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成:懷念老田
老田,田鐘洛,筆名袁鷹。報社的同志都習(xí)慣稱呼他“老田”。9月1日晚,從“王府井老報人”微信群里獲悉,老田去世了,終年99歲。老田雖然高壽,但我獲悉此消息,心里仍然十分哀傷,凄然良久。直到凌晨,仍無睡意。找出我珍藏了近30年的兩封信、老田甲午年(2014年)送我的兩本書《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和《袁鷹自述》,翻閱許久。斯人已逝,風(fēng)范依存。
我生也晚。第一次見到老田是1976年,我進入人民日報社的第二年。當(dāng)時,人民日報社還在王府井大街。報社常在5樓大會議室召開大會。有一天我去開會,一位熟識的同志指著前排兩個低頭談話的人告訴我,那就是田鐘洛,也就是作家袁鷹,邊上和他講話的就是毛主席贊揚過的“小人物”李希凡。我大吃一驚,想不到小學(xué)課本里的作家袁鷹就在我們身邊。
1982年夏天,我到人民日報上海記者站工作。當(dāng)時,記者站還沒有正式掛牌,在漢口路309號三樓(過去的申報館)辦公。大樓屬于解放日報社,因此,樓里還有解放日報社的很多部門。有一天,首席記者章世鴻陪同一位同志進來對我們說:“這位是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田鐘洛同志。新中國成立前他是上海地下黨,在《申報》工作過。他臨時來上海,晚上就住在我們記者站辦公室里。”想不到大名鼎鼎的作家竟然這么隨意、質(zhì)樸。老田告訴我們:“1949年5月25日,我和上海地下黨的同志就是在《申報》編輯了解放軍進上海的第一份報紙,迎來了上海解放的第一道曙光。”2004年,老田在他寫的《漢口路見證》中回憶說:“上海漢口路舊時俗稱‘三馬路’,列在‘大馬路’南京路、‘二馬路’九江路之后,‘四馬路’福州路之前,都屬租界時代的繁華地區(qū)。在上海上千條馬路中,并不算長,更不算寬,甚至無法通行公交車輛。但是在我心頭,它有很重的分量。漢口路309號那座古老的建筑,刻下了一個普通共產(chǎn)黨員大半生的生命軌跡。往大里說,它不僅見證了老《申報》自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至1949年的七十七年和《解放日報》自1949年至今五十五年的歷史,更見證了《解放日報》所反映的上海半個多世紀(jì)的滄桑巨變。”
老田回憶說:“1949年5月25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jīng)攻占上海市區(qū),狼狽潰逃的國民黨軍隊殘部還盤踞在蘇州河北一些高層建筑里頑抗,機槍聲時疏時密,零落不斷。我接到地下黨組織領(lǐng)導(dǎo)人夏其言同志電召,從曹家渡華模中學(xué)匆匆趕到漢口路309號報到。地下黨文委姚溱、陳虞孫、馮賓符等同志已于當(dāng)日上午進入《申報》館,正在編《上海人民》報,調(diào)集有關(guān)人員,準(zhǔn)備參加即將公開出版的黨報。第二天下午,就在原《申報》老板的辦公室,身著軍服的惲逸群同志帶領(lǐng)隨軍進入上海的一部分同志來同地下文委的同志會面。他們有的原是熟識的,勝利重逢更加歡快。只見惲逸群同志一面從皮包里拿出一只木托鋅板報頭,一面說,‘中央決定將兩個黨報的名字,《解放日報》給上海,《新華日報》給南京。兩個報頭都是毛主席親筆題的?!督夥湃請蟆愤@個報頭是范長江同志從北京帶來的。’有人問,‘中央的黨報以后叫什么呢?’惲答,‘中央黨報由現(xiàn)在華北的《人民日報》擔(dān)當(dāng)?!易诜块T邊聽他們交談,心里充滿了興奮和喜悅。從那天起就開始了一名黨報工作者漫長的報業(yè)生涯,每天從早到晚在漢口路309號三樓上班,直到1952年底調(diào)北京《人民日報》。”到北京后,老田依然保持著每天閱讀《解放日報》的習(xí)慣。
后來,老田又到上海記者站住過幾次。這不僅是他的質(zhì)樸使然,也是他對自己在這里迎來上海解放的“第一道曙光”和“為解放上海、建設(shè)上海盡過力”那些歲月的眷戀。我們記者站中工作間隙用以休息的兩張簡陋的木床,在老田看來,比高級賓館的席夢思軟床舒適多了。他每次來上海,都喜歡住在這里。他很隨和,和記者站的同志親如一家。記者站的司機兼干事馬師傅總是親熱地喊他“田鐘洛同志”。他也在這里見證了我們的努力和悲歡。1985年7月,馬師傅生病住院了。一天中午,老田回來,看到我就說:“小郭,你知道嗎?馬師傅昨夜去世了?!蔽乙汇?,趴在馬師傅為我擦拭過無數(shù)次的辦公桌上失聲痛哭。老田像長輩一樣,輕輕過來撫摸著我,安慰我。后來,老田又和我們一起去殯儀館為馬師傅送葬。
1986年5月,我受報社委派,前往墨西哥城擔(dān)任常駐記者,從那以后,沒再見過老田。但是,常把老田記掛在心里。1992年秋天,我回到上海記者站。1993年春節(jié)前,我的母親去世。一年后,我寫了一篇紀(jì)念母親的文章《最后的玫瑰》發(fā)表在1994年5月3日的《解放日報》上。想不到,老田在北京讀到了這篇小文。幾天后,我就收到了老田5月4日寫的信,令我十分感動。老田在信上說:
“偉成同志:你好!你從國外歸來又回上海后,很少晤面,卻常在報紙上看到你發(fā)的新聞和通訊,從中可以看到和想象到你們上海幾位的辛苦忙碌情狀,同上海騰飛腳步一樣意氣風(fēng)發(fā),熱氣騰騰。身體都好吧?
今天促使我寫信致意,是剛剛讀了你在(解放日報)《朝花》上發(fā)的散文《最后的玫瑰》。你寫得樸素自然,然而真情深摯,寫出了你那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她真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一位令人尊敬的媽媽。請代我在她靈前、遺像前致以一個不相識的共產(chǎn)黨員的敬意和悼念;也請代向你的父親致慰問之忱。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兩位的名字,但是我們都在上海工作過,都為解放上海、建設(shè)上海盡過力。心意也是相通的吧。正值上海解放45周年之際,你這篇文章的意義就不只是懷念自己的母親,那束玫瑰是獻(xiàn)給所有同她一樣的先行者的?!?/span>
讀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時,老田一定很忙,既要主持報社文藝部的工作,又要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聯(lián)絡(luò),還要作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領(lǐng)導(dǎo)成員承擔(dān)社會工作,但他仍然忙里抽空給我寫了這封信。同時,這也不是一封普通來信,而是充溢著一個為革命理想奮斗不止的老共產(chǎn)黨員、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熱烈情懷。后來,我得到老田的同意,把這封信作為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最后的玫瑰》的開篇。
1996年4月17日,老田讀了當(dāng)天的《人民日報》再次給我寫了信。當(dāng)時,他已經(jīng)離休,因此還特意自己貼了郵票來郵寄。他在信里說:“偉成同志:你好!今天讀到本報頭版頭條你的長篇通訊(《普通勞動者的榜樣——徐虎》郭偉成與戴玉慶合作)十分高興。徐虎這樣的先進人物是一顆真正的星。比那些硬炒出來的什么星高不知多少倍,也亮不知多少倍!我建議你不妨繼續(xù)追蹤,深入發(fā)掘,還可以寫一篇報告文學(xué)或別的紀(jì)實作品,是非常值得的……”
老田讀到的這篇通訊,被評為當(dāng)年的“人民日報精品獎”。令我慚愧的是,我沒有按照老田的建議深入挖掘;使我感動的是,老田對我、對報社年輕同志始終如一的關(guān)懷。可以想見,老田能夠?qū)懗瞿敲炊嗟膬?yōu)秀作品,以一個新聞記者,成為中國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要付出多么艱巨、多么勤奮的勞動。我感到慚愧的是,自己對任何題材都淺嘗輒止,一輩子也沒有像老田那樣勤奮、艱苦地創(chuàng)作。
謹(jǐn)用老田《袁鷹自述》代前記的一首《如夢令》來結(jié)束此文,以寄托我無盡的哀思:“回首迢迢來路,往事悲欣幾許?歲月本多情,況在波濤險處。幸遇,幸遇。走過春風(fēng)秋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