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編輯快速成長四大決竅
到了四五十歲的年齡,總有一些場合,要給年輕編輯講幾句經驗之類的話。編輯的成長好像也沒有什么捷徑,現在靜下心來總結成長中的體會,和自己剛入職時老編輯講給我的,也沒有什么本質變化。當年前輩的話語,音猶在耳,倏忽之間,我就由聽講人變成了講述人。
架設橋梁——編輯工作的專業(yè)性所在
剛入行的編輯可能會問,在專業(yè)細分的時代,圖書編輯的專業(yè)性體現在哪里。這個問題好像不容易說清楚。一方面,圖書編輯工作重實踐輕理論,一些編輯史、編輯理論、編輯學研究方法的課程,可能大多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也沒有系統(tǒng)學過。加上各出版領域涉及的學科門類廣泛,很難在整體上把編輯工作的專業(yè)性附著在某個學科上。另一方面,出版行業(yè)又對編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好編輯的培養(yǎng)和成長,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編輯工作在文化傳播中起著橋梁的作用,一邊連著信息、知識、作者,另一邊連著讀者。它的專業(yè)性就體現在聯(lián)通兩邊的“架橋”本領。當海量信息、知識包圍受眾時,什么才是有價值和滿足需要的,怎么把它們變成內容產品?編輯通過專業(yè)性的工作,替讀者對某個領域的信息、知識進行選擇、組織、呈現和推廣。這是一項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包括專業(yè)知識研究、選題策劃、內容組織、案頭編輯、裝幀設計、材料工藝、營銷推廣、數字化等等,涉及的關鍵詞是信息、人和技藝。所以,獲取信息、溝通人群、提高技藝,就成為年輕編輯“架橋”路上必須過的幾個關口。
在“橋”的兩邊,要特別注意讀者那個方向,它是起導向作用的。一個選題要不要上馬,一本書稿以什么形式呈現,是讀者的需要起主導作用。無論多有名氣的作者,編輯和他們對等溝通的底氣,來自于編輯更懂讀者、更了解讀者的需求。從更好為讀者服務的角度出發(fā),把書做好,也實現了更好為作者服務的目的。
讀書學習——增加思想力的深度
編輯是個領社會文化風氣之先的職業(yè),也是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yè),有時候放松偷懶一年半載,就會有落伍難追的感覺。
現在的信息量太多太雜,惑人耳目。還是應該靜下心來讀書,精讀一些經典學術著作,不拘哪個學科,相對成體系地讀一部分,會讓個人的知識基礎更穩(wěn)固,思想力更深刻,判斷力更準確。
我在上學讀書期間,沒怎么接觸過哲學。工作后的兩年多時間,在一位搞政治思想史的老師帶領下,每周末花一整天,幾個人湊在一起精讀中外哲學原典,從孔子、莊子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霍布斯、盧梭、康德……在哲學史上打了幾個樁子。有了支點之后,能讀進去了,自己陸續(xù)又看了一些,算是對哲學有了一點積淀。記憶最深的是讀康德的三大批判,特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對沒有哲學基礎的人來說,進入很困難,要一點一點地啃?,F在回憶康德的書里都說了什么,已經很模糊了,但當年所受的思維訓練,印刻在思想基因中,思想的邏輯性和穿透力增強了,分析判斷事物的本領增強了。作為編輯,要經常進行分析和判斷,讀經典可以訓練這方面的能力。當然,不一定非得是哲學書,史學、文學、法學、社會學……都可以,人文科學治學和訓練方法類似,對哪方面感興趣,系統(tǒng)地鉆研一陣子,會受益終身。人的知識結構和思想基礎,常常是年輕時期打下的,這個時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所以系統(tǒng)讀書要趁早。
調查研究——通過信息材料找規(guī)律
調查研究是貫穿在編輯工作中的基本功。通過分析信息、材料去尋找規(guī)律,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法,對把握編輯工作的道理也適用。毛主席說:“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么,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p>
選題策劃是編輯工作中的難點,剛入行的人可能覺得很難,看到老編輯總有好選題,俯拾皆是,自己卻摸不到門路,憋也憋不出來。這也有個功到自然成的過程,所謂功到,主要是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堅持信息積累,堅持琢磨研究,一般來說兩三年后即可小成。關于編輯的調查研究,細談幾點。
一是可以建立個人的圖書信息數據庫。比如選題策劃,對某個門類一段時期的過往好書、當下好書的資料,進行積累和分析。做上幾年,這些信息就不再是散點了,可以勾畫出這類圖書的發(fā)展進化脈絡。這是培養(yǎng)做書感覺的重要參考和依憑。了解了這個脈絡,再考慮選題,就不是憑空出世,而是在源流里面。順著這個脈絡,也容易發(fā)掘出新選題,跟風也罷,創(chuàng)新也罷,總是得先摸到規(guī)律性的東西。
每年北京的全國圖書訂貨會,是出版界新書集中展示的場合,我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堅持每年去訂貨會搜集各社新書、好書信息,特別是黨史、理論類圖書,從中尋找啟發(fā)。20多年下來,對這類圖書的線性變化有個基本的了解,如同一條河,它從哪流過來,現在是什么狀況,可能流向哪里,有自己的認知。有了這個總體認識,再去判斷河里的一石一浪,心里是有底的。開始幾年逛訂貨會,搜集資料很辛苦,沒有智能手機,靠搜集各社的書目,每次幾十斤。第一天收集回來,晚上連夜看,對感興趣的書標記出來,第二天再回到現場翻看真書。那些年也摸到一點門道,比如各地出版社千里迢迢來京參展,不會帶很多書目,一兩天就散發(fā)完了,所以要先逛各省展區(qū)。后來手機可以拍照,搜集材料也就簡便多了。
二是編輯的調查研究隨時隨地貫穿在工作中。一個想法飄過,在圖書網站上、數據平臺上檢索翻找一通,去和專家學者聊天,從他們的談話中收集線索、啟發(fā),甚至有目的地去刷社群和視頻網站等等,只要帶著收集資料的目的,都算是調研。這種工作要經常做。
三是要重視對資料的研究分析。對年輕編輯來說,可能存在調查容易研究難的問題。調查時七嘴八舌,琳瑯滿目,熱熱鬧鬧,記了不少筆記,拍了好多照片,但對帶回來的資料,卻懶于研究。畢竟,一個人面對大量碎片的資料整理分析,好比做一篇小論文,是件苦差事。但這種夜深人靜時歸納綜合的過程,才是長本事的必經之路。
開始當編輯,我對裝幀不入門,不知道怎么和美術編輯對話。對美編設計的封面,雖然不滿意,但說不出哪不好,提不出建設性意見——實際是對裝幀缺乏規(guī)律性認識。后來建了個封面數據庫(也不過幾十個樣本),按照創(chuàng)意、布局、工藝、色彩、字體等幾個要素,把市場反響、個人觀感好的和不好的封面收集來,堅持了幾年,不斷收集不斷看,為什么這個好那個不好??炊嗔?,想久了,好像到了某一天,就能和美編對話,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了。
現在圖書行業(yè)和出版單位自身的數據平臺上,集散了大量數據。年輕人比我們老家伙對數據更敏感,檢索使用也更熟練,要重視利用數據。有時候,一個瞬間的錯誤判斷,需要花很長時間、很大成本去消化、修正。如果有較強的利用數據輔助判斷的意識和能力,可能要少犯很多錯誤。
四是調研后得到的啟示、規(guī)律,要在實踐中大膽嘗試。只是知道了,不去實行,也難有真正的長進。我和本社的年輕編輯常說,工作方法三步走:第一步是睜眼看——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第二步要動手做——對于獲得的啟發(fā)和想到的辦法,大膽嘗試,起而立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成長和進步不是開幾個座談會、聽幾個講座就能實現的,還是要在大量實踐中去鍛煉。第三步是用心想——行動的結果,有成功有不足,要不斷總結經驗。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后,又會產生新的問題,還是重復這個三步走。在一次次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往復循環(huán)中,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提高。
出去見人——人動有三分喜
一些大的出版公司,編輯會分為案頭和策劃組稿兩種,體現了更細的分工。對年輕編輯來說,我還是提倡不要過早定型,如果能做到兩門抱,豈不更好,這兩種工作本身也不能截然分開。
全科的編輯應該具備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基礎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不能太宅。編輯的職業(y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會交往平臺,上可平視公卿,下可深入市井,這也是編輯職業(yè)的魅力所在。
人動有三分喜。人像一潭水,動起來,激活起來,狀態(tài)就不一樣了,收到的效果也可能超出想象。有的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像潭水的漣漪一樣,在別處能收到效果。我總和社里的年輕編輯說:不要屁股沉,不要貪戀辦公室的空調和軟椅,長期封閉在格子間,不能知形勢,不得遇高人,不足勵志氣。
年輕編輯出去見人,有活力,招人待見;沒負擔,自由發(fā)揮。到了四五十歲的年紀,再要出去見人,考慮的就多了,也沒那么自在了。所以,出去見人也要趁早。
專家學者是必見的人,也是潛在的作者群。很多信息、選題就是聊天過程中迸發(fā)的。作者群可以是寬泛網絡和精干隊伍的結合。同行中特別是有出色業(yè)績的,也應該經常見面請益。他們能帶來行業(yè)的新鮮動態(tài)和先進經驗。面對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如果連個可以請教、出主意的人都沒有,是危險的。
我剛當編輯那陣,有一段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周要認識一位新朋友,逼著自己走出去。那時認識的很多是退休的老人,他們賦閑在家,有年輕人上門是很高興的,常常說個不停,很多是題外話。作為聽眾要有耐心,陪他們聊天,最終會回到你感興趣的話題。
年輕編輯也要注意建立和維護同齡的作者隊伍,形成編輯與作者共同成長、共同扶持的良性循環(huán)。再大牌的學者也要從年輕不知名時起步,也要從青澀的文章著作開始被社會認識,也要給孩子掙奶粉錢……編輯從某種程度上是“星探”、是“經紀人”。學者們從講師升到副教授、教授,編輯們也從助理編輯熬成副編審、編審,幾十年的交往,共同成長,成為真正的朋友,也是人生歷程中的一段佳話。
都是些老生常談。做編輯,如果奔著升官發(fā)財,是找錯了門。這個工作辛苦,復雜,賺不到大錢,博不來高名,門檻似乎不高,能做出來還真不容易。這又是一項具有創(chuàng)造性、引領性的有趣味的工作。長江后浪,浮事新人,希望年輕編輯們早日成才。
(作者系中共黨史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