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吃茶看花》:重建寶貴的“個人化”
如果以茶對人進行分類,那么世界上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喝茶的人與不喝茶的人。無論是喝茶的人多,還是不喝茶的人多,我們都不能否認喝茶已經(jīng)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選擇了吃茶看花,是否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確定的生活態(tài)度?《不如吃茶看花》做的正是這樣有益且有為的事。周華誠以自己多年來的吃茶、訪茶經(jīng)驗,串聯(lián)起與茶有關的種種生命記憶,于平靜或幽默的講述中,在茶與生活之間建起一座隱性的心靈之橋。閱讀這本書,好似濯足振衣過橋去,在吃茶看花之間,尋找一種生活的啟示。
《不如吃茶看花》是一本很好讀的散文集,同時也是一本講述生活意義的書。如果一本書對生活越有啟發(fā)意義,對讀者越有心靈觸動,那么它的價值就會越高,這是我對當下文學作品的一個基本判斷。從這點看,《不如吃茶看花》貼切地體現(xiàn)了這點。周華誠的散文一向以內(nèi)容見長,這已經(jīng)內(nèi)化為其散文不可分割的品質(zhì),就像鐵之于鐵器,在《不如吃茶看花》中則凸顯為一種對基本生活方向的選擇、確證與建構(gòu),呈現(xiàn)出獨具一格的審美、認知與智性力量。
散文作為一種文體,無非是寫自己,寫別人其實也還是寫自己,只不過后者是借用了他人生活中經(jīng)歷的人與事,目的仍然是寫出作者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判斷。在周華誠看來,散文是“把你的名字,你的生活,一并嵌入文章里頭,不可分割,構(gòu)成了文章的信息量,使人讀了,仿佛在讀作者這個人”。于他而言,散文寫作即全部生活,寫作的意義是為了呈現(xiàn)生活本應如此的啟示。
對于《不如吃茶看花》,很多讀者的注意力可能會被“吃茶看花”所象征的輕逸、閑適、唯美生活所吸引,而忽視了“不如”兩字的意義。必須明確的是,作者在這兩字中所放棄的事物,與“吃茶看花”形成對立與沖突,事實上構(gòu)成了本書的隱性深度。在閃閃發(fā)光的山巔之上,“吃茶看花”是作者轉(zhuǎn)身以行動、以智慧爬出深谷、撥開迷霧之后的生活形象。所以,“吃茶看花”并非輕而易舉,亦非生活本就如此,它實際上是作者對生活的重新選擇與創(chuàng)建,看似毫不費力,實則力挽千鈞,貌似退而求其次,實為決絕轉(zhuǎn)身、另辟蹊徑。
周華誠轉(zhuǎn)身進入以“吃茶看花”為象征的東方美學生活,展現(xiàn)出一種積極奔走、辛勤勞作基礎上堅定從容、與世圓融的生活態(tài)度?!俺圆杩椿ā彼笳鞯氖侵匦掳炎约阂曌饔行撵`、有信仰、有感情、有味蕾的“個人”,一個自由且具有審美權(quán)利與能力的人,然后重塑生活。所謂接續(xù)東方美學生活傳統(tǒng),正是在當代生活里重建寶貴的“個人化”。
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才能發(fā)現(xiàn)《不如吃茶看花》所具備的認知力量和對生活的啟示意義,才能認清該書的輕與重、淺與深。它的確輕盈、絢麗如一管鳥羽,平靜清澈如一面湖水,但那輕盈來自于一只飛行中的鐵質(zhì)大鳥,平靜來自于一種可畏可敬的精神深度。由此,它展示了周華誠散文寫作中一種值得矚目的新取向。
作為讀者,我特別喜歡書中摘錄的一首宋詩:“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边@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寫給蘇軾的《雙井茶送子瞻》。詩人以故鄉(xiāng)新采的雙井茶,遠贈失意落魄的黃州友人,希望一葉新茶和它所承載的拳拳心意,能修復友人被生活所損害的心靈,從而忘卻煩憂,慨然遠赴一帆之外的五湖之春。我相信,《不如吃茶看花》也正是作者送給所有同時代人的一味新茶。其間心意,作者在序言之中已然表明:“吃茶之美,在其憂傷。”而“要好好飲茶,才對得起這一天一天?!?/p>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山西省文學院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