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子夏的歷史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 | 高培華  2024年01月31日09:10

子夏是孔子的高徒,魏文侯、李悝、吳起等人的老師,孔、孟之間最有影響和成就的儒學大師;是孔子身后《六經(jīng)》的主要傳人,經(jīng)學鼻祖和《論語》的主編者之一。但是,由于宋儒片面推崇思孟學派、疑古思潮盛行等原因,學界對子夏及其開創(chuàng)的西河學派,長期缺乏應有的認識和評價。筆者依據(jù)20多年的研究,在此略陳管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年生于晉國溫邑(今河南省溫縣),卒于公元前420~前400年之間。其先祖世為卜官,故以卜為氏,六世祖為晉文公名臣卜偃,頗有家學淵源。他15歲拜師入孔門,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患難與共;弱冠之年任衛(wèi)國行人(外交官),頗有政績;自衛(wèi)返魯又任魯國莒父宰,兩年后回到曲阜協(xié)助孔子“作春秋”,并為其他弟子解疑釋惑。

據(jù)《論語·顏淵》:司馬?!皢柧印保釉唬骸熬硬粦n不懼?!彼抉R牛想到自己“無兄弟”,不免憂從中來。子夏先以聞于孔子的話開導他,進而講道:“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以仁愛為準則談君子修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描繪出一幅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藍圖。又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去見子夏,陳述了孔子的話和自己的困惑。子夏一聽便深刻理解了孔子的話,隨即舉出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的歷史典故,在闡發(fā)孔子“舉賢才”之語的同時,提出了“選于眾”的思想:即舉賢才,需要在眾多的待舉對象中慎重選擇,只有選中真正的賢才,才能取得預期效果。這就為孔子的政治思想,增加了新質(zhì)。

以上兩例說明:子夏在孔門求學的后期,已經(jīng)成為孔子事實上的助教。他為司馬牛、樊遲解疑釋惑的言論,表現(xiàn)出一個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潛質(zhì)和思想深度;他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實發(fā)端于孔門求學的后期,被列入孔門“四科十哲”絕非偶然。

作為孔、孟之間的儒學大師,子夏為孔子服喪三年期滿之后,回到家鄉(xiāng)溫邑,在北流黃河之西的廣闊地域設(shè)教授徒,長達半個世紀。魏文侯、魏成子、李悝(即李克)、吳起、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穀梁赤等,眾多名流出其門下。史稱:“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薄妒酚洝の菏兰摇酚涊d:“文侯受子夏經(jīng)藝,客段干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暮钣纱说米u于諸侯?!笨梢娮酉挠绊懼螅胺Q名震諸侯。在子夏的教育影響下,魏文侯、李悝等人對魏國的治理,可說是孔子“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第一次成功的實踐,使魏國在戰(zhàn)國初期成為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最為強盛的諸侯國。子夏開創(chuàng)的西河學派,與魏國同時崛起,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其成就和影響,在當時的文化教育界獨樹一幟。

子夏是孔子身后《六經(jīng)》的主要傳承者,經(jīng)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當之無愧的經(jīng)學鼻祖。先秦所謂“文學”,大致相當于今之古文獻學。作為孔門“文學”高徒,子夏在西河教授期間,繼孔子之后整理和傳授古文獻,對《六經(jīng)》做出初步的分章、斷句和必要的解釋,創(chuàng)立了詮釋儒家經(jīng)典的“章句”之學,即最初的經(jīng)學。經(jīng)過子夏及其弟子、后學一代代薪火相傳,形成了一批解經(jīng)之作,如《春秋三傳》《子夏易傳》《毛詩故訓傳》《韓詩內(nèi)傳》《儀禮·喪服傳》等。漢代立于學官的多家經(jīng)學,都把自家的學術(shù)淵源追溯到子夏。東漢名臣徐防上疏曰:“臣聞六經(jīng),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弊酉摹鞍l(fā)明章句”開創(chuàng)經(jīng)學,在中華文明史上的意義不可低估。

古文獻是文明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擁有五千年一脈相承的文明史,究竟憑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憑的是孔子、子夏等人在“周衰,禮樂廢,詩書缺”的亂世中勇于擔當,以文明傳承為己任,下功夫搜集、整理、傳授下來的經(jīng)典文獻。倘若這些經(jīng)典失傳,或者沒有貼近經(jīng)典的經(jīng)學,夏、商、周三代文明將茫無可尋,所謂五千年文明史也會大打折扣。

子夏整理和傳授古文獻的功績,可以說是僅次于孔子,是其他孔門弟子難以比并的,其他學派的學者更難以企及。其他如墨、道、法、陰陽等學派中人,要想卓然自成一家,就不能不學習古文獻、不能不師從儒家。因此,子夏不僅對荀子及漢儒經(jīng)學一派有深遠影響,對于法、墨、道、雜、陰陽等其他學派,也起到了某種程度的催生或助長作用。他無疑是繼孔子之后,為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做了奠基性工作的文化巨人。

子夏是《論語》主編者之一。漢儒鄭玄說及《論語》領(lǐng)纂者,兩次都提到子夏。有論者以《論語》載有孔子對其批評、告誡為據(jù),排除其主編的身份,顯然是低估了七十二賢的道德水準。我們知道:在《論語》之前只有官書,沒有私家著書。囿于歷史慣性,孔子生前及逝世后的一二十年間,孔子言論僅有個別零散記錄,絕大多數(shù)內(nèi)容仍以口頭形態(tài)珍藏在弟子們記憶中,而沒人想到“著于竹帛”匯集成書?!墩撜Z》實誕生于孔門弟子授徒的需要,這里簡述如下:

孔子去世后,一些孔門弟子在授徒時,起初只是憑個人記憶引用孔子,隨著“教然后知困”的加深,逐漸萌生出匯編乃師言論集的想法。當此想法和需要日益強烈,才可能將合作編纂《論語》之事提上日程。但這時,前期弟子多已去世,中后期弟子也陸續(xù)步入老年。在發(fā)起和共同領(lǐng)纂的過程中,仲弓、有若、子游、子張等相繼去世,比較長壽的子夏、曾參在后期發(fā)揮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從《論語》中有若、曾參皆稱“子”等情況來看,在曾參去世后,補充、調(diào)整、謄清定稿者,是以有若、曾參門人為主的魯國再傳弟子。其中收錄子夏、曾參語錄頗多,則是對他倆在后期接近成書階段所起重要作用的一種肯定??梢栽O(shè)想,要將個別弟子零散記錄的,眾多弟子記憶中孔子口述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的、具有一定不確定性的思想材料,編寫成確定的文本,需要做多少廣泛搜集、反復琢磨、系統(tǒng)梳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使《論語》比較全面、準確地記錄孔子思想,成就這個在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子夏和曾參功莫大焉!全體《論語》編纂者功莫大焉!如果沒有他們的巨大付出,事實上存在過的孔子的思想學說,就有可能像子產(chǎn)、叔向、晏子的那樣,因為缺乏比較及時的傳述、整理和完善,而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剩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甚至是面目全非的記述。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稱之為“軸心時代”。他認為,在公元前800年—前200年(公元前500年是高峰期),一大批先哲在互相隔絕的世界東、西方出現(xiàn),如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以色列猶太教的先知,波斯的索羅亞斯特,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等。這期間產(chǎn)生了人類至今仍在思考的基本哲學思想,創(chuàng)立了宗教,是人類意識的覺醒期和歷史的突破性發(fā)展期。此后人類歷史每一次飛躍,都要回顧這一時期,從中獲取動力和希望。

子夏、曾子等人正處于軸心時代的高峰期,他們傳承和主持編纂的中華元典,積淀了中華文明的底色與特色,凝聚著最可寶貴的民族性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這些元典精神滋養(yǎng)下長大的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不難辨識。這種文明基因的決定性作用,不亞于血統(tǒng)與膚色。《論語》記錄孔門師徒的嘉言懿行,也記錄其缺點與不足,毫無造神的意圖;記錄孔子對弟子的批評性評價,并不回避主編者自己,毫無私心,值得稱道。如“師也過,商也不及?!薄安褚灿?,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彼?,國人靈魂的安放不在天國,在于現(xiàn)實擔當“內(nèi)省不疚”;中國也沒有占全社會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沒有教皇和宗教戰(zhàn)爭,沒有“黑暗的中世紀”,能夠在整體上長期處于古代世界的領(lǐng)先地位。

總之,子夏作為“軸心時代”高峰期的儒學大師,承上啟下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傳承和主持編纂中華元典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對中華文明史的突破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民族精神的積淀,民族性格的塑造,作出過特殊重要的貢獻。

(作者:高培華,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