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與北京人藝的雙向奔赴
2024年正值老舍先生誕辰125周年。老舍的一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一道縮影,作為現(xiàn)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他始終用筆忠實記錄著國家的命運,書寫著百姓的生活。
老舍創(chuàng)作了很多戲劇劇本,如京劇、歌劇、地方戲、大鼓詞、相聲、快板等。他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并主持工作,為給“文協(xié)”籌款,他開始了話劇創(chuàng)作,當時主要作用于抗戰(zhàn)宣傳。老舍在游歷美國后選擇擁抱新中國,回到了故鄉(xiāng)北京。他深深地愛著北京,因此他的話劇創(chuàng)作與哺育他的這座城市如血肉一般緊緊相連。在北京生活的16年,是他話劇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
50年代末,老舍在北京寓所客廳。
1951年第一次演出《龍須溝》的街頭海報。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供圖
首都劇場與丹柿小院相距咫尺
1949年10月,客居美國的老舍接到老友曹禺等文藝界三十余位友人的來信,稱受周恩來總理囑托請他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在此之前的三年半,老舍一直留美講學。
接信后,老舍立即決定回國,他于10月離美,在年末終于踏上了北京這片故土,周總理安排他住在北京飯店。
1950年4月,老舍購置了東城迺茲府豐盛胡同10號(今豐富胡同19號)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紀念館。老舍非常喜歡這里,并在院子里種了兩棵柿子樹。每到金秋時節(jié),橘紅色的柿子掛滿枝頭,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因此他的夫人胡絜青給這座小院起了個雅號——“丹柿小院”。老舍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在這里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
說到老舍京味的話劇,那必須要從《龍須溝》說起。1951年2月,為慶祝北京解放兩周年,《龍須溝》由原北京人藝的話劇團(簡稱“老人藝”,是綜合性的藝術(shù)院團)排演,在北京劇場(原真光電影院,現(xiàn)為中國兒童劇場)首演。
該劇從題材到舞臺呈現(xiàn),其自然的生活場景、生動的語言、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動了觀眾,轟動京城,獲得巨大成功。
1952年末,彭真代表北京市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在改革開放之前,全國被正式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僅此一人。據(jù)舒乙(老舍之子)回憶,老舍非常珍視這個榮譽,把獎狀掛在他寫作的書桌上面。
《龍須溝》的成功上演,確定了老人藝在話劇界的地位,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焦菊隱來到北京人藝就職,創(chuàng)作了一部又一部經(jīng)典之作;捧紅了于是之等一代演員……
《龍須溝》開啟了老舍與北京人藝相互成就之路。1952年6月12日,專業(yè)化的北京人藝建立(由“老人藝”的話劇團與中央戲劇學院的話劇團合并而成),老舍作為市文聯(lián)主席與其他市領導在史家胡同 56 號院內(nèi)參加了北京人藝的成立大會,從此也開始了他與北京人藝長期的默契合作。
1956年,北京人藝自己的劇場——首都劇場建成,與丹柿小院僅有咫尺距離,這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種剪不斷的緣分相互牽引:他與北京人藝的藝術(shù)家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形成了良好創(chuàng)作關(guān)系,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老舍的作品,經(jīng)由北京人藝的藝術(shù)家們二度創(chuàng)作,有血有肉地立在舞臺上,引發(fā)了觀眾強烈的共鳴。
《龍須溝》之后的《茶館》,成為中國第一部登上世界舞臺的話劇,是老舍和北京人藝頂峰相見后的又一經(jīng)典之作。除此之外,老舍還為北京人藝創(chuàng)作了話劇《春華秋實》《紅大院》《女店員》等。他創(chuàng)作的《駱駝祥子》等小說也被北京人藝改編為話劇。1966年老舍去世以后,北京人藝并沒有停止排演他的作品,不僅將經(jīng)典劇目代代重排,還創(chuàng)排了新戲,如1988年專門為老舍創(chuàng)作的話劇《太平湖》;2022年,已是建院70年的北京人藝將他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搬上了舞臺。如果說丹柿小院是老舍的生活棲息之所,那么北京人藝則是他的藝術(shù)綻放舞臺。
寫《龍須溝》是老舍的一次冒險
龍須溝是北京南城的一條明溝。民國時因無人管理,成為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在討論都市建設計劃時,決定徹底治理這條骯臟的臭溝。老舍回國后,親眼見到了北京的煥然一新,深受感動。他說:“我已在北京住了一年,在這一年里,我所看到,聽到的都是證明了,新的政府千真萬確是一切仰仗人民,一切為了人民。”(1951年1月25日《人民日報》)
老人藝的院長李伯釗受市政府委托,請老舍先生寫關(guān)于龍須溝的戲。老舍一口氣寫了三幕六場戲。老舍曾說:“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寫作經(jīng)驗中,寫《龍須溝》是個最大的冒險。不錯,在執(zhí)筆以前,我閱讀了一些參考資料,并且親臨其境去觀察;可是,那都并沒有幫助我滿膛滿餡的了解了龍須溝……”
當時老舍腿腳不便,為了支持老舍創(chuàng)作《龍須溝》,老人藝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還特派助手每天去往龍須溝,將收集的素材向老舍匯報,遇到老舍特別感興趣的,他會親自和助手一起去訪問。
另一個冒險之處,就是老舍覺得對舞臺技巧的不熟悉。在國家博物館《百年巨匠》的展覽中,展出了1951年老舍在《文藝報》3卷9期發(fā)表的文章:“北京人藝現(xiàn)在演出的《龍須溝》,與我的劇本原稿是不完全一樣的。我不十分懂舞臺技巧,所以我寫的劇本,一拿到舞臺上去,就有些漏洞和轉(zhuǎn)不過彎的地方。這次,焦菊隱先生導演《龍須溝》,就是發(fā)現(xiàn)了劇本的漏洞與欠缺,而設法略為加減臺詞,調(diào)動場次先后,好叫臺上不空不亂,加強了效果?!?/p>
焦菊隱當時還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李伯釗非常有遠見,邀請他擔任《龍須溝》的導演。
焦菊隱導演非常重視演員對生活的體驗,反復強調(diào):“要從生活出發(fā),從內(nèi)容出發(fā),從人物出發(fā)?!币虼伺啪毲埃w演職人員先下龍須溝體驗生活,他要求演員寫創(chuàng)作日記,并采取面談或通訊的兩種方式與演員溝通。在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里的劇目廳,《龍須溝》劇組保留下來的珍貴藏品放在了第一個展柜里,其中有大量的文字手稿,如于是之的《程瘋子傳》,韓冰(飾演程娘子)的演員日記、人物自傳,鄭榕等演員的藝術(shù)總結(jié)等。這些樸素的日記本、作文紙,已是斑駁,但被歲月浸潤后,更像是一面鏡子,里面不僅記載著演員在揣摩人物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映射出他們當時的喜悅、困惑等種種心境。北京人藝的演員們也因此養(yǎng)成了寫創(chuàng)作日記、人物小傳,做藝術(shù)總結(jié)的習慣。
老舍主張文字要有音樂性,抑揚頓挫,讓最普通的人也能聽懂。因此他喜歡親自朗誦劇本,且一邊朗誦一邊解說,示范劇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動作舉止。
據(jù)《龍須溝》助理導演金犁回憶,老舍創(chuàng)作完《龍須溝》,就邀請幾位主創(chuàng)人員去他家聽他讀劇本。《龍須溝》是在丁四嫂嚷罵小妞子聲中開幕的。因此,老舍特意壓著嗓門,用嘶啞的聲音念著四嫂的臺詞,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勞動婦女一下子就站在眼前了;程瘋子出場時,他撩簾走出屋門第一件事是向街坊四鄰請安問好。老舍把他的臺詞念得斯斯文文,十分謙恭。
老舍每每完成一個新劇本,都會往返于丹柿小院和北京人藝,聽朗誦成為人藝人的一大享受,他們絕對要來爭取聽第一輪,特別想看老舍怎么念,做什么手勢,這對舞臺表演特別有用。
朗誦劇本的過程中誕生《茶館》
老舍為劇組朗誦《茶館》 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供圖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后,老舍先生萌發(fā)了寫一部歌頌人民真正當家做主,行使民主權(quán)利的劇本的愿望。1956年8月,他完成了這個劇本的初稿(當時尚未定名),來到北京人藝讀給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刁光覃、夏淳等少量的藝術(shù)家聽。
這個劇本從戊戌變法開始,一直寫到五十年代,主線是主張實業(yè)救國的秦仲義一家。其中第一幕的場景是清末的一家茶館。曹禺等人聽了劇本后,一致認為第一幕茶館里的戲非常生動精彩,后經(jīng)他們仔細研究,認為可以以這場戲為基礎,發(fā)展成一個通過茶館的變遷,反映整個社會、整個時代變遷的劇。不久,曹禺、焦菊隱、趙起揚等人帶著這個想法到老舍家中與他商量,老舍聽到后立刻說:“好,這個意見好!我三個月后給你們交劇本?!边@部中國話劇的經(jīng)典之作就在朗誦劇本的過程中誕生,名為《茶館》。
1957年7月24日,巴金、靳以主編的《收獲》雜志創(chuàng)刊號出版,《茶館》作為雜志的首個劇本發(fā)表在上面。這是《茶館》最初的文學劇本,和北京人藝最終搬上舞臺的演出本不太一樣。
舒乙曾說,他們家里找到的《茶館》手稿有三部之多?!恫桊^》寫出來后,按照老舍的習慣,又去人藝給藝委會成員朗誦了劇本。這部《茶館》是三幕話劇,通過七十多個人物和一系列故事,描寫了五十年的變遷。聽完后,他們一致認為第一幕很精彩,但后兩幕尚需進一步修改。會后,人藝領導再到老舍先生家中溝通,建議他對二、三幕再加工。老舍先生謙虛地接受了建議,并表示希望大家?guī)椭绕涫堑谌凰从车哪甏?,他表示當時不在國內(nèi),對情況不甚熟悉,更需大家?guī)椭鲋饕狻?957年12 月,老舍又帶著《茶館》向全體演員正式朗誦,由此,《茶館》開始建組,安排主創(chuàng)體驗生活和開始排練。
《茶館》盡管非常獨特,給予主創(chuàng)發(fā)揮空間很大,但也給大家提出了很多難題。譬如,一共三幕戲,每幕相隔二三十年,故事不那么完整,如何使觀眾印象深刻,且能夠聯(lián)接起來?特別是第一幕上場人物眾多,場面大,事情繁雜,如何才能使觀眾看清脈絡?導演焦菊隱抓住了從“從生活出發(fā)”這把鑰匙,在和演員反復醞釀琢磨中,不斷地完善,賦予劇本更多血肉。比如,焦菊隱提到了要安排一個類似報幕者的人物穿插在每幕之間。老舍不但欣然接受這個建議,還創(chuàng)造出“大傻楊”這個人物,他既是報幕者,又是劇中人,用數(shù)來寶的形式介紹了每一幕的時代背景。在《收獲》上面發(fā)表的劇本中,人物表里就沒有“大傻楊”。
1958年3月29日,《茶館》首演,隨即引起轟動,在當年共演出49場。歷經(jīng)千錘百煉后的《茶館》,1980年赴西德、法國、瑞士三國進行訪問演出,全程50天,訪問15個城市,演出25場?!恫桊^》作為第一個登上了世界舞臺的中國話劇,被西方稱為“東方舞臺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