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美文》2023年第8期|甘宏:秋風撫我彈琵琶
      來源:《美文》2023年第8期 | 甘宏  2023年08月31日08:22

      悠悠張壩

      農(nóng)歷辛丑年九月十一日清晨,隴南市文聯(lián)、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組織部分顧問和會員赴張壩古村落考察,大家走在琵琶鎮(zhèn)古村張壩的石板坡路上。之前初進張壩一段路,過水泥橋,踏鵝卵石,四輛載我們的小車在摩擦顛簸中行進。當下我覺得古村古道很特別,抱著新奇感下車,踩著細條石鋪就的小路緩坡向前。石縫草葉的露水打濕了我們的褲角,快走進古村,濃濃的山草樹葉味在緣林墨綠深處透過張壩古村久遠的灰瓦、土墻、坡屋頂、穿梁斗拱等明清川北建筑彌漫在我們周身,清爽、刺鼻,亦或神秘。

      幾年來,我的耳膜不停地接納來自張壩的訊息,新媒體、自媒體等,寂靜的山鄉(xiāng)成了各色人等尋古探幽獵奇的勝地。

      張壩古村的被發(fā)現(xiàn),凝聚了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文聯(lián)民協(xié)專家的智慧和使命擔當。就像每一個人文景致的昔日一樣,原始生成總有諸多缺憾。張壩地處武都東南,夾陜甘川三省交界,據(jù)載,張壩村民祖先是元末明初移民遷徙中來自湖北麻城、孝感等地八戶人家五十余口人。他們飽經(jīng)苛政之苦、戰(zhàn)亂之憂遷徙武都張壩安家落戶。他們開墾荒地,修筑屋舍,興建村廟,繁衍后代。就這樣經(jīng)數(shù)代先民躬耕修繕,張壩村落面貌始成。該村背靠陰山,面臨大團裕河,周邊群山險峻,森林茂密,河谷通達,物產(chǎn)充盈,珍饈繁多。有專家說:出于對自然的敬畏,村莊依山傍水,主次分明,屋舍雅然坐落;出于對鄰里之間的尊重,房前屋后設(shè)計了曲折開合的街巷;出于對建筑倫理秩序的遵循,在選址、布局、營建、裝飾方面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建筑形式和空間形態(tài);出于對儉樸的崇尚,沉淀了內(nèi)斂端方的宅院氣象;出于對生活的熱愛,房前屋后花木映堂,果蔬溢香。作為曾經(jīng)擁有這些的昔日張壩,我們?yōu)樗湴粒瑸樗鼧s耀。昔日天然渾成的美麗張壩畫卷,在經(jīng)歷頗多滄桑巨變里,已然榮枯三百年,繁華不再現(xiàn)。作為歷史遺跡的古村落的保護與傳承,責無旁貸地落在社會主義中國當代文化建設(shè)者的身上。幾年來,大家深刻認識到原生態(tài)民俗文化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尤其彌足珍貴,保護傳統(tǒng)村落對于展現(xiàn)中華民族多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張壩作為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歷史文化現(xiàn)實的角度全方位打造好它,必將促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就這樣,黨委、政府和文化民俗專家學者形成共識,傾其所能搜集、征集古村落歷史文化資料和實物。請民間工匠大師造模型、復原古建筑;請專家為張壩寫傳記,注重文化留存;請影像團隊拍攝制作專題片,加大數(shù)字化傳播廣度;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依紀依規(guī)保護古村落。在時不我待的推動下,蘊含著歷史文化洋洋大觀的隴南古建筑博物館建成,必要的文化要素也點綴其間……在新聞矩陣宣傳中,寂然無聲的張壩以它清麗、含蓄、娟秀的形象亭亭玉立,在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走出隴南。

      今天的張壩,在青山秀水的簇擁下,灰瓦、土墻、青石板已然煥發(fā)出不盡生機,天南地北的畫家寫生來了,說古建筑保護得很好。攝影家來了,說這里最具影像美麗畫卷。探尋名勝古跡的來了,說透過張壩了解認識隴南古建筑文化的特色。從事古村落研究的專家來了,說張壩古村較好地體現(xiàn)了真實性、整體性、可讀性、永續(xù)性……據(jù)去過張壩多次的許多游客說,每次來的感覺不一樣,對建筑歷史文化的知識收獲也就各有側(cè)重。

      泥塑人生

      在琵琶鎮(zhèn)麻崖村,我又一次見到民間工藝美術(shù)大師、武都紫泥泥塑傳承人趙世龍。走進麻崖村大路邊他家的院子,我們被他長十間三層磚混結(jié)構(gòu)新樓擋住視線。占地約半畝近三百平的樓宇,就是趙世龍人到中年的安身立命之所,是贍養(yǎng)老人、呵護子女安居樂業(yè)的福地。幾十間房子,只有三五間供家人居住,其余則被他的愛好占據(jù):偌大的空曠房子里,擺滿了他精心捏就的紫泥泥塑工藝品、木雕工藝品,墻壁上掛滿了各種神像繪畫作品,還有一大堆繪畫用顏料瓶、罐,各式各樣的畫筆,木匠工藝用的打線斗、推子、鋸、斧、銼、鏨等用具。聽著他對泥塑、彩繪口若懸河的專業(yè)講解,我對他幾十年如一日專事這個行當肅然起敬:作為五代祖?zhèn)鳌⑦h近聞名的工藝美術(shù)大師,他為人厚道、善良、熱情,不僅精通木雕、泥塑、古建,還通曉五行八卦、堪輿、木工、陰陽。多年來他應邀做彩繪、畫家譜、捏泥塑、刻木雕、做古建,養(yǎng)家糊口之余奉獻社會,在民間頗有影響。他依托當?shù)厝印⑴靡粠С霎a(chǎn)的紫泥原料,在多年紫泥泥塑實踐探索中,能夠把握人物面部特征和身份內(nèi)涵,使塑造的人物主題明確,形象表現(xiàn)生動,泥塑感強。尤其對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場景的塑造,如男子挖地、做木活、起墻板、掏凹槽做榫頭、捏陶罐、砸洋芋攪團、磨豆?jié){、石匠鏨磨盤、老嫗推磨、老漢碾場等,生活氣息濃厚,人物表現(xiàn)樸實生動。再如兒童抱金魚、孩子穿新衣、夫妻答禮、壽星見喜、農(nóng)夫挽鐮笑開懷等,抱金魚的喜悅,穿新衣的賣萌,夫妻答禮的謙恭,壽星的襟懷萬里,農(nóng)夫豐收的喜樂等,人物憨、萌、俏、喜的形象生動撩人,足見作者觀察生活、揣度人物、提煉表現(xiàn)手法上的不俗道行。彩繪的家譜、神像,尤其廟堂之上從泥塑到彩繪,見到的人都說技法嫻熟精細,體態(tài)協(xié)調(diào),自然舒展,富有活力。彩繪以紅、黃、白、茶色為主,清晰耐久,熠熠生輝。這可能與他得到父親趙福喜的真?zhèn)鞑粺o關(guān)聯(lián),但更多的是他天資可造,觸類旁通,后天努力的結(jié)果。

      他的才藝與日俱增,遠走八方,先后繪制了傳統(tǒng)財神和家譜、家神、下壇神及寺廟彩繪和各類師人、神像兩千余幅,雕塑百余尊,修建寺廟神殿十余座。汗水和成績換來了榮譽,他被市民協(xié)評為隴南市美術(shù)大師、古建筑彩繪非遺傳承人、民間工藝藝術(shù)師。汗水和成績也換來了擔當,隴南市一中聘他為民間藝術(shù)社團客座指導老師,市民協(xié)向他頒授隴南市民俗文化傳承基地牌匾。的確,可能是他的才藝滋潤的良好美德吧,半天的相處,他始終透著憨憨的微笑和本能的熱情,沒有大師匠人的傲氣和清高。大家與他融洽交談,說他的才藝,諞他的執(zhí)念,了解他起始的艱辛。幾位書法家,尤其是原行署副專員李春榮、原文聯(lián)名譽主席夏青,老當益壯,和大家一起在瑩潤如玉的宣紙上,懸腕、運肘,書寫對這位民間工藝大師的敬意和謝忱之心,書寫對琵琶鎮(zhèn)麻崖村鄉(xiāng)村振興、農(nóng)民增收的喜悅情懷。

      哦,一天的工夫,琵琶鎮(zhèn)的兩個工作點,農(nóng)歷九月十一日,我為這一段文字起了個名兒,叫秋風撫我彈琵琶。

      閃爍的民俗之花

      2020年5月30日是個藍天白云晴好的天氣,受隴南市民俗文藝家協(xié)會邀請,20多位專家、教授、學者、民間工藝美術(shù)大師及才入行的才俊參加了考察成縣沙壩、紙坊民俗文化活動,我被裹挾在熱鬧、清新、趣談、欣喜的歡樂之中。在民協(xié)蒲主席、沈主席健談、儒雅、坦蕩胸懷風格的帶領(lǐng)下,侃侃而談,歡聲笑語不絕于耳。說實在話,大家從隴南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除了似曾相識的問候外,更多的是高興。這里是成縣的天心地膽, 有史以來賢達、開明士紳時有輩出。放眼望去,但見這里土地肥沃、林茂糧豐。大家沐浴在滿目青翠的綠蔭里,吮吸著清新的空氣,順著小路拾步農(nóng)家小院,淳樸的民風,憨直的性子,在日子的光陰中圓夢生活,成就理想。

      在一家傍山農(nóng)家小院,只見一行行碼放整齊的小茶罐,在晨光的映照中格外醒目。它們是在能工巧匠的手里才被捏出來的,個個出落得亭亭玉立,罐口下的紋理像少女的酒窩,笑吟吟地向我們微笑。大家頓時愛憐有加,齊刷刷地舉起相機、手機,把它們請進自己的藝術(shù)之框,據(jù)為己有。隴南遠古文化遺存豐富,新石器時代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馬家窯類型和寺洼文化安國類型,至秦漢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遺存遍及全市各地。在談及隴南出土的陶罐文物時,許專家、金教授等學者,圍著形狀奇特的古代燒制扁酒壺、油燈品頭論足,述說由來,專家還拿出鑒定鏡對準陶品抽絲剝繭,推及過往,談古論今,引得一干人嘖嘖稱奇,向他們投去欣賞的目光。成縣縣鄉(xiāng)將沙壩制罐多家民間工藝作坊整合在一起,成立了隴南嘉瑞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沙壩粗陶加工車間,這家院落邊上緣坡建有燒制粗陶的沙壩龍窯。在近兩小時的考察中,大家參觀了制陶匠的現(xiàn)場制作,為半成品陶罐上泥,陶罐批量生產(chǎn)工序,燒窯的禁忌和程序,始知隴南早茶用的茶罐全部是成縣沙壩的產(chǎn)品,這里的土質(zhì)黏性強、細膩、不裂口,是燒制各類陶罐的理想之土。

      在民俗文化傳承熱心人士張金芳的繪聲繪色講述中,我們走到沙壩村民間曲藝表演藝術(shù)團表演場地。這個曲藝愛好社團,傳承人大多是二十世紀50、60、70年代生。他們遵從古樂禮,在幾十年的傳承中為地方婚喪嫁娶、文藝演出等精神文明建設(shè)奉獻多多。這家小院坐北朝南,長五間廳堂兩邊都有東西廂房,200多平米的院子十分敞亮,紅木家具擺放整齊、簡潔,院子臺階立面用瓷磚貼就了非常漂亮的旭日東升圖和云水長流圖,一磚到頂?shù)馁N瓷房屋,墻根茂盛的嘉木花卉,二胡、長號、嗩吶、快板、鑼鼓的演藝陣容,儼然是農(nóng)家樂幸福美好的圖畫。在大家的期待中,他們五六個民俗傳承人共演出宮調(diào)《小開門》《割韭菜》《繡荷包》《四合四》《對口》《過江》等長期以來地方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這幾個傳承人不簡單,雖然看上去著裝隨便,并素顏以對,但他們的唱腔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配樂技巧熟練,表演精氣神飽滿,感情投入真切實在,大有專業(yè)演藝團隊的水平。

      在滿山滿坡油綠核桃、桑樹葉子的簇擁中,我們走進一家古老傳統(tǒng)桑麻織布機前,看到古老的織機。大小六方,約10平米的養(yǎng)蠶方框內(nèi),蠶兒啃食著桑葉慢騰騰擺動身軀,一段記載悠然飄在腦海:蠶絲隴南縣內(nèi)皆有,故每年當清明時,即孵化為蠶,村莊婦女皆育之,經(jīng)期4旬,即得絲焉。每家育蠶不多,所得絲料僅夠本地機房織絲帕之需。所制花線,并生絲綢等,皆牢守舊法,成徽康均有少數(shù)絲坊,織成絲線及絲帶,若能選用良種,倡導改進,將來蠶絲產(chǎn)量,當能與日俱增。今天織機前操作的老奶奶神情專注,手法嫻熟,但已然滿頭華發(fā),身子佝僂,讓我突然有了對古老技藝傳承保護的隱憂、擔憂和焦慮。

      我們考察調(diào)研的最后一站是紙坊鎮(zhèn)草壩村,這里有傳統(tǒng)武術(shù)的表演。隴南有史以來武術(shù)源遠流長,1957年國家第一次把武術(shù)列為體育競賽項目,1985年該市組建代表隊參加甘肅省第一屆運動會的武術(shù)項目比賽并獲得第二名。武術(shù)作為一門武藝,也稱功夫,內(nèi)容豐富,流派眾多,比如武術(shù)套路有鷂子拳、梅花拳、九環(huán)母子拳、八步拳、二十八宿條子棍、昆陽棍、行者棍、四門棍、九節(jié)鞭、滾堂刀、對打套路棍鉆鏈枷等。武術(shù)在身,第一防身,第二是保護一方,第三參加比賽,切磋技藝,發(fā)揚光大。我是電影迷,尤其喜歡具有傳統(tǒng)套路的武打片,今天在石頭、瓷磚鋪就的紙坊鎮(zhèn)草壩村空曠的村委會廣場上,這些以勞動、搞副業(yè)為生的壯漢,面對面要為我們表演絕學真功夫了,欣喜、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他們表演的是鏈枷棍、長棍、五尺棍、散打軟把子(少林小紅拳)、單鞭、飛刀等。當我們聽說他們的長輩1974年曾獲冠軍時,對他們今天的表演充滿了期待。果然第一個出場的是老把式,今年已經(jīng)68歲,挨個出場的都是50歲和60歲左右的村里壯漢,前后半個多小時六位在場表演。他們黑里透紅的臉堂,魁梧的身材,才從地里走到演武場的裝束,憨直的神態(tài),怎么也和剛才棍法表演中撥棍、掃棍、掄棍、劈棍、舞花和刀法表演中的砍、撩、挑、截、推、刺、剁、削等聯(lián)系不起來,那棍術(shù)中的眼快手捷、進退間轉(zhuǎn)縱跳翻騰和刀法中的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武術(shù),令我們大開眼界,被他們傳承武術(shù)文化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藝所激動,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yōu)槲覀兎瞰I的精彩表演。

      更令我們欣慰的是沙壩鎮(zhèn)黨委、政府重視民俗文化,在文化專干配備、挖掘民間藝人技能的傳承和保護等方面工作優(yōu)異,被隴南市民協(xié)授予沙壩鎮(zhèn)“隴南市民俗文化傳承基地”牌匾。在考察活動座談會上,與會各位專家學者還就成縣沙壩鎮(zhèn)紙坊鎮(zhèn)民俗文化傳承保護提出了真知灼見。

      大美池壩

      20世紀60年代,母親作為人民教師被分配到武都區(qū)海拔高達2500米的池壩鄉(xiāng)小學任教,記得九月上旬下雨時節(jié),池壩鄉(xiāng)為了迎接我媽去任教,選了兩個年輕人牽了四匹騾子,來武都城接我們。在去池壩鄉(xiāng)的路上,因為是高山氣候,一年四季因高海拔氣流碰撞激烈,說下雨就下雨,說晴天一忽兒就云散雨過天晴,我們就經(jīng)歷了三次過山雨,那種陰陽怪氣的變臉正是高山物候變化莫測的集中反映。當時正是社會主義建設(shè)初期,百廢待興,全國上下都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多快好省地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作為當時窮鄉(xiāng)僻壤的池壩鄉(xiāng),其基礎(chǔ)條件之差可想而知。馱我們?nèi)撕托欣畹尿呑釉诟叩筒黄降尿叺郎闲凶呷缏钠降?,我們卻被上下顛簸,搖晃得口吐酸水,捧腹難受至極,十幾次要求停下來休息,其中有6次因為沒抓穩(wěn)鞍子而摔下來,雖然倆年輕人就在身邊扶著我們,但因為在走動中顛來蕩去,仍然被晃動得摔下馬。我小手捂著屁股,抹眼淚直哭,小嘴嘟囔著喊著叫著要回去。我媽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道路也置氣不去了,要回武都城,可轉(zhuǎn)眼一想組織上對她的談話叮囑,池壩鄉(xiāng)派專人牽騾馬迎接她去山區(qū)小學教學的誠意,她被深深地打動了。全縣缺老師,更缺師范專科學校畢業(yè)的老師,而貧困邊遠的池壩鄉(xiāng)200多名學子也十分希望她能前去為他們上課教書,解疑釋惑,教化那一直以來荒蕪的心田。把她所學傾其所有播撒出去,在山區(qū)教育中建功立業(yè),做一點微薄的貢獻,這也是她調(diào)到武都縣工作后當掃盲班的教師,當圖書館的管理員的真實寫照??!想到這里,那危險和被摔了幾跤的疼痛又算得了什么?媽媽用眼神和話語鼓勵我,用慈母的一顆愛心抱我拍我哄我,68公里的山路,我們走了一天,天快傍晚時才走到目的地——池壩小學。

      條件艱苦。初來乍到,和城里相比,吃、住、行和周邊環(huán)境是相當差的,在我們生活近一年后,池壩鄉(xiāng)才通汽車。就是這個地方,土墻土屋土路滿山遍野,在黑黝黝星空中又增添了黑色的糞臭。一條初步形成的簡陋的街上,地面是黑色土地生成的街,滿街群眾家里喂養(yǎng)的豬、牛、騾、馬亂竄,本來就臟,到處糞便,尤其下一場雨,滿街便被黑水和糞便浸泡,穿上高筒水鞋,勉強才能走路,這是最頭疼的路難行啊。冷氣襲人也讓人在這個地方生活增加了難度,冬天零下26攝氏度,燒炕就用一壟一壟割下來的帶土的草根條煨炕,這東西煨炕兩天三夜炕都是熱的。冬天只要出門,凜冽的寒風就撲面而至,直往棉衣棉褲里灌,剛才還熱乎乎的身子好像出門沒穿衣服似的,小手小臉凍得黑紅黑紅的,整個冬天被山高風冽籠罩著。晚上門窗都要關(guān)好,不然有狼、野豬會上門與你相識并來會你的,困難始料不及。我和母親在這里生活無疑要經(jīng)歷很多讓人驚恐的不眠之夜。夏天淘洗菜蔬做飯的水是攢的雨水。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吃一頓搟面片都要用很多柴禾才能做成。面條只有用高壓鍋煮沸后才能筋道好吃,可惜當時沒有高壓鍋,只能每頓吃煮泡的軟面了。除媽媽上課外,我在課堂上也聽一聽寫一寫,把小學每天的課程認真背誦一遍。

      憨厚樸實的群眾。那里的群眾,當時生活并不富足,主要還是自己種些糧食,而糧食主要以大莜麥、小燕麥、蠶豆、小豌豆、洋芋為主,一年一季9—10月份收割,余下的事情就是倒茬種些中藥材,一年下來群眾70%的口糧自足,花錢有一定的余頭。面對生活環(huán)境差,自然條件艱苦,群眾卻并未被生活壓倒,每年四季都穿著膠鞋,好多的人家穿高跟雨鞋,在陰濕的地里干活。紫外線照射的黑臉膛,寒冷凍就的紅臉膛,交相輝映,各個成了不化妝的古裝戲演員。盡管這樣,在這方土地生活歷練了他們不畏嚴寒、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他們憨厚樸實,心底善良,樂善好施,令外鄉(xiāng)人頗為感動。記得每年逢年過節(jié),群眾出于對老師的尊敬,用木質(zhì)方盤子端上幾塊煮熟后只撒了鹽的肥豬肉塊給老師,用背斗背上蠶豆做的一坨又一坨的涼粉,手挎裝滿籃子的土雞蛋,堆著笑臉和謝意,蜂擁到我母親的房子,感謝我母親對教育他們的孩子傾注的勞動。我母親好說歹說地拒收,他們死活不答應,母親只好歉意地收下,把這份情意融入到教學中,更加努力去教育他們的孩子。一些鄉(xiāng)親看我們在學校生活不習慣,就主動幫助挑水、買煤塊、挖草條(煨炕用),到較遠的山坡地里尋找可食用的山野菜,甚至把我們領(lǐng)到他們唱戲的戲臺前欣賞著名的高山戲……“樹上喜鵲叫喳喳啊咳呀呼咳喲……”把我們帶進粗獷、豪邁和原生態(tài)的生活圖景中去。

      感恩的心。我的母親在池壩小學教學只有近兩年時間,作為外地人,能夠堅持在那兒教學育人,要付出多大犧牲?。「吆0?,惡劣環(huán)境,陡峭的山路,陰濕的地方,夏天都要生火取暖,被喻為隴南地區(qū)唯一天然冷藏柜?,F(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難為我的母親了。就這樣,她懷著一顆奉獻山區(qū)教育、感恩當?shù)乩习傩盏男模刻煺J真?zhèn)湔n,因材施教,與家長談心,走訪學生,很快,她教的一年級二年級三個班教學質(zhì)量顯著提高,升學率名列全校五個班級前列,得到了上級的表揚。學生家長接踵而至,要求張老師留任,學生親切地稱她是“我們心中慈愛的張老師”。

      今日池壩。小時候,懵懂中不曉事理,眼界狹窄,眼前一個物體總不能說出它的大概或一二。幾十年前,池壩去過了,罪也受了——其實是人生很好的履歷,當時留的印象就是寒冷,道路泥濘難走,四處牲畜糞便橫溢等一些既清晰又模糊的記憶,今天因精準扶貧安排到池壩鄉(xiāng)新莊村,我代表單位前去與鄉(xiāng)上接洽工作。一路走去,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在黨和政府關(guān)愛群眾、重視民生的不懈努力中,池壩學校兩幢6層高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學生穿著鮮艷的校服,戴著紅領(lǐng)巾在課間操場上游玩,紅撲撲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放眼望去,池壩鄉(xiāng)主街道兩旁一至五層高樓鱗次櫛比,有土木結(jié)構(gòu)的,有磚混結(jié)構(gòu)的,有混凝土澆筑的,遠遠望去,整個街面,公共場所,過往村社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亮化,十里八鄉(xiāng)群眾在逢集日趕到街上采購做買賣,忙得不亦樂乎?,F(xiàn)在的池壩有農(nóng)耕備用的牛、馬、騾,有改善生活的豬、羊、雞、鴨,成幫結(jié)隊且人圈分離喂養(yǎng),農(nóng)家戶戶用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手機、自來水等,中藥材成了大宗的經(jīng)濟收入來源,銷往全國各地。池壩人擺脫了貧困。簇新的衣服裹著憨厚和熱烈,在不斷滿足中瞄準新的目標,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池壩的美。我們乘車逶迤而上,在山間柏油路上盤旋前行,村莊、田畦、樹木、嘉禾還有那遠山近影,環(huán)繞我們緩緩前行,青白干凈的柏油路,路旁邊青青的嫩綠,農(nóng)家路邊房前墻側(cè)的合歡花、夾竹桃、牡丹花、大麗花妖艷四射,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格外醒目靚麗,好一派清爽、簇新、寧靜、美麗的田園式新農(nóng)村畫卷。不一會兒,汽車明顯爬坡慢上,從城區(qū)海拔900多米到現(xiàn)在的1200米、1600米、2000米、2300米。涼風習習,只見烏云籠罩在山頂,不時飛快地翻滾到這山頭那山腰,以至于車前路面一片白霧茫茫,一股天神霧氣的味道直撲鼻孔,一剎那間使人神情嚴肅起來。因為我們在兩千五百米高的崎嶇羊腸小道上行走,三五米開外的地方看不到前路。在約行走20分鐘后,眼前終于云開霧散,看到了美麗如畫的高山盆地——池壩高山之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人在云中,云在天上。俯仰之間,只見極具世間物什和動物肖像的云彩成形在瞬間,幻化于須臾,令人眼花繚亂,使人仿佛洞悉到人世間的風云變幻和不可捉摸。車子沿著鄉(xiāng)間小路緩慢滾動,這時,我們已被眼前的景致所癡迷:只見驢脊梁路兩邊就要收獲的黃色莜麥、燕麥和葉莖變黑的蠶豆、小豌豆、正開著花的洋芋,坡度在45度以上,橫陳在黑油油土地上細嫩的黨參、青綠的黃芪和紅黃葉莖的當歸等名貴中藥材旺盛生長。放眼望去,赤橙黃綠青藍紫一幅自然生長的巨幅油畫躍然眼前,而這幅碩大油畫的邊框上,都由地埂邊色彩艷麗的爛漫山花精致裝點,那不遠處的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牛羊,三五成群的牲畜悠閑地吃著青草,抒發(fā)著生命的快樂。

      從早晨到天黑前,池壩作為高山盆地的特殊景觀,一直為觀光旅游的人所看好。一抹晨曦從東方投射過來,把盆地黑色一掃而光,那新生的一天和燦爛的陽光使綠色更加清新,隨著太陽漸次升騰,池壩沃土上的物什閃現(xiàn)出明亮的光澤。有象征保護、生命、魔力的黑色;有象征幸福、寧靜的藍色;還有象征溫暖、喜悅、創(chuàng)造力的橙色;有象征激情、力量的紅色;有象征純潔、分享、真理的白色;亦有象征生長、健康、富饒的綠色。這些精彩的顏色,把池壩盆地浸染得活力無限、魅力無限、生機無限!向雞鳴三省的外界延紳、拓展,群眾把家家戶戶糧食豐收、藥材豐產(chǎn)的喜悅向關(guān)心、支持池壩鄉(xiāng)發(fā)展的內(nèi)外賓客匯報,把盆地沃土的蘊藏向境外宣傳,使大美池壩靚起來、響起來……

      【作者簡介:甘宏,曾當過農(nóng)民、工人、新聞記者、編輯,后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曾出版《心靈的卷軸》一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