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紀念二程夫子990周年華誕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裴高才  2023年08月16日06:14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程顥:《秋日偶成》)程朱理學作為中國官方哲學達八個世紀,如今仍可從中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值此二程夫子990周年華誕之際,筆者僅就宋明理學開山程顥、程頤(世稱“二程”)倡行的理欲觀、民本觀及少年行狀等,略加闡發(fā)。

筆者首次知道二程的名字,是讀高中的1974年,因批林批孔運動,被老師指定為批判程朱理學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演講人。那時,語文老師王希良先生讓我用鐵筆臘紙刻印《論語》《二程遺書》語錄,然后給我們講解《論語·季氏篇》之“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等。

王老師曾任教的百年老校湖北黃陂三中,其前身是紀念程顥的道明學堂。講課伊始,王老師展示一幅二程畫像問:兄長程顥(1032-1085)是黑胡須,弟弟程頤(1033-1107)是白胡須,是否有悖常理? 他先引述坊間傳說:程顥“生而知之”,連捷進士,從政有能名,永葆青春,故而是黑胡須;程頤因“高考落榜”,“學而知之”而白了少年頭。繼而道出真相:因為程顥性格開朗,講學與待人春風和氣,五十多歲早逝,所以是黑胡須;而程頤性格內(nèi)向,尊嚴師道如烈日秋霜,年逾古稀而終,故而胡須蒼蒼。末了,他用魯迅論“天才”名句現(xiàn)身說法:“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薄凹词固觳?,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最后結(jié)論:勤奮出天才,只有學而知之,沒有生而知之。如此生動有趣的講解,讓我永志難忘。

三十年后,程頤直系二十九世孫、族美學者程德祥伉儷來黃陂尋根謁祖時,我告知王老師的上述解讀,他們在贊賞的同時,強調(diào)指出:只有家傳宗譜上的二程畫像才是真容,網(wǎng)上風傳的二程彩照雖具有視覺沖擊力,但大都并非二程原貌。

由于史家疏于探究二程少年行狀,造成一般人只知二程是洛陽人。程朱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在《黃州州學二程先生祠記》中曾嘆息:“河南兩程夫子,則亦生于此邦(黃陂),而未有能道之者。”二程是地道的黃陂人:二程祖父程遹、父親程珦在黃陂治縣、生活了四十多年,二程生長于斯、學于斯也有十四五載。

我們可從二程及親屬、門人遺文而明其家世,又從朱熹題寫的《黃州州學二程先生祠記》中,查證二程在黃陂生活了十余年,并與方志相印證。文中說:

天圣中,洛人太中大夫程珦,初仕為黃陂尉,秩滿,不能去,而遂家焉。實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顥,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頤,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

古代方志與明代湖廣提學陳鳳梧所作的《二程書院記》證實:二程祖父程遹在任上亡故,其長子程珦任黃陂尉屆滿,清貧居黃陂,二程遂生于縣城西街草廟巷程鄉(xiāng)坊([明]李河圖主修:《黃陂縣志》卷上)。陳鳳梧在《二程書院記》中寫道:“遹令黃陂及遹卒,太中公始冠,苦族眾無產(chǎn)遂家焉。既而補黃陂尉,秩滿不能調(diào),閑住安貧。二程夫子實以是而相繼生其地,則今日之程鄉(xiāng)坊是也?!?/p>

所謂草廟巷,是因巷內(nèi)曾有土地廟、雷祖殿與柴草商行,還有一座座堆積如山、形如圓錐的草垛官方糧倉——永豐倉而得名,別稱永豐巷。明清方志均有圖文記載。程德祥先生參觀草廟巷(今文教巷)故址后,曾興奮地說:“黃陂是二程夫子第一故里。”

史料對程遹的生卒年月與治縣時間語焉不詳,經(jīng)考訂二程父子的憶文知,程珦未到二十虛歲(18-19周歲),其伯程適、父程遹與叔程道相繼去世;訂正程遹生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卒于天圣二年(1024),其治縣時間在至道三年(997)至天圣二年(1024)間。有程頤為其父程珦代筆的《為家君書家藏太宗皇帝寶字后》為證,文曰:

先臣少師(程羽),以府僚事太宗皇帝于開封,被眷特異,前后所賜親筆多矣。天圣中遭家難,諸父繼亡,臣(程珦)時未冠,復(fù)在遠方。京師賜第……

這一查證,曾得到過著名文化史學家馮天瑜先生的首肯。

到底如何理解“存天理、去人欲”? 筆者援引當事人的現(xiàn)身說法進行解讀:程顥曾言“不是天理,便是私欲。……無人欲即皆天理”,說明“天理”與“人欲”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朱熹亦詮釋道:“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崩^而讓讀者明白:天理是人的正當合理的需求,人欲是指過分的不恰當?shù)淖非蟆;蛟弧疤炖怼奔垂?,“人欲”即私欲。由此看來,“存天理、去人欲”的精神實質(zhì),與當前提倡的繼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清廉觀,均有相通之處。

據(jù)《二程遺書》載,二程在黃陂就展現(xiàn)出有志少年的爽爽風骨。二程母親侯氏是一位善于詩教的有識婦人,她給二程講述《酌貪泉》詩:“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笔畾q的程顥心領(lǐng)神會,寫下了“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的詩句。廉潔純儉的戶部侍郎彭思永獲悉后,經(jīng)過一番考察,在贊賞之余,還以女妻之,一時傳為佳話。程顥曾追憶:“昔我稚齒,為公所器;教之誨之,實妻以子。二姓之歡,疇可倫擬?”

程顥出道后,又吟詠了哲理詩《秋日偶成》,展現(xiàn)其孔顏之樂的崇高境界。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對此詩推崇備至,認為可當作一部哲學史來讀。

程頤在為父母所作的“家傳”中,回憶父母對其兄弟二人的言傳身教。其父程珦以義理事親、濟貧的身教名世;其母侯氏秉承“不學詩,無以言”古訓。以詩化家庭著稱。

一次,程珦帶二程前往開封尋根謁祖,抵達后隨即給留守黃陂的夫人修書報平安。信中提到他們途經(jīng)黃河北岸時天色已晚,二程忽聞大雁的陣陣鳴叫聲,感到十分稀奇。侯氏接信后,不禁思念起了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遂即興賦詩《聞雁》一首:“何處驚飛起,雍雍過草堂;早是愁無寐,忽聞意轉(zhuǎn)傷;……”回家后,二程一邊吟誦《聞雁》,一邊聯(lián)想河朔夜景,頓時激發(fā)吟詩對句興趣。

詩教啟迪心智,又以詩言志。程顥以詩文出類拔萃連捷登科,從他的“牛榜”進士的詩、論、賦、策論試卷中,還可窺見其民本思想:他作《南廟試佚道使民賦》,援引孟子的“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名言,論述“圣政”與“民”的關(guān)系,闡發(fā)以“民情”為本主張。在《南廟九敘惟歌論》中,他以《尚書·大禹謨》“九功惟敘,九敘惟歌”與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名句,謳歌大禹治水的“業(yè)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闡明“天順”與“民樂”之本。這也是他后來將“視民如傷”作為治縣座右銘的前緣。

程顥作為王安石改革集團大員,與王氏常有詩詞唱和。王安石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展露其雄心勃勃變法之初的愉悅心情;后因變法受阻而心力交瘁,又以“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shù)晚山相對愁”,流露出愁苦境況。而程顥則反其意而吟詠:“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展現(xiàn)其經(jīng)歷驚濤駭浪之后的坦然,悟得人生真諦的達觀氣概。

“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边@是侯氏對少年二程進行“能屈能伸”教育的格言,幾乎影響二程一生。如,程頤科考落榜不落志,自學成材;即使流放“編管”,仍矢志不渝地探究理學,完成理學經(jīng)典《伊川易傳》等。

書院是二程探究與傳播理學的平臺,也是門人與后裔傳承理學的基地。筆者曾著書通過時人詩文演繹程顥創(chuàng)辦晉城書院與大成書院產(chǎn)生的影響,又援引程頤《上文潞公求龍門庵地小簡》《宋史》,鋪成其接受三朝元老文彥博所贈莊園創(chuàng)辦伊皋書院始末,說明二程的書院教育受到朝野尊崇。還敘介二程在嵩陽、伊皋等書院講學、治學數(shù)十載,概括其窮理識仁、以培養(yǎng)圣人為目標,以儒家經(jīng)典《四書》為主要教材,以“講明義理”為特色,闡發(fā)書院與理學的相互促進與發(fā)展。

二程的教學與治學,不拘一格。他們常常與邵雍、張載、司馬光“五星聚奎”與“洛陽議論”,又與謝顯道、楊時諸弟子巧問妙答。像“窮理識仁”“如坐春風”等典故,都是門人以《二先生語錄》記錄、后由朱熹收入《二程遺書》《二程外書》傳世。同時,二程門人學成后,回到各地又興辦書院傳播理學,歷代接力賡續(xù)。如,楊時、游酢等開創(chuàng)八閩理學,譙定首創(chuàng)洛學“涪陵學派”;二程的四傳弟子朱熹一生創(chuàng)辦與修復(fù)書院,以及講學的書院多達五十多所;而二程故里黃陂先后設(shè)有二程、甘露與望魯三所書院,且與岳麓、濂溪等知名書院并芬芳。

二程功成名就后,仍然思念生養(yǎng)他的黃陂熱土:“吾夢寐恒在西陵(黃陂)!”二程身后,黃陂官民良性互動,歷代賡續(xù)二程文化精義。如今,清代道光風貌的雙鳳亭仍散發(fā)著古色古香,并擴建為文化公園;黃陂又與時俱進,修復(fù)重光二程書院。而且,剛剛過世的著名史學家馮天瑜先生力促《二程集》入編“荊楚文庫”,實現(xiàn)了二程的千年“回家”遺愿,功不可沒。正所謂“原念本始,追誦遺烈,……以風勵而作興之”。(朱熹:《黃州州學二程先生祠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