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浪子還是義士?
浪子回頭除三害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南朝宋人劉義慶編寫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自新》,說義興有個年輕人叫作周處,平時在鄉(xiāng)里橫行霸道,鄉(xiāng)人都認為他是一大禍害。當(dāng)時義興的河中有條蛟,山上又有頭跛腳的老虎,都給鄉(xiāng)民帶來很大的困擾。大家就把蛟、虎和周處并稱為“三橫”,而周處又是其中最橫的。有鄉(xiāng)民就想了個法子,慫恿周處去殺蛟和虎,其實就是希望“三橫”自相殘殺,最后只剩下一個,危害也沒這么大。于是周處就先上山殺了虎,又下河去尋找蛟。不過,蛟在水中時隱時現(xiàn),不易找到,周處追蹤它,一直游了幾十里。
三天三夜后,大家不見周處回來,以為“三橫”都死了,非常高興,相互恭喜。這時周處殺了蛟回來,才知道自己名聲原來這么差,就有了痛改前非的想法。然后,他到吳郡去拜訪名士陸機、陸云兄弟。當(dāng)時只有陸云在家,周處就說了自己的想法,但又覺得自己老大不小了,擔(dān)心改正不了。陸云就說,古人貴在朝聞夕死,你的前途還很長遠,最怕的是沒有志向,如果現(xiàn)在能立志,又何愁名聲不能遠揚呢?周處從此改過自新,成為忠臣孝子。
周處的父親是周魴,為江東士族?!度龂萘x》有“周魴斷發(fā)賺曹休”的故事,說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魏大司馬曹休,引來魏國援軍,結(jié)果曹休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等三路吳軍殺敗。這件事在西晉陳壽編著的《三國志·周魴傳》中也有記載,并提及其孩子周處,說周處與父親一樣文武雙全,在吳末帝孫皓天紀年間(277-280),擔(dān)任東觀令和無難督,東觀令是管圖書、修國史的長官,無難督是皇帝親衛(wèi)兵“無難軍”的統(tǒng)帥。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周處跟隨吳末帝一起投降了晉朝,之后就在晉朝為官?!度龂尽穼χ芴幍挠涗浿挥辛攘葦?shù)筆,但在唐代房玄齡主編的《晉書》中,卻專門有《周處傳》,開篇就提到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幼年喪父。不到二十歲時,氣力就超出一般人,然后就采用了《世說新語》的這個故事,并把“三橫”改成了“三害”,“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也流傳開來,成為“浪子回頭”的典范。
不過,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卻經(jīng)不起推敲,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周處向二陸請教。二陸是陸遜的孫子,《晉書·陸機傳》記載吳國滅亡時,兄長陸機也才二十歲,擔(dān)任吳國的牙門將;吳國滅亡后,才回到老家吳郡去呆了十年。所以周處決心痛改前非時,二陸應(yīng)該比較年幼,周處不至于請教他們。而且,蛟并非現(xiàn)實存在的生物,關(guān)于斬蛟的記載大多反映的是古人對平定水災(zāi)的愿望。
論年齒,陸機兄弟勸不到周處,但或許勸過其他“浪子”?!妒勒f新語·自新》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戴淵年輕時行為不檢點,經(jīng)常在江淮一帶搶劫。有一次陸機正好休完假,從老家走水路回京師,看到戴淵坐在岸邊一張胡床上,指揮眾少年劫掠,卻是神采奕奕、一表人才。陸機大喊:“你才華出眾,為什么要當(dāng)強盜?”戴淵大哭,扔下劍表示投降。陸機聽他言辭慷慨,非同常人,也就越發(fā)器重,結(jié)為好友,之后向朝廷推薦戴淵。這個“戴淵投劍”的故事比“周處除三害”更真實一些,戴淵比陸機小十歲左右,為會稽太守戴昌之子,也是江東子弟,歷史上便為陸機舉薦。
周處老家江蘇宜興今天有一座周王廟,里面有一塊據(jù)說是陸機所撰、王羲之所寫的《平西將軍周府君碑》,其中提到周處“遂來吳事余厥弟,歡然受誨”,似乎印證了周處向陸云請教一事。但碑文后面提到周處于西晉惠帝元康九年(299)病逝,與《晉書》中關(guān)于周處的結(jié)局完全不符合;另外還提到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追贈周處為平西將軍,但陸機本人早在303年就已經(jīng)被處死,不可能知道317年發(fā)生的事情。清人顧炎武、趙紹祖都指出該碑為偽作,故不足為據(jù)。
盡管周處見陸云的故事可能只是傳說,但不排除周處確實年少輕狂過,可能去請教過二陸的父親陸抗。不過,周處投降了西晉,為什么說他是“忠臣孝子”呢?那就跟后來的故事有關(guān)了。
忠臣孝子真義士
《晉書·周處傳》說,吳國君臣投降后,西晉主帥王渾在吳國都城宴飲吳國君臣。王渾借著酒意,就想羞辱一下吳國人,他問:“各位都是亡國之人,難道沒有憂傷的嗎?”其他人又慚愧又害怕,都不敢發(fā)聲,只有周處說:“漢朝滅亡,三國鼎立,魏國先亡,吳國又亡,亡國之痛,豈止一人?”你王渾不也曾是魏國的大臣嗎?王渾果然面有愧色??梢娭芴庪m然跟隨皇帝投降,但仍有對故國的亡國之痛,而且他性格剛烈,不畏懼權(quán)勢,這也就給他的未來埋下隱患。
后來,周處被西晉朝廷任命為新平太守。新平郡在現(xiàn)在陜西、甘肅交界一帶,是華夏和邊緣族群雜居的地方。到任后,周處能夠安撫邊緣族群,使當(dāng)?shù)孛癖姲簿訕窐I(yè)。之后,周處又被任命為廣漢太守。廣漢郡有很多陳年積案,甚至有拖了三十年的,而周處明察秋毫,很快一一裁判。后來,因為母親年老多病,周處決定辭官,回家盡全孝道。之后,又轉(zhuǎn)任楚郡內(nèi)史,這是負責(zé)民政的官員;還沒到任,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員。
盡管散騎常侍更接近權(quán)力中心,但周處卻認為“古人辭大不辭小”,先去了楚郡。楚郡因為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民眾雜居,風(fēng)俗不一。周處就任后,大力推行仁義教化,下令把野外的尸體都收斂安葬。楚郡也就慢慢恢復(fù)了發(fā)展,周處為官美名也隨之聞名遐邇。之后周處才離開楚郡,去了中央,因為敢于勸諫,升任御史中丞,負責(zé)監(jiān)察百官。周處辦事果然剛直不阿,不畏權(quán)貴。梁王司馬肜是晉惠帝的八叔公,有一次他違法了,周處也嚴格秉公辦事。
正是因為周處剛強正直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朝廷大臣。后來,氐族首領(lǐng)齊萬年叛亂,大臣紛紛推薦周處為建威將軍,成為安西將軍夏侯駿的下屬。周處的朋友孫秀知道他此行必死,建議他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周處認為忠孝不能兩全,既然辭別母親侍奉君王,母親就不需要把自己當(dāng)兒子,決定為國家捐軀。齊萬年也久仰周處的大名,說:“我知道周府君文武全才,如果他擔(dān)任主帥,我是打不過的;但如果他被人指揮,他就要被我俘虜了!”
不久,司馬肜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作為征討齊萬年的主帥。周處知道他一定會陷害自己,但又認為自己應(yīng)該盡忠,不能因畏懼而推辭。于是周處毅然出發(fā),發(fā)誓絕不返回。中書令陳準上書,建議以積弩將軍孟觀率一萬精兵,作為周處軍前鋒,但朝廷沒有聽從。之后,夏侯駿派周處率五千兵攻打齊萬年的七萬兵。周處認為,沒有后援一定失敗,自己即便戰(zhàn)死,也會給國家蒙羞,不愿出戰(zhàn)。但司馬肜又給周處下命令,說會派兩支部隊前來支援,周處只能同意。
開戰(zhàn)前夕,周處軍隊還沒吃飯,司馬肜便再次催促出擊,并偷偷調(diào)走了援軍。周處知道自己此行必死,于是作詩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吟唱完后,即發(fā)兵作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從早持續(xù)到晚,周處五千人奮勇殺敵上萬人,但直到弓箭射光,也沒有援軍到達。左右將士勸他撤退,周處卻按著劍柄,大聲說:“古代的將軍出征時,都要鑿一扇兇門,表示有進無退。我身為朝廷大臣,以死報國,不是應(yīng)該的嗎?”最終戰(zhàn)死。
周處去世后,被朝廷追贈為平西將軍,賜錢百萬、葬地一頃。東晉時,朝廷又按照“執(zhí)德不回曰孝”的謚法,以“孝”作為周處的謚號。
1953年,周處老家江蘇宜興東南周墓墩的周處墓被發(fā)掘,墓磚有“元康七年”“前周將軍”“周前將軍”的字樣。晉惠帝元康七年(297),正是周處戰(zhàn)死這年,所以這位將軍自然就是周處了。不過,前將軍官位在平西將軍之上,可能周處在歸葬時又再次被加封。
周處去世后,兒子周玘于西晉末年先后平定江南地區(qū)三次叛亂割據(jù)活動。朝廷為表彰周家的功勞,在陽羨縣上設(shè)義興郡,隋代改為義興縣,宋代因避太宗趙匡(光)義(登基后改為炅)的諱,改名宜興至今。
周處亦有文名。據(jù)《晉書》記載,著有《默語》《吳書》《風(fēng)土記》三種。其中《默語》已經(jīng)失傳,《三國志》的《吳書》部分可能采用了周處《吳書》的內(nèi)容。至于《風(fēng)土記》,還有一些吉光片羽的記錄散見于其他古籍中,是我國第一部介紹地方歲時節(jié)令與風(fēng)土習(xí)俗的著作,提到了除夕、端午、七夕、重陽等重要節(jié)俗,成為研究節(jié)日起源和魏晉民俗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