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瞳距》創(chuàng)作談:船長與救生員
來源:《收獲》 | 王玉玨  2024年01月22日20:30

在《瞳距》里,我所設置的兩組人物分別對應了當下中國社會兩個截然不同的圈層:一個是集合了“準院士”、海產大佬、知名主持等名流的所謂精英群體,另一個則是以尹芳和尹翔姐弟倆為代表的城市務工者。仿佛是在做一場化學實驗,我把他們裝進同一個試劑瓶,充分地進行混合、攪拌。正常情況,每一個人都會穩(wěn)定地待在自己的圈層和密度里,但是不排除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他們之間將會發(fā)生奇妙的物理融合與化學反應。比如加熱,比如加入某種催化劑——因為兩只眼睛之間的距離出了問題而造就的一場吊詭婚姻。

人和人當然是不同的,毋庸諱言。先天原因也好后天原因也罷,個體原因也好環(huán)境原因也罷,共同作用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巨大差異。有的成為強者,有的淪為弱??;有的孔武顯赫,有的卑微喑?。患扔行疫\兒,也有倒霉蛋;既有“牛魔王”,也有窩囊廢。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人和人之間的差異,組成了我們這個世界物質層面以及靈魂層面的基本景觀和基本秩序。

人和人不同,但是說到底人和人其實又沒什么不同。不管是京城的“準院士”,還是縣城眼鏡店的配鏡女工,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精神隱疾和心靈苦難。這隱疾和苦難,只屬于人類,且人人有份。在激烈的混合和攪拌下,在命運無常的劇烈反應中,人人都有可能被還原,所有的差異或許都將在一瞬間被抹平;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這差異和鴻溝,在那巨大的隱疾和苦難面前,是多么地不值一提。寫作的意義大概就在于此,那就是時刻提醒人們,記住這樣一個事實和真相的存在。

作家都是自己作品那艘大船上的船長兼救生員。他故意讓船出事、翻掉,然后去打撈溺水的人。船必須要翻,船上的每一條生命也都必須要去打撈。在等待救援的那一刻,人人都是可憐蟲。電影《泰坦尼克號》結尾處有一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二副查爾斯·萊特勒,那個唯一駕船回去救援的人,當初船出了事也是唯一一個堅持婦女和兒童先走的人,舉著手電筒,在冰冷徹骨的大西洋海面上,試圖去搜救和打撈曾屬于這船上的任何一條生命,而不管他(她)之前屬于幾等艙。

2012年寫《恐高》的時候,我其實就在做這樣的事了?!暗吞幍娜丝指撸咛幍娜艘部指摺?,一個“恐”字,將一船人全部打入水中,將每個人都還原為可憐的倒霉蛋。就是在剛剛寫下這篇創(chuàng)作談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過去十二年了。就這么點事,我還沒放下。(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