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展示中國之于世界的真切景象——讀《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
來源:文學報 | 張蕾  2023年07月20日07:18

陳西瀅,現代文學家、學者、外交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常駐代表。陳西瀅名聲大噪,得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在《現代評論》雜志的“閑話”欄目發(fā)表系列文章。1928年6月新月書店出版《西瀅閑話》,乃為陳西瀅的代表作。此后陳西瀅執(zhí)教于國立武漢大學,1943年赴美國,1944年到英國,開始他文化官員的職業(yè)生涯。

已有陳西瀅相關研究和傳記,對陳西瀅四十年代在英美的文化活動缺少具體呈現,傅光明教授編注的《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上下兩部,細致呈現了1943年至1946年陳西瀅的生活工作情況,是研究陳西瀅、研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在英美的文學文化活動、研究抗戰(zhàn)時期與戰(zhàn)后中國外交的重要史料。

日記詳細記述了陳西瀅在英美與諸多中國知識分子之間的交往。其中有他在武漢大學時期的同事周鯁生、王世杰、劉篤生等人,有他在北京時期的友人胡適、葉公超、張歆海等人。周鯁生、王世杰、胡適等當年在北京與陳西瀅一起創(chuàng)辦和經營《現代評論》,交誼深厚。日記對這些舊友的記述較多,同時也記述了新朋,和因工作事務而發(fā)生交涉的諸多人物。

1944年3月16日的日記道:陳西瀅從美國到加拿大,“寫了數個畫片寄篤生,朱士嘉,適之,卓敏等”。1944年4月14日,陳西瀅初到英國,專門為李卓敏買了pipe(煙斗),可見他和這些朋友之間的良好情誼。剛到英國,各方面都不熟悉,住所、吃飯乃至生病,給陳西瀅提供各種幫助的除了葉公超,要數周書楷。周書楷是英國大使館專員,是顧維鈞的助手,也是陳西瀅到英國后新認識的同事和朋友。因職務關系,周書楷與陳西瀅有較多接觸,1944年3月27日,陳西瀅胃痛難忍,只有周書楷來了又來,還給他買藥,這是他們的初交。相比之下,日記對顧維鈞的記述就顯得官場很多,或許是因為顧維鈞身居要職的緣故。

陳西瀅日記記述中外各種文化人物、外交官員,保留了一段相對真實的歷史面影,這是其重要價值所在。1944年10月9日的日記道:“葉君健到了。他是英國宣傳部請來,這一年內到各地去演講中國,明年起由British Council送他一個Scholarship在英讀兩年書。他是由Culcatta飛來,五天便到Dorset,今天方到倫敦。”這是對作家葉君健人生履歷的一段可靠記述。1944年3月9日的日記寫道:“訪王際真,謝他送我一本他譯的Contemporary Stories。他又送了我一本Traditional Tales。他說他譯的阿Q,只銷了七百本?!都t樓夢》也只有三千多本。一本書銷不到二千元,簡直談不到版稅。他在哥校任Assistant prof.,年俸只有3600,是起碼薪水?!焙髞淼娜沼泿状翁岬脚笥褌冋務撏蹼H真的翻譯,都帶有嘲諷意味。王際真是美國漢學界的奠基者之一,學界對王際真的中國文學翻譯評價很高,日記卻提供了這位漢學家另一真實的形象,是可貴的史料。

《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可以糾偏一些通常的認識,其史料價值自不待言。通常認識中陳西瀅是1943年到英國去的,而西瀅日記清楚記述了他由美赴英的全過程。1944年3月14日晚八點一刻乘火車離開美國,3月15日至加拿大多倫多,其后去了不少地方。3月21日上午十一點坐軍用飛機飛往英國,半途因飛機故障,頗有耽擱。3月24日上午十一點半抵達英國蘇格蘭埃爾郡的機場,晚上坐火車,3月25日上午九點半火車抵倫敦,到大使館報到。陳西瀅正式到英國赴任是1944年3月。這些生平經歷和細節(jié),如果不讀他的日記,是難以知曉的。

作為互鑒的史料,書中的日記和書信可以對照來讀。陳西瀅和他的獨女陳小瀅的通信、沈從文致陳小瀅的信,都可以與日記對讀。1944年5月6日西瀅致小瀅的信中,講述了參觀莎士比亞故鄉(xiāng)的事。日記4月21日詳細敘述了陳西瀅參觀Stratford(斯特拉福德)的整個過程,和書信對讀,可知陳西瀅對莎翁的專業(yè)認識。1944年11月24日日記,寫到沈從文的信,1945年6月15日,又寫到沈從文的信,都是節(jié)略的記述,可和沈從文致陳小瀅的整封信對讀。西瀅日記對所記人事較少議論和抒情,而書信行筆所至,常帶感想,這兩種史料對讀,可以展現歷史、人物、事件的立體面貌。

《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所記人事眾多,要理出頭緒頗為不易。所記人物中,蕭乾可作為一條線索。1944年4月4日,蕭乾第一次在日記中出現,此時他準備離開劍橋大學,正式成為《大公報》的駐外記者,“到倫敦來做《大公報》訪員,設通訊處”。此后,陳西瀅便經常能在英國讀到《大公報》了,如1945年1月15日,陳西瀅去《大公報》社,蕭乾把登有小瀅從軍一段消息的《大公報》送給西瀅。1946年3月22日,西瀅與蕭乾道別,蕭乾回國。蕭乾的行蹤大致貫穿陳西瀅在英的大部分日記,其中蕭乾和王樹藏、謝格溫(Gwen,陳西瀅秘書)的婚戀,也可成為西瀅日記的一條有意思的線索。

陳西瀅在外,經常和妻女通信。從美國到英國,日記中經常提到給“華與瑩”寫信,或者收到她們的來信。信件內容日記或不記或只記概略,可由書中所收陳西瀅與陳小瀅之間的通信來對讀補充。這些通信討論的一項重要事情是凌叔華與陳小瀅的出國問題,這也是讀取西瀅日記的一條重要線索。從1943年西瀅在美國和“華與瑩”通信,到1946年7月30日,收到凌叔華的信,叔華和小瀅即將動身赴美,由美國轉程至英國。1943年至1946年的西瀅日記因此有了一個自然美好的收尾。

還有一條不容忽視的線索,是陳西瀅出使英美的工作,這是日記的主要內容,其中C.D.S.和C.I.是陳西瀅在美英工作的兩個主要機構。大使館之外,C.D.S.(Chinese Diplomatic Society中國外交學會)是陳西瀅在美國的主要工作地點。1943年6月7日,陳西瀅和吳景超到C.D.S.:“在那里五樓有我們的一間房。這是一間大房,靠墻放了八張桌子,兩個書架。因為面積大,又是在屋頂,而且工人出進門常開,所以雖是有一個air conditioned器具,仍是很熱。說明天可以加裝一個。旁一個小房,是劉鍇的辦公房,和書記打字員的房?!眲㈠|是駐美大使館公使,當天下午在C.D.S.,宋子文與陳西瀅、劉鍇、吳景超等人談了話。1944年3月18日,陳西瀅由加拿大轉赴英國,他特地到訪加拿大的C.D.S.,這是他理應報到的地方。

西瀅日記提到了很多文化機構,C.D.S.之外,還有University China Committee等等。這些機構有的已經存在,有的正在籌劃之中,都與陳西瀅在英美的工作職務密切相關。1944年4月12日的日記道:“C.I.的對象是智識階級。中國人都是官吏及學生。……C.C.的對象都是一般的人,學生以至海員,飯店的伙計。英國人也要是一般普通人。他們曾登一廣告,給予英人學習華語的機會。應召而來的便有二十余人。他們可以開華語班,同時可以開一個英語班——給予華僑們一個學習英語的機會?!边@類文化機構的日常事務主要包括:招待到來的中國文化人、出版翻譯書籍、宣傳兩國文化、演講教學座談、中外文化人之間的交流活動、中國留學生事務等,也包括一些政治外交事務。西瀅日記的內容主要就是記錄這些,因為他是中英文化協會在英的負責人。

西瀅日記經常談到的China Institute(C.I.中國學會)即中英文化協會的駐英機構。在美國,他與朋友們就對C.I.有一些討論。1943年6月8日夏晉麟來,談China Institute的創(chuàng)設:“他們原定一個學期演講多少次。第二學期到另一城去repeat,第三學期再換一個地方。一方面與英國人士交接,一方面管理留英學生?!边@是擬定C.I.的最初職能。一開始張歆海應聘負責C.I.,但到美國后因旅費薪金等問題,張歆海不愿去英國赴任了。陳西瀅到英國后,便主要負責China Institute的工作,也就是中英文化協會在英國的事務。

1933年10月,時任教育部部長的王世杰,為促進中英文化交流,和杭立武等人在南京發(fā)起成立了中英文化協會。王世杰任會長,杭立武為干事、委員兼秘書。陳西瀅在日記中經常記述他“寫信與雪艇、立武”,即同時給王世杰、杭立武寫信,雖沒有交代信件內容,但可推測大部分談論的應該是中英文化協會的在英事宜,即China Institute的工作任務。

1944年4月5日,陳西瀅至英國后第一次到Garden Square十六號China Institute去訪問?!按砻貢鳵ichter不在。由他的女書記領我們看了一看地方。樓下是閱報室,有當天的報多種和雜志。沿墻也有不少書籍。里面有寫字室,只有桌子,沒有筆墨紙張。最里面是University China Committee的辦公室。Richter與兩位女書記都在內辦公,還很寬敞。二樓是會場,可以坐八九十人聽演講。平時室內放一張臺球桌子。三樓一間為圖書室。一室是director的屋子,內有桌子兩張,電話?,F在由中國同學會的會長在內辦事。另有一小間為學生會。據說四樓是仆役所住。從前聽說director有睡房,不知在哪里”。這是日記詳細描述C.I.陳設的一處。除了C.D.S.,日記對其他文化機構的描述都沒有如此詳盡,可見C.I.的重要性。

與China Institute相對的機構是British Council,一為中方機構,一為英方機構,兩處機構交涉頻繁,陳西瀅經常在兩者之間往來周旋。1945年2月19的日記記錄了外交部的一條訓令:“是關于中英文化合作的方案,是教部所擬。其中辦法八條,如設文化講座,交換教授,交換學生等等。是八月所擬。訓令是十二月到此?,F在方提出。顧少川批了要錢與我,合同與British Council交涉,勸聽他們的意見,再復部?!庇纱丝梢奀.I.的主要職能,及其與國內政府部門、與英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China Institute日常多設演講,日記對這些演講常有記錄。1944年12月14日,陳西瀅用了較多筆墨談Joseph Needham(李約瑟)關于中西文化的演講。“今天到的人很多,屋子里擠得坐不下?!边@次演講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突出意義,西瀅日記對演講內容和演講情景都給予了具體呈現。西瀅自己也要演講。1945年6月13日他開始寫“中國大學”的演講稿,至6月18日這篇講稿寫完,日記均作了記錄。發(fā)表演講也是陳西瀅在英國的工作事務之一。

《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展現了中英文化協會在英國的具體工作情況,特別是其中的諸多細節(jié),是西瀅日記的主要內容,十分生動和可貴。從C.D.S.到C.I.,作為中國文化官員,在英美工作的陳西瀅依然不失文學家的本色?!蛾愇鳛]日記書信選集》提供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文學家、知識分子與英美文化界的一段交往歷史,不僅彌補了相關文獻資料的不足,更展示出中國之于世界的一番熱鬧紛繁的真切景象。

《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提供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文學家、知識分子與英美文化界的一段交往歷史,不僅彌補了相關文獻資料的不足,更展示出中國之于世界的一番熱鬧紛繁的真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