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說服自己的過程
牛想喝水,自己會喝。牛不喝水,強按頭是不行的。就算把牛頭按得牛嘴觸到了水面,它不張嘴,奈何?人做事情也是一樣,某件事情,他心甘情愿,樂此不疲,才能做得好。如果他推推托托,別別扭扭,恐怕很難做出什么好活兒。寫東西也是如此。寫作是手藝活兒,更是心意活兒,文思如涓涓泉水從心底流出,對自己的心意不可有半點違背。倘若逼著自己硬寫,其真誠度、含心量和質(zhì)量都會大打折扣。
我們每寫一篇東西,寫什么,不寫什么,事前都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自主選擇過程,也是說服自己的過程。不管寫長篇、中篇,還是短篇、散文,都須先把自己說服,然后方可動筆。春風(fēng)不吹,花枝不搖。自己不服,何以服人,自己不感動,何以讓別人感動呢!
我剛剛完成的這部長篇小說《淚為誰流》,從夏寫到秋,從秋寫到冬,又從冬天差不多寫到來年的立春。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我每天都在寫,一天都沒停。期間我感染過新冠,發(fā)燒、咳嗽、嗓子疼好幾天,我照樣寫作。在春節(jié)放假期間,我跟往年一樣,也是在寫作中度過的。我常常寫得淚眼模糊,看不清稿紙上的字跡,不得不抽出一張面巾紙,搌一搌眼淚,才能繼續(xù)寫下去。將近三十萬字的寫作過程,可以說是不斷感動自己的過程,也是不斷說服自己的過程。說服自己,不是靠對自己講多少大道理,而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和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實都在那里擺著,你不服都不行。
用歷史說服自己。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我國幾乎沒什么像樣的工業(yè)和采礦業(yè),無法積累起雄厚的資本。王朝中央和地方政權(quán)的財政支出,還有邊防所需的軍費,主要靠農(nóng)業(yè)稅賦,靠剝奪農(nóng)民的口糧,靠向土地索取。中國人不只是土里刨食,還從土里刨銀子、刨刀槍。衣衫襤褸的農(nóng)民,風(fēng)里來雨里去,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差不多都被官家收走了,祖祖輩輩過的都是忍饑挨餓的日子。遇上天災(zāi)、匪患和兵荒馬亂,逃難和餓死的只能是農(nóng)民。這種悲慘景況,不僅史料多有記載,一些詩歌里也有生動描述。唐代詩人白居易《觀刈麥》里寫的“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李紳《憫農(nóng)》里寫的“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無疑是廣大種田人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普天下,是農(nóng)民通過種莊稼,打糧食,養(yǎng)活人類,人類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說,農(nóng)民才是全人類最原始的、真正的衣食父母。然而實際情況卻往往是——“種田的吃米糠,曬鹽的喝淡湯,紡織娘沒衣裳,編席的睡光床,當(dāng)?shù)锏馁u兒郎”。難道他們天生就該受窮嗎?天生就該被剝削嗎?什么時候才能改變這種歷史沉疴呢?好了,到了公元 2006 年,國家終于宣布農(nóng)民不再交農(nóng)業(yè)稅,從此結(jié)束了“完銀子,交公糧”的歷史。幾年之后,國家又出臺了新的政策,不僅農(nóng)民種田所收全部屬于農(nóng)民自己,國家還按田畝數(shù)給種田農(nóng)民發(fā)放補貼,種的田越多,得到的補貼就越多。不出還入,這是世世代代的農(nóng)民做夢都不敢想的好事??!然而,別急著歡呼,更大的好事還在后頭呢。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集中實施了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全民奔小康的歷史性工程。經(jīng)過八年持續(xù)奮斗,到2020年,全國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貧困縣統(tǒng)統(tǒng)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1年 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的大會上,習(xí)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從未有過,歷朝歷代都沒有過。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歷史上也鮮有先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脫貧攻堅,創(chuàng)造了全地球、全世界、全人類的奇跡。此景只應(yīng)天堂有,如今終于到人間。我堅信,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公元21世紀10年代所進行的脫貧攻堅戰(zhàn),以及所取得的歷史性成果,必將載入華夏民族的史冊。這樣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如此光耀千秋的輝煌成就,難道不值得我們心悅誠服地書寫嗎!
用現(xiàn)實說服自己。我的老家在河南,我老家所在的縣,是貧困縣,所在的村,是貧困村。還在農(nóng)村生活的我大姐家、二姐家,還有二姐的大兒子家,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雖說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就出來參加了工作,但我?guī)缀趺磕甓蓟乩霞?,和農(nóng)村老家還保持著骨肉般的緊密聯(lián)系,貧窮好像還在拖著我的一條腿。1975年夏季的那場突如其來的大水,一天一夜之間把我的老家淹得房倒屋塌,變成了一片澤國。我蹚著齊腰深的水回老家看望母親,母親逃水逃到別的地方去了,村子里已渺無人煙,仿佛又回到了遠古的魚龍時代。大水退下去之后,村里的人再也蓋不起房子,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泥草棚子里。在吃的方面,因生產(chǎn)隊分的糧食很少,家家的糧食都不夠吃,有時只能靠吃糠菜度日。在穿衣方面,幾乎人人穿的都是破爛的衣服,或是打滿補丁的衣服。有的人好不容易做了一件新衣服,為防止衣服早早被磨爛,在做新衣服的同時,就在膝蓋處和臀部打了補丁。更有甚者,有人打發(fā)閨女出嫁時,竟連一條新褲子都給閨女做不起,只能向別人家暫借一條褲子給閨女穿。改革開放實施土地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之后,特別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以后,當(dāng)農(nóng)民積累起一定的財富,農(nóng)村的面貌就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塊地。但天已不是原來的天,地已不是原來的地。天上彩霞滿天,大地換了新顏。還拿我們村來說,差不多家家都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樓房,高的蓋到了四層。我們村的名字叫劉樓,一個樓字,代表著祖祖輩輩居高的向往,代表著一個夢想。只有到了這個時代,才夢想成真,劉樓村才名副其實。穿衣早已不成問題,不管大人孩子,每個人的衣服都是單摞單,棉摞棉,還沒穿破就淘汰掉了。要說問題,新出現(xiàn)的是衣服過剩的問題,是怎么處理的問題。吃飯的事更不用說。以前在我們老家,平日里連黑面饃都不夠吃,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白面饃?,F(xiàn)在呢,每天吃的都是白面饃,想吃幾個就吃幾個。鄉(xiāng)親們感嘆:我哩個乖乖,現(xiàn)在不是天天都在過年嘛!在脫貧攻堅中,我大姐家、二姐家,和二姐的大兒子家都脫離了貧困,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二姐的大兒子在村里開了一個小超市,村里給其他村民發(fā)了購物券,鼓勵他們就近在超市里買東西,以增加二姐的大兒子家的收入。這些都是我親見親聞的最基本的現(xiàn)實。如果我們不是預(yù)設(shè)偏見,道聽途說,而是心懷良知,尊重最基本的現(xiàn)實,這些現(xiàn)實非常值得我們書寫。
用中外對比說服自己。全世界有197個國家,80多億人口,其他國家怎么樣呢,還有沒有絕對貧困的人口呢?我去過肯尼亞、南非等一些非洲國家,知道非洲幾乎每年都面臨糧食危機,大量人口在貧困的荒漠里掙扎,每年餓死的人都數(shù)以千萬計。在坦桑尼亞,每天都有大約1500個兒童被活活餓死。我看過一張讓人觸目驚心、過目難忘的照片,照片的題目叫《饑餓的蘇丹》。照片上,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大頭兒童趴在地上,在兒童身后不遠處,立著一只和兒童身體差不多大小的禿鷲。食腐成性的禿鷲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那個瀕死的兒童,像是隨時都有可能把兒童吃掉。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一幕。不光是欠發(fā)達國家存在饑餓的情況,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也有人填不飽肚子。在美國的西雅圖,我看見有一個上歲數(shù)的男人,在街邊的垃圾桶里扒來扒去。我以為他是揀廢品,不料他是揀食品。扒到別人扔掉的半塊面包,他當(dāng)時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在德國科隆大教堂前面的街道上,我看見夜宿街頭的流浪漢,身邊放著一只紙杯,期望路過的人給他往紙杯里投一點錢。要是不缺吃的,那個美國人不會去垃圾桶里揀垃圾食品。同樣,要是吃得飽,穿得暖,那個德國人也不會不顧臉面在街邊乞討。這些貧困現(xiàn)象的存在,在非洲主要是自然條件不好和資源匱乏造成的,他們還沒有能力實現(xiàn)脫貧。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主要是體制性和結(jié)構(gòu)性的原因造成的,他們不大關(guān)心窮人的死活。而在我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處處以人民為中心。共產(chǎn)黨人把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通過脫貧攻堅,才消除了絕對貧困,使全國人民過上了小康生活。我個人認為,貧富是相對而言,不管到什么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水平都會有差距,不可能都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但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在中國式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中,水漲船高,再窮的人也不會窮到哪里去,至少可以做到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行不愁、上學(xué)不愁、看病不愁。舉例來說,我還在農(nóng)村老家的時候,去我們那里逃荒要飯的人很多,每到吃飯的時候,端著豁邊子瓦碗挨家挨戶要飯的人一個接一個,讓吃飯的人都吃不安生。近些年我再回老家,連一個要飯的都看不到了。說起要飯,大姐說,要飯是舍臉的事,現(xiàn)在家家的白饃都吃不完,誰還去舍那個臉呢。對于這樣令世界矚目的巨大變化,中國史和世界史都會有記載??勺鳛槭妨系挠涊d,往往是客觀的、簡單的、粗線條的,一般不帶什么感情色彩。小說作為文學(xué)作品,正好可以為歷史做一些細節(jié)性的、情感性的、藝術(shù)性的有效補充。
自己說服自己。相比以上三個說服,自己說服自己,似乎更重要一些,從外因到內(nèi)因,從客觀到主觀,最終要落實在自己說服自己上。不必隱瞞什么,回避什么,我自己就曾是一個經(jīng)歷過極度貧困的人。在三年困難最嚴重的 1960 年,我 9 歲。這個年齡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正是貪吃的時候,可生產(chǎn)隊的食堂斷炊,面臨解散,一口可吃的東西都難以尋覓。我爺爺餓得雙腿浮腫,腫得閃著黃銅一樣的光亮,一摁一個坑。爺爺一坐在地上,就無力站起,需要我和二姐兩個人使勁拉,才能把他拉起來。我父親饑病交加,在當(dāng)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去世了。我小弟弟因為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得了佝僂病。我吃過從河里撈出來的雜草。雜草上附著一些小蛤蜊,一嚼殼嚓殼嚓響。我吃過榆樹皮。母親把榆樹皮在碓窯子里砸碎,下到鍋里煮成粘液給我們喝。粘液連成一坨,我喝了一口,還沒嘗出是什么味,粘液就禿?;M肚子里去了。我吃過柿樹皮。柿樹外面一層干裂的皮沒法吃,只能吃里面緊貼樹干的一層濕皮。我把那層濕皮刮下一塊,放在火上烤。等把濕皮烤干,就放進嘴里使勁嚼??靖傻氖翗淦び挚嘤譂蛛y吃,但我還是把它嚼碎,自欺似地咽了下去。以前我沒說過,我還吃過煳坷垃。食堂里燒煤需摻一些土,土里會混進一些砂礓子兒,經(jīng)過火燒,堅硬的砂礓子兒被燒熟了,變成了煳坷垃。每當(dāng)食堂里往外倒爐渣時,我們一群小孩子就搶上去,從里面扒拉煳坷垃吃。每扒到一粒煳坷垃,我們就像得到一顆香炒豆一樣,高興得眉開眼笑。盡管我有些饑不擇食,什么東西都往嘴里收拾,我還是被餓成了大頭,細脖子,大肚皮,細腿。為父親送葬時,當(dāng)隊長的堂叔擔(dān)心我摔不碎惱盆,替我摔碎了。去學(xué)校上學(xué)需要翻越一個干坑,每走到干坑前,我都視為畏途,翻起來十分吃力。我從小就聽說過兩句話:飯舍給饑人,話說給知人。意思是說把飯給饑餓的人吃,人家才會心生感激;把話說給知理的人聽,聽話的人才聽得明白。我這樣不厭其煩地回憶自己的貧困經(jīng)歷,是想說明,貧困離我們并不遙遠,也就是幾十年前的事,我們這代人記憶猶新;是想說明,脫貧攻堅和消除貧困來得并不容易;是想說明,越是經(jīng)歷過貧困的人,越是對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還是想說明,心懷沉痛歷史教訓(xùn)的人,對書寫今天的巨大變化,也許更有責(zé)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如果不寫,我會覺得對不起這個時代,對不起人民,也對不起自己。
總的來說,我國的脫貧攻堅和全民脫貧,的確稱得上是一個一步跨越千年的人間奇跡。這個奇跡的出現(xiàn),不僅具有政治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社會學(xué)和人類學(xué)方面的意義,還具有民生學(xué)、人權(quán)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和人道主義運動方面的意義。對運動這個詞,我們還心有余悸,往往諱莫如深。其實運動是一個中性詞,而不是一個貶義詞。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方式,運動有時對社會發(fā)展所起的積極推動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就脫貧攻堅的廣度、深度和力度而言,它真的很像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這是一場建設(shè)性的,福利性的運動。脫貧攻堅奔小康,讓全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具有徹底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性質(zhì)。人道主義作為文學(xué)的宗旨之一,其精神一直被我們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大力宣揚。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本著這種精神,我們不可能對脫貧攻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動于衷。同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進程中的受益者,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和平、安全、和諧、富足的盛世,讓我們發(fā)出小小的文人應(yīng)該發(fā)出的真實的聲音吧。
不少朋友、讀者和兄弟姐妹對我說,我已經(jīng)寫了不少表現(xiàn)農(nóng)村生活的小說,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變了,跟過去的農(nóng)村不一樣了,勸我該寫一寫現(xiàn)代農(nóng)村生活的小說了。是的,五十多年來,趕上了能持續(xù)寫作的好時候,我已經(jīng)寫了大量鄉(xiāng)土題材的小說,中短篇小說且不說,在寫這部《淚為誰流》之前,僅長篇小說就已先后出版了六部?!陡吒叩暮拥獭罚菍懘笞匀粚ι倌陜和撵`成長的滋養(yǎng)。《遠方詩意》,是描繪農(nóng)村青年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镀皆系母柚{》,是記述中國農(nóng)民在三年困難時期的生存韌性?!侗榈卦鹿狻?,是反思特珠時期對普通老百姓造成的傷害?!饵S泥地》,是揭露國民性中的泥性?!短檬逄谩罚怯靡粋€個人物承載近代、現(xiàn)代和當(dāng)代農(nóng)村的歷史滄桑。我每年都回老家,對老家的變化看在眼里,動在心上,想寫一部記錄新農(nóng)村現(xiàn)狀的長篇小說??墒?,不是我想寫,就能寫。有了寫作的愿望和沖動,不一定就能賦予寫小說的行動。這里有一個寫作契機的問題。小說主要是寫人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是一部小說成敗的關(guān)鍵。好比主要人物是一部小說的綱,綱舉才能目張。又好比主要人物是一棵樹的骨干,只有骨干樹立起來了。才撐得起滿樹繁花。如果只見物,不見人;只見客觀,沒有主觀;只見變化,不傾注情感;并不講究細節(jié)、語言和藝術(shù),新聞報道就可以承擔(dān),何必還要寫成小說兒呢!我設(shè)想,最好能找到一位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駐村第一書記,以第一書記為主線,就可以把整部小說帶動起來。
我還想過,回我們老家住上一段時間,詳細了解一下我們村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并著重了解一下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情況,看看能不能為我要寫的小說中的掛帥人物找到一個原型。有了立得住的原型,整個小說工程方可以啟動。還沒回老家,我先后分別給幾個堂弟打了電話,他們告訴我,我們村從縣里派下來的駐村第一書記是有的,但人家基本上沒在村里住,他們對第一書記不是很熟悉。村支書也是我的一個堂弟,說起來,別的堂弟幾乎都對當(dāng)支書的堂弟有看法,說了不少負面評價的話。這多多少少讓我有些失望,擔(dān)心寫脫貧攻堅的計劃有可能會落空。兵怕無頭,將怕無主。小說中如果缺乏主心骨似的人物,既像無頭的兵,又像無主的將,只能是一堆素材,一盤散沙。這讓我想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的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熟悉生活,可對某個地方的生活又不可太熟悉,太熟悉了,會先入為主,形成固定的觀念,很難產(chǎn)生陌生感、新鮮感,影響想象力的充分發(fā)揮。
重燃寫作欲望的契機出現(xiàn)在2020年的春天。這年五月,遍地鮮花盛開之際,《中國作家》雜志社組織全國各地的十幾位作家,到剛剛實現(xiàn)整體脫貧的革命老區(qū)遵義市實地采訪。在短短三四天的時間里,作家們馬不停蹄,連續(xù)走訪了不少地方,包括一個從深度貧困村脫貧的山村。在接我們?nèi)ド酱宓闹邪蛙嚿希囋趶潖澢纳降郎瞎諄砉杖?,駐村第一書記不失時機,在車上就開始給我們講她的扶貧故事。她是一位女書記,她所講的為爭取扶貧項目多次流淚和哭求的經(jīng)歷,讓我深受感動,留下了難忘印象。我心里一明,好,眾里尋她千百度,獲得“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的她,不正是我要尋找的駐村第一書記中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嘛!她在六姐妹中排行老二,人稱二姐??匆娺@個二姐,我想起我們家的二姐。我二姐也是早早入了黨,當(dāng)過生產(chǎn)隊的婦女隊長,還當(dāng)過縣里和地區(qū)學(xué)習(xí)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兩個二姐的心性有些相像,寫遵義的二姐,正好可以和我們家的二姐互相借鑒。我們只在那個山村走訪了半天,所得到的素材與一部長篇小說的容量相差甚遠,我必須再次去到那個山村,定點深入生活一段時間。于是,在兩年之后的2022年春天,剛過了端午節(jié)的第二天,我就獨自一人重返那個山村,在山村駕校的一間宿舍住下,一住就住了十多天。在山村期間,二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差不多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跟我聊一會兒。除了在她的辦公室里聊,她還冒著連綿的細雨,帶我在山里行走。全村共四十一個村民小組,我們幾乎都走到了。她對組組戶戶的每一個村民都很熟悉,我們邊走邊聊,走到哪里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常常是,聊到動情處,二姐滿眼都是淚水,我的眼淚也模糊了雙眼。我不得不摘下花鏡,用紙巾擦擦眼角,才能繼續(xù)和她聊。深入生活的結(jié)果,我有了這部長篇小說。
也許有讀者會問,為什么給小說起這么個題目?我的回答是,因為小說中的人物為她的事業(yè)付出了太多的感情,我在寫這部小說時也傾注了太多的感情。在寫作過程中,我所流的眼淚就不說了。小說寫完后,我再看自己的小說、聽自己的小說時,仍禁不住流淚。我現(xiàn)在寫小說,還是用鋼筆在格子紙上手寫,完成后,由妻子幫著錄成電子版。小說一共寫了二十八章,每交給妻子一章,我都要先看一遍,看看還有沒有錯別字需要改正??梢哉f,不管看任何一章,都有讓我淚濕眼眶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妻子錄入的辦法,是對著手機語音轉(zhuǎn)漢字錄入,錄完一段,再轉(zhuǎn)到容量較大的電腦里。我很喜歡聽妻子讀我的小說,每聽到她開始讀,我就不看電視,不看手機,也不干別的任何事情,悄悄在一邊閉目聽妻子讀。雖然閉著眼,但聽著聽著,仍擋不住有眼淚涌出,讓我能感覺出眼淚的咸和眼淚的辣。我不止一次自我解嘲似地對妻子說,自己寫的小說,還讓自己這么感動,真是不可思議。還有一點讓我想不明白的是,看到或聽到某些段落,上次流過淚了,這次仍要流淚。按道理說,預(yù)知那個地方可能會流淚,是不是可以硬起心腸,避免流淚呢?可是,不行,我好像管不住自己的感情似的,到那個地方還是不可避免的流淚。這可能是藝術(shù)接受心理中的一個謎,我沒能力解開這個謎。要說謎的話,這也許正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魅力所在。
當(dāng)然,眼淚付出的多寡,并不能證明小說的優(yōu)劣。據(jù)史料記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巴金與朱光潛就作品中的眼淚問題發(fā)生過一場爭論。巴金稱贊曹禺的《雷雨》讓他流了四次眼淚,朱光潛不以為然,在《眼淚文學(xué)》中提出懷疑:“叫人流淚的多寡是否是衡量文學(xué)價值靠得住的標準?”巴金看后有些生氣,寫了數(shù)千字的《向朱光潛先生進一個忠告》,為自己的看法辯解,并批評朱光潛“少見多怪,缺乏常識?!蔽液芟胱x讀巴金先生的文章,但十度百度,都沒有查到。我個人認為,人類作為情感質(zhì)量最高的高級動物,眼淚肯定是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情到深處,感到高處,不管喜怒哀樂,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淚。情感是一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審美核心,一部作品能否打動人,首先要看它的情感是不是真誠、飽滿。而眼淚作為飽滿情感外溢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它的動人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也是無可指責(zé)的。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還有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記得我接受《南方周末》的記者訪談時曾經(jīng)說過,人只重視流血,而不重視流淚,是不對的。用刀子隨便在人的身體上拉一個口,都會有血流出來。而流淚不是那么容易,情感上達不到一定程度,你就是打死他,他都流不出一滴眼淚。
在淚為誰流之后,還有血為誰灑?心為誰操?力為誰出?苦為誰受?其中的誰指的是誰,不言而喻。
每當(dāng)一部書面世,有的媒體記者總是會問,作者什么時候準備寫這部書的?醞釀了多長時間?我想,我是從剛記事的時候,就在為這部書做準備。當(dāng)然,當(dāng)初的準備不是文字、語言、藝術(shù)和技巧上的準備,而是饑餓的準備,生活的準備,人生的準備,生命的準備。我準備了大半輩子,醞釀了幾十年,終于把這本書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