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鶴》的生命歸途與親情之路
電影《千里送鶴》劇照
《千里送鶴》是拉華加導演繼《旺扎的雨靴》之后第二部以兒童視角凸顯藏地生活的影片,該片由萬瑪才旦監(jiān)制,于2023年入圍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最佳兒童影片。《千里送鶴》選取藏地作為主要的拍攝場景,以藏族少年為受傷的黑頸鶴和自己內心尋找棲息地為故事主線,串聯(lián)起由親情、送別、關愛等構成的生命之旅。影片聚焦藏族人民與自然生態(tài)的密切關系,將整個故事劃分為“送鶴前”與“送鶴后”兩部分,并用黑白和彩色作為主體畫面加以切分。黑白返照出受傷的小男孩多杰與黑鶴共有的迷茫,而彩色鋪墊了人助小鶴完成的遷徙之旅。兩種不同色調共同承接了影片的現實與浪漫風格。相比其他兒童影片,該片所表現的兒童生活邏輯更趨合理。片中兩個孩子對小鶴的關愛是純真的,因為他們在成長中缺失了母愛,他們把對母愛的渴盼延續(xù)到了一只小黑頸鶴的悲劇遭遇中。鶴群遷徙時,小鶴“父母”被藏獒吞食,留下了孤獨受傷的小鶴,后來小鶴又被兩個孩子收養(yǎng),但鶴有它獨特的生活習性。冬季將至,沒有親鳥的帶領,小鶴無法完成遷徙,這是兩個孩子必須面對的現實,在父親“放回去”的責令聲中,在孩子對鶴的喂養(yǎng)和認知中,小鶴顯然是要完成遷徙的,它應遷徙到哪里?當小鶴丟失落入黑販之手,在父親與商販的打斗中,孩子們不斷認知著動物生命的意義。
在接下來的故事里,影片自然要接通“相信科學”的知識命題。此時,有文化、懂音樂的達熱自然就成了兩位孩子的精神導師,通過他的講解,孩子們懂得了救治小鶴最科學的方式——那就是幫助小鶴完成遷徙,這也成為小主人公多杰的純真夢想。孩子們產生了送小鶴去云南的堅定信念。兩個孩子知道,他們的父親去云南賣蟲草,他們想象中的云南可能就在不遠的前方。兩個天真的孩子、遙遠的云南、生命的救贖、虔誠的夢想被無條件地被串聯(lián)在一起,孩子們給奶奶寫下留言條,騎上摩托車堅定地向云南駛去,觀眾緊緊為孩子們捏一把汗。
在他們發(fā)自內心關愛小鶴的背后,另有一重更深沉、無條件的愛牽掛著他們。這時鏡頭又切換到大人的生活場景,當遠在云南準備出售蟲草的父親得知兩個孩子騎著摩托車千里送鶴時,他放棄了即將談成的生意,不顧一切開車南下尋找孩子。
影片中由非職業(yè)演員尕斗扎西扮演的父親形象十分生動。親情如翼,心系千里。后來父子共同開啟了送鶴旅途,一路上孩子們不斷與父親和解。小鶴安全地回歸大自然后,畫面切換成一片金黃色,為觀眾呈現了自然萬物相和諧的美學圖景。
影片中的鶴不但給兩個孩子帶來快樂,主創(chuàng)更是有意將其與藏地文化相關聯(lián)。傳說中,鶴是格薩爾王的牧馬人、是藏族人民的守護者。在千里送鶴的路上,孩子們遇到了格薩爾王的說唱藝人,可見影片想要完成的普及知識的意旨。
影片采用單一敘事場景以凸顯影片的地域特色,而在電影語言的使用方面,不僅有藏語,也有漢語翻譯,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影片的傳播領域。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影片中個體生命離不開群體的故事講述,對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系蘭州文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