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丁小說中女主人公的讀物是《馬戛爾尼訪華實錄》 瑣碎日常,如何被她寫成百年經(jīng)典
主題:譯林版“簡·奧斯丁文集”思享會
時間:2023年12月23日下午
地點:上海朵云書院·旗艦店
嘉賓:
于 是 作家、文學翻譯
肖一之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師、文學翻譯、“跳島”播客主播
王 幸 側耳團隊成員、上海廣播電視臺《新聞坊》欄目主播
陳 璇 側耳團隊成員、上海廣播電視臺雙語主持人
關于階層差異給人際關系帶來的困境 “200年前她把這些已經(jīng)說得夠透徹了”
于是:2023年是《傲慢與偏見》出版210周年,譯林出版社適時推出的新版“簡·奧斯丁文集”將她一生六部長篇代表作悉數(shù)囊括,這套書中的每一本都值得說一下午。
2013年《傲慢與偏見》出版200周年慶的時候,英國人把10英鎊面值紙鈔上印的頭像都換了——換成簡·奧斯丁。被換掉的那一個猜是誰?達爾文??梢娪藢啞W斯丁的喜愛和看重到達什么樣的程度。
可能在座的每一位,在年輕時都讀過奧斯丁,知道《傲慢與偏見》開篇那著名的第一句:“家產(chǎn)富裕的單身漢,準想娶個妻子,這是大家公認的必然之理。這點道理深入人心?!笔畮讱q時,我是真的非常看不下去奧斯丁的書。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跟我一樣的——你十幾歲的時候想跟別人討論比較務虛的問題、比較理想化的問題。那是你比較激情的時候,有人跟你說結婚需要多少錢、需要有多少考慮,那種時候你是聽不下去的。
因為人在那個時間點常常受到誤導,可能跟書里瑪莉安的困境是一樣的——她覺得結婚和戀愛一定是捆綁在一起的,結婚一定得是跟在文藝(比如音樂、閱讀等)各方面都有共鳴的人,才可能推進下去。我當時一直困惑,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奧斯???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談論錢的問題?
直到長大進入成人世界,目睹諸多朋友的婚姻歷程,看到他們確實遭遇比如階層、收入各種差異帶來的困境,我再看奧斯丁,會覺得200年前她把這些已經(jīng)說得夠透徹了,也是從那個時候我才開始想,200多年前的英國和我們當下的中國社會,有哪些共通點。
肖一之:我跟大多數(shù)英文系的學生一樣,本科的時候開始讀奧斯丁。
到我當英語系老師的時候,《傲慢與偏見》開頭那一句已經(jīng)是我的噩夢了(笑)。太多學生一知半解就玩奧斯丁句式。他們也學不了別的,就學開頭那一句話——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原文有一個標準的對照結構,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有財富的男的缺的是一個老婆)。前面的半句如果看英文原文是反諷的語氣。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奧斯丁在這個地方是在諷刺。
但是一代又一代學生不知道奧斯丁是在諷刺。于是我就不停地在改作文的時候碰到學生,當他要宣布“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真理”的時候開始跟我說——“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我只能不停地告訴他們,你先把書看完再來(說)。
我自己是做19世紀英國文學的。在英文世界里面,對奧斯丁的癡迷和熱愛體現(xiàn)為他們是有一個詞的,叫做Jane Austen industry。奧斯丁一個人就是一個產(chǎn)業(yè)——電影改編、出版、討論一系列的活動都圍繞這一個作家來展開。
這件事情其實是蠻神奇的。一個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女性,一輩子就寫了這幾本小說,她在世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有名,她并沒有從她自己的小說當中得到太多直接的經(jīng)濟回報。但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在差不多200多年以后,她的作品在全世界得到回響。
中國特別著名的奧斯丁研究學者黃梅老師,她有一個提法叫“奧斯丁問題”。其實就是剛剛于是老師提到的,在200多年以前,簡·奧斯丁寫了一些我們現(xiàn)在依舊要面對的,在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作為個人必然要選擇的,你的個人意志和社會對你的期望之間可能發(fā)生的沖突。它們200多年后并沒有發(fā)生什么本質(zhì)上的變化,類似的問題依然困擾每一個人。
《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馬戛爾尼訪華實錄》 從瑣碎生活當中看到一個大時代
于是:今天又出了一版新的奧斯丁,拿起來翻一遍,會喚起一些新的問題。就我來講,我會覺得看奧斯丁已經(jīng)進入第二種讀法——把它作為最為豐富的腳注。它可以為那個時代、那種文化,還有文化差異來做腳注。當你把它作為腳注文本去讀的時候,里面除了婚姻戀愛之外的社會背景的部分,就會更加凸現(xiàn)出來。
比如今天要說的主題是“在瑣碎的生活當中看到一個大時代”,大時代怎么反映在瑣碎的生活當中呢?在《愛瑪》中,男主人公有一個莊園,里面種了很多菠蘿。年輕的時候看這段就過去了,沒有意識到菠蘿在當時英國、在當時的歐洲意味著什么。當你年紀大一點、當你有一個歷史的時間軸去看,你會發(fā)現(xiàn)奧斯丁所生活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年代,對英國殖民帝國的進程來講處于什么樣的階段。菠蘿這種明顯帶有殖民地風格的物件出現(xiàn)在小說里面,絕對不是偶然,它代表的是當時那一個農(nóng)場階層想要致富會采用新的手法,它跟殖民地經(jīng)濟的掠奪和擴張完全分不開。這樣一些細節(jié)得再讀的時候才會意識到。
還有像鋼琴,我們通常覺得鋼琴出現(xiàn)在歐洲人家中好像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是你要想一想鋼琴是什么時候開始生產(chǎn)的?它有大批量的生產(chǎn)才能進入家家戶戶。什么人家能夠擁有鋼琴,什么人家不能擁有鋼琴,這顯示了階級的差異?!稅郜敗樊斨械暮?,彈一手很好的鋼琴,但她一開始沒有鋼琴,是私定終身的未婚夫給她送了一臺鋼琴,鋼琴在小村子里引起非常多的謠言,諸如此類。這一類細節(jié)是我重讀奧斯丁的時候會特別關注的。
肖一之:如果把簡·奧斯丁和很多試圖模仿她的所謂浪漫戀愛小說放在一起一比,你會發(fā)現(xiàn)有個特別重大的差別——奧斯丁的小說里有很多跟戀愛這條線沒有關系的人物,她選擇把他們放進去,結果是必然勾連出她那個時代的背景。
其實簡·奧斯丁生活那個時代,看她的小說你可能不太看得出來,因為很多東西都被她藏在下面,那其實是歐洲歷史特別刺激的一段時間——法國大革命之后到拿破侖戰(zhàn)爭差不多30年,整個歐洲的動蕩都在各種延續(xù)中。其實這些內(nèi)容在奧斯丁小說里也會出現(xiàn)。
我舉一個最好玩的例子,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過,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里面,女主人公范妮是寄居在別人家里的,在別人家也不太好做別的事情,她就看書。有一幕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范妮在讀一個傳記,她在讀馬戛爾尼訪華之后回去寫的訪中實錄。
馬戛爾尼使團就是乾隆年間到訪中國的第一個英國使團。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會知道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時跟乾隆朝之間最大的分歧在什么地方——覲見的時候要不要下跪,單腿跪還是雙腿跪。就是禮儀問題。
等你意識到這個連接之后,你再想一下這個小說。這個小說里有很大一個部分,是關于女主人公要不要堅持自己的意愿,要不要遵從自己家親戚的逼迫。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奧斯丁在這個地方用一個書的名字,做了這么一個非常明確的連接。
當時這個禮儀紛爭的問題,我們是后來讀到《訪華實錄》才知道。但是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這個實錄是馬戛爾尼使團回去之后很快就讀到的。這件拒絕下跪維持英國尊嚴的事情,當時的英國人他們都是知道的。所以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文化背景,她就用這個文化背景來把這個人物的深度往上再拉了一層。
那些退役海軍軍官的婚戀問題 “小小做一勾連,就讓她的文本更有深度”
肖一之:還有其他更多關于奧斯丁跟她時代的故事。比如剛才王幸老師提到的《勸導》(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簡·奧斯?。┲?,男主人公的身份有了重大區(qū)別。之前的小說里的達西和其他的男主人公,他們的身份都挺明確的——繼承家產(chǎn)的士紳,甚至是上等貴族——當然奧斯丁沒有寫過特別上等的貴族,就是小貴族這樣的一個階級。但在《勸導》里頭,最后值得嫁的對象換成了海軍軍官們。她有一段非常明確地說了,海軍軍官是特別可靠的,現(xiàn)在是英國國家的象征。
你現(xiàn)在再回去讀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問題——為什么在這個地方,突然在小說敘事當中她停下來了,她就沒有講故事了,開始花了將近一頁的空間,狠狠地表揚了一把海軍軍官。你就想到底是為什么呢。然后如果你看一下簡·奧斯丁的家族,會知道他們家有兩個兄弟都在海軍服役,而且后來都升到了英國海軍不低的位置,是準將。英國海軍中,你當了艦長之后,如果服役年限夠了,會升到準將的地位,所以就是高級軍官。她有一個弟弟,甚至還在處理公務的時候真的來過中國,來過廣東。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這些不停的、不同的歷史記錄,當你把它們都連到一起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奧斯丁是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她沒有直接把這種大場面丟到你面前,她就是小小地做一個勾連,就會讓她的文本有更多更厚的深度。這也是跟同時代很多簡單的戀愛故事相比,為什么奧斯丁會流傳下來一個蠻重要的原因——她的文本是值得你一再回去看的。
于是:對。然后在那個時代,英國其實在擴張進程中也遭到很多阻礙的。比如說在美洲,他們其實已經(jīng)在慢慢失去美洲殖民地了。中美洲的“安提瓜”這個地名就出現(xiàn)在了奧斯丁的小說里面——托馬斯爵士從那邊回來,是因為那邊的莊園已經(jīng)不行了。所以他回來之后,還要面臨怎么樣重振家園的問題,因為他原來的海外財源已經(jīng)斷了。諸如此類這些都是作為背景和細節(jié)出現(xiàn)在她的書里面的。
王幸:我也是看了奧斯丁的一個自傳,奧斯丁其實在文本里面體現(xiàn)了很多她對海軍的敬重,不單單是因為她家里有兄弟服役過。當時是拿破侖戰(zhàn)爭剛剛勝利沒多久,大量的海軍退役回來,包括她在《傲慢與偏見》里面說到什么地方是駐扎兵營最多的,可見當時應該有大量的海軍退役之后無處安置。她一方面表示對他們的敬重,希望他們有一個好的歸宿——我們看到《勸導》里而哈維爾艦長也是住在一個很偏僻的海濱小鎮(zhèn),有大量的海軍軍官無處安身,過著非常拮據(jù)的生活。
《勸導》不知道為什么最后也沒有詳細說安妮最后和溫特沃思上校究竟住在哪里,他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雖然溫特沃思上校相對哈維上校經(jīng)濟寬裕一點,但是也說安妮非常忐忑,身為一個海軍軍官的妻子,還是擔心他之后是否還要出海之類的。在《勸導》整個小說當中,彌漫著很濃郁的情感。
我看的電影《勸導》是2007年莎莉·霍金斯那個版本,我非常喜歡那個版本,因為一上來就把濃郁悲傷的情緒渲染得很好。我認為在奧斯丁的小說當中,《勸導》是情感最飽滿的,一直彌漫著一種肝腸寸斷,一步步回望自己的戀情、總是理性當中又很酸楚的感覺,直到最后男主那一封信突然寫出來,讓兩個人的情感終于迸發(fā)。
簡·奧斯丁的小說當中,信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情節(jié)節(jié)點。達西先生被拒婚之后是用一封長長的信解釋自己;溫特沃思最后也是用一封信再次明確心意,讓安妮重新燃起愛的希望,重新無所畏懼地接受他的感情。包括弗蘭克寫給愛瑪?shù)男拧靥匚炙寄欠庑抛屛腋杏X這個男主非常的可愛,有多少男性被愛的人傷害之后還能勇敢地提起往事,還能勇敢地懇求對方對自己珍重起來?這是非常難得的。情真意切,雖然不長,沒有達西先生的長。
奧斯丁小說里的男主都很直男,表達起來相當不含糊,包括達西先生一旦確定了和伊麗莎白的關系,也是滿口蜜語甜言,一點也不高冷的感覺。
她筆下每一個女性都在追問 我們可不可以過得更好一些
王幸:感覺奧斯丁對她筆下的男主人公頗多偏愛。這些男性雖然都有過錯誤,但她都會給他們解釋的機會——溫特沃思、達西,包括《諾桑覺寺》的亨利也是,莫蘭一個人獨自回家之后,他趕到她家,也是做了解釋。簡·奧斯丁還是給予男性很多機會,并善意地維護他們的形象,體現(xiàn)出一個非常成熟的女性的心智。
于是:剛剛你們在說《勸導》的時候,都沒有提到有一個配角,她在村子里認識很多海軍艦長夫人。其中有一位夫人是很少有的跟艦長一樣是出海的,她隨著丈夫和艦隊去到很多地方。你們能夠想到的英國艦隊能夠去的地方,她都去過,五湖四海。她很驕傲地說去過北美洲或者非洲等等。女主人公是很羨慕她的,有一個贊美和期待的表態(tài)。
這在故事情節(jié)當中是非常小的一個橋段,但是很重要。因為它能夠表現(xiàn)出來,像奧斯丁這樣一個女作家對于女性生活的一種期待、她的評價是什么樣的。雖然我們都知道奧斯丁是在幾個小鎮(zhèn)上度過了自己人生的42個年頭。關于她寫小說的傳說是,她都是在客廳里面偷偷地在小紙片上寫,哥哥進來了,她都要躲起來。這些頗被大家津津樂道。
但有很多我們之前看不到,反而是我們隔了200年應該追問的事情,這是我們要重讀奧斯丁第三種的面向,就是所謂女性的面向。
王幸:《勸導》是奧斯丁最后一本小說,您剛剛說到女性對于新生活或者新人物的渴望,那是不是《勸導》也能夠被看做是簡·奧斯丁的一個突破之作呢?她在這里面寄托了女性想要沖破原來固有的人際關系、生活舒適圈,渴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無論出海也好,嫁給非貴族統(tǒng)治階級也好。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寄托在里面?
于是:我不能代奧斯丁女士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猜這些都是她當時在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從她最早的作品,從六本小說女主人公的線索來看,里面沒有哪一個女主人公是特別乖順、“我要服從于這樣一個體系”來生活的。她每一個女性的形象都在追問,我們可不可以過得更好一些,讓我們的婚姻變得更好更幸福一些。
教育、工作、婚姻,這些都是奧斯丁筆下這些女性人物所面臨的問題。奧斯丁的女主人公并不是要臣服于原來體制的那一型,里面出現(xiàn)的很多女配角,也都是女性要獨立自主的思潮當中才會出現(xiàn)的人物。但她沒有給她們一個理論的標簽,這是她高明的地方,也是作為小說家本分的地方。
比如《愛瑪》中很會彈鋼琴的簡,她出身也不好,像《曼斯菲爾德莊園》里面的姑娘一樣被送到別人家里養(yǎng)大,受到相對來講富裕家庭的教育。當亨利追求她到一半,她看到亨利貌似有點花花公子的樣子,這個時候簡的態(tài)度是非常堅定的,她說我寧可去征聘當女教師,我可以自己養(yǎng)自己。當時她的態(tài)度是很剛的,是正面硬剛的。在其后的曲折中,可以看到女性當時是有選擇的。
我覺得奧斯丁能夠流傳到現(xiàn)在被大家記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分寸拿捏得非常好。篇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分寸,還有“陰陽怪氣”——這個“陰陽怪氣”很重要,可以讓兩方面的人都沒有覺得她很過激。經(jīng)由以上各種不同層次分寸的把握,才使得奧斯丁的書更能留存久遠。
某種程度來講,我覺得可以把奧斯丁的小說看做是女性成長小說。
奧斯丁一生未婚,為我們留下六部傳世經(jīng)典。她既敢于直面命運的安排、在那個只能看到軌道的年代里選擇走進曠野,又愿意擁抱平凡的日常,把瑣碎的日子過得充實又具體。如果她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是我們身邊活得盡興淋漓的那個人。有這樣的人在,我們會覺得生命非常美好,日子很有意思。
盼望更多的讀者走進簡奧斯丁和她筆下的世界,去擁抱、熱愛具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