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樹一樣站著活,像樹一樣站著死 ——電視劇《父輩的榮耀》中三代林業(yè)工人的形象塑造
電視劇《父輩的榮耀》立體、鮮明、生動地塑造了三代林業(yè)工人,講述了他們?nèi)绾卧谏罹拮冎校院顾?、淚水、甚至血水為代價,也要挺直精神的脊梁。片中,由彭俊榮扮演的宋留喜是建設(shè)新中國的開拓者,全國勞動模范,名副其實的“林一代”。郭濤扮演的顧長山,是德才兼?zhèn)涞摹傲侄保?23優(yōu)秀工隊”的隊長。顧長山的養(yǎng)子即由李樂扮演的顧兆成,則是命運坎坷、腳踏實地、意志堅韌的“林三代”。
其中,宋留喜老人做事麻利、為人敞亮、胸懷天下、勇于擔當,被后代視為“山神爺”。他用畢生的堅持獲得了巨大成就和榮譽,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人”的底氣、骨氣、志氣和勇氣。他義務(wù)栽樹幾十年,最終在栽好第36212棵樹的時候,雙手牢牢拄著一直陪伴自己的鐵鍬,安然、安詳、安靜地眺望著茫茫森林,心無掛礙地辭別了人世。
人,能站著活,但能站著死嗎?顯然這是一個頗具象征意味的結(jié)局,飽含著豐富情感與深刻思想。這個橋段的設(shè)置并不突兀,因為宋老師傅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吶,欠了債,是要還的。不然山神爺會不高興。他會想,你把我的兒孫都砍了,我也不能讓你的兒孫好活呀!”雖然這是一句與年幼的兆成貌似逗樂的玩笑,卻意味深長地揭示出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哲理。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崇尚“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突出的是個“禮”字,即對賜予我們生存保障的力量,要心存感恩、心存敬畏——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類社會。同時,還崇尚“乘人之車,載人之憂;衣人之衣,懷人之愁”,突出的是個“義”字,即做人要講情義、道義和大義。當五千年文明將“禮”與“義”融合起來沉淀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時,價值共識便形成了,這就是“德”。文字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的行為能夠“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心”,也就是能獲得他人與自己良知的共同認可,才是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宋老師傅是單身老人,卻一直受到三道溝林區(qū)所有人的尊敬。不僅國家發(fā)給他養(yǎng)老金,他還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顧家成員的悉心照顧和愛戴。他感恩新中國、感恩共產(chǎn)黨,同時也感恩關(guān)照他、敬重他的所有工友。于是,他把早年國家建設(shè)中所欠大自然的“債”,自覺自愿地扛在了肩上。種樹,在他心里,是還債,也是報恩,更是為了自己熱愛的山林和祖國有更好的未來。當優(yōu)秀的“林三代”陳興杰決定到廣深打拼時,他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什么是家呀,家,就是讓你扎根的地方?!庇纱?,觀眾會立刻聯(lián)想到,是因為家鄉(xiāng)和國家富強,我們才愛她?還是我們愛國愛家鄉(xiāng),國家和家鄉(xiāng)才能富強?就在宋老師傅的無私奉獻中,得到了回答——無論遇到怎樣的災(zāi)難,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與自己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這才是真正與國脈相通的偉大情懷。
劇中,顧長山是觀眾最看重的一個人物:做人有筋骨,做事敢擔當,具有“帶頭人”的氣魄和風范??墒?,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砍伐森林的強度在“樓房、礦山、工廠”建設(shè)的需求下,一直在加大。原生林、次生林、再造林,砍掉了一茬又一茬,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出現(xiàn)了。靠山林生存的顧長山已年過半百,面對國家“減少砍伐”“停止砍伐”“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等政策,怎么辦?
昔日,憑著產(chǎn)業(yè)工人“勞動時,穿一樣的衣服,想一樣的事兒,干一樣的活兒”“上班一個人,下班一家人”的互助互愛傳統(tǒng),顧長山竭盡全力地呵護質(zhì)樸的友情、深厚的鄉(xiāng)情、綿長的親情,讓每一個需要照顧的人都得到了幫助。但時代大潮卻將其忽而置于浪峰,忽而甩到谷底,使名震山林的一代勞模幾十年穩(wěn)健的腳步,變得有些踟躕、猶疑。自信、爽直、頑強、豪邁的性格,也變得沉默和隱忍起來。
在林區(qū),伐木、護林、種樹,是生存之本。在勞動中奮斗、奉獻,是林業(yè)工人引以為傲的人生價值。但市場經(jīng)濟的颶風,刮到了北疆大森林后,一切都在變。衣食住行樣樣變得越來越好,可心理上卻總是若有所失。
從第18集,編導(dǎo)把高光聚焦到“林三代”的身上之后,顧長山似乎就沒有閃光點了。隨著高才生陳興杰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碳匯”“碳中和”等關(guān)乎中國在國際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地位的大舉措即將在古老的山林落地。我們不難看出,作為“舊林場最后一位隊長,新林業(yè)第一位擁護者”的老顧有過內(nèi)心掙扎、無奈隱忍,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是融化在他血液里的政治自覺,因而,他才能一以貫之地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陳興杰這位最優(yōu)秀的養(yǎng)子。
劇中的“林三代”是一個群體,猶如一條河,河面上輝映著陽光的是與時俱進的陳興杰,然而留在觀眾心里的卻是靜水流深般的林業(yè)工人顧兆成。他命運多舛:參軍,因父親的無私而落空了;考大學,又因身為長子要幫父母分擔生活壓力,學習時間無法保證而沒能參考;掙大錢就更不成了,因他為人誠懇,敏于行而訥于言,是認準一個路子就要走到底的“犟種”;即使被潑辣、矯情且“找不準人生位置”的妻子瞧不起,他也決不改變。這是與宋爺爺接觸最多,被父親責備最少,被產(chǎn)業(yè)工人雕刻出精神脊梁的人,是父輩榮耀的繼承者和后來人。
劇情中,顧兆成總是在干活兒,不是在林場干活兒,就是在家里干活兒。厚道的神情似乎總是凝固的,很舊的衣服也像是很少換洗。他每天鉆進大森林,與樹對話,與鹿為伍,認真巡護每一棵樹,用幾十本價值極高的森林日志,為祖國北疆大森林自然生態(tài)的長久保護,成就了不同尋常的功績。他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愛自己的母親,也深深地敬愛著自己的養(yǎng)父。為搶救病危的父親,他瞞著有些不通情理的妻子,毅然賣掉了含辛茹苦操持起來的鹿場;擔心身心交瘁的母親餓著,他就把餃子一個個喂到母親嘴里,母親很少流淚,此刻卻被這個實心眼的善良兒子感動了;為了不讓年近耄耋的(宋)爺爺感到孤單,他一旦進林子工作,就會幾個月不回家……持之以恒地“做有意義的事”“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將他鍛造成了真正的“林三代”!
《父輩的榮耀》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年代劇。懸念疊生、絲絲入扣、扣人心弦。既有性格對命運的挑戰(zhàn),也有追求與宿命的博弈。觀眾由此看到了情義,悟出了美德,懂得了禮敬,參透了尊嚴,重新感悟了什么是“中國工人階級”。
然而,父輩,究竟是哪一輩?劇中沒有確指。因為,這不是從個別的、特定的、孤立的敘事主體出發(fā)講述往事,而是要讓正在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不能忘記那些用肩膀扛起今天好日子的父輩、甚至父輩的父輩,以此砥礪人們不要辜負尚禮、守義、崇德的父輩們的偉大情懷。
(作者系內(nèi)蒙古藝術(shù)學院教授、內(nèi)蒙古文史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