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深情而內(nèi)斂的《再別康橋》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郭小聰  2023年12月06日08:51

同樣是以母校為題,徐志摩的情感為什么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奔放,卻在詩歌《再別康橋》中收斂? 這有些耐人尋味。當(dāng)我們走進詩歌中,場景是同樣的,思念是同樣的,但詩人的情調(diào)卻全變了: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全詩被一種少有的內(nèi)斂、寧靜的氣氛籠罩著,不再是張揚、奔放的風(fēng)格了。人們常說徐志摩的生命本身就像詩,但這詩風(fēng)恐怕連詩人自己都感到陌生了。

徐志摩天生是一個感性的人,他相信“不論是詩是文是音樂,是雕刻或是畫,好比是一塊石子擲在平面的湖心里,你站著就看得見他引起的變化”。但個性本身不成其為作品,必須有所提煉和升華,而詩歌顯然比散文要求更高。“親熱的態(tài)度”在散文中雖然有助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但在詩中推心置腹就顯得過于親昵,讓讀者無所適從。

畢竟,詩歌是用來抒情寄懷而不是對話交流的,所以,在散文中可以無所顧忌的個性,在詩歌中就必須有所收束,最好的詩最好能讓讀者瞬間沉浸到詩的意境和情調(diào)中去,同時忘了作者和意思。歸根結(jié)底,詩人個性可以各異,但其伸展只是創(chuàng)作的必由之路,而并非作品立世的標簽。千峰競秀在歷史蒼茫中亦如殊途同歸,唯有藝術(shù)的完美顯現(xiàn),才能匯入永恒。

杰作的奧秘向來是在相反相成中的,越是情感的急流,越是需要引進詩的河床恰當(dāng)?shù)乇磉_。從形式上看,《再別康橋》段落均齊,節(jié)奏分明,韻律感強,特別是采用首尾兩節(jié)的遞進式呼應(yīng),巧妙烘托出詩人對母校深深眷戀而又悄然離去的復(fù)雜心境。全詩既有靈動的氣息,又不過于飛揚;既保持了親切的個性,又不同于散文中那種親熱勁兒。

還有一點非??少F,就是對語言的浸潤與詩化。一個詞,一種意義,本來很平常,但當(dāng)一位詩人天才地用過之后就不僅指向意義,也指向情感,而全社會從此也樂意這樣來引申和使用。一個民族的語言正是在不斷詩化過程中變得“余香滿口”的。但語言詩化的約定俗成又是非常玄妙和困難的,特別相對于古詩,現(xiàn)代漢語表達的優(yōu)雅與豐富性顯然遠遠不夠,任重而道遠,而有的詩人一輩子都難得有一點貢獻。不過,至少在《再別康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已經(jīng)穩(wěn)定地擴展了現(xiàn)代漢語新的語境。同一文化背景的中國人只要一聽到這兩句詩,心里就會感到親切和共鳴,知道“輕輕”不僅是“躡手躡腳”的意思,還另有一層脈脈含情、依依惜別之意。詩人對本民族的重要性,正在于詩意情感的釀造和語言的詩化與洗煉,他們所體驗的美好,千百年后也會通過杰作在后代人心上熠熠生輝。

《再別康橋》能夠膾炙人口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就是“懷念母?!被旧蠈儆诂F(xiàn)代題材。中國古詩中抒寫離情別緒的作品很多,也很好,簡直無法超越。但囿于時代環(huán)境,古人與人相別,與地相別,卻很少有與學(xué)校和單位相別之作。而今人所受教育時間之長,學(xué)校作為與年輕人命運發(fā)生廣泛而深刻聯(lián)系的人生驛站,早已成為一種現(xiàn)代生活方式。

當(dāng)年輕人最終離開學(xué)校,跨入社會之時,心理上還有孩子氣的一面,又必須馬上成為大人去獨立奮斗;既充滿向往,又忐忑不安;既心潮起伏,又故作深沉。這種稚氣未脫而又渴望成熟的復(fù)雜心緒,在古詩中找不到恰當(dāng)?shù)谋磉_,卻能在《再別康橋》中得到相應(yīng)釋放。該詩的情緒內(nèi)蘊恰恰是既濃烈又內(nèi)斂的,既像是初出茅廬,又像是有所徹悟;既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的深情懷愛,又有最終“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真性情、真瀟灑??傊仁菍π@時光的戀戀不舍,又是力圖對這種情感的超越。當(dāng)你聆聽一屆屆畢業(yè)生用他們顫抖而故作鎮(zhèn)定的聲音朗誦時,你就明白為什么《再別康橋》會久唱不衰,成為獻給所有母校的經(jīng)典告別詞,因為表面寧靜的旋律下回旋的是一代代青春的激流。

艾略特曾說,一個詩人若25歲以后還能寫出詩來一定要有歷史感,這話曾經(jīng)鞭策過多少人,但徐志摩25歲上才開始寫詩,始終保持著純真的勃勃生氣,文思并未衰退,還留下了幾首傳誦至今的好詩,真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