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學會2023年度好小說·中篇小說: 深描生活肌理,書寫心靈交匯
2023年度好小說上榜的十部中篇小說,各有特色,又有共性。上榜作品大多表現了生活“邊緣”,而“邊緣”恰好是歷史、文化、人性的深厚處,是人物心靈閉鎖與敞開、上升與沉降、小我與大我各層級的交匯場。細膩的筆法洞察生活“邊緣”的復雜與深刻,反映傳統在時代新變中的堅守與超越,反映時代在不同生活角落遺留的種種痕跡以及生活的自我革新力量。
現代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心理壓力隨之而來。那些常見卻又非常人所能觸探、理解的“邊緣”地方、“邊緣”人物心理,成為本年度中篇小說的關注點。
最耀眼處,是透過復雜的日常境況刻畫人物心理或是他們對某些專門知識的執(zhí)著。須一瓜的《去云那邊》用一天時間敘述一連串“意外”事件。劉醫(yī)生因“交通事故”偶遇一個自閉癥患兒,交談各種“云”知識與“云”游戲活動,打開了孩子的心靈天空,獲得其母親歡心。肖勤《海邊的向日葵》敘述年輕女醫(yī)生短時間內遭受醫(yī)鬧訛詐、丈夫出軌、丈夫意外墜亡、公安調查、單位停職、抑郁癥患者商陸的多年暗察與追求,最后棄職回歸鄉(xiāng)居。作者深入人物心靈最隱秘處,揭示情感纏繞中自我松綁的艱難與互相關照的珍貴友誼。文學的精神撫慰作用及其治療功能是文學與心理學的接壤點。梁曉聲的《遭遇“王六郎”》采用大篇幅對話,讓作家“我”與偶遇的“王六郎”暢談文學,治愈其精神病。其父母的勢利卻讓年輕人再次進入精神病院。秦嶺的《辟提艾斯蒂》將目光指向特殊群體——心理援助志愿者與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救助與被救助之關系。小說主人公獲得圓滿結局,表明災難性事件中心理干預和疏導存在“救人建‘心’”之重要意義。葛亮《入瓷》書寫了1930年代廣州灣“自梳女”(終身不嫁)代表阿云自強不息的故事,她利用各種機會自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瓷畫類,借此排除現實的紛擾求得心靈撫慰。
上述五個中篇小說從不同層面表現了特殊人物的心靈狀況,自閉癥患者、抑郁癥患者、精神病患者、創(chuàng)傷后應急障礙患者、與傳統抗爭的“自梳女”,通過與他人的有效交流克服種種心理障礙重新擁抱生活。
還有些作品能緊跟時代發(fā)展動向,表現時代潮流中“邊緣”人物的生活世界。房偉的《余墨》撕開了高校知識分子之間的內卷現象。師生間、高校間存在諸多難以言明的復雜關系,留下無數嘆息和思考。石一楓《逍遙仙兒》揭示小學教育的內卷。一群小學生家長在“培優(yōu)”路上各顯神通,最后敵不過村婦“逍遙仙兒”的質樸。內卷造成的損傷和損耗值得警惕與深思。
孫頻的《落日珊瑚》表現海島新事物——珊瑚民宿的興衰歷程,揭示人性的狹隘與開闊。胸懷寬廣者運氣不會差,這一理念在阿占《后?!返闹魅斯茸樱T谷海)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地位卑微的谷子前半生在后海摸爬滾打,后半生做前海的上門女婿。妻子病逝,他重返后海與兄弟、朋友重建新生活。這兩部作品以“?!敝兎从辰雮€世紀來中國社會的巨變。娜仁高娃《裸露的山體》則講述沙窩地“酒客”一家人的情感故事,將“現在”“過去”交織于“酒客”死亡前后的各種事件,標題極富隱喻意味。
傳統中篇小說,常會凸顯某個人物作主人公;2023年度上榜的中篇小說,建構了多元主人公形象,即作品不以單個人物為主,而是以兩個甚至多個人物形象作為代表,具有鮮明的“群像”特征。表現手法上,主線串聯支線,形成樹狀結構;同時采用主角“我”和配角“他”的多維視角,現實交織回憶,推進情節(jié),創(chuàng)新表現藝術。
總體看,十個中篇小說深描生活肌理,洞悉人心;融時代風云和社會大潮于細節(jié),展示不同心理場域中文化創(chuàng)造者、文化傳承者的平凡與非凡。
(作者系中國小說學會理事、湖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