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題歲”趣談
大凡年事已高的書畫家,都喜歡在落款中加上自己的年歲——從藝追求“人書俱老”,“落款題歲”自然成為一項傳統(tǒng)。
從1937年開始,齊白石題款的年齡就比實際年齡大兩歲和四歲。如1943年所畫《工蟲鳶尾花》,落款“八十三歲”,實七十九歲;1952年所畫《和平》,落款“九十二歲”,實八十八歲;1954年所畫游蝦,落款“九十三歲”,實九十一歲。齊白石1957年9月16日病逝時九十三歲,但落款中已出現(xiàn)“九十七歲”。
為什么要“虛報年齡”呢?據(jù)2010年出版的《白石老人自述》一書,此前齊白石碰到一位算命先生,說他在丁丑年(1937年)“脫丙運,交辰運”時有不祥之兆,就此給出一個破解之法。齊白石照辦后,在算命先生手批的“命書”封皮上題寫“十二日戌刻交運大吉”,又在“命書”內(nèi)寫下:“宜用瞞天過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稱七十七,作為逃過七十五一關(guān)矣?!彼o自己增加兩歲,跳過了不祥的年份。但這只是增加兩歲,另外兩歲打哪兒來的呢?按照民間采用的一歲為起點的“虛歲計歲法”,人一出生就算一歲,這就多出一歲;再者,齊白石是以農(nóng)歷來計算自己的出生年份的,這又多出一歲。
書畫界的“落款題歲”,在其他領(lǐng)域也很常見。蘇州的鈕家巷里有家“文學山房舊書店”,始創(chuàng)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店主江澄波生于1926年,這家書店是江澄波從他爺爺那里繼承下來的。江澄波十六歲進書店,親見章太炎、葉圣陶、鄭振鐸等人來店里買書;盡管他的視力不好,仍給上門采訪的自媒體題寫“趙健的讀書日記”,落款“九七老人江澄波,2022年9月7日”。字里行間傳遞著和時空對話、與古人握手的世道滄桑。姜是老的辣,雖然文章越寫越老到,我卻沒見過文章的“落款題歲”,倒是有文集“落款含歲”——洛陽雜文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黃秉忠生于1930年,他的網(wǎng)名叫“望百子”,取年逾九十而望百歲之意;他將九十歲后所做雜文結(jié)集,取名《望百集》。不是“落款題歲”,勝似“落款題歲”。
細觀種種“落款題歲”,思忖其用心,或許就是想表達一下生理壽命和藝術(shù)生命的長久。畢竟文化人都是“永不退休”的,伴隨年齡的增長,閱歷更廣博、積淀更厚重、思想更深邃,作品的價值也會越來越高。無論是何用意,每每見到“落款題歲”,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對老藝術(shù)家的敬慕,其中的激勵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