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2023年第12期|曉角:藏在一滴雨里看天空
| 編 者 按 |
2013年,《草原》策劃推出“草原騎手·九人聯(lián)展”欄目,優(yōu)選內(nèi)蒙古九位青年作家,全年12期進行重點推介,以凝聚和呈現(xiàn)新一代寫作者的新氣象和新表達。時間的長河奔入2023年,我們欣然看到這九位作家創(chuàng)作質(zhì)量和影響力穩(wěn)步提升,并已日漸成為內(nèi)蒙古當代文學的中堅力量。時隔十年,“草原騎手·九人聯(lián)展”欄目正式回歸,一批文學新銳正如騎手般在文學的草原上策馬揚鞭,讓我們共同期待他們以作品傳遞新一代寫作者的精神力量。
文學期刊是青年作家成長發(fā)展的重要陣地,積極為青年作家提供嶄露頭角的機會,是一個雜志的職責所在。這一年,請記住他們的名字:阿尼蘇、鄧文靜、胡斐、景紹德、李亞強、劉惠春、蘇熱、曉角、謝春卉。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jīng)說:“我們無法在時間的長河中垂釣,但我們可以將對苦難的詰問化為覓渡的力量”。苦難并不值得被歌頌,但在經(jīng)歷磨難時心底升起的信仰與自我救贖是值得被銘記的。本期草原騎手·九人聯(lián)展欄目的兩篇作品有關經(jīng)歷,有關生命冷靜的反思和清醒的掙扎,兩位作者在命運的回溯中重新啟程。曉角的組詩《藏在一滴雨里看天空》就像一部留聲機,裝有童年的記憶、成長的遺憾以及對人生路上邂逅的風景的追懷,帶著細碎的濕冷和苦難自吟的憂郁,留痕的歲月從她的指尖緩緩溢出。她有一顆善良悲憫的心,所以更懂得他人的難言之隱,羽翼即使單薄,也能遮風擋雨,赤裸的善與真是詩中升起的光。
藏在一滴雨里看天空
/ 曉 角
我活到了母親年輕的時候
她五十七歲時
我終于活到了她年輕的時候
活到了
她的二十歲
我舉起風化的胳膊
時間,黑夜的巨石
一天天往回推
三十七年前的那個村莊
遮住了我的雙眼
三十七年前的聲音
淚水,憤恨
日夜逼現(xiàn)
名為生活的妖物
從我出生起
跨過三十七年
鉆進我的耳朵
我舉起風化的胳膊
站在路中間
時間里
母親活過了我
走向她的后來
我從她中年出發(fā)
倒流回人世的命運
飛行
飛行
我小小的故鄉(xiāng)
藏在羽毛后
云層寒冷
小小故鄉(xiāng)
輕輕顛簸
落下清雪
終點在哪里
沒有腳的鳥兒
飛行
星光出來了
太陽回去了
追懷
我睡在一片廢墟里
到處是你們
風景,故物,沒讀完的小說
盤子
落滿灰塵的
年代里遠去的死亡
阿倫茨
也有繩子在我脖子上
下午五點
藍色在窗外飛
逃難的人
在太陽落山時
一縷一縷的
孤獨
一個愛人
直到今天
直到——后來
我仍可以看他,隨時
就像看那枚戒指
每半個月用洗銀水洗一次
好一直
白而脆弱
隨時看
他留下的一切
——病人所有對于死亡的直覺
回憶青春,噩夢與美夢
喜不喜歡畢飛宇和布考斯基?
我們相互而生,也相背
如南方北方
某一年的臘八節(jié)
他寫了一段話
為食物起名,紅塵速食
還有中秋節(jié)的月亮
如往日浸在水中
看,也曾有人替我紀念我失去的一切
但又被我失去
謝天謝地,他的一生仍捧在我手上
浮生若夢,夢中幾番生死
在河邊
在河邊一直走
不回家
灰色小魚們
我腐爛的鞋子
一直走
我伸潮濕的手
捂住河的眼睛
一直走
不再有人來找我
我的回憶
藏在一滴雨里看天空
公交車
安靜的公交車
一左一右
一搖一搖
那些時光
如一頭鯨魚
我流下汗水和淚水
打濕它沉默的皮膚
有時
落葉落過車燈
遮住了它的噴氣孔
稍后
又滑落
無數(shù)次
游進黑藍的
天空
華 服
那是
永遠屬于后來的一個女人
我見過
她站在地鐵前
小路前,巷口
臃腫的手臂
拉著臃腫的影子
誰會找過她?
誰會記得她。
替她挽留年紀里
痛苦的記憶
也曾
給自己的苦難
為虎作倀
許多年前
我替她買下一件便宜衣服
美麗的花朵
在布料上
出血
夜里在下雨
夜里在下雨
心
該藏在什么地方
夜里在下雨
童年村子里的狗
今夜又在哆嗦吧
看不見
夜里在下雨
心淋濕了
明天
能去哪里
蝌 蚪
只活半個夏天的
細碎的濕冷
在河底
浮動
啄食微苦的淤泥
明天是什么
有的挨盡了陽光
有的游進了魚
媽媽
我小時候
也沒能長成青蛙
晚 安
下雨
一整天都是這樣
一刻未停
——雨天依舊有這么多
斷斷續(xù)續(xù)的人
讓我驚奇
觀察他們
是種樂趣
親愛的
天色已晚
給我找個地方
坐一坐
回憶小時候生病
有個醫(yī)生,三十多歲
最多
也最常帶三種東西
針,瓶裝液體和止血紗布
后來他老婆死了
以及女兒
都是死于天災
那時候他經(jīng)常給我扎針
找我細小的血管
對不起,我沒見過草原
曉角,本名李華,2003年8月生于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zhèn)農(nóng)村。內(nèi)蒙古大學第十一期文研班學員。有小說、詩歌、散文發(fā)表于《草原》《中國校園文學》《文苑》《南方都市報》《西南作家》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