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先聲 ——《沁園春·雪》賞析
來源:中華辭賦 | 李曉東  2024年04月05日10:01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詩詞代表作之一,甚至可以說乃第一代表作,其創(chuàng)作、傳播經(jīng)歷頗具傳奇色彩,流傳甚廣,而闡釋解讀者無不為其宏偉氣象所折服。然筆者聯(lián)系此詞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地風俗文化,特別是作者本人的自述、自注,認為此詞最初含義其實是對于群眾文化、群眾藝術的贊頌,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先聲。

1936年2月下旬,毛澤東率渡河不久的東征紅軍至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留村,天降大雪,黃河封凍,一片茫茫。詩人出門西眺,自山西回望向所從來的陜北。秦晉兩省,一衣帶水,大河為系、長城為護,同為中華文明之重要發(fā)祥地與民族解放之重要依托。在此情景下,經(jīng)典詞句應和天地蒼茫,奔涌而出。

毛澤東最早的詩作《兒歌·觀舞獅》創(chuàng)作于1902年,最后的作品《憶秦娥·悼念周恩來同志》寫于1976年,時間跨度達74年,然總共僅存130首,且有不少殘篇,如著名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僅存兩句。因此,毛澤東不是高產(chǎn)的詩人,唯詩興遄飛之際,方有佳句。而其詩詞中表現(xiàn)最多者,一為祖國之大好河山,二為重要之事件,三為人民群眾?!肚邎@春·雪》正是這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

紅軍到達陜北后,面對陜北地區(qū)地貧人少、生存艱難的現(xiàn)實,中共中央作出“打通抗日交通線”“鞏固擴大現(xiàn)有蘇區(qū)”的戰(zhàn)略決策,向北部的綏遠、黃河東岸的山西發(fā)展,紅軍東征,就是這一戰(zhàn)略的具體落實。1936年2月,紅軍強渡黃河,開始東征,其后某日,見雪,遂作此詞。

詞上闋寫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由此可回溯一個問題,紅軍東征過河,是從冰面上走過的,還是乘木船等工具渡過的?眾所周知,黃河冬季要上凍,初春開化,形成著名的凌汛,大冰浮河,對航運危害巨大。據(jù)此推斷,東征紅軍更大可能是從封凍的冰面過河的。如此,不僅人員過河方便,車輛、騾馬、輕重武器裝備等更是迅捷。而且,在冰面上回擊對面閻錫山軍河防部隊更有效力。因此,雖寫詞之時,先見雪而后望冰,然過河已得冰之利,故“冰封”前句,“雪飄”后句。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長城內(nèi)外,當然不可能望見,然毛澤東詩詞,常用宇宙視角。如《沁園春·長沙》:“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再如《賀新郎·別友》:“恰似昆侖崩絕壁,又好似臺風掃寰宇?!薄镀呗伞に臀辽瘛罚骸白厝招邪巳f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種由上而下的視角,突破了李白、蘇軾、辛棄疾的樊籬,是對中華詩詞藝術的獨特貢獻,也顯示出作者的偉人氣象。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河當然指黃河,“滔滔”并非指奔流的河水,而指蜿蜒曲折的黃河十八彎。黃河流經(jīng)黃土高原,水借山勢,亦塑山型,形成了晉陜大峽谷。峽谷之中,河灣既多且奇。與石樓縣相鄰之永和縣,同樣是紅軍東征的重要登陸地,有號稱“天下黃河第一灣”的乾坤灣。天地都籠罩在鵝毛大雪之中,如此,則“滔滔”與“莽莽”意相近,俱描繪混沌蒼茫之景象也。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其山為何?其原為何?是理解詞意之關鍵。作者原注“原,指秦晉高原”,山西、陜西的黃土高原,并沒有太高山脈,所有的,是被黃河切割而成、大勢東西相對的原。有的地方,如乾坤灣成S型,陜西延長縣部分,被黃河S形包圍在內(nèi),從山西方向看去,前小后大,下大上小,渾圓如象矣。由此可知,“原馳蠟象”意指原野蒼茫,如白象奔馳。原本來不動,落雪動之,然若以雪為參照物,則原動之,蠟象奔馳也。那么,“山舞銀蛇”如何解釋?毛澤東所處之地,本看不到山嶺、丘陵,何況“惟余莽莽”之時,怎么可能觀察到細而長的“銀蛇”?此處,銀蛇指代黃河。冰河自山峽曲折而過,白雪覆蓋,宛若銀蛇。“惟余莽莽”之際,“銀蛇”如何可見?人不能見,山則可見啊?!吧轿桡y蛇”,蛇仿佛被山舞動了。在雪的參照下,山、原都靈動起來,并且山帶動谷底之河一起舞動。詩人于此構(gòu)建似靜實動、似動實靜、動靜相宜相生的美妙狀態(tài),而這一狀態(tài)的根本動因則在于雪,詞單名“雪”,甚相符合,含義深遠。

以俯視之宇宙視角,隨著籠罩天地的大雪一覽千里、萬里、長城內(nèi)外、大河上下、山、原、河之北國風光后,突然生出奇句“欲與天公試比高”,至此句,第一層意思完整表達。就字面意思,雪自天而降,連接天地、山巒、河流,“天地一籠統(tǒng)”,然根本上卻另有深意。其意,即毛澤東和紅軍,立志“將天捅個窟窿”,打碎閻錫山、蔣介石、日本帝國主義這些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等以往不敢惹的“老天爺”“天公”。實事求是地講,創(chuàng)作此詞時,東征開始僅幾天,且連打勝仗,作為統(tǒng)帥和戰(zhàn)略家,毛澤東對東征前景的估計頗為樂觀。此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理想高遠、氣象宏闊。

歷來解讀,“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歧義殊多。通常以為,乃陽光與雪,一紅一白,“紅妝素裹”,然北方冬日之陽光,冷冷清清,難成“紅妝”,且陽光蓋雪地,“素裝紅裹”或可,斷無“紅妝素裹”之理。如此不通,必有他意。

查1936年日歷,斯年春節(jié)為1月24日,較早。即使如此,2月下旬,正月剛過,農(nóng)時未開,仍在年節(jié)氛圍之中。北方習俗,春節(jié)喜紅,掛紅燈籠、舞紅獅子、耍紅紙龍、女子穿紅衣服……1936年春節(jié),是毛澤東和紅一方面軍將士長征后過的第一個春節(jié),雖征塵未洗又要惡戰(zhàn),然畢竟跳出國民黨軍數(shù)年圍剿,生存仍難,然已無大險,是比較安定的。因此,“紅妝”應指山西、陜西春節(jié)期間裝著紅色衣服的女子。“紅妝”在中國古代為女子鮮艷服飾的常用代稱,如《木蘭辭》“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李白《清平調(diào)》“可憐飛燕依紅妝”等。毛澤東詩《為女民兵題照》有句“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紅裝”應為“紅妝”,改“妝”為“裝”,應為與“武裝”相呼應。

由此,“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方邏輯恰通。全句意為:待到天晴,猶如穿著紅色彩衣的女子出來,與白雪相映,格外美麗。由景及人,由遠及今,由俯視而為平視,自宏闊蒼茫之景,轉(zhuǎn)而為生動鮮活之人。由景及人的寫法,在《沁園春·長沙》中也用過,從“問蒼茫大地”到“攜來百侶曾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鄙衿娴淖匀痪拔锱c充滿活力的人民相統(tǒng)一,才是真正的、完整意義上的江山。如此,才可全面理解“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的深遠意義,折腰,不僅向“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自然景象折腰,更向“分外妖嬈”之普通百姓折腰,如此,方可稱英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

歷來爭論殊多者,無疑當屬此詞下闋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帶有批評意味的評論。但聯(lián)系創(chuàng)作之時代背景,許多解釋屬于引申,甚至想象。1936年初,紅一方面軍剛完成長征,在陜北落腳,紅二、四方面軍還在長征途中,四方面軍還在“向北向南”徘徊,離三大主力會師尚有8個多月時間。作為紅軍領導人的毛澤東,考慮最多的是生存問題,東征的根本目的,就是拓展生存空間。直到1945年重慶談判,毛澤東都真心希望和平,并設想在淮安建“副總統(tǒng)府”,方便到南京開會。由此可知,毛澤東品評帝王,必另有原因。

毛澤東品評的五位帝王,有一個共同特點,建都俱在黃河岸邊,本質(zhì)上,《沁園春·雪》是寫給黃河的頌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反駁黃河百害而無一利的傳統(tǒng)認識,說:“這種說法是因為不能站在高處看黃河。站低了,便只見洪水,不見河流!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不談五千年,只論現(xiàn)在,沒有黃河天險,恐怕我們在延安還呆不了那么久?!?948年3月23日,毛澤東渡黃河去山西,船至中流,尚有凌冰,他充滿深情地說:“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沁園春·雪》就是站在高處看黃河,正如《沁園春·長沙》站在高處看湘江一樣。

因此,全詞上下闋是圍繞黃河、黃河邊的人展開的。與帝王相對者,便是普通百姓,即“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的山西、陜西黃河邊的居民。晉陜過大年風俗,穿紅衣、舞龍、舞獅、鬧社火,唱秧歌是重要內(nèi)容。我個人一直認為,“羊歌”更準確。放羊寂寞,山野多狼,還產(chǎn)生恐懼,唱歌可壯膽、解憂、交流。北方旱作農(nóng)業(yè),不插秧,方言發(fā)音也是“羊歌”而非“秧歌”。之所以定名“秧歌”,應該是阮章競等從南方到北方的文藝工作者采集民歌時的誤記。“秧歌”就是山陜兩省民歌的統(tǒng)稱,春節(jié)期間鬧社火唱的秧歌,多是現(xiàn)編詞,與秧歌隊到訪的地方、人家、情景關系密切,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紅軍東征開始階段非常順利,接連取勝,當?shù)匕傩找矔描尨蚬?、唱著秧歌來迎接。因此,“分外妖嬈”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衣著,二是所唱的秧歌。

毛澤東的第一首詩全文僅四句:“獅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熱氣燒,肉放爛些煮?!彼褪怯妹窀璧男问奖憩F(xiàn)春節(jié)期間群眾生活的,奠定了毛澤東對春節(jié)群眾文化活動的認識。后來進行社會調(diào)查時,毛澤東非常注重收集民歌,發(fā)揮其可以“興觀群怨”的作用。創(chuàng)作《沁園春·雪》,也在春節(jié)期間,勾起時隔34年的回憶。詞下闋并非批判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定國安邦的大事業(yè),而聚焦于“文采”“風騷”,即詩文創(chuàng)作、藝術成就。而使從秦到元的統(tǒng)治者“略輸”“稍遜”的,正是生動、鮮活、清新、雄健的群眾藝術,包括秧歌、社火等年節(jié)慶?;顒印⒎饨ㄉ鐣奈膶W藝術與老百姓的文藝相比較后,毛澤東得出結(jié)論:“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者自注“后三句指無產(chǎn)階段”,具體而言,就是舞著獅與龍、唱著秧歌道情、踩著高蹺、扮著戲曲人物的普通百姓和他們的藝術——這才是真正的妖嬈、風流。

毛澤東對民間藝術的重視,根本上是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無產(chǎn)階級政黨,他本人作為無產(chǎn)階級先鋒隊領袖的政治屬性決定的。這一文藝思想的萌芽,2年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里提出“文學的民族形式”,要求創(chuàng)造“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4年后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6年后系統(tǒng)化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催生出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向人民學習、表現(xiàn)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帶有民間藝術形式和濃厚生活氣息的文學。

毛澤東對民間文藝的重視與提倡一以貫之。建國初期的戲曲改革,就是要將戲臺上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改為以人民群眾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1958年春,成都會議的一次講話中,毛澤東講到中國新詩的發(fā)展,指出其基礎“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chǎn)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族的,內(nèi)容是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對立統(tǒng)一”。《沁園春·雪》正符合這一標準,雖用古典詞牌,然熱情地給予民歌以至高地位。由此回證,之所以用“略輸”“稍遜”,就是“第一條”和“第二條”的區(qū)別。按此指示,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大地上興起了“新民歌運動”。雖然聲勢浩大而佳作寥寥,然客觀上激發(fā)了普通群眾的創(chuàng)作熱情,去除了不識字或文化較低的人對于文學的神秘感,對于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有顯著促進作用。

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發(fā)表了《沁園春·雪》,一時震動山城,震驚中國文壇、政壇。發(fā)表之前,柳亞子先睹為快,且有和,10月21日題跋,有言“毛潤之《沁園春》一闋,余推為千古絕唱……中共諸子,禁余流播,諱莫如深。殆以詞中類似帝王口吻,慮為意者攻訐之資?”從“諱莫如深”到公開發(fā)表,其間相差24天,距離毛澤東離渝已1月又3天。其時,重慶談判、上黨戰(zhàn)役俱已結(jié)束,國內(nèi)和平曙光初現(xiàn)。毛澤東發(fā)表此詞,選擇的是“中間偏左,遇礁即避”的《新民報》,而非中共之《新華日報》,其意乃在表達對當時形勢的樂觀與期待??上顸h方面未解真意,反而如臨大敵,召集文人欲爭高下,要遮蔽毛澤東的“類似帝王口吻”,其實鑿枘不合,辜負了作者好意,究其根源,還在立場、感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