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創(chuàng)作談:我沒有去過深時王國
去年底首陽后康復(fù)來得慢,拖了半個月,一個人關(guān)在隔離點倒也安靜,除了陪病毒完成它意得志滿的寄生適應(yīng)期,沒別的什么事,因此有了些亂糟糟的念頭。比如獨自隔離算不算一個世界,比如三維世界的普遍存在是否真實,等等。
轉(zhuǎn)陰后,第一次打開門走出去的一瞬間,突然冒出個念頭,我干嗎不從地下走?亞歷士多德說,目的因是首要,我建立起進入地下的目的,身子一縮,靈魂出竅,進入漫長而闊浩的另一個世界,是不是就自由了?
但其實我不知道“地下”指什么,不相信那樣做了束縛就會離去,而且意志之外的軀殼并無過錯,雖然它注定要承受很多苦難,但不就是為了疾病衰老和死亡過程它才來世一遭,出生和成長至盡頭嗎?我這么丟棄它不合適。這么一想,我就呸了自己一下,飄著身子去電梯間找正道了。
普通人的世界多半是拘促和限制的,至少在人們眼中這是現(xiàn)實,但我懷疑它是全部的真相。我在惠州看到過氣呼呼斗浪的少年,那個少年不斷被海浪打進水底,嗆得眼紅,卻一次次勇敢地從水泡中站起來,劃動雙臂去迎接下一個浪頭。我還在深圳圖書館旁看到另一位少年,他在“幫助”一棵移動花圃里的植物伸直莖稈,植物做不到,他一松手就蜷縮回原來樣子,他卻很有耐心,小心翼翼地再去矯正它的身子,我在那兒站了幾分鐘,他一直反復(fù)做著那件事,頭也沒有抬起來過。
我是從少年們的身上相信另一個世界的存在的,他們“知道”,而且相信,所以我確定一件事情,我不可能在日后再度遇見長成青年的他們時,認(rèn)出他們。
我沒有去過深時王國,它肯定不是我在故事中描寫的樣子。故事中的場景是主人公的,我對那個世界充滿好奇,我猜他不會認(rèn)為這是我對他的冒犯。清水河爆炸后,主人公不可能在原地重建支離破碎的生命和生活,但他可以重塑。若干年后他回來了,我跟著他走了一天,記下他在人類世最后的行程。故事的時間標(biāo)題是紅明老師建議我加上的。我推測這對主人公沒有太多意義,但對故事有。別爾嘉耶夫在《歷史的意義》中說,時間在表面上被撕裂,彼此征服和反抗,但終極處卻指向永恒,這符合人類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