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學批評不能“空對空”
來源:文藝報 | 馬 忠  2023年06月19日09:24

作為一個業(yè)余評論者,讀了2023年6月9日《文藝報》“理論與爭鳴”版所刊發(fā)的《真誠——批評的原點與初衷》一文,我對劉火在文中所闡述的觀點頗為贊同,也對作者談及的事實心有戚戚。文章認為,文學閱讀是“文本”轉化為“作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更是進行文學批評的基本前提?!暗?,我們看到的是,評論家們很多時候并不關注作品本身寫了什么、寫得怎么樣,只是以作品為引子,找一個西方理論武器,找到一個自己熟悉的切入口,甩開作品大談理論問題、社會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下文學批評領域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脫離作品進行評論。

沒錯,從文本出發(fā)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然而當下的文學批評界仍缺乏對文本進行精細解釋的意識。君不見那些熱熱鬧鬧的文學研討會上,不管是評誰的作品,有的評論家張口就來,直接把評張三的話搬到評李四的作品上。有些批評家的想象力則發(fā)達到不看作品就可以寫出關于一部作品的長篇大論。我們一直強調(diào)的文本,不過是他們“揮灑才情”的中介和由頭。這種脫離文本或者不深入文本的操作,正是導致蜻蜓點水式的、臆想化的批評泛濫的原因所在。乍一看,這樣的批評文章可能也有模有樣,甚至頗有所謂的“理論深度”,但因為完全脫離具體指向,“空對空”,沒有任何針對性,所以其價值也頗令人質疑。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批評包括了品味、質疑、鑒別、賞析和評判等環(huán)節(jié),它顯示的是批評家對閱讀對象的高低深淺、好壞優(yōu)劣的評判能力。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閱讀,體現(xiàn)了批評家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體說來,文學批評是對“文學”的“批評”。文學批評的寫作對象是各種文學現(xiàn)象,主要是作家作品。因而,批評首先面對的是文本。對于批評家而言,他的一切關于藝術的思考和闡釋,都只能從閱讀做起。比如一部作品出來了,它有沒有什么新元素?或者只是舊東西的“借尸還魂”?要想很好地解答這些問題,絕不只是靠書本理論就能夠對付的,它需要批評家進入那個文本提供的世界,通過其中的敘述和描寫,細致地品味和體悟作家的用心立意,而且務必“細讀”。只有這樣,才更容易寫出有生命力的批評文章來。

文學批評應該有理有據(jù)、言之有物。表態(tài)只是觀點,必須有充分的論證,進行“及物”的言說。而批評的“及物”就是要避免空虛的泛論,從文壇實際和具體的作家作品入手,進行實事求是的批評。在這個過程中,批評者既要尊重作家作品,又要尊重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安偾髸月暎^千劍而后識器”,文學批評的路徑是從“實”而走,從文本中再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正如瑞恰慈所說,細讀乃是文學批評之基礎。如果文學批評脫離作品、脫離實際就會成為無水之源,那么就失去了有效性,就成了跟空氣說話。

(作者系廣東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