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標準問題再思考:讓人們在新時代里美起來
美是否有一定的標準?一般認為沒有。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梢?,美是人的理念,或者說是人的判斷。這樣說來“美的標準”因人而異似乎就順理成章了!但果真如此的話,見仁見智地“各美其美”是不是再自然不過了?那“指鹿為馬”式的以丑為美也就無以評判了?比如,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藝術領域中“新文人畫”人物形象的毀譽參半,對“丑書”書法作品的莫衷一是,對影視傳媒中“小鮮肉”形象的各持己見,以及對當下各地文旅“形象大使”的褒貶不一,等等,似乎使“美的標準”問題愈發(fā)無解。但最近有兩次考察使我對這一問題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思考認識。
一次是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的北京市工貿(mào)技師學院的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中國集訓基地,中央美術學院李寧教授策劃的“藝美娃衣:時裝技術項目世賽成果轉化創(chuàng)新教學展”在那里開幕。展覽的規(guī)模不大,但展出的洋娃娃們一個個錦衣華服,五彩盛裝,煞是好看。在世賽中國集訓基地實訓大廳,曾帶領中國選手在第44屆、45屆、46屆世界技能大賽上連續(xù)獲得三枚時裝技術金牌的李寧教授請我看一下正在展示的三件衣服哪件最美。我直覺判斷中間那件,但她微笑著告訴我,我和大多數(shù)嘉賓的判斷是一致的。這是2023年第二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時裝技術比賽前三名作品,但很遺憾中間那件是獲得第二名的作品。面對我的疑惑,她詳細介紹了服裝技術比賽的要求和評審的得分點,未及她說完我就意識到中間那件的確不如左側的第一名作品。這對我觸動很大,照理說服裝的美最不易評判,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人們對顏色、款式的興趣和品位等存在的差異太大了。但在李寧教授的介紹中,我看到了藝術與技術完美融合的“美的標準”,而且是明確量化的服裝之美的標準。
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評審的100分中,包括了設計、剪裁、制版、縫制、裝飾等所有環(huán)節(jié)的極其細微的得分點。李寧教授不無感慨地說,如果我們服裝制版師和縫紉師的審美始終停留在學徒小工的水平,怎么可能理解和表現(xiàn)出設計師的審美表達?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培養(yǎng)的服裝設計師不會甚至不懂服裝制版和縫紉,他們的藝術設計自然很難得以理想地呈現(xiàn)出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要求選手在18小時內(nèi),獨立完成設計、立體裁剪、平面制版與排料以及女裝設計與制作的四個模塊考核。特別是女裝設計與制作模塊,需要按照抽取的主題用指定面料進行服裝的設計制作,這就要求選手必須是從設計制圖、樣板制作、立體裁剪、手工縫制等全過程的全面能手,只有審美素養(yǎng)、藝術品位、剪裁縫紉技術以及色彩感覺、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心理素質等等都達到相當程度的完美統(tǒng)一,才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游刃有余地將一塊面料變成一件時裝。想象這樣一件時裝制作過程本身,也一定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一種美感的體驗。如此,最終成衣的“美的標準”的明確清晰,似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說服裝技術是偏實用工藝的審美還相對比較容易統(tǒng)一美的標準,那我們再看一下在漢字書寫方面,是不是也可以有“美的標準”?我們知道,漢語是世界上唯一現(xiàn)存的數(shù)千年來一直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象形、指事、形聲等“六法”造字,使其不僅作為交流工具,更成為儲存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表達藝術美感的工具,所以書法成為一門能修身養(yǎng)性、涵養(yǎng)情志、提升審美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的高雅藝術。宗白華先生認為書法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書法之美是中國美學的最高形式,其用筆之美、結構之美、章法之美都達到了其他藝術形式難以企及的高度?;蛟S正因如此,人們幾乎一致認為,書法之美不可能有明確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不用說篆、隸、楷、行、草不同字體之間,就單說楷書中的歐體、顏體、柳體不同風格之間,也是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正因如此,千百年來漢字書寫的法度也始終是百家爭鳴,難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但是,在倡導全民習字育人、推進中華習字文化名城建設的重慶市銅梁區(qū),我認識了一位小學三年級輟學研習書法50余年的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庹純雙先生,他刷新了我對漢字之美的理解。庹純雙的書法作品筆力雄健、法度嚴謹,近30年來出版的字帖和寫字教材多達五千余種!但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這位自學成才的書法家研發(fā)的“漢字拼寫技術”使人們可以快速書寫規(guī)范美觀的漢字,被季羨林譽為“破解了漢字書寫的千古難題”。
在銅梁區(qū)立心小學,我觀摩了一堂小學生的習字育人課。課程設計以庹純雙運用線塊與漢字結構相拼組而發(fā)明的“漢字拼寫技術”為基礎,按照學生身心發(fā)展、漢字書寫規(guī)律、字根文化主題三個主題展開,指導學生將漢字書寫得又好又快。在課堂上,二年級的小學生很快就能將老師講解指導的“榮”“宋”字等寫得規(guī)范端正,而且我觀察到孩子們不僅坐姿挺拔,桌下的雙腿和桌上的雙臂都非常端正。因為這套“多維習字”教學模式強調(diào)的是“規(guī)范書寫、觀字審美、練心開智、立德養(yǎng)性、文化傳承”的審美與人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在習字過程中調(diào)動了通過字形的整體觀察、結構比較和字音的誦讀、字體的書寫以及漢字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等方法,眼睛、大腦、手臂等協(xié)調(diào)運用,使?jié)h字的認讀、解構、理解、書寫、組用等短時間整體性完成,在掌握規(guī)范書寫漢字技法同時,理解漢字的結構之美、內(nèi)涵之豐富,并且提高了觀察力、專注力和表達力。這個書寫過程的規(guī)范“標準”,使書寫出的漢字達到“美的標準”可謂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書寫出規(guī)范美觀的漢字基礎之上,再練習創(chuàng)作“各美其美”的不同字體、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9年,《新周刊》第7期推出主題閱讀“低美感社會:我們時代的審美匱乏癥”,其中一篇文章《中國審美十大病》提出人民需要惡補美育課,人民需要“首席審美官”。像李寧教授和庹純雙先生這樣的專家學者,在我看來就可以是而且事實上已經(jīng)是服裝領域和漢字書寫領域的“首席審美官”。在文化藝術和生活的諸多領域中,隨著越來越多的“首席審美官”的出現(xiàn),不僅可以使“美的標準”問題清晰落地,而且一定能在“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持續(xù)踐行中,使我們這個有過偉大的審美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古老文明國度里的所有的人們,在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新時代里美起來,擁有美的心靈、美的生活,以及美的風范。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文聯(lián)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