雁,為了拯救深陷內(nèi)憂外患的舊中國,為了拯救哀鴻遍野的勞苦大眾,義無反顧去探索尋求新出路、新道路,即使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而自己的信仰就在這向往光明的不懈追求中得到永生。在辭別家人親朋之際,鄧恩銘還作過一首《前途》:“赤日炎炎辭荔城,前途茫茫事無分。男兒立下鋼鐵志,國計民生煥然新?!薄肚巴尽放c《述志》兩首詩相得益彰,再次將鄧恩銘不顧個人前途安危,將救國救民作為人生理想的無悔志向表達得淋漓盡致。1961年,董必武賦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薄安焕纤伞迸c《述志》中的“不朽永垂”相互輝映,對鄧恩銘的真摯緬懷溢于言表。

“讀書濟世聞雞舞,革命決心放膽嘗。為國犧牲殤是福,在山樗櫟壽嫌長?!边@是鄧恩銘1921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所作的《決心》,該詩借典明志,表達了他為革命努力工作、不怕犧牲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走出貴州大山的鄧恩銘輾轉(zhuǎn)來到濟南,在新文化運動的熏陶和學生運動的洗禮中,鄧恩銘先后組織發(fā)起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參與發(fā)起建立濟南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中共一大勝利召開后,鄧恩銘認識到,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yè)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革命,革命需要艱苦卓絕的奮斗,也必然會有前赴后繼的犧牲。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需要千千萬萬人奮發(fā)有為,慷慨激昂,鄧恩銘聯(lián)想到了東晉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和春秋時期臥薪嘗膽、越甲吞吳的勾踐。在鄧恩銘眼中,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生命才有意義,才會崇高,為國赴難即使正值英年也是死得其所,而《莊子》中記載的樗樹與櫟樹卻“大而無用”,雖活得長久也只是徒耗生命,“視殤如?!眰鬟f出的是一種強烈的“山河因而變色,草木為之含悲”的高尚情懷?!稕Q心》這首詩句句用典,全詩讀完詩人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惜馬革裹尸的大無畏共產(chǎn)主義形象躍然紙上。最令人敬仰的是鄧恩銘被害前留下的絕筆《訣別》:“卅一年華轉(zhuǎn)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币詫嶋H行動踐行了詩人不惜犧牲、為國捐軀的誓言。在這首絕命詩中,鄧恩銘嘆息的不是卅一年華,面對死亡的威脅他毫不畏懼,堅信無數(shù)的后來人會用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告慰九泉之下的自己,而壯志未酬的是沒有看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盀閲鵂奚鼩懯歉!?,為黨的事業(yè)流盡最后一滴鮮血的不朽形象仿佛矗立在我們面前,被我們永遠銘記。1944年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就是對包括鄧恩銘在內(nèi)的為人民不惜犧牲、為信仰不惜生命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最好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