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編輯的“天鵝之歌”
戴文葆先生(1922—2008)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編輯家、出版家,編輯學研究的先行者,曾任人民出版社三聯編輯部副主任,榮獲首屆“韜奮出版獎”,獲選“新中國60年百名優(yōu)秀出版人物”。他是三聯的出版前輩,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和1986年三聯恢復獨立建制后新三聯傳統(tǒng)的奠基人之一。戴先生長期奮斗于編輯出版的第一線,實踐經驗豐富,成績斐然。此外,與同代其他編輯大家相比,更為難得的是,他具有高度的編輯文化自覺和編輯理論自覺,對編輯學理論孜孜以求,對我國編輯學研究和學科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知名出版史研究者李頻先生歷經十余年努力,把費盡心血搜集到的戴文葆先生書信,匯編成一部頗成規(guī)模的《戴文葆書信集》,可謂功莫大焉。
書信集收錄了戴文葆寫給陳原、李中法、范用等出版界人士的書信,這些書信起自1958年,直至2007年(戴文葆逝世的前一年),貫穿了戴文葆編輯生涯的主要階段,見證著共和國政治、文化書籍的出版史,是研究中國當代編輯出版史的第一手史料。三聯書店元老范用先生曾自撰訃文:“匆匆過客,終成歸人。在人生途中,倘沒有親人和師友給予溫暖,將會多寂寞,甚至失去勇氣。”《戴文葆書信集》還大量收錄了戴先生與社會各界人士的通信,反映了他的喜怒哀樂,體現了他對世事的種種看法。因此,這本書不僅具有資料價值,具有出版史價值,也展現了戴先生的人生、人格與精神世界。用戴先生自己話來說,這是他的“天鵝之歌”,盡管調子不無悲涼。
久聞戴先生其名,得見其人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但真正有所交往是在戴先生生命的最后幾年。應當是2002年,當時我所服務的商務印書館啟動一個大型古籍的影印出版項目,即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任編委會主任,新聞出版署原署長宋木文任出版工作委書員會主任,他“欽點”戴先生(傅璇琮先生也作了推薦)為工作委員會專家,年事已高的戴先生出席了在天倫松鶴酒店召開的首次工作會議,作了精彩發(fā)言,并在項目進行中一直起著咨詢指導的作用,充分顯示出他的學術素養(yǎng)和專業(yè)出版經驗。
不過與戴先生更多的接觸是在一兩年之后,在所住小區(qū)里意外碰到戴先生,方知我們住在同一幢樓、同一個單元。此后,上下樓或者在院子里散步,時常會碰到,得空就聊上幾句,偶爾也到戴宅坐一坐。戴先生為人熱情,喊他戴老,他說還是叫老戴吧。對他可以用幾個真來形容:有真才實學,真懂出版,有真性情,做事認真。某種程度上是較真——對出版人來說,較真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在優(yōu)秀編輯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特點。本世紀初,我接受過一個課題,題目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對日觀——以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為中心(1904-1948)”,涉及胡愈之先生。胡先生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了近十年,曾主持《東方雜志》數年。他還是三聯源頭生活書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新中國出版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建國以后尤其是1980年代胡愈之曾有多篇文章談到商務,不過他筆下的商務基本上都是負面的,從他個人經歷來說(他因與商務主事者王云五產生沖突憤而離開)可以理解,但對三十年代飛速發(fā)展的商務來說似不公平,至少不客觀。戴先生是胡愈之研究專家,非常尊重胡先生,編過多種胡愈之著作,我曾就一些問題向戴老請教,并從他那里借走全套《胡愈之文集》(這套書市面上見不到)。文集在我那里放了相當長的時間,準備歸還時,一再敲門無人應,又過了幾天,方從同一單元人民出版社熟人那里得知,他已于不久前駕鶴而去……
出版戴先生的書信集,是三聯書店理應盡的義務,也是三聯的榮幸。我曾不止一遍細讀此書,收獲良多。當然,作為此書的出版方,應當承認,這部書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說,書中存在一些錯字,個別注解不太妥當,尤其是戴老的一些重要書信沒有收入(當然,這是所有書信集都會遇到的問題)。最后,是索引方面問題較多。編制索引無疑是件好事,但本書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信中提到的很多人沒上,包括一些相當重要的人物,二是標注得太少,比如張惠卿,書中10次左右提到,索引中只提到一處。編索引(民國時稱引得)是個專門的技術,我們的不少出版物在這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上世紀90年代三聯搬到新辦公大樓后曾制作了一套賀年卡,戴先生給人拜年常用,上面特別標注三聯的三個特色或追求,就是文化品格、精心的編輯和優(yōu)良的印裝,他自己可以說終其整個職業(yè)生涯都是這么做的,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弘揚。
最后想說點題外的話。戴文葆先生是我國編輯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和大力推進者,也有專門的文集匯編出版;不過,至少到現在為止,用大的話來講,中外歷史經驗表明,好的編輯都不是出自,或者說主要不是出自專門的編輯出版專業(yè),而是來自實踐,戴先生個人的成長經歷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要想成為一個好編輯,需要各方面綜合能力,大的方面,包括文化理想和追求、家國情懷等,同時也需要其他一些東西,如學術文化素養(yǎng)、判斷力、敏感度和改稿能力,尤其是根據稿件不同性質幫助作者提升質量的能力等——《戴文葆書信集》中不少書信是戴先生的經驗之談,這些寶貴的經驗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我以為,戴老他們這一代留下的另一筆珍貴財富,即編輯實踐及由此反映出的編輯思想,它們具體體現在戴先生所編的圖書、工作筆記、書稿檔案等,書信中也有所反映,同樣需要有人去總結。后一方面,對指導和培育年輕編輯,更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