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把壺漂洋過海
來源:光明日報 | 徐風  2023年10月20日07:52

在通往歐洲航道的貨船上,孟臣壺當之無愧地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遠離故土的商人帶著上船,通過品茗來消解鄉(xiāng)愁。歐洲人也在等它,虔誠的收藏家、茶客都在等它。最早的金發(fā)碧眼的紫砂粉絲們稱孟臣壺為“紅色陶器”和“東方陶器”。

1679年初夏的一天,一艘經(jīng)過長途跋涉的貨船,緩緩駛進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口。從船艙卸下的是來自中國宜興的茶葉和紫砂壺。在船長進貢給荷蘭女王的禮單上,赫然寫著中國宜興紫砂名家惠孟臣的茶壺。隨后從皇宮傳出消息,女王要求國內(nèi)的工匠,根據(jù)惠孟臣的壺樣仿制茶壺,作為宮廷陳設?!昂戎袊?,用孟臣壺”,一時成為當?shù)仫L尚。荷蘭是個有喝咖啡習俗的國度,但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宜興紫砂壺和茶葉泡出的獨特香茗,依然迷倒了具有日耳曼血統(tǒng)的咖啡客們。

惠孟臣是明代天啟、崇禎年間的一名壺手。關于他的生平,至今沒有人找到詳細的記載。但史料公認,惠孟臣是第一個被歐洲茶客接受并且趨之若鶩的中國壺手。

前幾年有一位名叫帕特里斯·萬福萊的法國人,寫了一本叫作《銷往歐洲的宜興茶壺》的書。書中披露了這么一個細節(jié):早在1620年,有一個葡萄牙商人從澳門出發(fā),出運一批個人貿(mào)易商品。在一頁貨物清單的背面,謄寫著名目繁多的禮品名稱,包括一張虎皮、幾件瓷器、名貴木材,并提到“有一把小茶壺,是老喬安·卡瓦霍送給駐馬來西亞的葡萄牙檢察官巴狄奧·平托先生的”。萬福萊寫道:“有理由讓人信服這是一把宜興紫砂壺,并且,極有可能是一位名叫惠孟臣的著名壺手的作品。”

但從年代上講,1620年惠孟臣才剛剛從事壺藝,他的作品是否已經(jīng)走出宜興,我們還無法判斷。當時宜興紫砂壺的流通主要靠水路,緊靠蜀山窯場的蠡河直通京杭大運河。老喬安給檢察官送禮物,必定是有求于人,不可能是廉價的小玩意。那時流向歐洲的宜興茶壺已然很貴,瓷器茶壺無法與之比肩。萬福萊在書中引用了一位名叫西蒙內(nèi)斯·保利的醫(yī)生的說法:

從中國買來的紫砂茶壺,價格可比黃金,都用絲綢包裹,只有好朋友之間才相互贈送。大家都公認其價值并不低于鉆石、寶石或當?shù)刈畎嘿F的項鏈。

這個情節(jié)告訴我們?nèi)缦碌男畔ⅲ鹤仙皦亓飨驓W洲的年份,可以提前到1620年左右。而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1405年??梢栽O想,沒有海上絲綢之路,紫砂壺就是插上翅膀也飛不到遙遠的歐洲大陸。而且,從一開始,紫砂壺在歐洲的價格就很金貴。這跟國內(nèi)達官貴族的追捧一脈相承。

再就是,惠孟臣的名字動不動就出現(xiàn)在外國人貴重的禮單上,這表明其壺外功夫也非常了得。我們千萬不能忽略他的公關交際能力,他的嶺南之行,其實就是開啟了走向世界的旅程。

有必要聚焦一下惠孟臣其人其壺。從現(xiàn)存的史料看,惠孟臣是宜興上袁村人。這個村上的紫砂名手太多,若是論資排輩,惠孟臣等到胡子花白也沒戲。他選擇了突圍。走出宜興,方知天下之大。當年惠孟臣的名氣,主要是在福建、廣東沿海地區(qū)。閩南、潮汕一帶的茶博士,喝工夫茶必須具備四寶:供春、孟臣沖罐,若深甌(小而薄的白瓷杯)、玉書碾(燒水陶壺)、潮汕烘爐。而“供春、孟臣沖罐”,就是指紫砂壺,而且被列為四寶之首。古代的資訊不很發(fā)達,茶客們一看到茶壺,就會想起令他們最崇拜的兩個壺手,一個是供春,一個就是惠孟臣。而惠孟臣簡直成了紫砂壺的代名詞。以至于凡是進入福建、廣東飲工夫茶地區(qū)的茶壺,如果不打上“惠孟臣”的名字,根本就賣不動。人們不在乎誰是真正的惠孟臣,只在乎那個熟悉而親切的名字和款式,那種拿捏舒服的手感。

惠孟臣之所以這么出名,跟他的一款小巧的朱泥水平壺有關。

沒有任何權威資料表明,惠孟臣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壺工上升為一代制壺名家的。最早的紫砂文獻——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并沒有提到他。之后,在清人的著述里,偶有提及,說他的壺“制法固然不俗,但遠不如大彬”,口氣頗為不屑。但清人吳騫的《陽羨名陶錄》則說:“余得一壺,底有唐詩‘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字皆行書,制式渾樸而筆法絕類禇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禇河南就是禇遂良,唐代名相,書法堪稱一絕。這里首先肯定的是惠孟臣的書法,居然直逼禇遂良。一個壺工,即便他的工藝十分了得,只消他的書法、刻工不行,那他肯定進入不了名手之列。

惠孟臣應該是個審時度勢的人,他無意中做下的一款小巧的水平壺,得到了福建茶客的賞愛??蛻粞埶X南一帶采風。一般的壺手會打退堂鼓。路途這么遠,誰給我出盤纏???家里也沒人照顧。但惠孟臣畢竟是惠孟臣。只有知曉廣東、福建一帶的人是如何飲茶的,才能做出那種適合沖泡工夫茶的小壺來。惠孟臣的兩條腿幾乎把南國一帶跑遍了,腿上功夫讓他的壺風變得纖巧精微,但又不乏山川草澤的氣息,壺體雖小,但絕不局促?;菝铣冀K于脫離了龐大的壺工群體,成為名手中的堅挺人物。朋友問:為什么沖泡鐵觀音,非得紫砂壺不可?因為只有紫砂這樣透氣性好的材質(zhì),才能發(fā)茶之真香。“孟臣罐”,這是最初嶺南一帶茶客們對惠孟臣的小壺的昵稱。清代連橫的《茗談》一書說:“漳、泉、明三府品茶,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p>

惠孟臣的小壺大多采用朱泥制作。這種泥料收縮率高,容易燒壞,成品率非常低,一般的壺手不太愿意上手。但一旦燒出來是正品,壺就特別漂亮。你看那胎質(zhì)純正溫潤,嫣紅透亮,呈梨皮狀,表面顆粒隱現(xiàn),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有喜慶富貴氣。東南沿海地區(qū)飲茶人群,特別喜愛。

孟臣壺大者沉雄,小者靈巧。其中有一款小水平壺,朱紅泥,壺腹弧圓,無頸,口蓋為嵌入式,小圓珠鈕,周身渾圓素樸,壺底鐫有“葉硬經(jīng)霜綠”。筆勢靈動,竹刀刻。此壺胎薄體輕,砂質(zhì)精細。放入水中,不沉不倒,壺體端正而無半點傾斜,平緩而行,如輕舟漫步,故稱“水平壺”。壺上鐫刻清瘦,有骨骼感,暗含金石之鏗鏘意味。

在通往歐洲航道的貨船上,孟臣壺當之無愧地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遠離故土的商人帶著上船,通過品茗來消解鄉(xiāng)愁。歐洲人也在等它,虔誠的收藏家、茶客都在等它。最早的金發(fā)碧眼的紫砂粉絲們稱孟臣壺為“紅色陶器”和“東方陶器”。萬福萊在書中這樣寫道:

與中國人不同的是,17世紀的歐洲人對茶壺的形態(tài)魅力不甚敏感,因此大部分定制茶壺都注重表面的裝飾,盡管風格華麗,但內(nèi)容仍然充滿了中國味,多半受到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但這些傳遞著神秘信息、難以解讀的畫符字謎足以讓喜歡異域文化的歐洲人著迷。

這段文字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歐洲人見到的紫砂茶壺居然“風格華麗”,按理這不是惠孟臣的風格。是不是惠孟臣為了迎合歐洲人,在原本素樸的紫砂壺上增加了一些華麗的裝飾呢?

據(jù)史料介紹,1822年1月在南洋沉沒的泰興號貨船,1999年5月被打撈,其出水物中有一批宜興制作的工夫茶壺,形制多達十幾種,基本涵蓋了工夫茶壺的主要品類。壺底款式大多以竹刀、鐵刀刻寫詩詞,并署“孟臣制”行書陰文款。還有一些茶壺的底款,以木章蓋出的無邊陰文撰書款識,如“明月松間照 孟臣制”等。

有一件來自這艘沉船上的孟臣壺實物,從圖片上看,這是一件光面素胎的梨形壺,沒有任何外在的裝飾。而太多打著“惠孟臣”底款的華麗花哨的紫砂壺,只不過是當時的客商考慮到歐洲人的審美習慣而做出的一些商業(yè)上的迎合而已?;菝铣甲约夯蛟S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已然代表著中國紫砂,在歐洲大陸廣結知己。

這艘沉船上還打撈起很多裝茶葉的箱子。中國的茶葉最早流進歐洲,是被當作可以提神醒腦的藥物來對待的。人們想得到它,必須去藥店里買。它很金貴,也很神秘。但是很快就有人開始單為享受其怡人的口味而品茶了,那些從遠東回來的軍人、傳教士、商人和東印度公司的雇員,把日常飲茶品味的習慣帶回到自己的國家。根據(jù)歷史記載,當時僅紫砂壺一項,荷蘭就進口了2000多把。隨之配套的是大量的茶葉。

中國紫砂壺風靡歐洲,還引發(fā)了很多本土陶藝家從紫砂壺里汲取靈感,加以仿制。17世紀的歐洲社會,喜歡并收藏藝術品是上等人的一種身份象征。但是,西方人的價值觀里,“仿制品”是不值得炫耀的,在充滿競爭意識的世界里,他們秉承的最高理念是:只有不遺余力地開發(fā)和創(chuàng)作新品,才能滿足客戶的獵奇心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不管是出于自覺還是直覺,藝術家都拒絕模仿別人。

前面提到的萬福萊,本身就是一個紫砂壺迷。他是當代人,多次到過中國,對中國文化非常著迷。他還寫過一本《宜興紫砂壺對歐洲的影響》的書,其中揭示了17世紀歐洲人為什么要仿制宜興茶壺的奧秘,也為我們講述了幾位發(fā)燒級的陶藝家仿制宜興茶壺的故事。

萬福萊坦言,歐洲人從“東印度群島”(當時歐洲人對一些亞洲國家的稱謂)運抵的商品中發(fā)現(xiàn)了茶葉、瓷器,特別是宜興茶壺,感到非常驚訝。歐洲的買家被這些紅色、棕色或黃色的紫砂陶器完全迷住了。很多人想購買,但是價格非常不菲。這個昂貴的東方茶壺很吊大家的胃口。陶藝家們首先想到的是仿制,但是,他們找不到相應的泥料、工具以及成型的方法,一直沒有獲得成功。

毫無疑問,宜興紫砂壺價格太高,這讓很多囊中羞澀的藝術家望而卻步。但是,仿制自己心儀的器物,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在仿制中學習,有什么可恥的呢?藝術家們很快就放下了他們原本清高的架子,投入迷人的仿制過程中。荷蘭有個城市叫代爾夫特,這里聚居了很多制陶工匠,所以該地就成了仿制明代和明清交替時期中國陶瓷制品的中心,這里的陶瓷作坊超過30家。1670年,這里的陶藝家開始仿制來自宜興的朱泥紫砂壺,并且形成了一股風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荷蘭人開始享受飲茶的樂趣。萬福萊為證實這一點,還專門找到了一份歷史記錄:1667年,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中國茶葉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參與了拍賣并且大獲成功。

1658年的荷蘭有一位名叫德·米爾德的年輕陶藝家,他生于制陶工匠世家,在代爾夫特眾多的陶藝家中,他制作的產(chǎn)品最多,仿制的宜興茶壺也幾近完美。在萬福萊筆下,這是一位仿制宜興茶壺最出色的“制壺先生”。

只要稍稍懂得一點中國文化的人,在德·米爾德的這件作品中一眼就能找到非常明顯的“中國元素”。光素的壺身上貼著一樹優(yōu)雅綻放的梅花,壺蓋上裝飾著東方審美味道很濃的百寶紋?;蛟S,在米爾德心目中,那遙遠的中國就是一個開滿了優(yōu)雅梅花的國度。

米爾德在壺底用的印款,居然是一只奔跑的狐貍。狐貍上方是他的名字。選擇這個動物來作他的標識,他是否想暗示別人,他很精明?選擇形單影只、奔跑如飛的狐貍,他或許想表明他跑在了競爭對手的前面。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是這樣的,米爾德聲稱自己發(fā)現(xiàn)了“東印度紅色茶壺”(即宜興朱泥茶壺)的制作秘籍,并強調(diào)自己的仿品質(zhì)量絲毫不遜于中國茶壺原作。但是他在1679年向當?shù)卣峤坏奶卦S權申請卻被駁回,只有他的標識保護獲得受理。拒絕的理由是這種茶壺已經(jīng)有好幾個作坊在生產(chǎn)了。

據(jù)說他當時心情很壞。他想不通,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搶在他前面去模仿中國茶壺呢?

據(jù)萬福萊考證,不單是荷蘭、葡萄牙,17世紀的英國人對紫砂壺也很迷戀。斯塔福德郡的伯斯勒姆,堪稱是英國的“陶都”。在其鼎盛時期,當?shù)赜?00多家制陶作坊,20000多名從業(yè)人員,生產(chǎn)各種陶瓷制品。當風塵仆仆的中國宜興茶壺走進他們熱氣騰騰的作坊時,所有的眼睛一齊亮堂起來。

跟荷蘭人不同的是,英國人在仿制宜興茶壺的時候,手法顯得駕輕就熟。這是因為此前他們曾經(jīng)大量仿制來自德國的啤酒瓶,并且他們有完備的陶藝設備和生產(chǎn)環(huán)境。起初,他們對紫砂茶壺上的中國風格亦步亦趨,沒有絲毫偏離。最大的差異,是他們無法掌握紫砂茶壺手工拍打身筒鑲接的技藝,也沒有相應的紫砂泥料。他們所用的原料是含動物骨灰和燧石粉的黏土,從成型的方法來看,跟荷蘭人一樣,他們也是使用了轆轤車拉坯制壺。茶壺的內(nèi)壁,會留下他們干活時的手指印。而宜興的陶藝家,是用全手工的圍泥片或鑲泥片的手法。這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所以,當四方形、六方形以及八方形的宜興茶壺放在他們面前供仿制時,他們就會一籌莫展。神秘的東方人,是如何把它們鑲接起來,那么不可思議地亭亭玉立在他們眼前?

無論如何,宜興茶壺本身的魅力,還是讓英國陶藝家們欲罷不能。他們沒有去過那個叫中國的遙遠國度,只能把梅花、牡丹花圖案作為中國的象征。在他們仿制的很多茶壺上,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用簡練或繁復的手法,對中國梅花、牡丹花進行精當?shù)拿枥L和闡釋。萬福萊稱這就是“中國效應”。

不過很快,英國陶藝家在仿制宜興茶壺的裝飾手法上偏向于希臘-羅馬風格。通常被人們稱為新古典主義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并非某個人的心血來潮,而是與在意大利發(fā)現(xiàn)的兩個保存完好的羅馬古城遺址——龐貝和赫庫蘭尼姆有關。文化氛圍對一個藝術家的影響,從來是不應被忽略的。

從龐大的工匠里脫穎而出的一位陶藝家,名叫喬舒亞·韋奇伍德。如果我們今天去英國的斯托克—特倫特市,還能在某條街道上看到他的青銅雕塑,還有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館。這些都表明他的藝術成就之大,并且經(jīng)受了時間的考驗。

韋奇伍德14歲就開始在他哥哥的作坊里學習制陶,后來由于膝蓋受傷,1759年,他決定和陶藝家威爾頓合作成立自己的制陶廠。有一天他意外地從一位海外歸來的朋友那里獲得一件中國宜興的紫砂壺。這個際遇讓他興奮得好幾天都睡不著覺。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并不需要浪漫的情節(jié),有時,面對著一把茶壺冥思苦想、哪怕通宵達旦也是一種幸福。韋奇伍德從宜興茶壺上獲得的靈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他自稱為“蔗色炻器”的一款壺,淺色,造型是一捆竹子。這讓我們想到明代宜興諸多類似仿竹的壺型,特別是有一把斑竹壺,幾乎跟明代晚期作品一樣。而中國文人一直把竹子當成清風峻節(jié)的象征。

如果我們把韋奇伍德仿制的茶壺和中國宜興同類的茶壺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此公的模仿能力確實很強,幾乎沒有明顯的改動。盡管后來他的作品漸漸擺脫了對宜興茶壺造型的模仿,但是,只要見過宜興茶壺的人,都會從他作品的泥料、造型、色澤、手法上,想到它遠在中國的源頭。

“宜興茶壺復活”——在萬福萊的表述里,這是一個特定時代的詞匯。他的意思是,近現(xiàn)代以來的戰(zhàn)亂紛爭和風云變幻,阻隔了東西方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門戶打開,越過汪洋大海,外國人又能看到久違的宜興紫砂壺了。萬福萊特別提到,作為法國人,他的家鄉(xiāng)離當年鄧小平赴法國勤工儉學地之一蒙達爾紀市非常近。在這個不很有名的城市里,有一座“中國旅法勤工儉學紀念館”,堪稱是一個非常顯眼的中國符號。在這個館里,除了陳列一批當年留學法國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圖片資料,還擺放著具有鮮明東方文化特征的中國藝術品,其中就有別具一格的宜興紫砂壺。很多法國人在這里像是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產(chǎn)生了對那個神秘東方古國的無限聯(lián)想。

老一輩紫砂大師說到紫砂壺在改革開放之后走向海外的歷程,都會特別懷念一位故人——香港實業(yè)家、收藏家羅桂祥先生。

羅桂祥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首先是一位愛國的實業(yè)家、收藏家。羅桂祥先生是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經(jīng)多次為祖國大陸的經(jīng)濟發(fā)展建言獻策。1982年獲得香港大學法學榮譽博士學位。1994年,他把自己畢生收藏的600余件明清以來的名家茶壺悉數(shù)捐獻給了香港市政局,建立了香港茶具文物館。每天來茶具文物館參觀的市民和國際友人絡繹不絕,由此引發(fā)了“東方明珠”的紫砂熱潮。

羅桂祥的紫砂收藏生涯中,有一趟非常關鍵的宜興之行。那是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不久,羅桂祥終于踏上了平生第一次紫砂故鄉(xiāng)之旅。在紫砂工藝廠,他見到了顧景舟、蔣蓉等老藝人,彼此一見如故。那個時候,還沒有大師的稱謂。紫砂廠的七大老藝人,都叫輔導員。羅桂祥發(fā)現(xiàn),當時紫砂工藝廠的茶壺產(chǎn)品還停留在大路貨的階段。所有的茶壺底款都不署個人名字,而是統(tǒng)一打上“中國紫砂”的印款。羅桂祥問,你們?yōu)槭裁床蛔雒腋邫n茶壺?為什么不打作者個人印章呢?顧景舟等老藝人如實回答:早前茶壺是打個人印章的,后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多年不打個人印章了。至于不做高檔茶壺,是因為做了沒人買。羅桂祥說,你們做,我來買,全部包銷。他拿出一沓老茶壺的照片,都是明清時期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陳曼生等人的代表作品,說,你們就按照這些茶壺的式樣做,一定要做出最好的茶壺來,我全部收購。老藝人們又說,不行啊,紫砂工藝廠沒有出口權,茶壺出不去啊。羅桂祥說,你們只管做,我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他跑到省里,打通各個環(huán)節(jié),最后終于替紫砂工藝廠拿到了出口證。這張出口證,對當時的宜興紫砂太重要了!由此,紫砂走向海外的大門被打開了。而香港作為一個通往五洲四海的國際碼頭,首先對古老的宜興紫砂亮起了綠燈。

此后,1981年,在香港舉辦的第六屆亞洲藝術節(jié)上,羅桂祥策劃了“宜興紫砂精品展”活動,親自編印了一本精美的《宜興紫砂陶器》畫冊。還請顧景舟大師等親臨展覽現(xiàn)場,并在香港多家電視臺作講座。顧景舟平生第一次到香港,這個平臺對他日后成為蜚聲海外的壺藝大師非常重要。當時大約有1000把紫砂壺在等著他鑒定真?zhèn)危嗟膲孛誀幭嘁欢盟呢S儀。老先生從容鎮(zhèn)定,不虛美、不隱惡,一絲不茍而又寬容和藹的長者風度,讓海外壺迷非常心儀。香港的紫砂熱潮,很快波及寶島臺灣,并輻射到東南亞一帶。沉寂了多年的紫砂壺,終于啟動了揚眉吐氣的海外旅程。

有人說羅桂祥是個入戲太深的壺迷,但我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資深的中國文化熱愛者和傳播者。他的孫女在美國波士頓的一所中學就讀,他每次去看望,都會帶去很多紫砂壺的畫冊資料,只要遇到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老師,他都會給他們講述紫砂壺的傳奇故事。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孫女就讀的教室墻壁上,居然掛滿了紫砂壺的圖片,原來,學校把他編的紫砂畫冊作為教授中國陶瓷文化的教科書了??墒?,羅桂祥并不滿足,他感覺紫砂壺已然在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地區(qū)流行起來,但在歐美國家尚未形成影響。他認為中國的紫砂壺,放到世界任何一個博物館都是毫不遜色的藝術品。他決定先從北美入手,在他的策劃下,從1990年起,香港茶具文物館的館藏紫砂作品,先后在美國舊金山市中華文化中心、舊金山鳳凰城美術博物館、印第安那波利斯美術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巡回展出。其時羅桂祥已然80歲,身體并不是很好,但每次巡回展出他都是一馬當先,親自前往主持開幕剪彩,還攜帶大量幻燈片資料,做紫砂文化講座。羅先生這幾把火燒得動靜有點大,把西歐各大博物館的胃口都吊起來了。英、法、德、荷等國的國家博物館紛紛來函,邀請前來展出。羅先生不慌不忙,他先是出錢購買了一批當代最具盛名的紫砂大師的作品,無償送給世界八大博物館收藏。他對紫砂大師們說,茶壺出去了,就代表著中國,你們一定要把自己最佳的力作拿出來,給中國人爭氣!

羅桂祥86歲去世前,把平生所有的珍藏全部捐獻給了香港市政局。宜興的紫砂大師們至今都在傳誦著他的恩德,給他塑了一座紫砂雕像,供后人緬懷。

近幾十年來,很多心儀紫砂的外國陶藝家,也紛紛來到中國宜興,用本土的紫砂泥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美國藝術家喬治·拉斯托米斯基1996年第一次到宜興,非常好奇那里的一切。他是個抽象派藝術家,所做的茶壺式樣紛繁復雜。他曾坦言,自己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自18世紀歐洲陶藝家仿制的中國外銷茶壺。喬治的茶壺中充滿浪漫主義元素。壺把、壺鈕、壺流、壺身都充滿了童話色彩,包含著神秘抽象化的人物、植物等形象。用貼、刻、雕等手法,對壺體形象進行拼貼、重組,將歐洲的藝術元素用紫砂壺的形式呈現(xiàn)。

喬治的作品還有一個特點是,他有意模糊藝術品與日用器皿在功能上的界限,用媒介、材料與形式“混搭”的風格來實現(xiàn)歐洲文化與宜興紫砂陶的結合。他利用人物形象將其作品與歐洲傳統(tǒng)相聯(lián)系,使用紫砂泥則體現(xiàn)他與宜興的最終聯(lián)系。他坦言他的茶壺不是用來喝茶的,但他把中國人喜歡木質(zhì)與石質(zhì)的文化傳統(tǒng),融進了他抽象的茶壺作品里。他嘗試在精妙的器皿上安裝壺把和壺流,有同行評價說,這是他對寂靜自然沉思的回應。

對于藝術家來說,世界就是一個大村子。中國很好玩,也有太多的機遇。有一位荷蘭陶藝家尤倫·貝克托得,也是一個紫砂迷。他的專業(yè)是搞計算機陶瓷3D建模,他想把具有500多年歷史的宜興紫砂壺帶入現(xiàn)代信息時代和現(xiàn)代設計語境。在1996至1997年間,尤倫和宜興陶藝家合作了一批“宜興系列”紫砂壺。他先建好模型,然后由陶藝家手工制作。造型來自中國傳統(tǒng)的紫砂壺。中國文化元素和特征,分別體現(xiàn)在壺把、壺蓋、壺鈕和壺流上。他設計的一款“龍壺”,整體造型很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龍戲珠”,壺把略顯夸張,如一條蜷曲的龍,球形的壺體像一顆珠子。尤倫的這個設計顯然是受到了他的中國合作伙伴的啟示。有一場尤倫同宜興陶藝家的對話很精彩,內(nèi)容是這樣的:宜興陶藝家說,您的設計很前衛(wèi)、很現(xiàn)代,但它顯然不是茶壺了。茶葉沒法在壺里生存,也沒有展開容顏的空間。尤倫說,我不在乎我的作品能不能喝茶,我不是為了茶客們準備的茶具,而是為懂得前衛(wèi)藝術的觀眾所欣賞的。宜興陶藝家笑著說:“那您為什么要到宜興來呢,宜興紫砂壺,是為茶而生的藝術,是茶和壺相互滋養(yǎng)、相互成全的藝術。當然我們也有前衛(wèi)的茶壺,不太注重喝茶的功能。但總體上,宜興紫砂壺是與茶緊密相關的藝術?!?/p>

至少有八個字,尤倫是聽進去了,那就是茶與壺的“相互滋養(yǎng)、相互成全”。

從20世紀后期開始,歐美的陶藝家、設計師深受宜興紫砂陶器的影響,努力探索和實踐,采用現(xiàn)代設計語言,把紫砂藝術的內(nèi)涵發(fā)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英國藝術史家赫伯特·里德先生認為:陶瓷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媒介,必然是一個民族精神氣質(zhì)的表現(xiàn)。憑借陶瓷,我們便能對一個國家的藝術作出評價。

我尊敬的但從未謀面的萬福萊先生,在他的新著《宜興紫砂陶的海外效應》一書中,這樣寫道:

從20世紀晚期開始,宜興紫砂不但迎來了新中國之后的復興,并且影響到歐洲的設計和藝術創(chuàng)作,這是繼17、18世紀宜興紫砂茶壺對歐洲進行深刻影響之后的第二次文化交匯。在這兩次文化交流中,前者是形式上的效仿,后者則更注重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念和探索精神。

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魄,還在山高水長的路途上廣結知己。

(作者:徐風,系一級作家、江南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