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端午節(jié)為何祭祀伍子胥?
來源:北京晚報 | 林屋公子  2023年06月25日06:41

說到端午節(jié),許多人會想到屈原。其實,端午祭祀的歷史人物,不止屈原一人。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提到,五月五日楚地賽龍舟的風俗,是因為當天屈原投汨羅江,舟楫是用來救他的;但同時又引用了東漢邯鄲淳的《曹娥碑》,說安帝二年五月初五,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區(qū))巫祝曹盱為了迎接伍子胥的神靈,在縣城江(即曹娥江)中逆濤而上婆娑起舞,結(jié)果被水淹死。如此,漢晉越地祭祀的就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

伍子胥的故事,為什么備受人們喜愛?端午節(jié),又為何要祭祀伍子胥呢?

伍子胥復仇記

要說伍子胥的家世,還要從成語“一鳴驚人”說起。根據(jù)《史記·楚世家》,這個故事說的是大臣伍舉給楚莊王出謎語,暗示莊王無所作為,“三年不飛也不鳴叫”,而楚莊王則巧妙回應自己終將“一鳴驚人”。

根據(jù)更早的《左傳》,莊王寵幸的大臣是伍參。但不論如何,都是伍家人。伍舉之后,伍家又出了個伍奢,在楚平王時擔任太師,頗有權(quán)勢,卻因為少師費無極誣告太子建和伍奢謀反,伍奢被拘捕,太子建逃跑。

這位伍奢,就是伍子胥的父親。父親被拘捕,就是伍子胥復仇故事的開端。費無極給平王獻策,以赦免伍奢的名義,把伍奢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即伍子胥)騙回國處死。當時伍尚兄弟在棠地,決定伍尚回去盡全孝道,而伍子胥逃亡,以便報仇。

伍子胥逃到了吳國。當時吳國正是楚國最強勁的敵人,伍子胥便勸說吳王僚攻打楚國。但吳國的公子光想取代吳王僚,不想讓伍子胥成為吳王僚的心腹,就提出伍子胥想公報私仇。吳王僚最終沒任用伍子胥。

伍子胥明白公子光的用意。對他來說,幫助公子光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計劃。于是,他隱居到吳國邊境上種地,并為公子光尋找到勇士鱄設諸(專諸),刺殺了吳王僚。

公子光順利登上王位,也就是著名的吳王闔閭。伍子胥也被任命為“行人”。這是一種外交職務,但從伍子胥與吳王關(guān)系來看,他實際上起到了相邦的作用。這時,伍子胥就對吳王獻策“疲楚之術(shù)”,吳軍可以組織三支軍隊輪番襲擊楚國,因為楚國上層貴族不和,沒人愿意承擔失敗的責任。所以他們一定會傾盡全力迎戰(zhàn),等他們前來,自己就撤退。這樣一來,楚軍就在路上疲于奔命。到時候再組織大軍進攻,楚軍就潰敗了。

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吳國國力日益增強,終于在公元前506年,吳軍在柏舉之戰(zhàn)擊敗楚軍,之后又連戰(zhàn)連勝,攻克了楚國郢都。

就在楚國危在旦夕之時,伍子胥的舊友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援。楚人在秦國、隨國的幫助下,終于驅(qū)逐了吳軍,楚國得以復國。盡管吳軍最終戰(zhàn)敗撤退,但這一場戰(zhàn)爭對楚國的創(chuàng)傷無疑更大,闔閭聲名威震華夏,伍子胥也得以報仇。

之后,吳王闔閭進攻越國,但被越王勾踐擊敗所殺,子吳王夫差即位。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zhàn)大敗越軍,將勾踐困在都城會稽。勾踐派大夫種和吳太宰嚭談判求和,夫差想答應,但伍子胥極力勸阻。他以“少康中興”的歷史為例,提出勾踐是一位賢君,而且吳越是世仇,擊敗越國卻不占領(lǐng),以后會后悔的!夫差卻不聽。伍子胥感嘆:越人用十年繁衍,再用十年訓練,二十年后,吳國會淪為池沼了!

擊敗了越國的夫差,又將視線轉(zhuǎn)移到北方的齊國。夫差準備伐齊時,勾踐前來朝見夫差,并且贈送了很多禮品。吳國人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感到憂慮,他認為這是在讓吳國驕傲。于是,他又勸諫吳王說,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疾,他們臣服是為了達到欲望,如果不早點下手,吳國就會被越國滅亡了。至于征服齊國,并沒有多少實際作用。夫差還是不聽,還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把兒子托付給齊國大夫鮑氏,改稱為王孫氏。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從齊國出使歸來,夫差卻賜了一把屬鏤寶劍給他,要讓伍子胥自盡。原來,夫差早就不滿伍子胥一直跟自己作對,還發(fā)現(xiàn)他把家屬托付到敵國,那是什么居心呢?伍子胥見自己一片忠心卻換來這個結(jié)局,十分失望,留下遺言后自盡。遺言說,要在自己的墳墓上種植槚樹,等到三年后槚樹長大,吳國也就要衰弱了。

之后,夫差雖然擊敗了齊國,又征服了晉國,成為新一屆霸主。但勾踐卻在吳晉盟會時趁機偷襲,并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消滅了吳國。

被敵人祭祀的“前浪”

以上關(guān)于伍子胥的生平事跡,主要見于《左傳》的記錄。大體來說,伍子胥本是楚國人,因父兄被殺逃亡吳國,并輔佐吳王闔閭擊敗楚國,為父兄報了仇;之后他又勸諫夫差消滅越國,可惜夫差不聽,還冤殺伍子胥,結(jié)果最后夫差自己也身死國滅。

不過,記錄春秋史料最翔實客觀的《左傳》,并沒有體現(xiàn)伍子胥與越地江潮的關(guān)系。那么,伍子胥與端午又是如何聯(lián)系上的呢?這其實就涉及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的“古史層累說”的理論了。

“古史層累說”是說歷史記錄像土堆一樣層層壘起、后來居上,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但實際上要區(qū)分不同時期的記錄,并且觀察記錄的變化以及分析背后的原因。其中有一點就是“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蹲髠鳌分械奈樽玉愎适?,雖然整體記錄并不多,但其中卻充滿了矛盾沖突,就國家而言有吳楚、吳越、吳齊矛盾,就個人而言有伍子胥和楚平王、申包胥、夫差、太宰嚭的矛盾。這樣一來,伍子胥也就成為了傳說發(fā)揮的好題材。

伍子胥被演繹的第一個重點情節(jié)是逃亡經(jīng)歷。從《左傳》來看,他并未經(jīng)歷任何坎坷,就輕易到了吳國。棠地一說在江蘇南京六合區(qū),那么跨過長江就到了吳地。但后人喜歡在史料的空白處添油加醋?!秴问洗呵铩氛f,伍子胥先到達鄭國,認為國君昏庸又去許國,許君朝著東南方向吐口水,暗示他去吳國?!俄n非子》說伍子胥被楚國守將攔住,伍子胥騙他說大王抓自己是因為自己有寶珠,但已經(jīng)丟了,如果自己被抓就說被守將私吞。守將就放了他。

《史記·伍子胥列傳》是第一篇伍子胥的傳記,但加入了不少傳說成分,其中提到伍子胥先去宋國與太子建會合,之后又一起去鄭國。太子建被殺,伍子胥又帶太子建之子去吳國。過楚國昭關(guān)時差點被抓,逃到長江時一位漁翁幫他擺渡,伍子胥解下佩劍贈予,漁翁卻堅辭不受。伍子胥沒到吳國就病了,只能一路乞討。東漢野史《越絕書》《吳越春秋》,還說漁翁為表明不泄露伍子胥行蹤而自沉,后來一位洗衣服的女子給了伍子胥飯吃,也因為男女有別而投水。

伍子胥被演繹的第二個情節(jié)則是復仇經(jīng)歷,這是伍子胥故事的核心。從《左傳》看,伍子胥雖然一直幫助吳王謀劃伐楚,但沒有直接說伍子胥在入楚之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但《呂氏春秋》就說,伍子胥親自往王宮射箭,并且鞭打了平王的墳墓三百鞭。《伍子胥列傳》就變成,伍子胥入楚后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對著尸體鞭打了三百下,申包胥派人對伍子胥說太過分,伍子胥卻辯解自己“日暮途遠”,只能“倒行逆施”了。

《吳越春秋》進一步演繹,說伍子胥鞭打平王尸體三百下后,又用左腳踩住平王的肚子,右手摳住平王的眼睛;并讓吳國君臣霸占楚國君臣的妻室。其實平王去世已經(jīng)十多年,伍氏祖墳也在楚國,伍子胥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這些行為不合情理。但太史公對伍子胥評價倒很高,他認為如果伍子胥追隨父親一起死,那和螻蟻又有什么區(qū)別?克制忍耐才能成就功名,剛烈血性的男子才能如此??梢园l(fā)現(xiàn),太史公多少有點把自己代入伍子胥的角色。

伍子胥被演繹的第三個情節(jié)就是自殺經(jīng)歷?!蹲髠鳌分徽f夫差賜給伍子胥劍,《伍子胥列傳》則強化了這一沖突,說伍子胥之死是太宰嚭進的讒言,然后夫差才賜劍伍子胥明令自殺。伍子胥長嘆夫差聽信讒言而殺長者,就讓屬下在墓上種植梓樹,并將眼睛挖下來掛在吳都東門之上,用來看著越國滅吳,然后才自殺而死。夫差大怒,下令不讓伍子胥下葬,而用皮革袋子裝著尸體,投到江中。后來吳人痛惜他的冤死,在江邊立了祠堂祭祀,又把這里命名為胥山。

《吳越春秋》又說夫差將伍子胥的尸體沉江,卻將他的頭顱割下掛在南門城樓。后來勾踐伐吳,見到伍子胥的頭顱大得像車輪,目如閃電,須發(fā)散開;越軍非常害怕,只能就地駐扎。當晚又風雨大作,飛沙走石,越軍死傷無數(shù),越國大臣范蠡、文種跪下求情,伍子胥托夢讓他們走東門,勾踐這才取得了勝利。至于伍子胥的尸體,則在江中隨著潮汐往返;后來文種被勾踐冤殺,伍子胥還將他的尸體卷走。所以越人稱潮水的前浪為伍子胥,后浪為文種。

伍子胥雖然是越國的死對頭,但其傳奇的經(jīng)歷與忠貞的品質(zhì),卻連后世越地人也深受感動,伍子胥由此成為錢塘潮神,并與端午祭祀聯(lián)系在一起。杭州吳山有伍公廟,至今香火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