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妙
漢字具有“一字之妙”的功能,也演繹出許多意涵豐富的故事。
清代詩人、書法家何紹基為女兒春梅備辦嫁妝,從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春梅打開箱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一個“勤”字,就是父親贈女兒的珍貴嫁妝,成了他們家的治家座右銘。
又如,清代一寡婦想改嫁,受到家人和鄰居的百般阻撓。于是,她向官府呈上一張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當嫁?”寥寥數(shù)語,盡述改嫁理由。知縣接狀后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巧用漢字的“一字之妙”的功能,還能化解作一字之對的難度。清咸豐年間,一才子出了一個字題求對:“墨”。以“書”“筆”等字對之,均不巧妙。唯有一人對“泉”字。眾人拍手稱妙?!澳弊稚蠟椤昂凇毕聻椤巴痢保叭弊稚蠟椤鞍住毕聻椤八?,而且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可謂精妙巧對。
如果填字作詩選準一個字,那么整首詩就猶如潛龍騰飛。據(jù)說,王勃到南昌趕上都督閻伯輿的宴會,一氣呵成寫下《滕王閣序》。最后寫了“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___自流?!蓖醪室饪樟艘粋€字,呈上序文就上馬走了。閻伯輿派人去追回王勃,請他補上。派去的人趕到驛館,王勃的隨從說:“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隨便寫了?!遍惒浿篮螅f道:“人才難得?!卑们摄y子,親自率領文人們到驛館見王勃。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道:“我不是把字都寫全了嗎?”大家說:“那里是空字呀!”王勃說:“對呀,是‘空’字,檻外長江空自流嘛!”大家聽了都連稱絕妙。
一字之妙,妙就妙在它好比一桿秤,可稱出文人學涵之輕重。唐朝詩僧齊己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清晨見幾枝梅花開了,便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彼艿靡猓瑢⒃娝徒o詩友鄭谷看。鄭谷看后建議將“數(shù)枝”改為“一枝”。齊己連聲贊妙。在梅花并非盛開的時節(jié),用“一枝開”取代“數(shù)枝開”,更能準確地說明梅花較以往開得早。后人據(jù)此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