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俚曲悠悠唱聊齋
來源:文藝報 | 劉培國  2024年04月18日08:45

“問奴家,問奴家,現住廣寒王母家……有緣法,有緣法,就做夫妻也不差,已是惹得娘娘嗔,到了如今還說啥……”一闋聊齋俚曲《迓迓油》,把人們帶回三百年前男歡女愛風月常新的市俗生活。

即席唱曲的是淄博市聊齋俚曲研究會會長鞠素萍。3月20日這天,鞠素萍恭敬三鞠躬,遞上拜師帖,正式拜師聊齋俚曲市級傳承人、90歲的陳倩先生。20世紀80年代,鞠素萍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藝術系,早在十五年前,鞠素萍便跟隨著陳倩先生從事聊齋俚曲的挖掘研究、普及推廣工作。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和舞臺實踐,鞠素萍認為聊齋俚曲的傳承,不僅要挖掘保護曲譜和俚曲劇目,曲牌演唱更是根本,演唱傳播十分重要。于是,鞠素萍牽頭成立了淄博市聊齋俚曲研究會、留仙聊齋俚曲藝術團,親自教學演唱。她教過的學生,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幾歲孩童。她所到之處,離不開聊齋俚曲的介紹傳播。她把聊齋俚曲帶到全國各地展演展示,還多次帶領團隊參與中央音樂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等承辦的聊齋俚曲錄制。十幾年來,她創(chuàng)作了聊齋俚曲劇本十幾部,如《油簍墳》《顏神琉璃》《時代楷模朱彥夫》等。

聊齋俚曲,是流行于山東省淄博市的地方傳統音樂,是清初文學家蒲松齡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唱本配以流傳于世的俗曲時調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以北方白話方言土語為載體、曲牌聯套為結構形式,唱白相間、散韻交融,詼諧幽默、寓莊于諧,熔小曲、說唱、戲曲等多種藝術樣式于一爐。因蒲松齡的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聊齋俚曲被稱為中國明清時期民間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以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著稱于世?!读凝S志異》承襲六朝志怪和唐人傳奇的衣缽,卻無不基于現實生活經驗。蒲松齡嫻熟駕馭志怪、傳奇的夸張手法以及民間信仰中的神秘意識,視狐鬼妖魅為美學范疇并將其轉化為特定文學意象,由此虛構出詭譎瑰麗的故事以針砭現實,抒發(fā)憂憤,表達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和向往——這是《聊齋志異》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超越六朝志怪、唐人傳奇的根本原因所在?!读凝S志異》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來自蒲松齡紀念館的統計資料顯示,《聊齋志異》在西方諸國的流傳始于19世紀中葉,最早的譯本是1880年英國漢學家翟理斯在倫敦出版的《來自中國書齋的神異故事》,選譯收入了其中的164篇小說,是英語世界里影響最大的《聊齋志異》選譯本。目前,《聊齋志異》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烏克蘭、意大利、匈牙利等20余種文字,是中國古典名著中被翻譯最多的作品之一。

蒲松齡的藝術成就,不僅僅體現在雅文學上,還充分體現在俗文學上,這構成了蒲松齡精神和藝術世界的多姿多彩。

蒲松齡筆下《聊齋志異》那個充滿奇幻與迷離的世界,是古典文學中的璀璨明珠;而那些流傳于街頭巷尾、富有生活氣息的民間俚曲,則是民俗文化的生動體現。將這兩者結合,便誕生了“聊齋俚曲”這一獨特的文學現象。蒲松齡生長于淄博農村,幼年多受鄉(xiāng)村文化的熏陶,很早就會唱俗曲,其晚年《聊齋志異》基本輟筆以后,轉而熱心為民眾寫作:一方面用當地民間曲調和方言土語,創(chuàng)作出《墻頭記》《姑婦曲》《翻魘殃》《禳妒咒》等反映家庭倫理的俚曲;另一方面為方便民眾識字、種田、養(yǎng)蠶、醫(yī)病,編寫了《日用俗字》《歷字文》《農桑經》《藥祟書》等文化技術普及讀物。

聊齋俚曲,經歷了一個從短篇到長篇、由簡單的琴書說唱到搬上舞臺演出的地方戲的演變進程。聊齋俚曲所表現的內容,大部分是寫農家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是人們所關心的生活熱點問題,所以它貼近時代又切入生活,為平民百姓所關心、所理解。即使涉及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愛情故事、傳奇軼聞等,也大都是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的。用于演唱的曲牌,則是風靡當時社會的時調俗曲。本來這種活潑的有說有唱的藝術形式,就足以吸引人了,再加上使用了時調俗曲,一改過去用南北曲作劇的傳統,既熟悉又新鮮,使聊齋俚曲成了廣泛傳唱于街衢里巷的傳世之作。蒲松齡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進而轉化為與大眾同悲同喜的境界。難能可貴的是,聊齋俚曲摒棄文言,以白話為主體,雜以淄博方言、俚語、民間成語、歇后語等語言,明白曉暢,幽默詼諧,尖刻辛辣,寓莊于諧。

聊齋俚曲不僅保留了聊齋故事的經典元素,更融入了民間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二者產生了奇妙的交響。它既有聊齋故事的奇幻色彩,又有俚曲的通俗易懂;既適合文人墨客的品位,又能滿足普通百姓的欣賞需求。聊齋俚曲生動反映了封建時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長期在社會中傳唱,成為山東地區(qū)一種獨樹一幟的群眾性藝術形式。它還以其獨特魅力影響了其他姊妹藝術的發(fā)展,單以戲曲為例,以俚曲故事改編劇本的就有呂劇、五音戲、柳子戲、川劇、京劇、秦腔、河北梆子等。通過聊齋俚曲,我們可以看到古典文學與民間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也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它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讓我們在欣賞美妙音樂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存聊齋俚曲手抄本有15種(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遺存較原始曲牌50余支,1962年搜集了10余首,近從古籍文獻中查尋、翻譯了30多首,尚有部分失傳曲牌有待查找。會唱俚曲的人已漸衰老,俚曲研究者也寥若晨星,多年來,淄博市從政府到民間,同步開展著對聊齋俚曲非遺的搶救保護。

參加拜師儀式的現場嘉賓、淄博市藝術研究所原所長鞏武威告訴我,聊齋俚曲非遺保護過程中,多家民間聊齋俚曲藝術團體先后完成注冊。2008年7月,蒲松齡的家鄉(xiāng)淄川區(qū)組建成立了以傳承聊齋俚曲為宗旨,編演聊齋俚曲戲的劇團——淄川區(qū)聊齋俚曲藝術團,致力于搜集整理現存的聊齋俚曲曲牌,創(chuàng)編、排練和上演聊齋俚曲戲,努力將其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活力的新型地方劇種。蒲章俊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聊齋俚曲代表性傳承人。通過召集培養(yǎng),劇團現有演職人員51人,十五年來編演聊齋俚曲戲20多個,《求罵》《王六郎》《鐘妹慶壽》《般陽橋》等劇累計演出900余場,觀眾達40余萬人次,在省、市比賽評選中多次獲獎,反響熱烈。2019年11月,淄川區(qū)聊齋俚曲藝術團獲得了“聊齋俚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13年12月,淄博市聊齋俚曲藝術團成立。2014年12月,張店區(qū)聊齋俚曲藝術團成立,主要以演唱已挖掘整理的聊齋俚曲曲牌來弘揚聊齋俚曲。2016年3月,淄博中學成立聊齋俚曲傳承基地,為傳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找到了新的陣地。2016年5月,淄博市留仙聊齋俚曲藝術團成立。2018年1月,淄博市聊齋俚曲研究會成立……連續(xù)十六年,各大聊齋俚曲藝術團體在春節(jié)和重陽節(jié)期間開展聊齋俚曲戲專題演出,讓更多的聊齋文化作品登臺亮相,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在每年的“戲曲進鄉(xiāng)村”活動中,通過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的方式,增加與蒲松齡文化和聊齋文化內容有關的演出服務,鼓勵民間劇團和文藝骨干主動創(chuàng)作、編排與聊齋文化相關的文藝作品。至今,淄博市的聊齋俚曲已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市級傳承人5名,今年90歲的陳倩就是非遺傳承人中的一位。

20世紀60年代初,陳倩和同事們開始挖掘整理聊齋俚曲時,他便深深愛上了這項獨具魅力的藝術。斗轉星移,陳倩潛心搜集聊齋俚曲失散資料的初心從未改變。哪怕得到一頁殘紙、一句唱腔,他都興奮不已。2008年夏,已故同行牟仁均之妻楊占娥給他送來一個包裹,說:“這是先生全部有關聊齋俚曲的文章和他親筆記錄的俚曲手稿,我的孩子們不研究這個,先生臨終前囑咐我把它托付給你,你收下吧!”陳倩接過包裹,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讓他哽咽不已,說:“你放心,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2008年7月,淄川區(qū)組建聊齋俚曲劇團,陳倩寫劇本幫助劇目上新,排演了俚曲戲《帶著奶奶做新娘》,弘揚孝道,雅俗共賞,受到熱烈歡迎。他還將瀕臨失傳的12個曲牌、19首樂曲編纂成《聊齋俚曲音樂集》。2010年,陳倩隨淄川聊齋俚曲劇團參加山東省第二屆“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文藝電視大賽,與11歲的韓曉霜同臺演唱蒲松齡聊齋俚曲《磨難曲·金紐絲》,舒緩迂回、跌宕動聽的旋律傾倒觀眾,全場起立向陳倩致敬鼓掌。

陳倩是淄博著名劇作家,退休前供職于淄博市藝術研究所、市民盟,他把傳承聊齋俚曲當作一項畢生事業(yè)。他編寫大戲小戲20多部,其中《王六郎》獲泰山文藝獎,《丫頭大主任》入選文化部精品庫,其他的市級獎項更不計其數。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聊齋俚曲的出路在于傳承,更在于創(chuàng)新。陳倩積極探索聊齋俚曲的創(chuàng)新突破,編寫多部貼合時代審美的現代戲,除了《帶著奶奶當新娘》,還有反映大學生村官事跡的《丫頭大主任》等。疫情期間,陳倩與人合作了《老憨抗疫》《正月十五雪打燈》等四部戲并獲獎。2021年淄博市小戲比賽中,又有《背母求學》《三背娘親》等三部小戲獲獎。同時,他不遺余力地開展講座、教唱俚曲,扶持年輕俚曲愛好者,擴大俚曲影響力,“俚曲的教學方式為口傳心授,這樣才能把俚曲從古到今一直蘊含的味道傳承下去”。

跟陳倩先生學過俚曲的學生有許多,但專門舉辦拜師收徒儀式、指定鞠素萍為嫡傳入室弟子和聊齋俚曲傳承人,這樣的隆重還是第一次——一位耄耋老人獻身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赤子之心清晰可見。拜師儀式現場,當陳倩先生將他保存了十六年的牟仁均先生手稿交給他的愛徒鞠素萍時,人們看見蒲松齡奮筆直書的俚曲經由牟仁均先生、陳倩先生之手,傳遞到了淄博市聊齋俚曲研究會會長、淄博市留仙聊齋俚曲藝術團團長鞠素萍手里,也仿佛看見了蒲松齡、牟仁均如釋重負的神情——薪火相傳三百年的聊齋俚曲,后繼有人了。