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師爺筆法與“屢敗屢戰(zhàn)” 由“反復顛倒,無所不可”說開去
來源:北京晚報 | 李喬  2023年11月14日06:44

紹興師爺,天下聞名。聞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紹興師爺具有過人的機智和狡猾,而機智和狡猾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他們慣用一種獨特的“師爺筆法”。

“師爺筆法”有種種,據(jù)我的考查,“反復顛倒,無所不可”(一位老師爺總結出的辦案秘訣)是“師爺筆法”的一大典型。

關于這種典型的“師爺筆法”,魯迅曾在《狂人日記》中提及??袢伺卤粍e人誣為惡人,說了這樣一段話:“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笨袢说囊馑迹巧聞e人用“反復顛倒,無所不可”的“師爺筆法”,把自己說成惡人。對這種“師爺筆法”,狂人很熟悉,他大哥教他做人物論時,讓他隨便找個理由,把好人說成壞人,又讓他隨便找個理由,原諒了壞人,壞人便被說成好人;大哥以畫圓圈來稱贊,說狂人是做翻案文章的妙手,有與眾不同的見解。大哥教給狂人的筆法,實際上就是紹興師爺常用的“反復顛倒,無所不可”之法。

關于這種“師爺筆法”,周作人在《師爺筆法》一文中也提到過,他小時候做文章,寫歷史人物論,最有效的方法是來一個“反做法”。有一回論漢高祖,他寫道:“史稱高帝豁達大度,竊以為非也,帝蓋天資刻薄人也?!钡紫潞苋菀椎匾昧藘蓚€例子,隨即斷定。先生看后大悅,給了許多圓圈。周作人所說的經(jīng)歷,與狂人做人物論的情況差不多。周作人的老師教給他的“反做法”,實際上也是紹興師爺常用的“反復顛倒,無所不可”之法。

這種“反復顛倒,無所不可”之法,包含許多具體的方法,除了魯迅和周作人提到的“反做法”,還有“顛倒文句”等其他方法。在各種方法中,我感覺“顛倒文句”之法最具代表性,堪稱“反復顛倒,無所不可”之法的代表作。

所謂“顛倒文句”,就是把原本表達某一種意思的句子顛倒過來,從而使原來的意思發(fā)生變化——或與原意有異,或與原意完全相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把“屢戰(zhàn)屢敗”顛倒過來,變成“屢敗屢戰(zhàn)”,使常敗將軍的形象一下子變成堅韌不拔、不取得勝利決不罷休的忠勇將軍的形象。這是紹興師爺“顛倒文句”之法的一個杰作,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先來談談“屢敗屢戰(zhàn)”是怎么產(chǎn)生的。這個問題有多種說法,在我看到的文獻中,如下說法的可信度高一些:相傳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zhàn)時總打敗仗,有一次向咸豐皇帝乞求增援,他上的折子中有一句“臣軍屢戰(zhàn)屢北(?。保瑤煚旕R家鼎看完提意見,說“屢戰(zhàn)屢北”詞意頹唐,不妨易為“屢北屢戰(zhàn)”。這個改動真是妙極,雖然仍是鋪敘戰(zhàn)報,事實依舊,但氣概已完全不同。曾國藩對此大加贊賞,說:“一字之易,所以值千金,端在此耳?!惫?,奏折呈上后,曾國藩不僅沒有被罷官,反而咸豐皇帝認為其忠勇可嘉,他手下屢打敗仗的將領鮑超也因此保住了性命。但有記載說,上奏折的不是曾國藩,而是一個叫德興阿的官吏。還有人說把“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的,不是某個師爺,而是曾國藩本人。

從研究“師爺筆法”的角度來看,“屢敗屢戰(zhàn)”的著作權到底歸誰,已無多大意義。即便是曾國藩自己寫的,也反映出曾國藩受到“師爺筆法”的深刻影響,因為“屢敗屢戰(zhàn)”這種寫法,是地地道道的“師爺筆法”。

在“師爺筆法”中,“顛倒文句”之法是經(jīng)常被使用的,除了“屢敗屢戰(zhàn)”,還有很多例子。舉一個與“屢敗屢戰(zhàn)”極相似的例子。晚清小說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卷十中記清代吳姓將軍幕中有個師爺名叫黃慎之,“在吳幕中襄案牘,曾擬招降告示,中有句云:‘本大臣于三戰(zhàn)三北之余,自有七縱七擒之計?!眳悄呈莻€草包將軍,常打敗仗,但他幕中的這位黃師爺卻是用“師爺筆法”的高手,大筆一揮,便為吳將軍的敗績解了圍——雖然三戰(zhàn)三敗,卻仍有七縱七擒之計,簡直可與破蠻兵、擒孟獲的諸葛亮比肩。這個“三敗七計”之說,幾乎就是“屢敗屢戰(zhàn)”的翻版,黃慎之即另一個馬家鼎?!赌贤すP記》是李伯元所寫記錄清代掌故的筆記,可信度較高。黃慎之的這個例子,當是可信的。

還有一個例子。民國年間有位叫徐哲身的先生編了一本《紹興師爺軼事》,匯集了不少紹興師爺?shù)臍v史資料,其中記了這么一件事:光緒年間有個漁民為報生母之仇,把父親的妾砍死了。漁民是出了名的孝子,有人想救他,但判案的浙江巡撫劉秉璋認為案子已定,無法挽回。一位姓年的紹興師爺看完案卷,將讞詞——“情有可原,法無可赦”,顛倒成了“法無可赦,情有可原”,由此文意大變,布滿烏云的天空頓時晴朗,這個漁民死里逃生。改動前,這句話的側重點在“法無可赦”上,意指漁民該殺;改動后,側重點變成“情有可原”,意指可以不殺。簡單移動幾個字,就把漁民的性命保住了。

李伯元在《南亭筆記》卷一中,還談到過將“法無可赦,情有可原”的讞詞顛倒過來的事,但所記的主人公不是姓年的紹興師爺,而是晚清顧命大臣肅順。文云:“柏俊因科場案發(fā),內(nèi)閣某臣擬旨,中有曰:‘法無可恕,情有可原’。意蓋欲脫其罪也。既上,肅順顛倒其詞曰:‘情有可原,法無可恕?!煺摋壥小!卑乜】茍霭甘峭砬逵忻目茍霰装福Y局是最高責任人、主考官柏俊被斬首。從李伯元的記載來看,在審理這個案子的過程中,是發(fā)生過讞詞之爭的——一共八個字,如何擺,能決定柏俊的死活。李伯元對這種“師爺筆法”頗感驚異,嘆道:“此種舞文手筆,聞之令人咋舌。”

在這段掌故中,顛倒文句的肅順并非師爺,但他用的筆法卻是標準的“師爺筆法”。這說明“師爺筆法”在清代不只是紹興師爺會用,許多官吏都已熟練掌握、自如運用。

不妨再看一個官員斷案時顛倒文句的例子。清代有一樁著名的“《字貫》案”:有個叫王錫侯的文人編了一本簡明字典,自序中有對《康熙字典》不大恭敬的字句,被一個叫王瀧南的訟棍告發(fā)了,罪名是“狂妄悖逆”,這是要掉腦袋的罪名。審案的江西巡撫海成看了《字貫》后,覺得問題沒那么嚴重,想著為王錫侯開脫一下,就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上寫了這樣一句話:“雖無悖逆之詞,隱寓軒輊之意?!币馑际恰蹲重灐凡]有“悖逆”的大罪,不過是字里行間隱含將《字貫》的一些內(nèi)容與《康熙字典》比較高下的意思。海成寫的這句話,用的也是“師爺筆法”中顛倒文句的筆法。本來告訐者王瀧南的潛臺詞是《字貫》“貌似軒輊之意,實為悖逆之詞”,若按此句之意,王錫侯必死,但海成將王瀧南的潛臺詞顛倒過來,意思就變了,王錫侯的罪過減輕許多。沒想到折子一經(jīng)“御覽”,乾隆皇帝大怒,罵海成有眼無珠,連這么明顯的大逆不道都看不出來。結果,乾隆皇帝不但下令將王錫侯斬立決,連海成也判了個斬監(jiān)候。

徐凌霄先生在小說《古城返照記》中提到“《字貫》案”,寫了這樣一句話:“這其間‘雖無悖逆之詞,隱寓軒輊之意’,乃是官樣文章掉筆頭耍槍花的老套?!彼堰@句斷語視作“官樣文章”。目為“老套”,可謂是很有眼力的說法,說明他看出這種筆法乃清代官場上的一種流行筆法。這種筆法,也就是“師爺筆法”。

文句一顛倒,便會產(chǎn)生新的意思,這是中國文字的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似乎也是中國文字的一個特點。紹興師爺是熟練運用“顛倒文句”之法的一群人,這是他們的職業(yè)需要。但這一文字技巧并非只有紹興師爺才懂,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為日日浸淫于詩文,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一位古代詩評家這樣評說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裝一轉,“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便是平調(diào)。此秘訣也。

若將這兩句詩的次序顛倒一下,確實失去了原來的韻味。原句沉郁而博大,骨力突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患情懷,“若倒裝一轉”,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中國文字是能寫出許多類似《登樓》這樣的句子的,這種句子不像“一碗豆腐,豆腐一碗”那樣,怎么顛倒意思都一樣,一顛倒,意思就會發(fā)生變化。紹興師爺正是看到了中國文字的這個特點,即那位詩評家所說的“秘訣”,并且熟練運用這一“秘訣”,從而達到翻云覆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