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chuàng)作的路” —— 略述葉圣陶的童話創(chuàng)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商金林  2023年06月01日08:30

1903年,周桂笙翻譯的兩卷本《新庵諧譯》出版,卷一為《天方夜譚》之節(jié)譯,卷二譯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和《豪夫童話》。《格林童話》選譯格林的童話多達12篇。從此,童話這個名稱在我國流傳開來。1908年,孫毓修在商務印書館策劃并主編“童話叢書”,參照《泰西五十軼事》(美國作家鮑德溫著)等西歐童話傳說進行再創(chuàng)作,編寫了《無貓國》《大拇指》等童話,被茅盾譽為“中國有童話的開山祖師”(《茅盾全集》第34卷)。1909年,在周氏兄弟翻譯出版的《域外小說集》第一集中,收錄了19世紀愛爾蘭(當時由英國統(tǒng)治)作家王爾德的童話《安樂王子》。同年9月,丹麥安兌爾然(安徒生)的童話《和美洛斯垅上之華》(通譯《荷馬墓上的薔薇》)被收入《域外小說集》第二集,這也是安徒生的名字首次被中國作家提及。從1912年起,周作人熱切地開展對于“兒童問題”以及“童話”的闡釋和研究,翻譯了安徒生童話《公主》,撰寫《丹麥詩人安兌爾然傳》,發(fā)表“征集紹興兒歌童話的啟事”,激勵作家到荒蕪的兒童文學園地里耕耘??釔畚膶W的葉圣陶對于“兒童問題”以及“童話”有更深切的感悟,在1921年至1922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童話集《稻草人》,為中國童話開辟了自身的創(chuàng)作道路。

“修身課”中講童話

1912年春,葉圣陶中學畢業(yè)后到蘇州城區(qū)一所初等小學(言子廟小學)執(zhí)教,從他走上講臺之日始,就認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把“使醇醇諸稚展發(fā)神輝”作為人生的樂趣。他把這一理念貫注在其“修身課”教學中,給孩子們講授的“勤學”“自立”“知恥”“愛國”等專題,可以稱之為口頭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有時也會講授經(jīng)過其改編的中外名著:

第二課修身,講“獨立性質(zhì)”,為述魯濱孫絕島漂流事,諸生聆之笑口咸開。聞所無聞,趣味彌永,固普通之心理,而于兒童尤為加甚,借此便利,語以古人懿行,為益多矣(1912年6月10日日記)。

晨課修身,為述野事一則。小兒女同遇沉舟之難,而兒則救女而沒己。其事見于某小說家之著作,情趣斐然,可生愛意慈心。當未如語破敵殺人之事,而隱飫諸兒以毒劑也。聽之者果浮氣立祛,此雖一時之感,然亦其效已(1914年1月8日日記)。

“魯濱孫絕島漂流事”即《魯濱遜漂流記》(最早的譯本名為《絕島日記》),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這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因出海遇難,漂流到無人小島,并堅持在島上生活,最后回到原來所生活的社會的故事。譯者周砥在《緒言》中說:我國“四面皆敵”,處境猶如魯濱遜“獨處”的“孤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必須像魯濱遜那樣“勇敢”和“愛群”,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璀璨傀奇”的新世界。魯濱遜的故事讓孩子們感到“趣味彌永”,“小兒救女”的“野事”讓孩子們滋生“愛意慈心”?!靶奚碚n”講童話,始見于1913年3月12日日記:

下午手工課缺,余講童話以替之,語涉新奇則皆樂而靜聽。此亦不過偶一為之,不近情事,余以為究不宜以語兒童也。

當時的童話雖說“語涉新奇”,孩子們“皆樂而靜聽”,但葉圣陶覺得“不近情事”,“不宜以語兒童也”。當年流行的童話大多改編自中國的傳奇、史書、小說以及外國的寓言和童話故事。童話作家大多盲從的是西方流行的理論,把童話等同于“神話”“傳說”“寓言”和“民間故事”(商金林《開拓我國童話創(chuàng)作的路——〈稻草人〉漫評》)。周作人在《童話的討論·一》中提到,“童話的最簡明的界說是‘原始社會的文學’”,兒童心理“與原人相似”,“童話在兒童教育上的作用是文學的而不是道德的”(《晨報副刊》1922年1月25日)。胡適也認為教育兒童“不必顧及實用不實用”,也就難怪葉圣陶斥之為“不宜以語兒童也”。

葉圣陶熟悉兒童,在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里,他先后在蘇州言子廟小學、上海尚公學校、甪直鎮(zhèn)吳縣第五高等小學執(zhí)教。他在《晨報附刊》發(fā)表的四十則《文藝談》中,鄭重提出兒童文學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和本能來寫兒童。正是因為他熟悉兒童,有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對陸續(xù)介紹過來的格林、安徒生、王爾德的童話又有較深入的研究(葉圣陶:《我和兒童文學》),從而激發(fā)了童話創(chuàng)作的熱望。1922年1月,鄭振鐸主編的《兒童世界》周刊創(chuàng)刊,出于對鄭振鐸的支持,葉圣陶早在《兒童世界》周刊創(chuàng)刊之前,就夜以繼日地創(chuàng)作童話。第一篇《小白船》寫于1921年11月15日,接著葉圣陶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傻子》《燕子》《一粒種子》《地球》《芳兒的夢》等童話。至1922年6月,他一共寫了23篇童話,并結(jié)集為《稻草人》,192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童話集。對于這本童話集,鄭振鐸在序言中談道:這本集子“在描寫一方面,全集中幾乎沒一篇不是成功制作”(《〈稻草人〉序》)。

童話集《稻草人》中的童話

童話集《稻草人》中的童話分為兩類:一是“美麗的童話”,漂亮、輕松、機警,潛隱在字里行間的是“孩提的夢”、天真的微笑、美好的情感。臧克家贊嘆說這些“真正能吸引住兒童的文藝作品”,也同樣“得到成人的欣賞”,“插眼進去,就有點入迷”。例如《小白船》開篇的描寫:

一條小溪是各種可愛的東西的家。小紅花站在那兒,只顧微笑,有時還跳起好看的舞來。綠色的草上綴著露珠,好像仙人的衣般,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鋪著青色的萍葉,矗起一朵朵黃色的萍花,好像熱帶地方的睡蓮——可以說是小人國里的睡蓮。小魚兒成群地來來往往,細得像繡花針,只有兩顆大眼珠閃閃發(fā)光。青蛙老瞪著眼睛,不知守在那兒干什么,也許在等待他的好朋友。

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意境中展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乘著“只配給活潑美麗的小孩兒乘”的“小白船”,嬉戲、歌唱,漫游在恬靜美妙、蘊有無限生機與歡樂的小溪里。忽然起了大風,小白船順風而下,迷失在下游一個荒涼的曠野上,后來他們遇到一個面目可怕、心地善良的巨人,巨人提出如果孩子們能夠回答他的三個問題就可以送大家回家:“鳥兒為什么要唱歌?”“花兒為什么香?”“為什么你們乘的是小白船?”孩子們的答案是:“他們要唱給愛他們的人聽?!薄跋憔褪巧?,花是善的標志。”“因為我們純潔,惟有小白船才配我們乘?!弊詈笠粋€問題的答案可謂意味深長,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小白船是純潔的象征,其中,“惟有”二字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在這篇童話中,大自然的一切生機植根于愛,“愛”和“美”是人生唯一的生存法則,聯(lián)結(jié)了天真的孩童與丑陋的巨人的心靈。

可與《小白船》媲美的《梧桐子》《燕子》《芳兒的夢》,也都是“美”和 “愛”的頌歌,格調(diào)清新,寓理于情,雖說想象奇特,但都貼近孩子們的想象和情感,情趣盎然。葉圣陶簡直就是一位高等畫師,以他獨特的視角,敏感地捕捉大自然美的神韻和孩子們天真的夢幻,又充分調(diào)動了童話的幻想、夸張等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用詩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人生,一個兒童的天真的國土”(鄭振鐸《〈稻草人〉序》),讓孩子們從中體味到無窮的情趣。

二是融化了“成人的悲哀”的童話。雖說“美麗的童話”契合孩子們好奇的天性,也得到文藝界的熱情贊許,可葉圣陶本人卻并不滿足,寫《快樂的人》時風格隨之一變。

《快樂的人》說的是社會上不合理的事情太多了,不幸的人也太多了??删褂幸粋€“快樂的人”,他看到的卻是事事快樂,人人快樂;沒有愁苦,也沒有欺詐。因為他生活在一層神秘的透明的“幕”里,看不到外界的真相。后來,這層肥皂泡似的“幕”被“惡魔”刺破了,“快樂的人”就死去了。順著刺破那層“神秘的透明的幕”的理念,葉圣陶創(chuàng)作了童話《稻草人》?!兜静萑恕返牡谝欢芜@樣寫道:

田野里白天的風景和情形,有詩人把它寫成美妙的詩,有畫家把它畫成生動的畫。到了夜間,詩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畫家呢,正在抱著精致的樂器低低地唱;都沒有工夫到田野里來。那么,還有誰把田野里夜間的風景和情形告訴人們呢?有,還有,就是稻草人。

葉圣陶批評了當時一部分作家疏遠農(nóng)村,不注重觀察生活,全憑個人情趣低吟淺唱的傾向,他立意寫真,通過“稻草人”的視角對這種情景作了生動而客觀的敘述。此外,這篇童話中還有大量富有童趣的描寫,把孩子們引向了一個充滿新奇而神秘的“童話世界”;而當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踏進溫馨甜美的“童話世界”之后,看到的卻是一個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童話側(cè)重寫了“稻草人”在一個“滿天星斗的夜里”接二連三遇見的幾樁慘痛的事兒:“肉蟲”瘋狂地咬嚼稻葉;漁婦撇下生了病的兒子,在河邊罾魚,她的兒子躺在船艙里不停地咳嗽,嚷著要喝茶,母親只能給他舀一碗河水喝;被漁婦罾住的鯽魚在木桶里掙扎,懇求“稻草人”放了它;有一位女子來河邊投河,她不愿意被丈夫像“一條牛,一只豬”似地隨便賣給人家,可“除了死沒有別的出路”。這篇童話揭開了夜幕下的一角,我們看到了當時江南農(nóng)村種種悲慘的場景,看到了舊中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的悲痛和苦惱(商金林《開拓我國童話創(chuàng)作的路——〈稻草人〉漫評》)。

1935年,魯迅在《〈表〉·譯者的話》中說:“《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chuàng)作的路。不料此后不但并無蛻變,而且也沒有人追蹤?!逼鋵?,童話集《稻草人》出版之后,葉圣陶又創(chuàng)作了很多童話,1931年出版了第二本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此外還有好多篇童話散落在報刊上。這些童話反映了更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飽含對統(tǒng)治者的揭露與諷刺,充滿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力量。像《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含羞草》寓意深刻,具有了一些寓言的特征。但在魯迅看來,童話創(chuàng)作應該有更高的水準,他在《且介亭雜文·看圖識字》中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太空,他想潛入蟻穴……”;他在《〈表〉·譯者的話》中強調(diào)給孩子們看的作品應該“內(nèi)容簇新”“非常有趣”,使孩子們“向著變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斷的發(fā)榮滋長的”。用這樣一個高標準來衡量,魯迅覺得葉圣陶的童話“并無蛻變”。“追蹤”葉圣陶寫童話的有好幾位作家。1932年,張?zhí)煲淼耐挕洞罅趾托×帧吩凇侗倍贰吩驴B載,受到文藝界的推崇。而在魯迅看來,其童話創(chuàng)作的成績還很單薄。魯迅對童話創(chuàng)作的熱情關注和企盼,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再次肯定了葉圣陶的童話創(chuàng)作。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