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籠齋”·儒林村·“作家樓” ——劉紹棠的創(chuàng)作行蹤
劉紹棠手稿
劉紹棠,中國著名鄉(xiāng)土文學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運河鄉(xiāng)土文學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他的一生有多半時間居住在位于北京西城區(qū)東南部的光明胡同45號,最后的時光則是在和平門的“紅帽子樓”里度過的。
一
光明胡同,北起西安門大街,南至東紅門胡同。清代稱光明殿胡同,簡稱光明殿,因大光明殿在此而得名。1965年改稱作光明胡同。《京師坊巷志稿》卷上引明世宗實錄:大光明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建,內奉玉皇,今已不存。
據(jù)劉紹棠回憶,光明胡同45號小院,是他1957年20歲時憑稿費買下的,只花了2000元,加上私下增價500元,也只花了2500元。
1952年1月1日,16歲的劉紹棠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了小說《紅花》,引起了全國青年讀者的注意。1952年9月5日,劉紹棠又在該報以整版篇幅發(fā)表了小說《青枝綠葉》。這篇小說見報后立刻得到著名教育家、作家葉圣陶先生的高度評價,他親自將這篇作品作為難得的范文、好教材,選入1953年高中二年級語文課本第三冊。當時,劉紹棠正在讀高一,他寫的小說竟然被選入高二年級的課本。據(jù)說,劉紹棠高二時,老師講到這一課時不好意思講了,只好請坐在下面聽課的劉紹棠上來講。1953年10月,劉紹棠發(fā)表短篇小說《布谷鳥歌唱的季節(jié)》,同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小說集出版后,蘇聯(lián)青年近衛(wèi)軍出版社就將它翻譯成俄文在蘇聯(lián)出版發(fā)行。1954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山楂村的歌聲》。同年,劉紹棠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這年暑假,他寫出了6萬多字的中篇小說《運河的槳聲》,1955年10月《運河的槳聲》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1956年劉紹棠出版中篇小說《夏天》,同年被批準為專業(yè)創(chuàng)作人員。195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私訪記》和《中秋節(jié)》并發(fā)表文藝論文。
正是在這一年,劉紹棠購置了光明胡同45號這所小院。這所房子,住房5間,廚房1間,廁所1間,堆房1間,并有5棵棗樹和5棵槐樹。自劉紹棠一家搬進這所房子到他住進和平門“紅帽子樓”之前,斷斷續(xù)續(xù)在這個小院住了30多年。
院子小了點兒,房間的數(shù)量不算少,可是劉紹棠家里人多,父母、四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都不能少,都從北京通縣儒林村搬進城里來了。到了1979年后,劉紹棠妻子兒女一家五口都住進這個小院,顯得格外擁擠。劉紹棠在僅有幾平米的“蟈籠齋”寫作、生活了13年,直到1992年搬進作協(xié)分給他的樓房。如果說1950年至1957年是他第一次創(chuàng)作高峰,那么“蟈籠齋”里的13年則是他第二次創(chuàng)作高峰。這期間,他出版了《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柳敬亭說書》《這個年月》《十步芳草》《野婚》等11部長篇小說及《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煙村四五家》《蛾眉》等多部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還出版了散文集《鄉(xiāng)土與創(chuàng)作》《我與鄉(xiāng)土創(chuàng)作》。在他即將搬進“紅帽子樓”的時候,隨筆集《蟈籠絮語》出版。
二
北京通縣郎府公社儒林村是劉紹棠的出生地。1936年2月29日,劉紹棠生于這個靠近大運河的村子。從出生算起到1957年搬到城里,劉紹棠在儒林村生活了20個年頭。1957年,剛剛搬到城里不久,因發(fā)表《我對當前文藝問題的一些淺見》等文章和兩篇寫實小說受到全國范圍的批判,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停止了,先是到北京郊區(qū)的鐵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參加勞動,之后回到家鄉(xiāng)儒林村務農(nóng)。
實際上,從1936年至1979年,劉紹棠幾乎沒有脫離儒林村。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是寫的儒林村一帶的人和事,始終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
我藏有他的長篇小說《豆棚瓜架雨如絲》手稿,300多頁,是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的。初稿有一半是在儒林村寫的。作品主要寫了老虎跳這位京東運河灘老農(nóng)的一生。老虎跳既是傳奇式英雄,又是現(xiàn)實里普通人物,其形象有著多重歷史內涵,他歷盡人世滄桑,卻始終不改初心。曲折的情節(jié),明麗的畫面,純真的感情,優(yōu)美的語言,經(jīng)過作家心靈的釀制,升發(fā)出蕩人心神的力量。這是對古老運河的深情眷戀,是對多災多難運河的不平回憶,也是對苦難中不失赤子真情的運河兒女的慨嘆和褒揚。
在小說和散文中,劉紹棠曾不止一次向讀者介紹他的家世和儒林村的地理和歷史,足見他對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熱愛。
關于家世,劉紹棠《蟈籠絮語》的開篇《尋根》中是這樣說的:
老人長輩們咬定我家是大漢皇叔劉備的后裔,雖然未免攀龍附鳳之嫌,卻也并非毫無道理。劉備原籍涿州樓桑村,涿州距離我們通州只有七八十公里,劉室宗親難免人口流動,也許其中一支挪了個窩兒,來到通州安家落戶。劉備的祖上,中山靖王劉勝的墳墓埋在滿城縣,掘墓開館發(fā)現(xiàn)了無價之寶的金縷玉衣,成為我國出土文物的一大奇跡。滿城距離涿州也有幾十公里,可見劉備這一支也是搬過家的。
……《日下舊聞考》記載……“通州……兩漢本潞縣及安樂縣故地”。直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安樂縣才廢入潞縣,潞縣衙門也從甘棠鄉(xiāng)遷入安樂縣城。酈道元《水經(jīng)注》說:“沽水南經(jīng)安樂縣故城東?!薄稌x書·地理記》曰:“晉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潞水也?!甭核褪乾F(xiàn)今的北運河,安樂故城正是今日的通州。劉禪降晉被封為安樂公,遣送到現(xiàn)在的通州就國,他的子孫和家奴便延著北運河西岸繁衍起來。我家原來住在河西靛莊,曾祖父率領全家遷到河東儒林村。通州至今姓劉的最多,靛莊更是一半以上姓劉,雖無史證也可斷定,靛莊劉家必是劉禪子孫或家奴的一支。如此推論,我十有八九是劉禪的百代子孫。
關于儒林村的歷史,劉紹棠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開篇《蒲柳人家子弟》里寫道:
每個村子的來歷,都是口頭相傳。萬柳堂村是清初跑馬占圈的旗地,主人是正黃旗的皇室旁支,名叫如意,又叫如意帶子。這塊河灘被圈占以后,并沒有開墾,只是每年入伏,青草長得一人高,有個姓劉的馬夫,牽著如意帶子的幾匹走馬到這里放牧。姓劉的馬夫搭一座窩棚,住到草枯樹黃的深秋季節(jié),便牽著膘肥腿壯的走馬回到北京去了。
過了幾年,如意帶子的愛妾所生的女兒出嫁,這塊河灘地當成妝奩,算是這位千金小姐的胭粉地。姓劉的馬夫不放馬了,找來他的兩位把兄弟,一個姓徐,一個姓田,給這位如意帶子的千金小姐開荒種地,每年的收入,便是千金小姐的搽胭脂抹粉的費用。后來,三個人娶妻生子,于是便三家成村了。三家的親友,外來的移民,三三兩兩,四面八方,越聚越多,小村一年一年大起來。
這里所說的萬柳堂,是劉紹棠小說中的村名,就是儒林村。儒林村的最早三姓并非劉、田、徐,而是樊、曹、張。后來,樊家絕戶,曹家只有一個女兒,嫁到了外村,張家搬到城里。目前的儒林村的各家各戶都是后來的。
劉紹棠家是曾祖父帶領曾祖母,還有他們的長子和抱養(yǎng)的女兒,從北運河西岸的靛莊搬到儒林村的。他的祖父1888年出生于儒林村。劉紹棠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敘述家世的時候,著墨最多的是他的外祖父和母親。對他的父親的記述是:念過五年私塾,13歲到北京的布店學徒……完全是個文雅的商人,失去了農(nóng)家子弟的氣質。劉紹棠是他父親的長子,出生在儒林村老宅東廂房北屋的小土炕上。這個土炕上出生的孩子,后來成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有分量的作家之一。
三
劉紹棠的最后時光是在北京前門西大街97號度過的。這是1991年11月,他從光明胡同45號搬到和平門新居“紅帽子樓”的住址?!凹t帽子樓”是座10層高樓,位于和平門十字路口西北角,東面緊臨文聯(lián)辦公大樓,臨街而立。這是北京市文聯(lián)經(jīng)市委批準,為解決眾多專業(yè)作家及部分文聯(lián)干部的居住問題于1990年建成的,樓的外墻是米黃色瓷磚貼面,寬大的樓檐飾以紅色,仰看紅檐罩頂、典雅壯麗,因此劉紹棠戲稱它為“紅頂子樓”。后來,北京燕山出版社要為他出一部隨筆集,集子收進的作品是在此樓寫成的,于是他把這本隨筆集定名為《紅帽子樓隨筆》。隨著這本書的流傳,“紅帽子樓”就這樣叫開了。
與劉紹棠同時遷入“紅帽子樓”的作家,有上世紀30年代的“左聯(lián)”成員端木蕻良、駱賓基等前輩,有解放區(qū)走來的阮章競、錢小惠、古立高、李克等,還有當代作家浩然、劉恒、張潔、趙大年等,可謂名家濟濟,有人就把它叫“作家樓”了。
劉紹棠搬入“作家樓”時,因中風已經(jīng)是半身不遂了。他是1988年8月為了趕寫在創(chuàng)作生涯四十周年時出版的長篇小說《水邊人的哀樂故事》而病倒的。此前,中風預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沒有引起他的高度重視,不僅不注意休息,甚至煙和酒也沒有減量。糖尿病誘發(fā)了腦血栓,經(jīng)過治療,命是暫時保住了,但是左手、左腿、左腳從此不聽使喚了。1989年春稍有好轉,頂著疾病的折磨開始整理《水邊人的哀樂故事》散稿,終于在入夏前完稿。
劉紹棠是從1949年開始寫作的,1990年6月,這部為紀念他創(chuàng)作四十周年的《水邊人的哀樂故事》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在之后的幾年里,他拖著殘軀病體,又創(chuàng)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孤村》《村婦》以及許多散文、隨筆等作品,做出了常人難以做出的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