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問題及其他
在我們的文學與文化工作,包括文學研究和文化管理中,文學閱讀似乎跟很多方面都有關系,但常常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甚至不在一些人的視野之內。事實上,文學作品只有為讀者所閱讀、所接受,進入傳播與流通過程,并發(fā)生一定的社會效用,完整的文學活動才算基本完成。因此,從文學活動的總體過程來看,閱讀是文學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又是文學生產的終端所在。而閱讀本身,內含了接受、學習與教育的多種功能與多重意蘊。如果文學生產與文學傳播的這個終端是有缺陷和有問題的,那將使文學生產的意義大打折扣,并給未來的文學發(fā)展在受眾層面與文化情趣諸方面,構成嚴重的限制和無形的障礙。因此,文學閱讀的問題,既關乎著文學創(chuàng)作與生產,又關乎著文學接受與傳播,更關乎著人們的文化素質、社會的文化品質。它委實是關乎著文學發(fā)展與文化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不應缺乏關注甚至棄之不顧,而應予以高度重視和鄭重對待。
閱讀的變化及其問題
作為整體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文學閱讀的變化,跟文學生產、文學傳播、文學受眾的變化都有相當密切的內在關聯。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網絡科技的長足崛起、媒體文化的強勢發(fā)展、資本力量的不斷介入,社會文化生活處在多樣與多元的總體態(tài)勢中,在文學觀念、審美情趣、藝術手法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離與分化,使當代文學發(fā)生了結構性的巨大變化。我曾在評說新世紀文學新的變異與新的形態(tài)的文章中談到,當今的文壇經過新時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紀幾個階段的連續(xù)演進,已經出現“三分天下”的新格局。這便是: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tǒng)型嚴肅文學,以商業(yè)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大眾文學,以網絡媒介為平臺的類型化的網絡文學。這也就是說,傳統(tǒng)型嚴肅文學、市場化大眾文學、類型化的網絡文學,作為不同的文學主體與文學板塊,共同承擔著演練寫作才藝、提供文藝產品、滿足閱讀需求的職能與責任。但這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不同的文學觀念相互碰撞,不同的文學寫作風格同臺競技,它們相互覆蓋、彼此遮蔽,什么是更為重要的,什么是更有價值的,什么是更為核心的,卻又不突出、不分明、不彰顯了。
這樣一種景象的持續(xù)演進,使得近些年文學文化態(tài)勢又呈現出新的變化與新的現象。這便是,隨著網絡媒介的興起,電子產品的流行,年輕受眾的崛起,文學閱讀越來越走向多元化、網絡化、視頻化,紙質閱讀不再“唯一”,電子閱讀、手機閱讀、移動閱讀,乃至輕閱讀、淺閱讀、快閱讀等大為流行。“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表明,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3本。而在圖書營銷方面,2022年實體店和平臺電商的圖書銷售數量均有明顯下降,而短視頻電商卻同比上升了42.86%。2023年1月至今,平均每天通過抖音電商售出的圖書就超過一百萬本。相較于過去,圖書從閱讀到營銷,變化不僅是明顯的,而且是巨大的。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fā)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p>
文學閱讀的種種變化,也隱含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這在以下兩個方面表現得較為突出。
一個是隨著文學從業(yè)者和消費者的年輕化,這些年輕群體日益成為文學和文化消費的主力。他們的審美選擇和欣賞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二次元審美”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文學和文藝作品的欣賞方面,更喜歡那些以各種方式構造超驗世界的文藝作品。這種超現實的文藝趣味,與網絡文學的類型小說、影視作品中的神怪作品等,一起構成了一種泛娛樂化的文化潮流,并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的文學閱讀與文藝欣賞。
另一個是隨著電子傳播和自媒體平臺的興起,人們可以隨時分享閱讀所得,也可自由發(fā)表批評言論,使得網絡媒介的大眾評論得以立足并漸成氣候。如“豆瓣”“微博”“微信”等在書評、影評方面經常發(fā)表來自普通讀者的有見解也有質量的閱讀意見和欣賞心得,在廣大讀者中頗受好評也廣有影響。但在這些閱讀分享與批評言論中,更惹人關注和更有影響的,是那些看似在談論作家和作品的成敗得失,實際上無視紀實與虛構的界限,抹殺文學與政治的區(qū)別的做法,以穿鑿附會、斷章取義的手法,有意無意地給一些作家作品在政治方面上綱上線和羅織罪名。這樣一些閎大不經的個人化言論,有時還會借助“人民”的名義來奪人眼球,明白人看了覺得夸大其詞,不值一駁;但有的人不明就里,隨聲附和,往往造成較大的輿論風波。
無論是前一種泛娛樂化傾向,還是后一種泛政治化傾向,都需要我們在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中予以特別關注和辨析。
應當秉持的態(tài)度與方法
關于閱讀,有很多的說法、N多的定義。但是我覺得“閱讀是學習”,應該是一個最好的定義。這是毛澤東所說的話,毛澤東的原話是:“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边@里既講了讀書的功用,又講了要學以致用。我覺得這句話在今天需要重新學習,重溫它的意義,理解它的精髓。在今天,很多人把讀書不看成一種學習了,或看作消遣,或看作休閑,或當作娛樂,或看作游戲,這些顯然都遠離了閱讀應有的本義。
我還很欣賞作家趙樹理關于閱讀的一句名言,他說:“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本湍梦覀冎袊鴣碚f,五千多年來,各種各樣的書籍浩如煙海,每年還有50多萬種新版圖書不斷出版面世。面對這樣的海量的閱讀對象,閱讀確實有如大海撈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的前提是選擇,選書變得尤為重要。選擇性閱讀,也即選取適合自己需要的,在有限的時間里閱讀了確有成效的。圖書各有自己的天地,讀者各有自己的需求。在我看來,還是要把學習知識、提高修養(yǎng)和陶冶情操放在更重要一些的位置,把消遣休閑和娛樂游戲放在次要一些的位置。而且,要充分認識讀者自己在文學活動中所具有的接受主體的地位與意義。在閱讀與鑒賞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能量,實現自身的價值,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把文學閱讀的過程變?yōu)閰⑴c文學創(chuàng)造的過程。
讀者各有差別,感受不盡相同,這都很正常。但從一些文學受眾在網絡自媒體平臺發(fā)表的閱讀分享和批評言論來看,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一些讀者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作品、不認同的作家,在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時,不是就文論文、就藝說藝,而且常常溢出了文學批評的范疇,在政治的層面上綱上線。而他們所認為的問題,或者是創(chuàng)作上的觀念與手法,與己不合,難以認可;或者就不存在什么問題,純屬自己的簡單誤判和刻意放大。在這里,顯露出來的,或者是自己的觀念偏狹和看法極端,或者是自己的批評失準與解讀過度。當代文學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fā)展演變,從觀念到手法,都在不斷延展和拓進,而且日漸走向多樣化、豐富性。面對這樣一個紛繁又豐富的文學存在,作為讀者,也要有相應的多元化意識、寬容性胸懷。自己不看好的,也許別人看好;自己不喜歡的,也許別人喜歡。自己不喜歡的,要容許別人喜歡;自己喜歡的,要容許別人不喜歡。要有容忍不同意見的雅量,容納不同風格的胸懷,特別是就自己不喜歡的作家作品發(fā)表意見時,要力求做到既不要把創(chuàng)作與文學的問題任意放大,也不要把自己的看法看成是“唯一”正確。閱讀作品,要采取與作者平等的對話姿態(tài);品評作品,要秉持一個建設性的態(tài)度。
文學閱讀與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作為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著促進文學創(chuàng)作與生產的作用,又有著推動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作用。因此,它既是文學閱讀的延伸與深化,反過來又會影響文學閱讀的發(fā)展。因此,運用文學批評積極推動文學閱讀,既自然而然,又十分必要。
目前的文學批評,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發(fā)表于報紙雜志的作家作品評論文章,一種是經常召開的各種各樣的作家作品研討會。這些評論和研討通過理論批評和學術研討的方式,集中研討作品的得失,深度解讀作品的優(yōu)長,使之在眾多的作品中顯豁出來,為更多的人所知曉。這些評論與研討,對于作家認識自我,對于讀者了解作品,都有積極的作用和一定的影響。但這樣的批評現狀跟不斷變化又不斷放大的文壇態(tài)勢相比,尤其是與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文藝批評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chuàng)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相比,還顯得有些圈子化,差距比較大。批評界確實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切實的改進措施,重振當下的文學批評,并使文學批評走出現有的圈子,與大眾的文學閱讀、社會的讀者批評有所聯系、有所交集。比如,在傳統(tǒng)的以作家作品為主的評論之外,要借助于新的傳媒方式,利用新的傳播形式,適應新的閱讀群體,介入各類文學評選、評獎與排行;利用電視、視頻等就有關現象、話題進行座談、對話與討論,利用網絡閱讀跟帖點評網絡文學作品,運用微博、微信發(fā)布文訊、書訊或短評、點評,等等??傊蚱乒逃械挠^念,走出傳統(tǒng)的模式,使批評在新的文學形勢下,增強多樣性,體現鮮活性,加大輻射性,煥發(fā)出文學批評應有的戰(zhàn)斗力、說服力與影響力。
我以為,當代文學的理論批評與文學研究,還需要特別針對當下的閱讀現狀,在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中對當代經典作品進行再解讀、再闡發(fā),對當代經典作家作品譜系進行必要的構建與維護?,F代時期的“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當代時期的孫犁、趙樹理、柳青、周立波等,都是在積極有力地直面現實中反映人生和審視人性的文學大家,其作品對于人們認識現實和揣摩人性有著經典性意義,對于我們的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著重要的示范性意義,對于文學閱讀也具有著坐標性的意義。應該通過“重說經典”和“重溫經典”,讓它們進入當下的文學生活,并作用于當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大眾的文學閱讀,而不是被那些流行的和膚淺的作品所遮蔽,乃至被人們所忽視,被社會所淡忘。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總體要求,并就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開展專業(yè)權威的文藝評論、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強化組織保障工作等提出具體意見?!兑庖姟分姓劦健耙押梦乃囋u論方向盤”時,特別指出:“發(fā)揚藝術民主、學術民主,尊重藝術規(guī)律,尊重審美差異,建設性地開展文藝評論,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在什么范圍發(fā)生就在什么范圍解決,鼓勵通過學術爭鳴推動形成創(chuàng)作共識、評價共識、審美共識?!边@里的“建設性地開展文藝評論”,既是針對著文藝評論的應有屬性而言,也是針對著文藝評論的當下現狀而言,這對于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創(chuàng)作的問題,文藝的問題,要通過文藝批評和文藝爭論的方式,依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文藝的方式解決,在文藝的范圍解決,這是一個應有的規(guī)范,也是一個基本的底線。只有這樣,才能不混淆不同的矛盾,才能不混淆基本的是非,從而做到實事求是、明辨是非,進而去“形成創(chuàng)作共識、評價共識、審美共識”。在觀念分化又多元并舉的當下文壇,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要想形成諸多的“共識”,也許并不那么容易,但我們要向可能達到“共識”的方向不懈地努力,哪怕一直在路上。
(作者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