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fā)現(xiàn)的周有光民俗譯文兩則
第一則
《民俗學是什么》,關于民俗調(diào)查的科學途徑
近翻閱民國民俗舊刊,發(fā)現(xiàn)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的一篇譯文,有關于民俗調(diào)查的主題,原文作者為英國學者。其實早在1933年,周有光留學日本時就曾關注過語言學,并在當?shù)貙W習日語,同時留心日本學者對于中國吳方言的研究,尤其是評彈語言的研究,因此后來他推動了《蘇州評彈記言記詞》一書在日本的傳播。但使人們知道他的翻譯成就則是1986年《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翻譯出版,周有光當時還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為此“周百科”的外號也算是“名至實歸”。而這篇有關民俗的文章,則是英國著名女民俗學者班恩女士(C.S.Burne)的代表作,書名為《民俗學是什么》(又名《民俗學手冊》),當時可以媲美人類學者馬林諾夫斯基的相關著作。此文其他章節(jié)曾有福州協(xié)和大學教授陳錫襄(北京大學畢業(yè),曾赴英國倫敦留學)翻譯刊登,而周有光則是該著作“序論第二段的翻譯”。
一 周有光有意接觸民俗學?
這篇署名“周有光 譯”的《民俗的采集和記錄》長文發(fā)表在《民俗學集鐫》第二輯,該專輯于1932年8月1日出版,由著名民俗學者鐘敬文、婁子匡編纂,當時由中國民俗學會發(fā)行,杭州景山書局、上海開明書局代售??吹阶g者署名,曾使我一度懷疑,是不是重名?因為刊物上皆為民俗學名家,顧頡剛、鐘敬文、婁子匡、江紹原、周作人、趙景深等。而周有光似乎并未有接觸民俗學的記錄,但是在文后有一個作者介紹:“周有光,前光華大學英語助教,現(xiàn)任《民眾教育季刊》編輯?!?/p>
這就可以證實是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無疑了。
周有光先生從蘇州考取了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當時大學學費還是靠著親友給湊齊的。1925年周有光因為“六三事件(學生運動)”離校轉(zhuǎn)入光華大學就讀,他后來的夫人張允和女士也是在該校畢業(yè),并曾在光華附中任教。1927年,周有光從光華大學畢業(yè),當時迫于經(jīng)濟壓力,沒有繼續(xù)出國留學,先后在光華附中、光華大學部教書。有段時間他追隨孟憲承去無錫開辦民眾教育學院,后又轉(zhuǎn)至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而《民眾教育季刊》就是該校編輯的校刊。該刊創(chuàng)刊于1930年12月1日,出版地位于杭州。當時周有光正好在該校任教,顯然是會擔任這一職務的,須知他早在蘇州就讀時,就曾參與張家《水》雜志的編寫工作。
1932年,張允和到杭州之江大學借讀,與在杭州工作的周有光常常約會。周有光也曾經(jīng)寫道:“杭州地方比較小,又方便,附近又好,我們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p>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在上海結婚,接著便一起赴日留學去了。因此這篇文章是當時周有光在杭州時所翻譯??芍敃r有心接觸民俗學,取其實用主義,有利于推動國內(nèi)的民俗調(diào)查。
二 民俗調(diào)查,先與“土人”交朋友
周有光在翻譯原文時盡量使用的是與中國人口語相對應的詞語,當然有些限于當時的語境,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地名、人名統(tǒng)一。
“無論在那(哪)種地方采集民俗,第一件應當注意的事,便是和土人要先成立友好的關系。一切違反謙遜、辭讓、虛心的行為,都是成功的絕大障礙?!敝苡泄獾姆g顯然是不像今天的語境習慣,但是具體的意思卻已經(jīng)表達明白,這里說的“土人”在文言文里曾有相同表達,實際上就是本地人。他接著譯,說從事風俗采集的人士要從服裝和用具上注意,不要給當?shù)厝艘酝回:挽乓挠∠?,要態(tài)度和藹,穿著質(zhì)樸,尤其要注意當?shù)氐亩Y貌和習慣,盡量做到就像是自己到了昔日的好朋友家中一樣,不給人唐突的感覺。而且要注意一般的日常之外的事情,要注意多傾聽當?shù)厝说淖允?,安靜的聆聽,盡量不要發(fā)問。他還以原文的舉例說明,既不能像是牧師聽到別人陳述的離奇事件而假裝驚訝,更不能聽了不可思議的事情大為譏諷。甚至對一些地方的古怪的約定,如某地的地保一定要是雙胞胎才可以當選,大為譏笑。上述種種行為是絕對的忌諱。
對于采訪人來說,要對土人抱以極大的同情。注意吸收和理解他們的各種怪異故事和行為,就好像是真實發(fā)生過一樣?!拔覀儽匦柘让靼祝簢鴥?nèi)外文化較低的風俗,在我們看來固屬怪異,而在實行這風俗的土人的觀點看來卻是敏感而合理的。困難在與捉?。ㄗプ。┻@個觀點和發(fā)現(xiàn)隱藏著的意義……”周有光在譯文中還舉例說明,國外有個民俗學家金斯萊女士,一次乘坐土著人的獨木舟在西部非洲的河道中行駛,突然岸上有個男子向他們開槍,她就上岸去責問那個男子為何做這種兇狠的事情?后來才明白,這男子最近遇到一個傷心事,他的妻子跟著鄰村男子私奔了,他需要對乘舟前來的任何一個外來人開槍,只要這樣做,全村的男子就會幫著他去找鄰村人算賬。這看起來有點荒誕,卻是當?shù)厝艘蜓嗄甑牧曀住榇私鹚谷R認為,作為旅行者,或者外來者,要想獲得真正有效的民俗信息,仍需要得到在當?shù)鼐恿粽叩膸椭?,或是獲得當?shù)厝苏J可的一個白人的介紹,這樣就能夠進一步獲得土人的信任。要從當?shù)厝硕Y儀、會晤、饋贈等各方面去熟悉和習慣,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小事。
1913年,民俗學家鄧伯爾爵士在英國伯明翰市對著人類學小組演講時說過,“沒有別的事情,會比對于這些小節(jié)的錯誤更容易離間行政官和他的人民了。”
從周有光的譯文可知,班恩女士的這篇文章特別實用,如文說明,一個外來客,可能比當?shù)馗挥猩矸莸匚坏娜诉€要容易采集到有效信息,沙潑先生曾在沙摩色脫州一個家庭的仆人處采集到了一些名歌,仆人的音樂技巧并沒有為主人所注意。這是因為外來客更容易對當?shù)氐囊磺屑毠?jié)引起好奇,并富有更深入的觀察力?!吧倘撕途恿粽咧澜淌亢臀墓贌o從知道的事??墒且灿性S多關于社會制度和禮節(jié)的珍貴知識,是由不易獲得信任的人們采錄的,所以就令得不著人家的坦白相告,也不應忽略了其他可有的機會?!?/p>
三 注意有形和無形的信息
從周有光的譯文中,可以得知,班恩女士要求采訪民俗信息時,要先做好自身的功課,譬如學習好“萬有精神論”、“靈魂論”、“自然的單一”等方面的專業(yè)理論,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白詈孟戎钟陲L俗,社會的和政治的制度,及其連帶的儀式?!?/p>
至于說采訪土人的信仰,則需要注意各種偶然性的機會,如在法庭上、在病床上、在旅途中,或者在游獵時。住在旁加普的一位夫人,決心去殺死一只破壞她優(yōu)良蔬菜地的鸚鵡,可是她的園丁卻搶先過去,躲在一旁把這件事解決了。因為在園丁看來,女主人已經(jīng)懷孕,如果她擊殺鸚鵡的話,會對肚子里的胎兒造成危險。當一位男孩離開本地,一定要帶著一把刀才可以上路,但這把刀卻不是為了殺了誰,或是傷害什么肉體,而只是一種信仰方式的展現(xiàn)而已。
“我們還須注意見著的禁忌和其他禁例,并探詢它的理由。每一個禁忌必定有,或以前曾經(jīng)有,一種信仰叫做它的背景?!弊g文中提及,很多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可能就是具體信仰的構成,有時我們獲得一種臆說,藉著這些信仰作為證明,就得出了明確的答案,從而獲得民俗全結構(即整體面貌)的基石。直接去探究這些信仰的內(nèi)容,可能比較困難,因為當?shù)厝顺鲇谝环N先天性的信仰,并不覺得有什么異常和出奇之處。因此需要我們從具體的巫教儀式,或是當?shù)赜行┲R的人士入手,這些都是“用金錢收買也不是常能窺得其隱的?!?/p>
有時我們需要把自己掌握的同樣內(nèi)容與具體人交流,如所謂的巫術,還有“魔舞者”,在這種交流中獲得更豐富的信息和內(nèi)容。氏族、部落、地方的秘密會社,以及他們的社團,都可能隱藏著民俗信息。
當然,這里還需要花上時間,如斯撥羅脫先生在房可佛島住了兩年,才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宗教理論的完整的特殊體系。太羅爵士經(jīng)過十二年才發(fā)現(xiàn)愛奴人的蛇祭禮。還有一些民俗則需要采集人親自入社才能獲得信息,即親身實施一個加入的儀式之后,才能知道一個從未聽說過的神的名稱存在?!肮┦空f:保留本來面目的野蠻人,最能堅守重要禮節(jié)及其相關的一切事項的神圣,并有可驚的緘默守秘和自制的能力。”在印度一些地方,就連自己和妻兒的姓名都是保密的,只有對他們的神才能開放這些信息。
很多民俗信息是有形的,如搜集“符箓”,還有一些則是無形的,隱藏于情歌、兒歌、咒語、預兆之中,“和獵人應談鳥獸,和樵夫應談樹木,和園丁應談植物,和牧人應談牛羊,和主婦應談烹調(diào)和洗濯。養(yǎng)成從具體而入抽象的觀察及工作的習慣,是基本的采訪規(guī)則。”
四 攜帶必要的采集工具
這篇譯文中,還著重提及攜帶工具對于采集有效民俗信息的必要性。當然前提是打消被采訪人的顧慮,否則不要輕易取出采訪工具。在取得對方信任之后,盡量使用筆和本子記錄,即使是身處于同一的國度,也不要忽視了方言帶來的隔閡,乃至于專業(yè)術語的誤解。不能以英文記下來的術語,必須要使用原有的土語,不加翻譯。
“每篇記錄之后,應附陳述者的姓名,性別,寓處,及情狀,并注明他或她是否能作兩種語言?!钡轿拿魑撮_化的地方,要攜帶一本《人類學遍覽》。還要攜帶一臺照相機、一臺收錄歌曲的留聲機,留聲機除了錄音,還可以吸引當?shù)厝?,娛樂等?/p>
有關記錄的方式,該文指出,要用紅黑兩種墨水筆,本人親見的,陳述者主要的敘述,用黑水筆記錄,其他的材料則以紅筆記錄。筆記本必須用活頁的。每一事項記在一頁紙上,待有時間時把它們拆開重新分類。而對于民俗刊物來說,還要注意以下五點:
A、說明和土人(當?shù)鼐用瘢┱勗捰玫氖峭寥苏Z(當?shù)胤窖裕煌陚涞挠⒄Z,或由翻譯者轉(zhuǎn)達。
B、名稱務求正確,不要誤稱氏族為部族,靈物為偶像,咒禍為祈福。
C、多記實在的事件,少做一般的敘述。多用第一人稱來描述。
D、自己觀察而得的事實,和從別人聽見、通過書籍看見的事實,應小心分別。從印刷物上得來的印證應緊依原文。
E、完全分清自己所見的證據(jù),和從別種方法得來的知識。自己的觀感或意見,也要分別書寫,作為緒言或結論。
從周有光的翻譯中,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為了普及科學的民俗調(diào)查,對于班恩女士的論著是比較推崇的,在之前陳錫襄的同本書譯文中,還詳細列出了民俗學的范疇,如信仰類的天地、植物、動物、人間、人造物、人生與靈魂、神靈、占卜、咒術、疾病與民間醫(yī)方;風俗類的社會與政治、個人生活儀式、生產(chǎn)與工業(yè)、齋日與節(jié)期、競技與游戲;還有故事與歌謠類的,故事、傳說、歌謠、俚語、諺語、謎語等,譯文中還引用1846年托馬斯先生的具體定位,“民間的舊俗”指代民俗,可知中國民俗文化探究與西方相關議題的早期對接情形。也可知周有光在金融、語言學之外的另一個領域的興趣所在。
第二則
《歌謠與小曲》
在發(fā)現(xiàn)了周有光的譯作《民俗是什么》之后,很快在《民眾教育季刊》(1933年1月31日刊第三卷)上,又發(fā)現(xiàn)了周有光的一篇譯作《歌謠與小曲》。原作者同樣是班恩女士,而周有光正是該刊物的編輯之一,可知他這一時期對民俗研究之傾心。
這篇譯作后面還特地作了編者按:“是篇是英國民俗學會出版的《民俗學概論》第十七章的錄譯?!睆淖g文可知周有光是從英文譯為中文,且盡可能尊重原著,使用的詞語可能與當下有誤差,同樣不礙理解論文含義。
一 語言學助力翻譯學
“歌謠是一種方面繁多而無隙不入的人類表情的方式。歌謠的研究從哪一個觀點著手最為妥善,這是不易說定的。歌謠的起源或許是由于初民對于人類發(fā)聲能力優(yōu)于動物發(fā)聲能力的感覺,其后又進而相信人類發(fā)聲能力勝于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隨后又漸漸發(fā)現(xiàn)人類的發(fā)聲唱歌勝于其他任何的聲響,如水聲、風聲、蟲鳴等)??墒沁@不過是猜度而已。民俗學者所注意的,是確定歌謠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審查它所進入人的生活部門與它所變化的各種旋律,在低級文化中,二者是不能分開的,樂音與其他制作的聲音對于‘法術宗教的’儀式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音樂應受民俗學者的特別注意”。
在譯文中,充分解釋了歌謠的概念和用途,可謂是較早研究民謠學和小曲的專業(yè)理論。其中談及歌謠可能與陰間相交通的“訴說”。無論是印第安故事,還是北美地區(qū),都有此類的歌唱和祈辭。就連歐洲較高文化地區(qū)中也有同樣的習俗。巫師的咒語,“幾乎都是用韻語表達的。”而很多地區(qū),“戰(zhàn)歌、情歌、搖籃歌、祭歌、婚歌都無疑地在最初是有法術宗教價值和祝禱的性質(zhì)的。”在一些地方,甚至需要詠唱歌謠以鼓勵耕牛工作,或是以歌謠鼓勵奶牛產(chǎn)奶。
而勞動之所以與歌謠密切不可分,或許是為了宗教,也或許是為了鼓勵勞動者的整齊一致的實際效果。就如同槳的規(guī)則擊水,戰(zhàn)士的步伐,都會促動歌謠的律動和節(jié)拍。搖船最是被歌謠所支配者,全世界都有這樣的話:“我們的歌聲入調(diào),我們的劃槳合拍?!彼质褂么辖g盤時所唱的《船夫歌》,在1908年夏季航船時依舊使用,而且是船長獨唱,水手們齊聲附和。
“舞踏(一種類似踢踏舞的形式)也是一樣,伴奏的歌謠能振起跳舞者的精神,并齊一他們的腳步。野蠻人的舞歌,普通(遍)是一再重復的短詞,有如我們的合唱。北歐和西歐的‘小曲’原來是舞歌。在法樂群島,現(xiàn)在還以它們?yōu)槲杼ぶ?。在別的地方則較古較美的小曲則僅保存疊句,作為跳舞者合唱齊步之用。”
從譯文中可知,周有光先生從那時就開始留意語言學,音韻學、疊句、象聲詞、“僅表神情聲音(有些古字和外來語已經(jīng)廢棄,但其發(fā)音則可以作為人物表情神情使用。)”的古字。這些都有助于他對于民俗學的翻譯,對于無法翻譯的古字詞,則是照錄出來?!斑@或許是已經(jīng)廢棄不用的古字,或許是不完全的外來語,或是僅表神情的聲音?!?/p>
二 歐洲小曲與敘事歌謠
文中對于歌謠和小曲的發(fā)展,也有著較為科學的推理和追溯。合唱歌的獨唱部分往往是敘事的,有的是隨口編唱,有的則是連續(xù)創(chuàng)作的,而且?guī)в袘騽⌒缘那楣?jié)和場面感。其中有些重復的部分則成為真正的“小曲式”歌謠的特征。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歌謠唱詞來證實相關理論,并對小曲和歌謠發(fā)展進行了分析?!皻W洲的小曲是否起源于宗教,我們不能知道。疑是小曲的起源的合唱舞,是在晚間教堂庭院中舉行而被教士斥為瀆神的,這件事暗示與異教的儀式有關系……”小曲故事多帶著悲劇性,而散文體的民間故事則不同,追溯小曲的發(fā)生不會早過十二世紀,因為那時“節(jié)韻”開始代替了“頭韻”。有的小曲沒有疊句或合唱,而有著明顯的“吟游詩人”小曲的特征。
“敘事歌在最初期有小曲的形式,這已無可懷疑的了。我們可以找到同樣的特征,在伴著舞蹈而歌唱的一段一段地敘述的傳說或民間故事中,和前文所引的兒童的唱歌游戲中,”從而可以說明,傳說是以歌舞敘述出來的,一個領唱者先把每一節(jié)歌唱出,許多跳舞者依著他重復唱,每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徐徐地繞著舞姿轉(zhuǎn)動,順著似俄羅斯的“波弄奈士舞”。
譯文中還陳述了一首長達六十多節(jié)的小曲,敘述了在開惠島(這個歌謠流行的地方)對岸的大陸上,“文化女杰”阿培爾的部下建造一所“男子屋舍”又拆毀的冒險事實。從敘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民族造房子的過程,以及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還有他們對于生活的信仰。歌謠的后半段還敘述了,這些人乘坐的竹筏在水中沉沒了,連同他們帶來的番芋、香蕉等物。阿培爾把自己變成了一條條魚,又變成各種的鳥,來拯救人民,并把他們送達開惠島,指導他們種植各種可以搭設木筏的植物。
從一首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澳大利亞母親尋子歌謠中,作者認為,歌謠可能是詩歌未誕生前的用于娛樂的野蠻文化,并具有史詩的粗率形式之敘事法,到了后一時期,則被有意地編制和背誦,以紀念民族的英雄們和他們的事跡,以及民族成長的苦難。在這個過程中還產(chǎn)生了“彈唱詩人”的新職業(yè),并成為新的階級。有的則是由君主直接雇傭,或僅依聽眾所付的代價而生活。
這些“吟游詩人”的出現(xiàn),多是配著弦樂器進行歌唱,而詩和歌的作品多是口口相傳的,而且并非是哪一個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
三 情歌的余韻
在譯文中,情歌的部分占了相當?shù)钠?,其中還做了引述:“我的指環(huán)戴在你的指頭上,現(xiàn)在不要再回去。你是我的老情人,現(xiàn)在不要再回去。你的誓約是在我的指頭上,現(xiàn)在不要再回去。你一向沒有騙過我,現(xiàn)在可要再回去。我騎在快馬背上,我的愛站在綠的泉水旁;我要在那里坐一會,我要看她的動著的臉,我要完結了慘淡的猶豫?!?/p>
對于希臘近代的民間歌謠,作者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其作品更加完美了,“多安靜呀,這些山,多安靜呀,這些草原!他們等待的不是死亡,年老并不苦難。他們等待的只是春天,和五月,和夏季的日光……”
“單獨的歌謠和故事一樣,是很容易流傳的,游牧者,水手,或奴隸都把他們帶到遙遠的僻地去。附屬的歌謠不宜和單獨的歌謠記錄在一起,應與它們所附屬的儀式,節(jié)目,祭典,或其他機會聯(lián)合記錄”。這是全文的最后結尾??芍苡泄鈱τ诿袼渍{(diào)查的記錄譯文,也是與之一體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該刊物還做了作者介紹,周有光當時為該刊主任編輯,與之同刊的作者有松村武雄(日本民俗學者)、林文錚(國立藝專教務主任)、周學普、秋子、黃翼、黃石、程懋筠、溫達平、趙景深、劉大白、謝六逸、鐘敬文等,可謂是當時多家院校的著名民俗學者,并都有譯著,再次證明,周有光當時應該是有志于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